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六月之后不是七月,
而是“闰六月”,
农历中的闰月是怎么来
的呢?
今年的农历六月结束了
其实闰月的产生是为了协调阴历与阳历的矛盾。
农历中的闰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很久很久以前,
古人们都还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
他们就抬头看看月亮想想心事,
看着看着他们就看出规律来了。
月相的变化每隔29天左右就会重复一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059天。
古人知道的虽然没有这么精确,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定历法。
老祖宗们非常机智地以月相变化为依据,
把29天或者30天称为一个月,
把12个月称作一年,
这就是我们最初使用的历法,就是阴历。
但是这阴历用着用着就出了点问
题。
阴历的一年平均只有354天左右,
比地球公转周期少了11天。
这反映在古代的情况中,
最直接的就是一年过完了,
四季还没轮完。
古代的中国是农业社会,
其后变化直接指导着农事。
要是春耕秋收的日子,
每年都不一样,
那可就受不了了。
为了让历法和四季轮回对上节奏,
古人决定人为增加一年的长度,
于是他们在阴历的基础上,
设置了闰月。
所谓的闰月,
就是一年当中多出来的一整个月,
也就是说,
新的历法中会出现一年有13个月的情况,
而这种情况经过改良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历法就是农历。
在农历中,
闰月出现在哪个月之后就叫做闰几月,
比如2017年的闰月出现在农历的六月之后,
所以叫做闰六月。
不过并不是每年都有闰月。
其实农历大概是按照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来设置闰月的。
这样做是为了让每年的平均长度和地球的公转周期大致相等。
那么这个十九年七闰的规定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很简单。
阴历与地球公转周期相比每年差了11天左右,
19年就差了210天左右,
这个天数大致就相当于七个月。
所以农历大约是每十九年补上七个闰月,
也就是平均两三年出现一次闰月。
除了设置闰月,
古人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测把春夏秋冬平均划分为了24段,
以不同名称命名放入到农历中。
这些名称直接反应了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特征,
大大方便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直接决定了某一年到底闰不闰月,
具体闰哪个月。
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设置都充分考虑了地球的公转,这其实跟阳历的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在阴历的基础上设置闰月,并且补充了二十四节气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兼顾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互关系,既考虑了月相的变化周期,也考虑了地球的公转周期。
重庆大学UMD研究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来源丨中国青年网
编辑丨元子
审核丨不会飞的鱼
指导丨惠颖
旧时光&慢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