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起到多大影响?
01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自泰国短片《豆芽》。
小女孩Ju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有一次她和她妈妈一起去菜市场。
小女孩Ju一直盯着一个摊位在看,妈妈注意到了,便问她,“Ju,你再看什么呢?”
原来小女孩看到了豆芽摊位上有许多人在买豆芽,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
妈妈回答她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这时,Ju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嗯,我们试试。”
简单的一句回答便体现了妈妈对女儿反应的思维。
与之对比的,我们可以想到常见的几种反应:
●“别闹了,家里又没地方种豆芽”
●“现在我们没钱种豆芽”
●“种豆芽干什么,我们又不会种”
●“好好读者,别管什么种豆芽的事情”
于是Ju就和她妈妈一起种起了豆芽,她们在家里的阳台上放置了一些篮子,开始种豆芽的尝试。
但是没想到的是,豆芽都枯死了。
这时妈妈的反应是,“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面对失败,母女二人选择了寻找问题所在的原因,解决后小豆芽果真健康的生长了起来,Ju看到豆芽长出的样子,简直乐开了花!
妈妈看到开始的Ju,问道,“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
小女孩似乎已经学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妈妈说“我们试试!”
这是一个简单的短片,但是却诉说着不简单的力量。
“我们试试”,“我们再试试”。
好的教育能帮助孩子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并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就包含了对坚持的耐心,对困难的韧性。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却非常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差距会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得以体现,最终产生巨大的差距。
02
有网友说:
●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语气,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我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上窜上来,深深地无奈与悲哀,终身难忘。
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吃穿跟差的比,学习跟好的比;自己跟差的比,让孩子跟好的比;自己背后说亲戚坏话,让孩子在亲戚面前有礼貌别给自己丢人;自己没做过第一不知道当第一有多辛苦,逼着孩子拿第一;自己没本事怕被人瞧不起,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自己对孩子的侮辱从不记得,孩子做过的错事记忆犹新。
说到底,自私自负不自知。
●想起以前,我妈说“你吃饭吃这么慢,有什么用?我看你吃屎都赶不上热的!”“有钱在外面给你捡你都捡不到,为什么?你收拾好出门别人都抢完了”。
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她说的这些话。
●陪三岁女儿看小猪佩奇的动画,里面佩奇每次提出一个小要求时,她妈妈总是会说“当然可以!”。很多时候我都在内心os哎呀这个太脏了,你会把面糊搅得到处都是,但动画里的猪妈妈总是会笑着说,“当然可以!”。从此我也学会了不要随便拒绝小朋友的提议。
生活的体验是需要他们亲身经历的。
●我父母从未给我灌输我家穷,虽然在农村,但我一直以为我家算小康的,直到我到外面读书。第一次知道要军训,吃饭有饭卡,在外面吃饭怎么点餐,怎么叫服务员!可以说刚开始都是很胆怯的,这些和我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告诉我,得努力,不能乱花钱,到现在我都要存一部分工资,心里才踏实。
千万别给孩子灌输穷的价值观。
03
为了帮助父母认识到教育中的错误价值观,一群志愿者头戴面具,在人流高峰期手举信息牌,每一个上面都以文配图,呼吁父母不要再在教育中传达错误的观念:
“如果可以,请不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捣蛋,医生就会给他们打针,我们希望在孩子生病的时候,知道我们是最想帮助他们的人。”
“如果可以,请不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再调皮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我们希望在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向我们求救,而不是被我们吓跑。” ……
其实,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期待表扬,只不过有些家长信奉“苦难教育”,不敢轻易表扬孩子,生怕这些小人儿沾沾自喜不再努力。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名为“恐惧缺陷”的概念,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如果总是获得苛责,很少获得赞扬,那么就会生出“我是一个糟糕的小孩”的想法。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在心中形成一个受害者原型,以后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下意识地有着“我不配”的念头。永远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赞美,这些小人儿在等待你的认同。
每个人,生而不同,求同存异。每个人,观点不同,别自以为是。每个人,底线不同,请勿触碰。
其实人没有那么伟大,只是人三观要正,做人谦卑,礼貌对人,换位思考。
与君共勉。
来源: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