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四谱?皇子》胤禩(yìn sì,禩同祀,为祀异体字)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初十日未时生(西元1681年3月29日),康熙帝之子,其母卫氏,系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仅有两人被册为嫔,一位是正在受宠的17岁少女瓜尔佳氏,另一位则是相对来讲已年老色衰的卫氏,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这可能是因胤禩很受皇父喜爱,是三十七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轻(仅17岁)的一位,母凭子贵,或许与卫氏本人也有关系。根据《清实录》, 不久她又被晋升为良妃,成为玄烨当时仅有的5位妃子(贵妃除外)中,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之人。不过根据祭文看又似乎是在她去世前临时晋升的, 所以她的封妃时间仍是个迷。
胤禩曾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养,因此他与惠妃那拉氏也感情甚亲。雍正帝继位伊始,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而居,惠妃因亲子胤禔已被圈禁,于是欣然移居至胤禩府邸。
少年秩事
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
清朝规定皇子六岁起入书房读书,每日以名师大儒教之以满、蒙、汉等文字,并辅以骑马射箭等功夫。据《康熙起居注》所载,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康熙对几位年长阿哥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次考核,其中便有方满六岁的胤禩。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八子“以次进前,各读数篇,纯熟舒徐,声音朗朗”,想必胤禩不满六岁便已开始习读诗书了。
但写字是他的弱项,康熙曾因不满他的书法,遂令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并要他每日写十幅字呈览。
康熙三十一年七月,他随父与众兄弟共往塞外巡猎,据传教士张诚回忆:“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胤禩位于其列,亦必时有斩获。
康熙皇帝注重皇子们的骑射技术,胤禩也不负父亲的希望,骑射皆佳,现存的康熙朝满文奏折显示,胤禩在只有13岁时就帮忙试马(康熙帝收到的贡马),以辨别马的好坏, 如果没有精湛的骑术,是不可能胜任这个任务的. 而另一份康熙二次亲征给皇太子的上谕里, 则提到胤禩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猎兔子,年纪最小的胤禩射中了几乎和大阿哥,三阿哥射中的数量一样多的兔子。(大阿哥,三阿哥是出了名的射术好, 还比胤禩大了5,6岁)
早受皇恩
胤禩早年很受皇父喜爱,康熙于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他便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为贝勒,为当时年龄最幼者。此后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适其出塞时与皇三子胤祉一同办理政务。并且曾帮助裕亲王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等事宜。
广得善缘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圆滑,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祯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康熙交办他的种种事务,也让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机会, 从而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卒于康熙四十二年)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为广善库事宜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
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他的侍读何焯系当时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钱谦益、方苞等人,以擅长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贡生,但因为人“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后屡试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荐其博雅,康熙召试,命直南书房。次年赐举人,复赐进士,选庶吉士。后寻命侍读胤禩于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贝勒府期间,与胤禩甚笃。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便奔丧回里了。胤禩还曾托由何焯为其在江南购书。
继续阅读: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清朝 康熙
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历史» 他是雍正争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原来早年深受康熙喜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