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婚礼的指教!!
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
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指社会制度赋予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在本质上婚姻家庭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出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婚姻家庭中的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人类自从脱离动物界以来,就以社会一员的身份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并且在这两种生产的过程中,发生了包括婚姻家庭在内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生产关系又决定着婚姻家庭形态。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社会之初的杂乱性关系逐步递进至高级形态,最终产生了一夫一妻制家庭。
2、婚姻家庭关系受到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密切联系。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制度最集中地反映了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统治者必然通过法律来维护符合其阶级利益的婚姻家庭制度。道德、宗教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婚姻家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仰、传统或教育等力量,去判断是非、善恶,从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婚姻家庭关系。
婚姻家庭的本质只能决定于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只是婚姻家庭的特点和前提条件。我们不能夸大自然属性对婚姻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列为同等地位。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是普遍存在于一切高等或较高等的动物之中的,而婚姻家庭却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社会属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婚姻家庭关系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婚姻家庭的起源、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只能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制度
一是婚嫁失时。由于婚嫁费用太高,有些人家以经济困难的缘故,就不能及时
婚嫁,这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北魏孝文时虽诏令禁止,太和二十年更诏男女如
果婚嫁失时,可以如古代仲春奔会之礼会合之,但这种允许性开放的措施并没有收
到多大效果。所以北周建德三年又有诏云:“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
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务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到了梁武帝大同五
年,以七事祷雨,其中第六件事就是“命会男女恤怨旷”,也说明了当时男女婚嫁
失时状况的严重。
二是早婚。重门第固然可使婚嫁失时,但是那门第相当而不为经济所困的,反
可促之早婚。如前述北周的诏语,叫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就要嫁娶,也可见当
时的风尚。北魏献文帝让位时,妻子孝文已五岁了。北齐杀王族高俨时,年仅十四,
已有遗腹子五人。指腹为婚也是从这时开始,如梁朝的韦放与吴郡张率,都有侧室
怀孕因而指腹为婚的事。
三是劫婚。门第既严,往往就发生一方求婚,另一方囿于门第之见而拒绝的事,
于是求婚一方就诉诸暴力而劫婚了。如北齐时高乾求婚于博阳卢氏,由于门第悬殊,
不能如愿,高乾和弟高昂就劫夺了卢氏女儿。这类事情从形式上看似乎与上古时期
的掠夺婚相似,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四是溺女。因为婚嫁所费太多,家境贫穷者就不愿生女了。《颜氏家训》说:
“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番云:‘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
已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其当如此而望福于天
乎?”
老上海的婚嫁习俗会赶时髦
解放前就流行“姐弟恋”
解放前,浦东人结婚,习惯上新娘比新郎要大几岁,当地称其为"大娘子婚姻"。它不同于"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的童养媳制度,而是指男子到婚龄时,娶的女子年岁要比自己稍大,故有"女大三,屋脊坍","女大四,头触制"。"女大七,哭泣泣"等说法,而历代有文献记载的婚姻年龄规定也都是男大于女。而浦东人却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以前男女成婚早,女大男的几岁,要懂事体一些。即俗话所说:"长嫂当母,长妻当姐"。很明显,其目的无非是让女方多操持家务。关于这点,上海县的七宝镇便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在那里,当家人都是妇女而很少是男子。更有甚者,在旧上海部分地区有女无子的人家,为了养老送终,不绝香火,必须招婿入赘。这种婚姻习俗本不稀奇,别地也多见,但奇怪的是这儿女婿入赘后,必须为妻姓,生育的子女则更不用说要沿袭母亲的姓氏,成为女姓家族的成员。这对男方来说,其身份还不如出嫁的女子,因为后者还能保其本姓。
一场婚礼宴客要几天
第一天是女方家请客,摆了20多桌酒席。这天,男方家派人来取嫁妆,嫁妆包括彩电、音响、空调、冰箱、助动车等,共动用了3辆货车、4辆小轿车,运输“车队”浩浩荡荡,引来围观者无数。
第二天是男方家摆酒席,中午和晚上共有44桌酒席。上午九点钟,老付他们就跟随迎亲队伍出发了。11点多,新娘换好衣服离开娘家,清音班提前奏起了《欢乐歌》、《小六板》等丝竹曲子。来到男方家,摆上香案,点起花烛,就开始举行仪式:首先,在丝竹乐声中,男女傧相、新郎新娘、主婚人、来宾等依次入座;证婚人宣读证书之后,新人拜天地、拜父母、相互对拜,并饮交杯酒;接下来,亲朋们观看戏曲表演。而后,将新人送入洞房,满座宾客才开始吃饭,此时已是下午一两点。
诸多花样
南汇一位负责编写地方志的老唐,讲述起了当地的一些旧婚俗。他说,以前南汇各地方结婚的形式繁杂,主要有打铺盖、提箱、哭出嫁、拿嫁妆、挽手进洞房、吵新房、回门、满月等。
打铺盖结婚前一天,新娘的红绿被头缝好后,用一匹土布把被子、枕头等扎成铺盖。多的十几条、几十条,称“被山”。
提箱准备好箱橱以后,父母把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裳等递给新娘的阿哥阿嫂,由阿哥阿嫂一件件放入箱橱里。
哭出嫁提箱时,母女流泪哭泣,母亲哭的是辛苦养育的宝贝女儿要离开家门,女儿哭的意思是感谢爷娘养育之恩等。
拿嫁妆结婚前一天或当天,男方到女方来拿嫁妆,取嫁妆的人必须要等女方家请他们才能进门,然后燃放鞭炮,发送嫁妆。拿嫁妆的人必须朝东或朝南方向走,半路上不能转首,也不能停下来,而且要兜远路给人看,叫“兜青龙”。
回门结婚第3天,新娘回娘家望爷娘,叫三朝回门,新郎备了礼物,陪同前往。但天黑前,新娘必须赶早回婆家。
满月结婚后第4天,叫小满月,新娘依然回娘家,当天回婆家。过了数天,娘家兄弟到男方家邀请,新婚夫妻回娘家,叫大满月,新郎必须当天回家,新娘住上几天后由新郎接回家。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 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时光荏苒来看看结婚嫁妆变化
结婚嫁妆变化,从最经典的结婚三大件,到如今车子房子成为关注的焦点,让人不禁好奇,在四十年的时间里,结婚嫁妆变化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
结婚嫁妆变化1.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经济状况并不景气,那时候的爱情却显得更为忠贞,夫妻之间相濡以沫,见证着点滴平凡的幸福。那时候,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件,就是最让人羡慕的结婚嫁妆了。这经典的三件套,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嫁妆,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纯真美好的回忆。
结婚嫁妆变化2.八十年代
说起八十年代的嫁妆,那就是“三大件”,相信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会对那段逝去的岁月记忆犹新。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七十年代让人引以为傲的三件套已经变得很普通,“三大件”即冰箱、彩电、洗衣机,才是八十年代最豪华的嫁妆。
结婚嫁妆变化3.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嫁妆也在升级。结婚嫁妆已经告别了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最基础的家用电器,影碟机、音响等丰富生活的家电也逐渐加入了九十年代结婚嫁妆的队伍。
结婚嫁妆变化4.二十一世纪
当时光迈入二十一世纪,家庭的消费观念也向科技化和高消费埋进。被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房子、车子、票子”,房子尤为看重。但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我们是否也该转变一下消费观念呢?其实,一些生活小家电或者必需品也能成为不错的嫁妆,能满足生活的需要,也不会给生活造成太大的压力,例如全智能洗衣机、挂烫机、智能吸尘器等等能辅助妻子打扫家务的电器,就是不错的选择。
女孩子结婚的嫁妆有哪些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万建中)
南汇的婚嫁习俗
在农村,媒人角色十分重要。拿八字、传红、过门、话好日、拿嫁妆、娶亲、行盘送礼,都由媒人操办,而且男家女家要请媒人多次吃饭,故有“媒人吃十八只蹄膀”之说。 姚霞/图
在旧社会,南汇一带的孩子长到十二三岁(有的甚至七八岁)时,就已有人为他(她)们提亲说媒了,媒人大多是宅上的的姆妈婶娘或邻村亲戚。当地农村妇女习惯于串门走户谈家常,儿女的婚姻大事成了拉家常的主要议题,七拉八扯,两家的婚事就给扯上了。媒人一般先征求男家的意见,然后去女家拿八字。当然,媒人少不了把男家的情况介绍一番,如女家知道男家底细,认为门户不当,便会借“伲囡岁数还小”为由婉言拒绝。假如女家对男家没有很坏的印象,一般总是肯出八字的。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媒人知道某家女孩未攀亲,先去拿八字,再伺机为其物色对象。
男家收了媒人拿来的八字后,便要请算命先生排八字。算命先生根据男孩的命书和女孩的八字掐算(过去孩子出世后都要算命,然后叫宅上的识字人写命书),如命里相克,此事便就此了结。如果八字相合,男家就请媒人去提亲,此时女家总是借“囡还小”来敷衍,有时即使心里愿意,为了搭架子,嘴上也不会答应。媒人来提亲后,女家因不熟悉男家的情况,便托信得过的人去打听(主要是家境、门风等),如果觉得门当户对,媒人再次来提亲时女家便会**口风,这样的话,男家便可以出两个帖子叫媒人送去了。女家接受帖子后,表示答应这门亲事了,然后女家再出两个帖子叫媒人拿到男家,这叫“传红”,也称“换帖”。
传红后,男家叫媒人把两个红纸包(钞票)送到女家,女家一般收一包彩礼,另一包彩礼是不能收的,仍叫媒人还给男家。
当地农村传红的习俗延续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个别地区此俗尚存,但被介绍的对象大多到了二十岁以上的婚龄期,也极少请算命先生排八字了。双方经过较长的恋爱期,彼此爱慕而联婚。
男家选择过门日期,由媒人到女家去约女孩上门。过门这一天,男家摇船(富裕人家用轿子)去接,男女家媒人随船而去。男家要办几桌酒席,长一辈的亲戚都要请来。经媒人的介绍,女孩一一见过未来的公婆和长辈,长辈都要给“叫钿”(见面礼)。女孩首次上门都不开口,一切由媒人代言应酬。未婚夫一般不在场,因怕羞早就避开了。吃过饭,女孩由媒人陪送回家。
第二天,女孩要买礼品到男家“还望”,凡出见面礼的长辈都要还送一两件礼品,以表孝敬。还望以后两三天还要“邀还”。“邀还”不需要媒人出面,而由婆婆或姑娘出面到女家邀请,并陪同到家。这天夜里女孩要住在男家,这样女孩就成了过门媳妇(又称通脚媳妇)。从此,过门媳妇可以随便到婆家去了。
女婿过门即“招女婿”也要举行过门、还望、邀还的礼仪,其过程和过门媳妇一样。
媳妇过门以后,每到春节、端午,婆家要给女家送年夜盘、端午盘。女家也少不了回送礼品孝敬公婆。每逢年夜、端午、七月半、十月朝等节日,婆家便要邀过门媳妇回去吃饭,或女家邀毛脚女婿吃饭。
以前穷苦人家无钱行盘送礼,置办酒席,大多不搞过门这套仪式。但如果不搞过门仪式,男女平时就不能来往,直到洞房花烛夜才能见面。当地曾经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有次某新媳妇“小满月”从娘家回来,迷了路,看见一位男子在割草,便上前问路,那男子给她指点了方向。新媳妇回到家里,方才知道刚才指路的割草男子就是自己的丈夫。
过门习俗延续至今,仪式虽已简化,但在农村仍较隆重。届时男家要置办酒席,邀亲戚朋友喝订婚酒。媒人必须到场,即使自由恋爱,也要请熟人充当介绍人,俗称“挽媒人”,也叫“捉媒人”。这天,由媒人出面去女家请姑娘上门,女家以茶水招待。姑娘上门见男方父母和亲戚长辈,并接受“见面礼”,公开恋爱关系。此后双方可随便走动了,但逢年过节,男家少不了要给女家行盘送礼。
结婚谓好日,是当地俗称。孩子长到十七八岁,父母便要为孩子操办婚事了,届时男家先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婚期确定后,由男家媒人拿四张帖子去女家话好日,如果女家收贴,就算表示同意结婚。不过男家第一遍第二遍送帖时,女家大都不会收帖,总是借“囡还小”、“伲办不起嫁妆”为由推脱。一般到第三遍才会收下两张帖子,另两张仍叫媒人送回男家,表示同意如期结婚。
如果女家执意不肯收帖,大多因男家家境败落或突遭横祸而赖婚。有的男家一时娶不到媳妇,便组织一帮人搞突然袭击,到女家去抢亲成婚。因有婚约在先,旁人一般不加干涉。
男家定了婚期,一般五六个月前便要去女家话好日(大多选择在节日上,如端午、中秋节等)。话早了要遭女家“浪声”(责备):“哪晓得伲办勿起嫁妆,老早来催陪嫁。”话迟了也要被女家“浪声”:“哪晓得伲呒啥啥,看勿起伲么。”女家收了话好日帖子后,男家先要行小盘,由媒人送钞票到女家,给新娘做新衣裳。结婚前一月左右要行大盘,再送钞票或金银首饰。
好日前数天,男家女家各请媒人吃酒致谢,俗称“待媒酒”,酒席丰盛,有请媒人在喜期中碰到问题多照顾的意思。过去媒人在男女婚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拿八字、传红、过门、话好日、拿嫁妆、娶亲、行盘送礼,都由媒人出面联络,帮忙操办,因此男家女家在提亲结亲时免不了要多次请媒人吃饭,故当地有“媒人吃十八只蹄膀”之说。
现在抢亲习俗早已禁绝,举行婚礼也不再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婚期大多定在节假日(一般是农历逢双的日子)。话好日时仍须媒人出面,但只是形式而已,实际上男家女家预先已协商确定。婚前男家送彩礼给女家,用以置办嫁妆和首饰。女家一般只收部分,也有拒收彩礼的。男家女家向邻居、单位同事等分发喜糖,通知亲朋好友喝喜酒日期或送婚宴请柬。
拿了嫁妆出门,一定要朝东或南方向的路上走,半路上不能转手,不能停下来,要装出很重的样子。
姚霞 图
拿嫁妆的前一天夜里,女家要打铺盖、填箱。新娘的红绿花被由阿嫂缝好,用一匹土布把被子、床单、枕头打成铺盖。填箱时,爹娘把女儿的被面、土布、衣服、头巾等东西递给阿哥阿嫂,由阿哥阿嫂一样一样放在箱笼里,意思是这些东西都是经过他们同意后带到婆家去的。
填好箱后,娘囡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不外是“娘宝贝囡,由于爹娘穷,呒东西拨勒囡”。囡接着哭:“谢谢爷娘养育之恩”。这时,宅上的姆妈婶婶、小姐妹和邻村的亲戚都会赶来听,要好的小姐妹还要假意上前劝哭,实为引出话题。娘囡顺着话题尽情发挥,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对围观的人而言则是一次学习揣摩的机会。
第二天,嫁妆摆在客堂的前半间,每件东西贴上红纸或喜字,香案桌上点起蜡烛。一般家庭必备脚桠马桶(马桶、提桶、脚桶、饭桶等圆件),马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花生),以讨吉利。一包铺盖内放喜钱,称“子孙包”,拿到婆家铺新床。一叠被子放在四只甏瓦上,用土布扎成“被翘”,内放红蛋、喜钿,摆在正中。过去南汇农村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箱笼内一般都有几十匹土布。富户办“厨箱嫁妆”,土布多达数百匹。
男家去女家拿嫁妆时必备几匹落箱布(土布)和一副排篮(扁担、排篮上贴红纸)。取嫁妆的船只停在女家水桥头,来拿嫁妆的人先放高升,然后走到客堂门口,由代表(大多娘舅出面)授给女家媒人一包钞票,叫媒人分给厨房师傅、缝纫师傅、打棉絮师傅,俗称“开销钿”。此时女家再放高升,开始发嫁妆。
拿嫁妆时十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便会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绝发嫁妆。嫁妆一定要由大阿舅领头发。大阿舅把马桶拎给取嫁妆的人,说声“一眼眼破家生拿仔去。”这样大家就动手搬嫁妆。嫁妆忌讳讲“扛”,而要讲“涨”。迎妆者接首件嫁妆时,只能一脚跨在门槛里,一脚跨在门槛外。双脚跨进门口,女家要说“抢嫁妆”。“被翘”不能拆开了拿,须由多人用落箱布套住凳脚拉抬至船上。拿了嫁妆出门,一定要朝东或朝南方向的路上走,半路上不能转手,不能停下来,要装出很重的样子,还要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目的是让大家多看看,出出风头。
旧时当地娶亲用花轿。新郎坐轿或乘船迎娶,女家设宴招待,宴毕新郎先行归府。男家行轿前,在客堂的香案上焚香点烛,摆上祭品,媒人磕过头方可领轿迎新。
娶亲花轿进宅,随轿的清音班(早期为鹤器班)须在女家场前吹奏一番,待媒人递上两个帖子,在女家代表的一再邀请下,演奏人员方可进客堂用茶水糕点,这时,妈妈(喜娘)要给新娘“装新”(梳头打扮)。过去当地有专门负责几个村宅婚仪的喜娘,称“门图妈妈”。喜娘替新娘绞去脸上汗毛,称“开面”,穿戴宫装头面(有生丝兜纱、墨水眼镜、各种头饰、红缎子棉袄、红裙、绣花鞋等),宫装头面由男家去租行店租借,托媒人预先送来。
新娘梳妆打扮时,母亲在床头哭嫁歌,叮嘱女儿到婆家去后守规矩尽孝道。然后,在媒人、喜娘的催促上轿声中,新娘在客堂门口换上绣花鞋,踩着预先铺好的麻袋(讨传宗接代之吉利)走至轿前,由阿哥抱上轿。此时新娘再唱“谢阿哥”。新娘由阿哥抱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郎舅作为娘家亲属的代表,对维护妹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的权威。新娘的绣花鞋不能沾地,意思是娘家的泥(象征家财)不能带到婆家去。
花轿抬到男家场角停下后,迎亲者放迎新高升。婆婆把帖子授给女家喜娘,喜娘接受帖子后,轿子抬到客堂门前,由几个小伙子各拿一条麻袋从轿前轮流铺到客堂。新娘走出花轿,由小姐妹陪同踩着麻袋走进客堂,新郎由小伙子陪进客堂。这时由大夫(司仪)喝礼,新郎、新娘拜过香案,然后向家堂行礼,向长辈行礼,最后新郎新娘相互行礼。礼毕,新郎新娘挽手进房(一般牵在手帕上)。
新娘被牵进房间,在床口上坐一歇,由喜娘牵到房门口“叫问”(见长辈)。男家喜娘负责把长辈叫来,新娘叫长辈,都由喜娘代为开口,长辈少不了给见面钿。阿舅到场,才能开席。新郎新娘不同桌,新郎陪阿舅喝酒,新娘由小姐妹、媒人、喜娘陪同吃花缘酒。新娘坐在桌上不能吃,只是装装样子。
亲戚朋友吃完酒席,围着新郎新娘闹新房。当地规矩,闹新房时不分老幼。妇女们闹着叫新娘子开箱子,看看箱笼内细软物有多少。闹到最后,新郎新娘分喜果(由阿舅带来,每人分一段红皮甘蔗和几个荸荠,闹新房的人这才满意而归)。客人走后,新郎新娘坐在床口上望花烛,花烛烧到虎口把时吹灭,喜娘把蜡烛头包起来,丢到床底下。洞房花烛之夜,新郎新娘一般是不睡觉的,因此当地称“花烛夫妻”。
当天夜里或第二天早上,新娘要分箱布,送给公婆大人一对被子,凡出过见面礼的其他长辈,都要分一段布或头巾之类的东西。
过去男家办婚宴要“三日头”排场。婚礼的前一天下午,厨师、茶担进场,女眷们忙着裹粽子、做圆子、蒸烘糕,散席时要送来宾(以户计)粽子或糕,俗称 “回财”。当晚厨师要烧几桌菜肴(大多用猪肠猪肺、鱼头鱼尾等下脚边料),招待前来帮忙的亲友。婚宴后第二天,东家用剩菜招待留宿和帮忙的亲戚,当地叫 “敲甏底”。这样婚礼才算完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