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摄影志(5):曼雷与他的无相机成像术
1922年12月,曼雷出版了摄影集《Les Champs Délicieux》,包含他早期在暗室中操纵感光纸的实验中所得的12张“雷氏摄影(rayograph)”。这些黑白的,形似日常物品的图像让人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印象。这本影集在巴黎前卫艺术圈内为曼雷赢得了许多赞誉,同时代的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在写给摄影师的公开信中写道:“在毕加索之后,我担心自己将缺少奇观。我欠你一个人情。”
一幅典型的rayograph由黑色的背景下的一系列白色形状组成。其中一些可以很快地被识别为桌面物品的印象,如手枪、钥匙或拉长的弹簧。另一些则更为抽象和神秘,如第一和第五幅作品中的螺旋形状,以及第八和第十二幅作品中半透明的云状物体。不管它们的可识别性如何,这些物体看上去已经与它们的日常意义分离开来,并被重新定位为各种抽象构图的组成部分。
为了达到某种平衡感,每幅rayograph的构图似乎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突出显示一个或两个中心物体的构图,如4号作品中的陀螺图形和8号作品中的弹簧,通常以对角线构图呈现。同时,具有多个不同元素的构图,如第九和第十一幅作品,则会被构造为对称构图。这些精心的安排暗示了rayograph中立外观表象下主观性和艺术意图的存在。
根据曼雷1963年的自传《自画像》(Self-Portrait),他是在偶然间发现了制作rayograph的方法。1921年,艺术家刚从纽约搬到巴黎,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职业摄影生涯,并积极投身于达达主义运动。通过Francis Picabia的妻子Gabriel,他结识了著名的服装设计师Paul Peirot,并提出为他的品牌进行一系列时尚拍摄。在为Peirot冲洗照片时,Man Ray不小心将一张未曝光的感光纸滑入了显影托盘。由于纸上未能显影,艺术家漫不经心地把一堆暗室设备扔在上面。当他打开灯时,仪器的白色轮廓在纯黑色背景下显现了出来。这一发现令艺术家兴奋不已,他决定将这一无相机成像过程命名为“rayograph”。这是他本人姓名的一个文字游戏,也暗示了光线的关键用途。rayograph很快被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实验性的艺术媒介所采用,曼雷本人也将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创作rayograph。
作为一种在相纸上产生物体印象的无相机照相术,rayograph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摄影素描和克里斯蒂安·沙德(Christian Schad)的沙徳摄影(Schadographs)。然而,在技术和视觉方面,rayograph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早期的无相机照片是在户外经过长时间日光照射而形成的,而rayograph则可以在暗房内花几分钟生成。因此,制作rayograph的过程带有前者所不具有的直接性和快捷性。此外,正如曼雷本人所指出的,rayograph比起完全二维的摄影素描拥有“额外的三维特性与色调渐变”。由于rayograph表现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宽度、纹理和密度,它们穿透光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这会产生一种渐变效应,并暗示了三维空间中的深度。达达主义代表人物Tristan Tzara,同时也是《Les Champs Délicieux》序言的作者,很有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宣称rayograph“远远优于”简单二维的schadograph。
回顾来看,rayograph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主流艺术界所边缘化。在我看来,rayograph的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指向性——就像一个科学标本或一块琥珀,rayograph保存了一个短暂存在的瞬间,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真挚的好奇。
(节选自作者期末论文)
简单叙述照相技术的发展历史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溺水死亡以后灵魂会去哪里
按照佛经上理论,无论去世的方式怎样,人去世之后,阿赖耶识(俗称灵魂)会很快离开肉体,再次去投生。投生的地方有六个——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就是佛经中著名的六道轮回。
积德行善的人死后,会投生到天、阿修罗、人三个善道之中。作恶多端的人就会投生到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苦。
克拉考尔两种摄影方法
克拉考尔的素材美学包含两方面:现实和电影的技术性能。虽然摄影发展(而且在继续发展)成了记录现实的方式,但实际上它只能记录现实的某些方面。而且,从另一方面说,物理现实是由很多方面组成的,其中有些方面显然更具“上镜头性”。所以在克拉考尔看来,电影创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了解现实和媒介,然后采用合适的技巧表现合适的题材。他把电影看作发掘现实的特定层面的科学工具。
在他看来,电影继承了照相术及其与现实间的天然联系。因此,电影的题材就应当是照相术的服务对象:充满“偶然事件”(accidental occurrences)和无限细微反应的“无尽的”,“自发的”客观世界。
他将电影方法分为两组:基本方法和技术方法。
基本方法就是摄影。
虽然摄影也受制于技术,但他选择了忽略技术的限制。在他看来,世界不是已被摄影的,就是有待摄影的,对创作者来说,整个世界都是可用的素材。通过对摄影基本问题的回避与忽略,他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理论的立场,即在客观现实和用特殊方式提取的影像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也是充满艺术潜能的世界)。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摄影是技术,而对克拉考尔来说,摄影是自然的一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