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以来,婚俗的变化是什么?
吴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时候,看到的接亲娶媳妇是用大平板车,由壮小伙子推着。车的两边用竹竿支起一个竹制圆圈,挂上红色的缎子被面,铺上红毯子,就成了一种简易的轿车。新娘子穿着红色的上衣,头上蒙上红盖头,盘腿坐在其中。迎送的人们簇拥在左右,两个吹鼓手吹唢呐走在队伍的前面。七十年代,接亲使用的是自行车,在自行车组成长长的队伍中,新娘子坐在后座上,靠的是红衣服显示突出。八十年代前后娶亲改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的崩崩车。九十年代兴起的是摩托车,长长的摩托车队伍是最体面的,以后小轿车加入了其中。到了2000年左右,完全改用了小轿车。
三十年改革开放
————中国婚俗变化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改革开放30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开放前,结婚有新郎揭红盖头、娘家哭嫁,陪嫁方面则很简单……现在结婚多奢华。”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婚俗的变化,我们的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前:结婚就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在一些农村里应该还保留哭嫁的习俗。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21世纪要三子一本”。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从“三转一响”到“三子一本”
1983年结婚的。当时结婚没有现在这么讲究,新房布置、物品置办都是简约的。“结婚时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当时要买齐这些东西挺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时最时髦的东西就是“三转一响”,“三转”其实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录音机。当时结婚谁要是备齐了这些嫁妆,就称得上最为体面、最为隆重的婚礼。
上世纪90年初,“三转一响”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今年5月刚结婚的陈老师说,她和丈夫是自由恋爱的,有双方父母的经济支持,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婚前就把电脑搬回家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离子电视一样不缺。“结婚前,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陈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外,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从自起炉灶到酒店宴请
改革开放之初。婚礼都非常简朴。那时在家里办酒席的居多,婚礼前就要早早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酒水等,婚礼当天在院子里架起炉灶,请来亲戚、朋友帮忙,一场婚礼往往要吃几餐。
“在乡下,很多人家用轿子迎接新娘,其中还有很多规矩呢,比如新娘子出嫁时要哭嫁,进洞房的时还有闹洞房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轿子接新娘的习俗开始慢慢被用自行车迎娶新娘所取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1997年结婚时,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有个年轻人娶媳妇,买不起中山装,硬是在他店里磨了三个多钟头,借走了一件中山装。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小伙晒妈妈28年前嫁妆,和现在的嫁妆有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结婚男方都是需要给女方彩礼的,但女方在嫁过去的时候也要带一些自己的嫁妆。浙江的一个小伙子把妈妈的嫁妆给卖了,实在是因为当年的嫁妆在如今已经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了。妈妈结婚的时候是在28年以前,而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就是摩托车了,大家对于房子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妈妈的嫁妆也就是一个2万块钱的摩托车,这在当时可是非常拉风的。能够买得起2万的摩托车,也足以说明了这个小伙子的家庭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过放到现在来看的话,这个摩托车根本就没有用了,连普普通通的电动车都不如,甚至是还没有电动车跑得快。现在一辆电动车最多也就需要三四千块钱的样子,而这辆当初花2万块钱买的摩托车如今也不过才卖了300块钱,实在是让人感觉到物价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不少网友看了这个小伙子的帖子之后,都表示妈妈当年真的是大户人家了。28年以前的2万块钱放到现在的话可能都已经值上百万了吧,而且在那个年代2万块钱都能购买半套房子了。
大家纷纷表示,当初妈妈如果是用这笔钱来买房子或者是买黄金的话,现在一定都已经发财了吧,因为房价和黄金的价格全部都已经翻了很多倍。如今女性结婚的话也是需要嫁妆的,不过,陪嫁的东西不再是摩托车了通常都会是小轿车,甚至是房子,这也和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一辆摩托车就已经是非常有脸面的事情了,而现在摩托车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拥有的,甚至是不止一辆。
而汽车就不一样了,一辆小汽车最少也得十多万块钱,用小汽车作为嫁妆的话,也是很有面子的。对于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来说,女儿陪嫁的时候甚至是直接陪一套房子。不过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如今现在这个社会,车子和房子都是很值钱的东西,就要看大家怎么去选择了。花大价钱买的东西建议大家还是要选择一些升值价值比较高的。在如今看来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房子和黄金了,如果有能力的话,大家可以去多投资一些,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拿出来说不定也会值很多钱甚至是让自己发财呢。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出工,挣工分。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有的生产队一个工日价值最少值2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日价值1角多。那时一元钱太值钱了,人们可以办许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的陪嫁是这样的:
青洋伞,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伞和运动鞋!那么,那时人们平时用什么伞呢?一种油纸伞,手工制成,骨架和柄都是竹制成的,伞面由多层皮纸加桐油制成,比较重,虽是纸做的,但比较结实。穿什么呢?布鞋。与市面上常见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时的鞋底是由妇女用一层一层的破布片重叠,然后用苎麻线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纳成,一般不能在水里走,花时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双!劳动时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树皮作经,由笋壳或稻草为纬编织而成,有时也加烂布带。不结实,不好穿,只有一个鞋底,上面由绳子绑缚。故运动鞋、布伞是作陪嫁、彩礼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变成了“两机两转”。两机指收音机和缝纫机,两转指手表、单车!其中单车最为奢侈!几乎在农村中不能实现!更主要的是缺货,开始还必须分配指标!农民甚至一般的小头目不可能有指标!那时有粮票、布票、烟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应指标),有些东西只有体制内的人才有!农民手中没票!当然,八十年代就逐渐不要票了,后来将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时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轮,滚滚向前。也许年轻人不会相信那时是这样的彩礼,这样的陪嫁。可这一切真真实实……
六、七十年代刚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期
说到农村财礼在六十年代也只是应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价了,另外带女方去供销社买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伞就行了。至于陪嫁一般也就一床盖被一床垫被而已,还有两只红色杉木箱装著自己的衣服鞋袜,再带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脚盆.马桶),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嫁娶了。
不过在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财礼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来,有脸盆架.五斗柜、大衣柜等等。
有人说,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我们这这三大件,应该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结婚也不叫彩礼,那时我们这里叫“聘礼”也只有8块钱,嫁妆也是非常简单。不像现在开口就是天价彩礼,房子、车子,那时的女子可没有现在的值钱。
97岁奶奶搬出结婚嫁妆件件堪比“古董”,一枚戒指戴了75年,你怎么看?
6月2日,来自河南周口的97岁老人张素兰,因为自己的孙女说想要看看自己的嫁妆,于是老人将整个嫁妆木盒子搬了出来,将一些手镯、发簪、老关金卷、铜钱等等悉数展示给自己的孙女看。孙女将奶奶的嫁妆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截至目前,已经获得了网友750万点击,这一视频触动了无数网友的神经,纷纷点赞奶奶。
据了解,这些东西都是爷爷奶奶结婚时留下来的,整整陪伴了奶奶75年,虽然在20多年前,爷爷就去世了,但是奶奶还是特别珍惜这些东西。这些嫁妆对奶奶来说十分珍贵,承载着她年轻时的记忆,爷爷在世时他们俩感情十分好,到现在奶奶还戴着结婚时戴的戒指,已经75年了。
75年前,奶奶张素兰24岁,出嫁那天,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是需要给新人准备嫁妆的,而陪嫁物也称之为嫁妆,包括一些新衣服、首饰、家具等等,这些物品经过了75年的风雨洗礼,大多数物品,张素兰老人都保存着,特别是这些首饰,老人视如己出,珍爱有加。
奶奶的嫁妆盒,以及一些嫁妆,这些已经有75年历史了。75年过去,这些东西已经布满了灰尘,但是对于奶奶来说,看着这些东西,自己的年轻岁月犹如重新刻画在眼前,记忆犹新。
奶奶嫁妆盒里成串的铜钱。
奶奶展示自己75年前的嫁妆。奶奶一生养育了4个女儿和2个儿子,自己目前跟着小儿子一起居住,平时最喜欢吃的就是面食。奶奶性格特别好,从来不和人计较,在家里时,自己能动手干的从来也不麻烦子女。
奶奶的嫁妆。
虽然已到97岁高龄,奶奶张素兰现在身体仍然硬朗,性格也十分开朗乐观,仍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60年结婚嫁妆大变迁,还记得当年的"老三件"吗
五十年代嫁妆
铁皮暖壶自带花
脸盆镜子一块拿
围巾吊着链链子
鞋袜配成对对子
娘家陪个柜子
铜闩铜锁铜链子
传统的嫁妆有那些?
传统嫁妆一:针线盒
这是做女红的必备品,而只有会做女红的女子才会是贤妻良母。针线盒当成嫁妆时就有很好的寓意,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能干持家。
传统嫁妆二:合欢被
合欢被有着丰富的象征及寄托,是出嫁时最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寓意新人婚后的和和美美与白头偕老,被子越多则象征女方家越富有。有些家庭送了几套合欢被。
传统嫁妆三:鸳鸯枕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是相守相伴不离不弃的表率,所以在传统婚礼中,鸳鸯图案是最为吉祥也最为普遍的,有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祝愿。
传统嫁妆四:龙凤毛巾
一龙巾一凤巾,新人各一条。既能烘托出婚礼的喜庆,还表达着家人对新人的祝福,愿新人婚后温馨贴意,长长久久。
传统嫁妆五:喜盆
也称为聚喜宝盆,应用红布包好,盆中还要放置有着吉祥寓意的东西,如红枣、花生、桂圆与莲子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