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钟繇是楷书的鼻祖,为了得到书法秘籍而去盗墓。
那么书法秘籍的作者是谁?
秘籍讲的主要是些什么呢?
(三国人物谱中的蔡邕)
这套秘籍就是三国时期蔡邕(yong)的《书法九势》,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上说,这套秘籍是神仙所传,有很大故弄玄虚的成分,然而,蔡邕是当时的旷世奇才却是真实的。
他是《三国演义》第二个出场的人物,是一个被现代人遗忘的文化巨人。
蔡邕出生在东汉末期那个人妖颠倒、鬼魅横行的年代。年轻时候致力学习,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不想当官,但是声望太高,灵帝时期,在中臣的举荐下进京当官,在校书东观。
他把经籍上的内容刻在碑上,立于太学旁,碑落成后,据说每天都有千余马车去太学观看,堵了个里外不通。
他直言不讳,敢于上书批评腐朽的朝政,被流放边境,逃亡了12年。
(现代画家笔下的蔡邕)
灵帝死后,董卓当政,令他入朝任职。
蔡邕不去。
董卓说:我能灭人家族。蔡邕才不得不去。之后飞黄腾达,三日之间官升了三级,直做到尚书。
此后一直整理经、史。
王允当政后,要杀蔡邕,将其交给廷尉。蔡邕上呈歉书,请求将自己双腿砍断,留下一条命继续完成汉史的整理工作,很多的朝中大臣和士大夫都很同情,想救他,可惜没有成功。
蔡邕最后死于监狱,当时60岁。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从此汉朝之前的历史再也无法考证。
(蔡邕《鸿都石经》局部)
蔡邕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他的《九势》一度在唐代晚期失传,流传至今的《九势》早已面目全非,我们只能在历史的碎片中窥见一些了。
先看原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译:
书法来于自然,有了自然,才能生出阴阳,有了阴阳,才会产生形势和姿态。藏锋起笔,收笔回锋,力量藏在中间,外形漂亮。所以说:气势的来去都挡不住,只有笔软的时候,才能让人惊讶。
凡是下笔写字,上面都覆盖下面,下面也承接上面。要使形态和气势相互照应,不能相互背离。
转笔,要使左右之间联系起来,不能让部分孤立。
藏锋,笔画出入的轨迹应该是:想往左时先往右,结束时也要回锋。
护尾,笔画写完时,要用力收笔
疾势,用在短撇和捺画,以及竖画中间。
掠笔,(趱:快,快行。峻:急而陡。)在运笔快的时候用它。
涩势,像快速的战马一样抗争
横鳞,(横画)像勒马缰一样时松时紧。
这些名叫九势,虽然不是老师传授,然而和古人的相合,必须经过深厚的笔墨功夫,才能达到妙境。
小编个人感觉文章系后人杜撰的成分居多,然而其中的道理即是毛笔书法的总结,书法爱好者值得认真研究学习。
首先,九势中展现了一种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书法源于自然,汉字书法是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抽象。
其次,他提出了“力”、“势”、“藏”的概念。力是笔画的形态,势是笔画间浓淡干湿的阴阳对立和变化。藏体现的是一种平衡、和谐观念。
再次,“转笔”、“藏锋”、“藏头”、“护尾”阐述的是用笔之间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藏的是气、纵的是神。
《九势》只有在不断的书法练习当中,才能明白其高深莫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