结婚需要准备什么,男女双方家庭离的太远,应该怎么办婚礼?
通用婚礼筹备流程
1.婚礼筹备
1.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
1.2.确定婚礼预算
1.3.草拟客人名单
1.4.召集好朋友讨论婚礼计划
1.5.确定伴郎、伴娘
1.6.确定婚礼证婚人
2.婚礼前准备
2.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1.1.就婚礼筹备计划和进展与父母沟通
2.1.2.发喜贴给亲友
2.1.3.电话通知外地亲友
2.1.4.亲友出席确认
2.1.5.确定婚礼当日辅助人员、明确分工(男女双方协调、酒店协调、爆竹燃放、酒店迎宾、婚礼签到,喜糖发放、婚礼现场及酒店洞房布置、婚车、摄影、摄像)
2.1.6.绘制喜筵现场草图,标明各桌亲友
2.1.7.男女双方迎宾及新郎新娘熟悉喜筵现场草图及各方亲友就座方位
2.1.8.制作喜筵席卡
2.1.9.制定婚礼计划书、确定相关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
2.2.结婚物品采购
2.2.1.新家布置用品
2.2.1.1.家电、家具
2.2.1.2.床上用品
2.2.2.婚礼用品订购
2.2.2.1.新郎新娘婚纱礼服
2.2.2.2.结婚戒指
2.2.2.3.新娘化妆品
2.2.2.4.喜贴、红包、喜字
2.2.2.5.红绸带、彩带、拉花、易拉炮(或花瓣)、彩色气球、蜡烛、阔双面胶及透明胶带、喜庆用品、全套喜字、冷焰火(视情)、签到簿
2.2.2.6.烟、酒、饮料
2.2.2.7.糖、花生、瓜子、茶叶
2.2.2.8.数码相机内存卡或胶卷
2.2.2.9.鲜花、水果
2.3.新郎新娘形象准备
2.3.1.新娘开始皮肤保养
2.3.2.新郎剪头发
2.4.布置新房
2.5.确定婚礼主持人(或婚庆公司)
2.5.1.就婚礼当天计划与设想与之沟通
2.6.婚宴预约
2.6.1.估计来宾人数
2.6.2.估计酒席数量
2.6.3.选择婚宴地点
2.6.4.确认酒席菜单、价格
2.6.5.确认婚宴现场的音响效果
2.6.6.与酒店协调婚宴布置等细节
2.6.7.预定酒席
2.7.婚礼化妆预约
2.7.1.选择化妆地点
2.7.2.与化妆师沟通
2.7.3.确认婚礼当天的造型
2.7.4.预约化妆具体时间
2.8.婚庆车辆预约
2.8.1.确定婚礼用车数量
2.8.2.预约扎彩车时间地点
2.8.3.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及所需时间
2.8.4.预约婚车
2.9.婚庆摄像预约
2.9.1.确定摄影、摄像数量
2.9.2.选定婚礼当天摄影摄像人员
2.9.3.安排摄影摄像分工
2.9.4.准备摄影像器材
2.9.5.预约摄影摄像
2.10.其他
2.10.1.调换崭新钞票
2.10.2.确定压床儿童
2.10.3.为远道而来的亲友准备客房
3.婚礼前一天准备
3.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3.1.1.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
3.1.2.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3.1.3.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3.1.4.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3.1.5.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3.1.6.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准备情况
3.2.确认婚礼当天要发言人的准备情况
3.2.1.主证婚人发言准备情况
3.2.2.父母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3.2.3.来宾代表发言准备情况 (视情)
3.2.4.迎亲时新娘提问准备
3.2.5.新郎新娘在仪式上或闹洞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3.最后确认婚礼当天所有物品准备情况
3.3.1.最后试穿所有礼服
3.3.2.将婚礼当天要穿的所有服装分装口袋
3.3.3.准备两瓶假酒
3.3.4.准备婚礼当天置于洞房内的新郎新娘快餐干粮以及来宾的饮料、水果、鲜花、一次性杯子
3.3.5.最后检查所有物品并交于专人保管,并开具物品清单
3.3.5.1.新娘的新鞋
3.3.5.2.戒指
3.3.5.3.红包
3.3.5.4.要佩戴的首饰
3.3.5.5.新娘补妆盒
3.3.5.6.糖、烟、酒、茶、饮料
3.3.5.7.焰火道具
3.4.新郎新娘特别准备
3.4.1.新郎新娘反复熟悉婚礼程序
3.4.2.预演抱新娘动作
3.4.3.预演婚礼进行台步
3.4.4.预演交杯酒动作
3.4.5.放松心情,互相鼓励
3.4.6.注意睡眠,早点休息
4.婚礼当天流程
4.1.化妆
4.2.婚车、摄影、摄像到达时间最后确认
4.2.1.车辆安排
4.3.迎新娘
4.3.1.到新娘家
4.3.1.1新郎准备好鲜花、红包
4.3.1.2出门前告知新娘
4.3.1.3抵达前10分钟告知迎亲爆竹准备
4.3.1.4进门前新娘亲友提问阻挠(可有可无)、塞红包吧
4.3.1.5新娘提问、新郎承诺
4.3.1.6新郎给女方父母敬茶、合影
4.3.1.7桂圆、莲心、红枣(水浦蛋)汤(视习俗)
4.3.1.8出门前新娘向父母告别、新郎向女方父母承诺 、女方父母祝福语
4.3.1.9爆竹准备
4.3.2.到新郎家
4.3.2.1抵达前10分钟告知迎亲爆竹准备
4.3.2.2男方父母准备见面红包
4.3.2.3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合影
4.3.2.4桂圆、莲心、红枣(水浦蛋)汤(视习俗)
4.3.2.5出门前向父母告别、男方父母祝福语
4.3.2.6爆竹准备
4.3.3.外景拍摄
4.4.酒店准备
4.4.1.将糖、烟、酒、茶、饮料、喜庆蜡烛等带至酒店婚房
4.4.2.酒店婚房布置
4.4.3.最后检查酒席安排、音响、签到处等细节
4.5.酒店迎宾
4.5.1.新郎新娘到酒店休息,补妆
4.5.2.签到处人员就位
4.5.3.迎宾人员门口就位
4.5.4.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4.6.婚礼仪式(视婚庆公司安排)
4.6.1.主持人准备、音响准备、戒指准备、花瓣、彩带准备
4.6.2.奏乐,新人入场,彩带(花瓣)
4.6.3.主持人介绍
4.6.4.主婚人致词
4.6.5.新人父母上台
4.6.6.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
4.6.7.双方父母代表讲话
4.6.8.新人开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
4.7.婚宴
4.8.闹洞房
4.9.离开酒店前清点所有物品
5.婚礼项目结束
5.1 伴郎伴娘率筹备组另寻别处进行项目总结
相关仪式:
摸喜蛋、小孩子压床(视习俗)
西方人结婚风俗
西方人结婚时的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又美丽浪漫。由于中国的不断开放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的婚俗不少方面也在受其影响,例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经成为都市婚礼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究其渊源和象征意义,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的。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一些西方婚礼用品和名词的来历和含义。 订婚戒指:根据西欧风俗,在很久以前,订婚戒指只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中的一部分。其实质有点像现在我们购买贵重物品时预先交付的定金一样,假若男方反悔,戒指将不再奉还。 结婚戒指: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据说这根手指上的神经与心脏直接相连。将爱人赠送的戒指戴在手上,就等于把爱人放在了心里。 威尔士爱匙:过去威尔士男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们会挑选一块上好木料亲手雕刻一把“爱匙”。这把“爱匙”象征着爱情、财富、忠诚和奉献,是定情之物。“爱匙”的式样和所刻图案丰富多彩,形象各异,每把都有其独具匠心之处。这就要看雕刻它的小伙子心有多灵,手有多巧,爱意有多深了。小伙子从海上归来后,就会将这把“爱匙”献给心仪已久的女孩。现如今它仍然是爱情的象征,只是不仅限于作定情之物,在生日、结婚纪念日或其它特殊场合都可以送“爱匙”。 白色婚纱:白色婚纱在维多利亚时代最为盛行。当年,维多利亚女王就是身穿漂亮的白色婚纱嫁给心上人的。从此,白色婚纱风靡全世界,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最受女孩们青睐的婚庆礼服,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和忠贞。而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新娘穿衣服并不看重颜色,哪怕黑色也可以,只要漂亮就行。 穿新戴旧,带金带蓝:新娘结婚时除了要穿崭新漂亮的婚纱外,还要戴一副已婚女士送的旧吊袜带,一枚借来的象征着太阳的金币,以及一件象征着月亮的蓝色物品(因为月亮女神黛安娜被看作是女人的保护神)。据说只有这样,才能有好运降临。 吊袜带:其实吊袜带的作用不只是祈求好运,还可以帮新娘躲过闹新房这一关。过去,新娘新郎入洞房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会跟着送他们。现在风俗已经改了好多,只有几位关系非常密切的客人可以入洞房闹新娘。为了挡住闹洞房的客人,新郎会把新娘的吊袜带取下扔向他们,在一片笑声和混乱中趁机把卧室门关上。 婚礼面纱:这是用来遮盖新娘的脸,以防她的旧情人看到后,嫉妒心起而搅黄了婚礼。 马蹄铁:在英国以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新娘常用绸带将马蹄铁拴在自己的手腕上。传说圣师邓斯坦曾在马蹄铁上施加了魔力,并将其套在了魔鬼的脚上,魔鬼求饶,许诺今后再也不会踏入有马蹄铁的房子,因此马蹄铁就有了避邪的作用。现在,马蹄铁已经成为好运和多子多福的象征。 过门槛:在婚礼中,新娘进门时必须由新郎抱着跨过门槛。据说这是由于他们的家人把蜂蜜涂在了新房的门槛上,目的是希望他们婚姻甜如蜜。新郎将新娘抱起,是为了避免她的裙子粘上蜂蜜。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的家人将上好的油和香草一起涂在门槛上,为了防止新娘不小心滑倒,新郎就将新娘抱起来跨过去。 婚礼宴会:伴娘和伴郎也要像新娘和新郎一样精心装扮一番,据说是为了欺骗新娘和新郎的旧情人,使他们无法辨认出新娘和新郎,从而使婚宴顺利进行。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欺骗邪恶的精灵,防止它降祸于新人。 抛撒糖果:婚礼中还经常抛撒裹糖的杏仁,这预示着婚姻有苦也有甜。抛撒的糖果必须是奇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给新人带来好运。 抛花束:新娘背对着大家向后抛掷花束,谁有幸接到了,谁就是下一位要结婚的人。这可是个非常令人心动的时刻哟! 结婚蛋糕:以前,结婚蛋糕的最上层都要被特意留下来,藏在新房的床下,以祈求新娘多生几个健壮的孩子。一年后,新郎新娘将蛋糕取出,一同吃下。这将保佑他们身体健康,好运连连。不用说,这一习俗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还是有一些新婚夫妇将蛋糕放在冰箱里储存起来,等到第一个结婚纪念日时再来分享。 蜂蜜酒:结婚的当晚,新郎新娘要共饮蜂蜜酒。这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喝了蜂蜜酒,就可以多子多福。倘若新娘在婚后10个月就生了小孩,这对酿造蜂蜜酒的人来说将是极大的荣耀。此酿酒师将名声大振,生意也将由此大大红火起来,而且他的名字还会被当作新生儿的名字。
江苏张家港结婚民俗?
我还没结婚,从手头一本地方志上摘一段:
结婚当天宴请宾客,中饭没有什么特别习俗,新娘新郎双方都在自己家摆宴席接待。下午由媒人领着新郎,挑着装有猪腿、毛鸡、青鱼、红枣、皮蛋、糕点等物的盘担(现在往往都改成发喜糖喜烟了),在陪客等人的陪同下,到女家迎亲。女家由妻舅(新娘的兄弟)将新郎迎接进门,并向长辈行见面礼,长辈都出“见面钱”表示回礼。然后宴请新郎,并由媒人与女方议定时间起妆。然后新娘在姐妹们的陪同下随新郎到夫家。嫁妆、新娘到男家时,燃放爆竹,嫁妆先放在堂前,让人观看,后搬进新房。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向公婆及长辈见面行礼,公婆、长辈出“见面钱”表示回礼。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助乐。结婚第二天,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称“回门”,必须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探亲,可小住数日,其后,由丈夫上门迎接回家。
另外再补充几点:
婚礼赴宴者要送礼金(或者礼品),称“送人情”;
嫁妆里要有子孙桶(马桶);
女方由亲友中的两个小孩用杆秤挑一床“和合被”到男方,进门前公婆要给小孩红包;
在新房里铺好“和合被”后在里面要撒一把枣子。
不同城镇的结婚习俗有点差别,但也基本上大同小异的,呵呵。
既然你是外地的,那上门迎亲的步骤就省了,如果不想办得太简单的话,“和合被”那个步骤可以走一下,晚宴时新郎领着新娘逐桌去向长辈敬酒,晚宴后可以在室外放点烟花庆祝,最后在新房门口吊一个苹果,叫好友们来闹一下洞房,差不多就这样吧,张家港人蛮随和的,不会讲究太多的,呵呵
河南农村结婚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汉人婚俗自古及今的礼制,中原核心的河南更是不例外。纳彩通常是“凤求凰”,由男方主动向女方提婚,却也不乏女方反过来攀亲的,以花袋装银元,托媒人上门,俗称“送布袋”;双方无异议则交换彼此生辰八字,叫“过八字”或“换庚帖”;如若八字属相互不相冲,祖灵神明占卜无碍,则各出正式婚帖一份,即后,男方择日下聘礼,称“丢定物”,至此姻亲已定,不能改悔;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知会女方,叫“送好”,时间多选在冬春季节,此时秋收刚过,既有空闲也有钱粮;婚礼正日,新郎随同花轿上门亲迎,轿内坐压轿童,轿前专人燃爆竹,轿后挂灯笼,彩旗锣鼓开道,是为“大娶”,女方常见以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作为陪嫁妆奁;新娘来到夫家门口,男方亲人手持一面烧红的犁铧,间以白酒喷洒绕轿旋转,称“憋性子”,接着新郎对着花轿作揖,叫“拜轿门”;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拜堂成亲,送入洞房,夫妻饮交杯酒,之后亲朋们便开始“闹洞房”。
迎娶这一天,男方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随后,新郎官西装革履,斜披绸带,胸佩彩花,手执绸花裹着的辟邪圆镜,由伴郎陪同,坐着彩带鲜花点缀的彩车,奔赴女方家中。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轿车、摩托成行,民间西洋乐队取代了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
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尊长为新郎披上另一边的绸带。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新娘的嫁妆除了衣物、被褥、家具、电器等日常用品外,还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城里的人们则多买来挂面,用红纸缠裹,和两双新碗筷同放在红脸盆中,再用红布兜上代替,数量以双数为吉利。
身穿大红绸袄亦或洁白婚纱的新娘子,手执鲜花一束,在亲密姐妹和送姑的陪同下走出闺房,伴郎在前端边引路边撒彩纸。及至男方家中,逐渐进入婚礼高潮。有些人家为了更为热闹体面,会请来一些歌舞团或杂技团表演助兴,以娱亲友,男方家眷手端红盘或是脸盆穿梭人群之中,接受来宾们馈赠的礼金。新娘进门,在男方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礼毕,新娘送入洞房,来宾们纷纷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惹得来宾们禁不住抱腹大笑。
“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能够随机应变,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内红纸上放有栗子、红枣、花生、桂圆等干果,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笑闹声层出不穷。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愈发没了礼法限制,“闹”的对象也从闹新郎、新娘到闹公婆,发展到闹小姨子以致闹伴娘,“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河南有些地方就有“画老鳖,耍伴娘”的闹法,原本是闹新娘,偷听洞房悄悄话,后来由于男宾们碍于新郎脸面,不便在新娘身上画图,于是便将对像改成了伴娘,强闹着非在伴娘身体画上老鳖图样不可罢休,而更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却不免有脱离含蓄、庄重的民族道德礼制之嫌,引发了相当的争议。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新郎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以前河南还曾流行过“悄婚”,顾名思义,也就是悄然进行的婚礼。不单迎亲日子要选在双数日子,多半定在农历初四、初六或初八,而且时间必须安排在夜间12点进行,以图个成双成对、圆满合美的吉利。之所以三更半夜进行婚礼,据说是源自明朝初年,为了逃避藩王朱桱强行占用新婚女子初夜权的暴虐行径,如今,这个习俗已经式微,几近灭绝
古代的人结婚习俗有哪些?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顺德地区的婚礼习俗?本人民风民俗研究者,要写篇论文,希望大神给点支持,小弟谢过了
过去,桂洲民间的婚嫁风俗是按“三书六礼”的规制结就秦晋之喜的。比如男家选中女家小姐后,是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女家若收了礼物,即表示同意该门亲事,男家便向女家索小姐的年庚字,即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辰等,写成庚谱回去进行占卜,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克,则婚姻便不能缔结;如占得吉兆,便是珠联璧合,男家便告知女家,把婚事定下来,相当于今日的订婚。其后,男家把正式的庚谱送去女家,并送去礼饼,鹅酒、礼金等过礼,即今日的“派嫁女饼”习俗沿革的由来。过礼后,男家便择定良辰吉日,请媒人去告知女家,征得女家长同意后,便开始筹备迎亲。
婚礼的前一天,女家便把嫁妆由姐妹担着招摇过市送到男家。迎亲前,男家便先派人送迎书礼物女家,然后抬大红花轿迎亲。新娘出门上轿及出轿进入新郎家门口,皆由大妗姐背着进出,大妗姐在整个婚礼过程是起着指点、协助新娘行礼拜堂的作用。迎亲仪仗队有八音班一套,行前引路的两人提着一对写着某府迎亲字样的宫灯,一路上敲锣打鼓,喜笛悠扬,场面非常热闹,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更为有趣的是在举行婚礼时,新郎穿的是大红顾绣褂子,凤冠霞帔;新娘则簪挂红,礼服礼帽。拜堂后大户人家多在该姓祠堂摆酒席大宴亲朋,并请司仪帮助接待打点一切,当亲朋来时,候在大门外的鼓乐手奏乐吹打,一则表示有宾客莅临,二则使新郎新翁听到乐声。即步出门口迎接客人入内,由司仪安排入席,就做到整个宴会喜气洋洋,而又不失礼。散席后,照例还要闹洞房,此时一班案兄弟、同学、亲朋等便出各种谐笑题目让新郎新娘回答、表演、唱歌等,气氛浓烈,使“玩新娘”达到高潮,是雅俗共赏的余庆节目。
新郎身披红带,头戴状元帽,新娘手挽红绸,跨火,祭祖,敬“新抱”茶……这是日前在均安南沙所见到的一场带有顺德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婚礼。
据新娘王小姐介绍,顺德本地的人结婚,基本上都要按照这样一套礼节:拜神、上字、换新装、迎亲、斟新茶、祭祖等。准备婚礼之前,她收到“婆家”嘱咐,要准备“龙头镜尺”。所谓“龙头镜尺”是指一个大盆、一把木尺、一捆红线;两面镜、两把梳、两把剪刀,其中各留一样在娘家;一对花瓶、一对油灯、一对水壶;一个全盒(类似于糖盒),一套新人敬茶用的茶具(盘、杯、茶壶),在整套婚礼中新娘都要用这套茶具敬茶。
“他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红色的绣有龙凤的绸带、一把红伞、一个箱笼,我出门时要头遮红伞,手挽红带,箱笼里则装着我的衣服,进门时,箱笼先进,新人要先互拜再进门。”
不仅如此,在新郎家门前,只见“大襟姐”拿了一把红纸,点燃后让新娘跨过。之后,新郎摘下自己头上插着一对宫花的状元帽,在新娘头上“盖”了三盖,这一动作让在场的外地人甚为不解。问那些在婚礼上做过“大襟姐”的人,她们说,这就是顺德的特色,现在还有很多顺德人结婚时都会严格遵照这些细节来进行。
目前居住在容桂的陈先生说,其实还有很多礼俗,外人是看不到的。比如,迎亲前一晚,新郎要沐浴更衣,从头到脚换新装,然后拜神,该晚还要在家族中选一位侄子同睡。当晚,请朋友、兄弟喝糖水都不能闹得太晚,因为第二日很早还要敬茶拜长辈、食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然后,新郎跟请来的兄弟定好何时迎亲,出发时间,接新娘归来的时间都有讲究,一般是事先请人算好吉时。看来,顺德人结婚真是大有讲究,且让结了婚的顺德人一一道来:
过礼:活鸡活鸭不可少,红米酒也要成双成对
据当地人介绍,过礼一般在结婚前十几日进行,意为新郎上新娘家提亲。其礼品主要有以下几样,礼金、礼饼、红米酒,最有特色的大概就是送上一对活鸡、活鸭或者是鹅,而重头则是礼金。“一般三千、六千、八千不等,一是要看男方的经济实力,二是这礼金的数字要图一个好意头。我自己过礼的时候送的礼金是六千八。”陈先生回忆说。
这礼饼就是顺德特有的龙凤饼,有莲蓉的,有蛋黄的,一盒一对分红白两色。饼的数量则要按女方家亲戚多少来定,一般一张请柬需附带一对礼饼,买的时候按重量买,“大概一斤有六个礼饼吧”。红米酒也要成双成对。
迎亲:吉时出发吉时归
一般中午吃完饭一两点,新郎就要来女家接亲了。“迎亲中最好玩的大概就是这姐妹要利市,”陈太太介绍说。从最初的天价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砍价到九百九十九,要谈很久才能谈妥,“而且男方也要带鸡、猪肉、酒、椰子等有象征意义的礼品来女家,若礼品简陋,还会引来女家人发难。”
新娘出门时,还不能忘了拜别娘家祖先。王小姐拜完娘家祖先后,需再喝一杯娘家茶,这才正式出门了。
进门:敬“新抱”茶,获得首饰挂满身
王小姐进门后,换上龙凤装,由大襟姐和伴娘相助开始祭拜新家祖先,然后向新奶奶敬茶。“之后开始给男家其他长辈敬‘新抱’茶,敬茶时,新人一般下跪,以示尊敬,长辈则要给红包、礼物,按顺德古老的礼俗,长辈们都是备好金银首饰来还礼,新人收礼后则要戴在身上,有的新人挂得满身满手都是,有的手上戒指太多了,为防止遗失,会用一根小红线系住戴在手上。”如此披金挂银,一是表示对长辈的尊重,二也是一种财产富贵的显示,在结婚酒席上戴过之后,一般就要收起来了,此后不会再如此佩带。
“顺德有些镇办婚礼,还要到当地供奉的庙堂、祠堂去祭拜一下。在我们这里已经不用这个礼节了。很多城里的年轻人结婚也都开始简化了。”陈太太回忆自己当年结婚时,曾很隆重地去拜男方村里的庙堂,“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这样的庙堂”。
新郎要上“字”,新娘跨火盆
“大襟姐”说传统婚俗
在传统婚俗里,新娘出娘家门后到进男家门前,都会由“大襟姐”为她打着红伞。63岁的李阿姨是这次婚礼的“大襟姐”,她向我解释了许多本地传统婚俗中的细节。
I DO:这个婚礼算不算严格遵守本地传统的婚礼?和以前的结婚习俗相比有没有什么地方是简化了?
李阿姨:这个算是严格遵守传统的婚礼了,礼仪的程序上全都做到了,没什么省略的。但一些细节肯定和以前有不同了,比如说以前接新娘是用花轿,新娘要穿大红喜服,要盖头巾,现在用汽车,新娘穿婚纱,也不用盖红头巾了。
I DO:整个婚礼新郎新娘都要说些什么话?
李阿姨:新郎新娘没有什么特定的话要说,但婚礼的礼仪比较多,新人大多数都不懂,所以会有“撞”(无此字,取同音)嫁姨全程陪同,什么时候做什么说什么新人都听撞嫁姨的指挥。
I DO:男方去迎亲要带些什么,这些东西表示什么意思?
李阿姨:去迎亲要带鸡、鹅、酒、肉,都是表示男方迎亲的诚意,几百几千年演变下来,就固定选这几样作为迎亲的物品。
I DO:女方入门要带什么?有什么意义?
李阿姨:女方一定要带的是“头笼”,现代的“头笼”就是一个皮箱。“头笼”要先于新娘进房,里面装着新娘的衣服,还有红枣、莲子、桂圆、龙眼等佳果,寓意“年生贵子”。
I DO:传统的婚礼有什么忌讳?
李阿姨:家中有丧事的人不能来参加,还有举行婚礼婚宴当天,房子肯定会弄脏,但再脏也不能扫地。这两个忌讳主要是怕冲了喜气。
I DO:新人进门后要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向父母敬茶?
李阿姨:新娘进门后要跨过火盆。进门后,新郎要拿下头上的帽子在新娘头上“盖”三次,寓意新媳妇进门要听教听话。拜堂、拜神后,就要敬茶给父母,还要行三跪九叩大礼。
I DO:传统婚礼中什么环节最重要,一定不能省略的?
李阿姨:如果是按传统婚礼办喜事基本都没有哪个环节能省略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帮新郎“上字”,就是新郎结婚前有名有姓,但没有字。上字表示新郎成家了,也成人了,可以有字了。这个字是伴随新郎一生的,在古时候就算新郎以后中了状元也是用这个字。上字都是在夜晚,在事先选好的时辰拜神,搞完仪式后将新郎的字写在红字上,挂在墙壁的高处。像这次婚礼新郎的字就叫“雄昌”。
I DO:那李姨您年轻的时候结婚是怎样的?流行什么陪嫁品?
李阿姨:我们年轻的时候没现在这么富裕,冰箱、洗衣机这些都没有的。那时陪嫁品都是剪刀、尺子、镜子、油灯、茶壶、茶杯这些日用品。意思就是两人成家了,要好好过日子。
I DO:现在顺德人按照传统结婚的年轻人还多吗?
李阿姨:农村多,城市就相对少点,双方都是本地的就传统些,有一方是外地就说不准了。总的来说现在社会风气这么开放,婚礼也早就多元化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