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热死宝宝啦!
看来真的是热到词穷了……
你知道古人是怎么吐槽天热的吗?
12
自从五月困暑湿
如坐深甑遭蒸炊
甑
作者不仅是热得如“蒸炊”,还是坐在“深甑”里!
没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坐在“蒸汽火锅”里的感觉。这形容小编是服气的!韩愈大师可能是个吃货吧。
12
永日不可暮
炎蒸毒我肠
杜甫
杜甫:昼长夜短,苦暑难熬,夏天有毒啊!
12
但得暑光如寇退
不辞老境似潮来
范成大
暑热像敌人一样!如果暑热能退去,老夫宁愿老他一岁啊!
是真的热呢?还是秀文采?
当然是真的热呃呃呃呃呃啊!
你知道古人的夏天有多热吗?
在古代,人们将“热”升级为一种灾难
热灾
在公元1911年以前的1000年间
古代热到成灾的夏天有19次
下面就来揭示残酷真相:
史上最热的夏天
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最热的时候:7月25日的帝都
专家指出:温度达到了44.4℃
这一项纪录至今未能打破
当时竟有11400人活活热死
大写的难过SAD
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热灾”
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
当时的皇帝是
那个哭着喊着拒绝登基的宋宁宗赵扩
当时买杯水解渴都要10块钱……
古代朝廷为了抗灾,不仅发放“补贴”,还让官府积极组织“救灾活动”,皇帝甚至会为热灾的发生自我 “检讨”。
有一位“京兆尹”(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市长)韩皋就因高温不作为而被撤职。
当然救灾归救灾,生活归生活
实际上,古代贵族和平民的
避暑体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NO.1 麻衣vs纱衣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会穿小热裤,古人狂热起来,连他们自己都怕!有人穿麻,有人穿丝,还有人爱穿纱。这种美在时尚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
麻衣VS纱衣
古代女子也很时尚
唐代女子就已提前体验半臂装和袒胸装
夏天为了消暑
她们下半身会穿开裆裤,也就是“胫衣”
NO.2 竹夫人VS瓜“美人”
古人夏天睡觉也有绝招:富人抱着竹夫人,镂空编织十分凉快;普通百姓则抱着凉水冰过的冬瓜,也是很接地气了,能吃又能睡,绝对是居家旅行的必备神器。
NO.3 扇子vs七轮扇
在古代,当你还在妄想“用扇子扇出一个夏天”的时候,隔壁富人家张三已经在夏日凉风中大呼舒~服~!据说七轮扇是西汉巧匠丁缓制作的,运行时有“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的效果,它绝对是富人家才用得起的。
NO.4 窟室VS窑洞
秦朝人为了避暑,修建了"窟室",而这种考究的地下室可以用于存放冰块,每当夏季来临,贵族们就可以在此饮酒作乐。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他们也有经济适用型“空调房”——窑洞
即便是在今天,我国一些西北居民
仍然居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中
NO.5 自然“空调房”vs人造“空调房”
最强的避暑黑科技莫过于古代的“空调房”——汉朝时贵族的“空调房”名为“清凉殿”。古籍中记载,清凉殿“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天然石床、进贡的玉晶器皿、剔透的寒冰,加上侍者在一旁扇风,可以说是非一般的凉爽了。
唐代有种自然“空调房”叫做“自雨亭”,通过不断将水提升到屋顶模拟降雨,利用水循环带走热量,给建筑整体降温。除此之外,一些“凉屋”和“含凉殿”设有“扇车”,依靠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宋朝的“空调房”名为“ 翠寒堂”,已拥有净化空气的功能。在宋高宗赵构的避暑水殿,工匠把泉水引到假山,利用落差形成瀑布,瀑布落在翠寒堂形成大池,周围布置好各种花草,然后用风轮将花香送入凉殿,殿内还用纱帐滤掉水汽,帐内用金盘盛装冰屑降温,简直人间仙境一般。
“空调房”传入民间是在明朝,那时候人们在屋里打一口深井,夏天有凉气直接冒出,冬天则会结冰放热,冬暖夏凉,相当于民间的“中央空调房”了。
还有的人家
屋子的通风口直通风箱
仆人摇动风车来为屋里送风
到了明清时期,皇宫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冰桶”,此物由冰鉴(hàn)改造而成,使用者在柜子内放入冰块,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孔,甚至有些人还用此物储存食物,如水果、冷饮等 。
然而,对于古人来说
“清凉夏日”完全是奢侈体验
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而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空调,享受夏日清爽,这一切都要拜科技发展所赐,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功不可没。作为空调的领军品牌,格力空调掌握核心科技, 26年如一日,用创新不断引领空调科技的发展,带给亿万国人最顶级的生活享受!
信息来源于北京格力电器
如需转载请联系下方邮箱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