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谁编纂的?按照内容分类,分为哪四部?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一、文化背景
受到学术以及历史的影响,古代历史书籍的出处与分类需要考察与梳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书籍更是多不胜数,其分类更是十分庞大,这个时候就需要加以整理以及规范。《四库全书》囊括了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按照目录分类进行排纂,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学术文化总结。
二、编纂过程
乾隆时期,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将所辑佚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首先,编纂的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单单这项措施就历时七年之久。在地方以及收藏家群各种群体的支持下,征书工作顺利进行。其次,就是整理图书,这项工程也十分复杂,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纸条,之后送呈纂修官复审,官员认可便可以修改原文,不认可则不能改动。之后送往总纂官三审,在他们分析之后,针对不同人的意见进行初审、总结,最后便要送呈御览。
三、历史影响
《四库全书》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文化工程,关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理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寻它的源头。因此,编修对于中国文化的梳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这项文化工程不仅耗时长、参加的人数众多,而且编修的过程很认真与规范,使得这套书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瑰宝。
四库全书讲的是什么?
《四库全书》讲的内容如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我国古代的四库全书有什么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四库全书的“四库”分别为经、史、子、集四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包含很多其他的分支,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藏的是儒家的“十三经”以及相关著作,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个大类。史部收录的包括正类、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个大类。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大类。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当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都进行了销毁和改变,也篡改了大批的历史文献。《四库全书》把儒学放在首要位置,非常轻视科技作品,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也都很少收录进去。
我觉得从严格意义上讲《四库全书》并不是一次古籍整理,实际上的目的是将古代书籍中对自己不理的进行篡改,保留有意义的东西。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焚书坑儒,导致很多的历史书籍被毁,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次文化浩劫。
古代的四库全书是指哪四本?
《四库全书》并不是指哪四本,而是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的成因:
1、安定的社会环境
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2、统治者的重视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3、雄厚的资金来源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4、严密的组织系统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
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5、破格录用人才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收录的四部相书
搜集整理不易,望采纳!《四库全书·子部》仅收录的四部相书:《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与《人伦大统赋》。
《人伦大统赋》,作者金代尚书张行简。本书是古代人体五行学说的精髓,是最全面、最精准的相术典籍,也是《四库全书》仅收录的四部相书之一。全书旁征博引,集相术众家之长,是古人选拔人才、洞悉人心的重要参考。
《太清神鉴》共六卷,专门论述相学,纲目分明,结构清晰。先总论,后分论,每篇又详分若干条目。内容处处体现阴阳赋形,天地造化,五行生克之理。除去对相学的宏观概念的论述,更重要的是阐述天道阴阳,作为一门哲学去学习也是可以的。另外,现在流传的相书多重视面相、手相以及痣相,而《太清神鉴》重骨相、气色以及精神,更侧重于相学本质,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
《玉管照神局》作者为南唐宋齐邱(生卒年不详)。宋齐邱,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曾任殿直军判官、右司员外郎、同平章事等职,被李縖封为楚国公。后获罪被废,自尽而死。全书专论相法,颇为系统,所相有形有神,既相五官,又看身形,既论气色,又分四时。书中还特详掌法,记载各种掌纹图七十二幅。由于该书是相法著作中较早的一部,流传较广,为历代相士所取。书中保存了丰富的相法资料,可为研究我国相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月波洞中记》见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者一卷。称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凡九篇。晁公武《读书志》亦载此书一卷,序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与《艺文略》所记并合。《宋史·艺文志》载《月波洞中龟鉴》一卷,又《月波洞中记》一卷,皆无撰人姓氏。其为一书异名,抑或两本别行,已无可考。自来术家亦罕有征引,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存。核其体例,盖犹据宋时刊本录入。并有原序一篇,称老君题在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龛石壁间。其说与《艺文略》相符,而序中不及任逍遥之名,则亦非晁氏所见之旧矣。序末又题赤乌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案相术自《左传》已载,而序中乃独称钟、吕二真人。钟离权生于汉代,其事已属渺茫。吕则唐之洞宾,传记凿然。何由三国时人得以预知其名姓?且赤乌纪号尽十三年,又安得有二十年?明为不学之徒依托附会,其妄殆不足与辨。特以其所论相法,视后来俗本较为精晰,当必有所传授。篇目自仙济至玉枕九章,其词亦颇古奥。盖即郑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实止于此。故诸家著录皆称一卷,九篇以下或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传已久,今亦不复删汰。以篇页稍多,析为二卷,以便循览,且微示原本与续入之别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