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在周朝已经出现,历朝历代的彩礼形式有何不同?
最近几年古风不断兴起,很多古人的婚俗也被重新翻了出来,比如著名的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这回事,而“三书六礼”与“三媒六聘”,都是同样的意思。
三媒六聘,自然分成三媒与六聘。
三媒(三书)指的是:
聘书:为结婚而准备的聘请书,也就是婚书,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时候需要用的,在六礼之中的“纳吉”环节交过去,而女方接过了聘书,就意味着接受了求婚,在古代,倘若接下聘书又随意退还的话,那么这个女子就很难再嫁出去。
迎书:为迎娶新娘时准备的文书,在成婚的当天,新娘过门的时候需要使用,是对新娘还有岳父母的承诺,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结婚证。
礼书:为列清结婚礼品种类数量而准备的礼单,一般礼书越长,自然也就表示女方嫁得越风光,在古代,彩礼与嫁妆的数量,往往都意味着家庭的地位与财力。
六礼(六聘)指的是议婚到完婚的过程中需要的六种礼节:
纳采:这是排列在六礼之首的礼节,等同于现代结婚之前的提亲,男方若想要与女方结亲,需要先找个媒人上门去说亲,将纳采礼带上,跟男方父母一起到女方家中。
问名:这里指的是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女方接受纳采礼之后,就代表接受婚事,此时媒人会问女方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再进行测算,看未来婚姻运气会如何。
纳吉:男方知道女方生辰八字之后,会去庙里找人占卜测算,如果两人八字相合,那么男方接下来就会准备结婚的相关礼物与事宜。
纳征:纳吉与纳征都是同时进行的,纳征是说男方将准备好的聘礼送去女方家中,纳征的聘礼由礼金与其他礼物组成,具体看男方家的经济条件。
请期:这里是说男方家在选定良辰吉日后,将日子告诉女方家,征得同意,如果两家都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准备活动。
亲迎:这是六礼中的最后一步,结婚当天,新郎要亲自去迎自己心爱的新娘,以此表示对于自己未来妻子的尊重与爱意,这是不可或缺的。
彩礼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周天子时代正式确定各种婚俗礼节之时就出现了彩礼。《礼记》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彩礼
彩礼的意义与三书六礼三媒六聘都是一样的,在六礼之中“纳征”这个环节,就要用上彩礼,男方的家里会让双数的女性亲戚,带上聘书、聘礼与聘金去女方家里,而聘礼与聘金等这些,就是所谓的“彩礼”。
所谓礼多人不怪,其实六礼每个步骤之中,都会有备礼出现,而这些备礼,都可以称作彩礼。
男方家提亲的时候,需要准备上寓意吉祥的聘礼,古代用的一般是大雁。《仪礼》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大雁是忠贞之鸟,古人认为大雁南北迁徙也符合阴阳之道,因此在古代大雁预示着夫妻之间琴瑟和谐,这只大雁送到女方家之后就要好好伺候着,六礼最后一步,也就是“亲迎”的时候,需要让主持婚礼的人捧着大雁走在前面,称“奠雁礼”。
不过,因为作为候鸟的大雁,并不容易捕捉,所以除了显赫富贵人家,普通人家里只能用鸭子或者鹅代替。
彩礼象征吉祥,历朝历代的情况均有所不同
虽然彩礼文化出现得非常早,但是古人早期对于彩礼的数额有明确的约束。《周礼》就记载:“凡嫁人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古代早期的彩礼,只是作为吉祥的象征,遵从礼节,而并非是一种买卖行为,因此在西周彩礼诞生的时候,就对彩礼的数量进行的约束,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有限,官方对彩礼进行约束,可以减少婚礼负担,以确保婚姻顺利达成。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彩礼在汉朝时期就开始变味。
东方朔
《汉书》之中就有记载,当时有男子“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就是说办了场婚礼,结果花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著名的东方朔,做公车令时岁俸仅六百石,可其聘妻却花费十万钱。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当时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当时很多的父母着急将女儿给嫁出去,根本顾不上要彩礼,恨不得倒贴钱。
在古代,女方得到彩礼之后,需要进行回礼,而回礼往往是彩礼的数倍,称之为“嫁妆”,古代的嫁妆数额,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彩礼。
三书六礼明媒正娶是极其重要的
古代有妻妾之分,自然,在对待妻与妾的时候,也有截然不同的规矩,所谓娶妻纳妾,简单的意思就是娶妻,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礼节,郑重相待,才能将妻子娶进家门,然而妾之所以用一个“纳”,就是说,只要花钱就行,没有三书六礼,没有明媒正娶。
三书
古代与现代不同,现代人结婚登记领证之后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而在古代,除了需要官府承认的文书,还要经过三书六礼的程序,这样婚姻关系才算正式缔结,才受到法律保护,如果没有明媒正娶,那就只算妾,而在宗法之中,妾通买卖,如若物品一般。
除此之外,古代男方给女方提供的是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女方需要的则是“十里红妆”,也就是丰厚的嫁妆,当然,古代的嫁妆所谓的“丰厚”,其实与彩礼一样,并非是指其贵重,同样还是各种象征吉祥的物品,显贵之家自然陪嫁众多,主要还是看情况而定。
无论三书六礼还是明媒正娶,这些都是古人在缔结婚姻的时候必不可少的礼节,不过演变到如今,大多都已经被省略,仅有部分保留。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出工,挣工分。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有的生产队一个工日价值最少值2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日价值1角多。那时一元钱太值钱了,人们可以办许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的陪嫁是这样的:
青洋伞,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伞和运动鞋!那么,那时人们平时用什么伞呢?一种油纸伞,手工制成,骨架和柄都是竹制成的,伞面由多层皮纸加桐油制成,比较重,虽是纸做的,但比较结实。穿什么呢?布鞋。与市面上常见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时的鞋底是由妇女用一层一层的破布片重叠,然后用苎麻线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纳成,一般不能在水里走,花时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双!劳动时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树皮作经,由笋壳或稻草为纬编织而成,有时也加烂布带。不结实,不好穿,只有一个鞋底,上面由绳子绑缚。故运动鞋、布伞是作陪嫁、彩礼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变成了“两机两转”。两机指收音机和缝纫机,两转指手表、单车!其中单车最为奢侈!几乎在农村中不能实现!更主要的是缺货,开始还必须分配指标!农民甚至一般的小头目不可能有指标!那时有粮票、布票、烟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应指标),有些东西只有体制内的人才有!农民手中没票!当然,八十年代就逐渐不要票了,后来将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时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轮,滚滚向前。也许年轻人不会相信那时是这样的彩礼,这样的陪嫁。可这一切真真实实……
六、七十年代刚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期
说到农村财礼在六十年代也只是应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价了,另外带女方去供销社买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伞就行了。至于陪嫁一般也就一床盖被一床垫被而已,还有两只红色杉木箱装著自己的衣服鞋袜,再带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脚盆.马桶),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嫁娶了。
不过在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财礼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来,有脸盆架.五斗柜、大衣柜等等。
有人说,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我们这这三大件,应该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结婚也不叫彩礼,那时我们这里叫“聘礼”也只有8块钱,嫁妆也是非常简单。不像现在开口就是天价彩礼,房子、车子,那时的女子可没有现在的值钱。
对比各个年代得结婚都需要什么彩礼
各个年代的结婚彩礼都有自己深厚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让我们盘点一下不同年代的彩礼变化。
70年代的彩礼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如果有了这三大件,那姑娘出嫁的时候是很有面子的。天津飞鸽自行车,70年代每个男孩子梦寐以求的梅花手表,也是他们送给自己未婚妻最好的定情信物,还有重中之重的大件缝纫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台缝纫机,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80年代的彩礼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老三大件已经无法满足婚姻彩礼的需求。新飞冰箱,北京牌电视机,威力洗衣机,几乎成了80后结婚的必备品,在80年代,如果谁家的客厅能摆上一个这样的电视机,那可是太时髦了!而洗衣机,对于80年代的女性而言,简直就是她们的最爱。
90年代的彩礼三大件:电脑,空调,手机。到了90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是三大件也就水涨船高,直接变成电脑,空调和手机了。我奶奶还在自己的老衣柜里存放着我爸以前用的小灵通手机,一直不舍得丢。
近三十年中国婚嫁彩礼变化史
近三十年中国婚嫁彩礼变化史
如今彩礼三大件:车子,房子,票子。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中国各个省份的彩礼都不相同,江浙地带特别讲究礼尚往来,男女双方结婚,如果男方家庭买了一辆车,女方家庭通常就会赠送当地的一套房;广东地区也很人性化,广东潮汕,清远,河源等地结婚彩礼很少,一般情况2到3万就够了;广西基本不要彩礼,女方倒贴,湖南四川等地要高很多,基本上8万起步,车子房子啥的另外算;重点说一下江西,Steven作为江西人,面对江西的彩礼,也很汗颜,被全国人民吐槽的江西天价彩礼,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基本都是10万起步了,什么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重百元大钞)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百元大钞和50元面值人民币,加起来18万),一动不动(一动是指车子,不动是指房子),四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金手环)等等都是必要的硬性条件,女方的颜值,学历,年龄大小都被作为彩礼的评判标准,还有的条件更是离谱,家里有弟弟的不嫁,独生子结婚都几乎耗尽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了,更别提还有一个弟弟。
全国各地男女结婚的聘礼、嫁妆等有何异同呢?
筹备婚礼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除了婚纱礼服,妆容造型这些方面的准备,还有一系列的婚嫁习俗,是男女双方家庭都应该注重的一点。在各种婚俗中,彩礼和嫁妆无疑是两个重头戏,是社会大众都很看重的东西。彩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把握两者的不同,才能将这个习俗做到尽善尽美哦。
彩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
1、彩礼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六礼说法,指的就是婚俗中的六个环节,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种。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彩礼,其实就是源自于婚俗六礼中的纳征礼。传统的纳征礼,就是在男女双方都已经互有好感,对生辰八字等信息进行过卜算后,双方达成了比较确定的婚约共识。这个时候,男方就可以带着彩礼物品,上女方家里进行纳征礼了。
简单的说来,就是当你们双方准备结婚了,在正式的婚礼仪式前,男方亲手交到女方手上的礼品,就是彩礼。过去彩礼的种类非常多样,有现金、衣服、首饰、家具或者喜饼等等。但是如今,彩礼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在现金、房子、车子三者中间选择。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增加一些家具之类的小物件。
2、嫁妆
嫁妆,还有陪嫁、陪妆,妆奁等叫法。嫁妆,指的就是在子女结婚的时候,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的一些用品,可能是房子、车子或者家具等等。嫁妆的选择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讲究。之所以会有嫁妆这种形式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对女儿新生活的补贴。子女组成一个新家庭,在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经济吃紧的时候。父母给出去的嫁妆,能给女儿当做家用,帮助新家庭尽快走上正轨。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为了女儿在婆家的地位着想。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女方的嫁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婆家对这个新媳妇的重视程度。如果女方嫁妆非常单薄,在新家里就很可能会受到轻视。反之,一份有分量的嫁妆,会给嫁进男方家里的新媳妇很大的自信心。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嫁妆都倾向于是女方的私人财产。过去的时代,如果女性的嫁妆被侵占,是一件很没有道德感的事情。现在来说,嫁妆是女性在婚前购买的财产,不算做是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到了离婚的时候,彩礼返还会有很多条件,但是嫁妆归属女方一般都会受到法院支持。
彩礼和嫁妆在什么比例合适:
这是当代很多年轻人会头疼的一个问题。按照长期以来的传统说法,嫁妆是要比彩礼丰厚一些的。在过去的时代,大户人家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的时候,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了。当女儿出生的时候,就埋下几坛好酒在地坑内。等到女儿出嫁了,再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或者是当做陪嫁赠予女儿。
现在来说,其实对彩礼和嫁妆的讲究并不是很苛刻。大多数男方给的彩礼是现金的话,女方嫁妆里的现金就不会超过彩礼。但是,嫁妆除了现金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物品陪嫁。这些东西的总价值加起来,往往和彩礼是差不多的价位。
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男女双方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过高的彩礼,也不强求女方带上高价值的陪嫁。彩礼和嫁妆,只是婚姻习俗中的一个礼节,而不是攀比炫耀的媒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