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结婚的十二版贴
十二版帖用于请岳父母和舅父母 ,把请帖折成十二折,把请帖内容分十二段书写就可以了。
潮汕婚嫁习俗礼仪:
1.合婚
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2.看家风
经过会面谈话,互相了解,双方认为可作伴侣,媒人取女方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叫送庚帖。男方将庚帖放于司命君神位前,如果三天内家庭无发生不吉祥的兆头(如碰破饭碗、锅等)加三日好。接着就相互交换庚帖。各自请算命先生占卦合婚,认为相生相合,即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开聘、回聘
婚事初步决定后,便由女方开聘,聘单要用红纸折成十二版书写。聘礼包括现金、糖料、首饰、衣服等物。男方接聘单后,可酌情议减,但一般不减糖料。因糖料是女方准备送与亲友用的。聘金可减,叫“减聘”。现在大体写聘金随送。男方在回复的聘单中也可写明要女方什么礼物,即在聘礼后面加回(左木右盛)二字,下面写物品,如发包X双,福饼X双。媒人将聘单送回女方,直至双方无意见出入。聘金不用X百为整数,因方言“百债”不吉利。要在百后面加上零星数字。潮汕人尾数要双,如四、八。因四与世同音,叫世世好。客家人用九,九与久同音,叫长长久久。
4.掼定(文定)
聘仪议定后,由男方根据男女双方日辰,择吉确定日子,行定亲礼节,叫掼定。掼定当日,男方用红糖做成一个圆锥形球体,叫糖母。因糖与传同音,意思是糖母传孙。也有不用糖母,改用白砂糖。糖上面插上石榴花(意即榴开百子)。外加红糖、现金、首饰等凑足四样(其中现金、首饰可抵去送聘数量)。女方则回以两个糖包,一般用酒饼糖。取其象征酵母,发酵昌荣。女方接糖后,分发给亲人及邻居,向他们报喜。文定之后,男方择日决定修容、开剪、迎娶日辰,送往女家,叫送日。
5.送聘、复聘
送聘当天,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包括聘金、锦茶(含念包)、首饰、三牲、鸭蛋、面条等,而且少不了要一个酒瓶。数量要一个吉数,也可加大吉等物品。女方则回以香蕉、发包、猪心、豆球、五种籽、埔虾草、春草一对、芋种,一个兜帕上面放十二料红卵,酒壶中则装进米泔水,以及念包的回礼款。男方接到礼物将猪心切成两畔,一畔送回女方,夫妻合吃一个猪心,叫肝肺同心。将春草种在花盆里,精心养护,香蕉、发包分给亲戚。送聘距离迎娶十天左右,在发送香蕉、发包时送去请帖。女方当晚还要请本族房亲。新娘的嫁妆,一般是面盆、脚桶,椅子以及房内嫁妆,如梳妆台、长衫橱等物。二十一世纪前半叶,有钱人家有一种叫全厅面的,嫁妆包括卧室、厅堂上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圆桌、鼓椅、成对靠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直至厨房的抹桌布,个别地方甚至还有寿板(棺材)、田契等。这样聘金当然也高得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客家聘礼叫“酒水”。什么酒水配什么嫁妆。酒水高低不等,最低级叫“公鸡”,男方送女方只需二斤猪肉,二壶酒和几对鸡蛋。再高一级叫食“箩格”,第三种叫食“箩”。第四种叫食“些”,最高一级叫食“(左木右盛)”。按等级聘金不同,当然女方嫁妆也有简繁差异。这已成历史话题,现已逐渐简化。
6.出嫁、迎娶
迎娶当天,男方派人到女方迎娶,以前用花轿,继而用单车,现在用汽车。男方迎娶时,要写一个请新娘上轿的十二版帖,叫“上轿帖”,并写几个拜帖,如亲家拜亲家,女婿拜岳父等,视双方亲属具体情况,连同上轿帖凑足四个,起码也得有两个。上轿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女方认为有了请上轿之帖,往后不管婆媳、夫妻口角,可作斗气本钱,她可说:“是十二版帖请我来的。”事实上确有一些没有送上轿帖,女方不肯上车,只好回家补写。此外还要送上轿粿,肚痛肉(猪肉二块),入门茶(糖料包)二个及兄弟分酒钱。这些物品也有在迎娶前一天先送到的。女方出嫁前要请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年婶母挽面修容。出嫁前夕邀请同寅姐妹食七样菜,其中必须有厚合。过门之后便会合人。当晚在灶前垫上稻草,上披草席,在草席上睡觉。传说古时候有个继母虐待前氏女儿,安排这种睡法,前氏女儿出家后竟发达兴旺。后人仿效这种做法而成此俗。客家人女儿出嫁前夕则与母亲同睡。女儿出嫁,由父亲牵上轿,将一碗水泼上轿,并做四句。因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意思是女儿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复收。虽然人的观念已不是这一套,但旧例仍延续至今。女儿出嫁时还要由媒人挑两个红布袋,里面放大吉(生柑)、谷种、钱币、衣服一套等物。记得有一句童谣:“水鸡担布袋,田蟹来相贺”,就是说这事的。以前伴新娘同行的是“青娘婆”,青娘婆好多是专职的,一般是长相过得去的中年妇女,她必须口齿伶俐,聪慧过人。因为从食出嫁桌,男方开箱,拜司命君等,她都能说会道,出口成诗,吉语不绝于口。又有一个中年妇女伴行叫伴房。有的地方,新娘上轿,还要哭嫁,以表示长安虽乐,不如古居。出嫁当天早晨与家里人同寅姐妹共进早餐,叫食“姐妹饭”,饭后分姐妹钱。就是把铜钱撒在米筛上,然后兄弟姐妹从大到小一次摸取。男方迎娶的前一天,要在红纸上用朱砂写“麒麟到此”四个字。眠床、房门、整个院子各间,直至新娘经过的寨门,都要贴上。男方迎娶新娘上车,途中不能下车,要一直载到夫家,路上如与另一出嫁娘相遇,两人应互相交换手帕或面巾。新娘将到家门时,要先有人报讯,新娘刚进门,全家老少都要回避,待新娘进厅后才出来。以免与新娘相冲撞。新娘将进家门时,要跨越火烟。即用稻草捆成团点上火,新娘跨过,并由好命人做四句。新娘进门后要与新郎双双拜司命君(有的地方是拜天地),再拜祖宗。中午宴请亲朋,编位时,母舅要坐首位。新郎父母也要入席,按每桌四个主位,四个伴位,起码要坐主位。此日新娘也要坐大位。可在新娘房专设一席,让新娘坐东一位。开席时,坐首位的母舅要支持全场,致祝酒词,做四句,要掌握全场进餐情况。
大家吃足了,就向大家道谢祝颂,请大家饮工夫茶,主桌未有离席,从桌不能离席。主桌离席,从桌也应离席,不能逗留。午餐过后,由新娘向亲戚及家族来宾从长辈到晚辈逐一敬茶。敬茶时对长辈要跪敬。被敬者马上将新娘扶起(现在只作下跪姿势)。饮茶二杯。赠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叫“食新娘茶”。
晚上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来看新娘,食喜糖,有的地方还分送炒熟花生果。闹洞房时,既欢乐又热闹,伴房既可增加新娘场胆,又可为新郎新娘解围。特别是以前青娘婆,如果说以前的若干四句有书可读,但在闹洞房时,有时是专取闹逗趣,采用对歌的形式,青娘婆一人对付众人,随机应变,确是奇才。
古代女子嫁人有哪些必备嫁妆?为何说让人难以启齿?
古代女子嫁人有哪些必备嫁妆?为何说让人难以启齿?
从古至今婚丧嫁娶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古代社会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在古代男女结婚前,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委屈,会在女儿出嫁前告诉女儿一些经验道理,甚至还有一些家庭为了女儿的幸福,会为其准备一些私密的物品作为嫁妆。那么古代女子结婚前,都会准备哪些嫁妆呢?
那么第一件嫁妆呢就是白床单。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女人的贞洁是十分看中的,所以男方家庭在结婚前,会相方设法的检查女子的身体,娘家陪嫁白床单就是为了检查女人身体的。在新婚前一晚,就会将这白床单铺在床上,等到两人洞房花烛夜后,就会观察白床单上是否有血迹,有血迹就表示这位姑娘在这之前是清白之身,就可以风风光光地将她娶进门了,这一条白床单就成为反应女人清白的依据,也为其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奠定了基础。但是用一条白床单证明女子是否有清白之身,是极其不公平的。有一些女人因为这一件嫁妆被男方摒弃,被父母嫌弃。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除此之外,娘家人还会在嫁妆中放上新娘亲自绣的荷包。放上新娘亲手缝制的荷包是为了判断女子是否会干针线活的,在古代会干针线活的女人往往会被称为是好女人。所以古代女子没事的时候都会跟着家里的母亲学习针线活,就是为以后嫁人做准备。假若婆家人看到了新娘绣的荷包,认为绣的好。就会大肆宣扬自己娶到了一个能干的媳妇。媳妇也就可以在婆家站稳脚跟。
最后要说的这一件嫁妆呢就是开裆裤。听到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会感到诧异,在嫁妆当中为何要有开裆裤呢?在古代结婚前,男女双方结婚大多都是父女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一些人在结婚前根本没有见过,压根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更别说一些亲密的举动。所以在成亲前,女子的嫁妆里会有一条开裆裤,并且这条开裆裤是要穿身上的,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上。
穿上开裆裤具有开枝散叶的说法,同时也是娘家人对女儿的美好祝愿。穿开裆裤是为了防止新婚夫妻在新婚夜时,可能会因为要脱光衣服感到尴尬,所以娘家人会准备一条开裆裤,在不脱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洞房花烛。同时这也对男人提供了便利,可以防止男人因为生疏导致事情不顺。甚至有一些大户人家,会有丫环在门外,随时指导新人要怎样做。
从以上所说的三种嫁妆来看,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这些嫁妆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已经被摒弃,现代社会中,女人的地位也逐渐增高。
潮汕人女人嫁丈得准备什么东西?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为新娘准备的结婚用品,如车子房子、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1]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在古代嫁妆是女人和丈夫的私人物品,又称为“陪嫁”。
揭秘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都有什么呢?
人生大事,一定不敢怠慢,嫁妆这个事情,从古流传至今,一直都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古代新娘嫁人的时候都会有什么嫁妆呢?寻常女子出嫁,彩礼往往也是三五抬,富家女出嫁,就可以达到数十抬上百抬,这里的抬是轿子的数量。若是人份高贵的皇家,就堪称十里红妆了。
中国古代结婚有"三书六礼"之说,其实也就是一些繁文缛节。大家都知道古代婚姻多是由双方父母包办,还讲究门当户对,因此免不了繁琐的礼节。另外,很多古装剧中,一对男女"三拜九叩"之后也就成了夫妻,好像并没有婚姻登记之事,其实不然。据《周礼》记载,在周朝时期国家就设立专门管理婚姻登记事务的部门,从事这一职务的人叫做"媒氏"。专门负责给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颁发"婚书"。不仅有官方的婚书,还有民间的婚书,指的是通过媒人私下签署的婚约,被称为"私约"。在历朝历代也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结婚登记,不然就不受法律保护。领取完"婚书"之后,就到了最为重要的时刻,新娘出嫁。从古至今新娘出嫁都有陪嫁一说,有些封建习俗已经消失了。
这么多抬轿子里得是有多少嫁妆?岂不是跟搬家一样?
很多轿子里装满的是食物比如鸡鸭狗猪大雁等,猪狗是哪个时候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陪嫁女儿也是属于重要财物。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须带礼物,所谓"执雁为礼"
毛巾脸盆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丫鬟妹妹七八个,丧衣蓑衣棺材板等等。
在封建社会,女子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未出嫁时对男女的房事一窍不通,为了能够尽快进入夫妻生活,早生贵子,结婚之前,娘家都会拿出来一本图册让女子悄悄观看,掌握知识是必须的。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贞操十分重要,一旦没结婚就失去的话,不但影响婚姻,还会对整个人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女子抑郁,甚至自杀。所以为了证明女子的贞洁,娘家都会陪嫁一张白被单,在洞房花烛夜之时放在床上,第二天白被单上出现红色来证明自己的贞洁。有些地主家或者大户人家的父母第二天一早也会前来观看。
潮汕人的婚礼习俗都有什么?
1、提亲
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
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3、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4、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潮汕话槟榔是指青橄榄)、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橄榄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5、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
潮州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
结婚是人生大事,那么在古代农村的嫁妆又有哪些呢?
都是有鸡鸭鱼肉鹅,还有床上用品,比如被子,枕头还有毛毯。另外还要送一点现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