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小字阿摩,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子。他既出身豪门贵族之家,理所当然地和所有达官贵族子弟一样,成为时代的宠儿。当隋文帝杨坚还是北周大臣时,就因父功被封为雁门郡公。隋朝建立之后,与开皇元年(581)封为晋王,并担任并州总管,这是杨广才13岁。次年,隋置河北道行台尚书于并州,又任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
一个13岁的少年,担此大任,主要是杨坚接受了北周孤弱而亡的教训,使诸子分持方面,以巩固杨家的统治。隋文帝也深知自己的皇子担任不了如此重任,对杨广的行为和成长更不放心,便精选朝中正直有才望的大臣来辅佐他。例如王韶刚直不阿,担任并省右仆射;李雄有文武之才,任兵部尚书;李徹练达武事,任总晋王府军事。隋文帝可是为了自己儿子的成长良苦用心啊!
杨坚
王韶等人也没有辜负杨坚的委托,对杨广直言匡正,不遗余力。有一次,王韶出巡长城,杨广在并州造山造湖。王韶回来后,立即“自锁而谏”,使杨广停止了这个工役。
杨广本人也不是一般的逐鸡斗狗的纨绔子弟,门第世家固然为他提供了豪华优越的条件。但周隋时期复杂的政治风云,杨家先代的文治武功,将门之子所受到的各种熏陶,塑造了他十分复杂刁钻的个性:既有专擅威福,纵自声色的欲望,又有希望世人称其贤明的虚荣心;既有一个花花公子的低级趣味,又有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文武才干。这两种秉性一直互相存在,而在他称帝独尊之前,前者还处在自我抑制的阶段。有一次隋文帝到他的住宅去,他故意弄断了乐器的弦,乐器上的灰尘也不擦拭。隋文帝看到了,以为这位儿子远离声色,自然喜上心头。又有一次行猎遇雨,左右随从送上油衣,他说:“士卒都被雨淋湿了,我怎么能一个人穿油衣呢?”命左右拿走。这些事例是出自本心也罢,沽名钓誉也罢,起码说明杨广还明白,一个贤明的统治者应该远离声色,体恤部下。
开皇八年,隋朝大举攻陈,于寿春置淮南行省,以晋王广为尚书令,命他与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兴行统帅。隋军东起沧海,西到巴蜀,共51.8万皆受晋王节度。第二年春,灭到陈朝。这次灭陈,杨广有幸担任了最高统帅,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坐享其成的。实际指挥部署的是元帅长史高频,亲率三军攻破陈都建康的是贺若弼、韩擒虎。沿江东下啊,扫除陈残余势力的是大将杨素。但杨广毕竟是最高统帅,进建康后,将围绕在陈后主身边的佞臣施文庆、沈客卿、杨惠郎、徐析等人全部杀掉,以谢三吴人民。又命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这些表现了杨广大将的气度。同事,隋灭陈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对这一历史贡献,杨广也不无功劳。当然,在灭陈的战争中也暴露了杨广的声色之欲。陈后主有一个宠姬叫张丽华,长得国色天香,杨广自然垂涎欲得额,派人急告高颖。令留丽华。而高颖以为这是亡国之物,将丽华杀掉了,杨广怀恨在心,高颖也由此惹下祸根。
灭陈后,杨广进位太尉,再任并州总管。
开皇十年,江南士族高智慧等人起兵作乱,文帝又派杨广去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年一朝与文帝。
开皇十三年,突厥达头可汗进犯北方边境,文帝命杨广与杨素、史万岁、汉王杨谅分道出击。杨广部下的秦州总管孙晟熟悉突厥的山川形势,风俗人情,建议于泉水上游置毒,西突厥人畜饮者皆死,于是退走。孙晟率军追击,西突厥大败而归。
这样杨广既为灭陈的军事统帅,又曾镇守并州,北御突厥,和隋朝诸多功臣相比也许不怎么出类拔萃,但在杨坚的诸皇子中,其功勋可称得上姣姣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