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土家族有什么特色?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哭嫁,花园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礼是这样的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土家族的女子为何要,选择哭嫁这种出嫁方式?
一、在土家族出嫁的时候会估价,因为这是一种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这样是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来道别,哭是一种友情,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着不哭的人,新娘认为看不起她是不快乐的。
二、哭闹婚姻过程中新娘通常在结婚前一个月开始哭闹,也会在结婚前两三天或前天开始哭闹。母亲一家为她准备了嫁妆,她倾诉了自己的感情。会哭的女孩一个月都不会哭,哭的是祖先,哭的是阿姨,哭的是兄弟,哭的是姐妹,哭的是媒人,哭的是自己。哭的形式是随歌而哭,随歌而哭。歌词有传统的模式,也有聪明女孩的即兴表演。
三、土家族女孩用“哭”的形式倾诉内心的情感。当然,也有悲伤和哭泣。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那些毁了女孩一生的伤心媒人。哭的高潮是新娘结婚的那一天。结婚前一天,我的亲朋好友来祝贺和哭泣。新娘的家人想邀请新娘最好的九个未婚女伴陪新娘哭,称为“十姐妹”。
这九个女孩在陪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管她们住得是否近,不管天气如何,新娘的一家人必须把车提起来。十姐妹聚在一起后,新娘一家凑了两张8分钱的桌子,放在大厅中央,坐在新娘的大姐上面,坐在新娘的大姐旁边,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讲姐妹情谊,也是鼓励和安慰的话语。哭到半夜,新娘放了一只夜莺让十姐妹吃饭,新娘会哭一段时间,多亏了九姐妹。
所以在土家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哭嫁的习俗。
贵州结婚习俗是怎样的?有那些习俗?
1、行歌坐月。
男青年要通过“行歌坐月”确定对象,然后依过去长辈主婚制那样,经过求亲、订亲、订婚等过程,最后才择吉日举行迎娶婚礼。
2、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
婚礼当晚,新郎家请接亲婆前去接新娘,新娘则邀约“商嘎”(侗语,即歌手)和伴嫁姐妹数人随接亲婆前往新郎家。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
3、祭祖。
新娘进门时要拎起事先放在门槛外边挂着银项链的一把糯禾,抬起左脚跨入门槛进入堂屋,将糯禾放在神龛下,然后坐在傍中柱的板凳上,“商嘎”和伴嫁姐妹们则分列左右,接下来便进行祭祖。
4、不入洞房。
新娘并不与新郎拜堂,也不入洞房,更不与新郎同宿过夜,而是和“商嘎”及伴嫁姐妹一起与新郎请来的男歌手对唱琵琶歌、酒歌到天亮。
第二天,由新郎及同伴送新娘和“商嘎”及伴嫁姑娘回娘家(侗语称“转优”),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5、不落夫家
“转优”后新娘即住在娘家。过去要在娘家住三年以上,如今至少也得翻一个年头。新娘之所以“不落夫家”,一来是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舍不得同伴,还要回到月堂与同伴做伴,直到同伴都有了对象才离开,这时新娘才能到新郎家长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贵州三宝侗族婚俗:结婚不入洞房【高清组图】
结婚仪礼程式之土家族婚俗
17民族本李慧玲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而作为民俗现象,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贯穿于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习俗更是花样迭出、繁琐而复杂。我的家乡――居住在黔东北梵净山山区的土家族也不例外,有着其独特的婚俗仪礼。它既不完全是取决于男女双方的自由恋爱,也不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分:认祖——提亲——定庚——开亲——过礼——迎亲——回门。
当一对恋人感情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了,男方会请一个女方认识的长辈作为介绍人后,男女双方都会到对方家中“认祖”,即正式拜访双方父母和长辈。而介绍人也会作为媒人,受到男方家的委托,从中牵线,向女方家提亲、“讨年庚”,取得女方父母及长辈们的同意。这样男方才能正式向女方求婚,也就是“递书子”。 “递书子”要选在双月双日,男方准备肉和酒作为礼物和“书子”,送给女方。“书子”用红纸折成,内装12元钱,寓意一年十二月,月月红。外写上“请赐鸿庚”等语,内笺上右边(土家人称为“大的一边”)写上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左边空着留给填写女方的出生日期。然后由男方请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看日子”,男方和媒人到女方家去装香、点烛、放炮,这样就是确定了结婚日期,也就是订婚了。男女双方公开相互往来,等结婚日期到来。
土家族新婚姑娘出嫁前三天,或半个月,便开始“哭嫁”,既要哭爷娘哥嫂,还要哭亲友、祖先,倾诉即将离别之情。亲族中的女性都要前来“陪哭”,唱“伴嫁歌”。届时堂屋里要摆起歌场,全寨男女老幼都前来参加伴唱、对歌。谁唱一首,由歌师发给一颗针,最后比谁得的针多,就是受人夸耀的好歌手。但是现在婚姻自由了,土家姑娘对于这个婚嫁仪式并没有很看重了,一般就只在父母送出门上车前,对父母哭,然后父母会一个红包,嘱托到了婆家要懂事。
女方家要比男方提前一天筹备宴席。在女方筹备宴席的第二天,男方会请一位长辈和媒人带头去女方家“过礼”,过礼即是将彩礼送去给女方家,一般要准备半边猪、女方父母的两套衣服、女方在新婚当天穿的礼服和金首饰等。在新婚的前一天,女方家要给前来祝贺的亲友们“摆花宴”,即女方家的正酒。新郎会和过礼的人来接亲,到了晚上要给亲友们准备油茶,而两个就开始给新娘的嫁妆进行整理,“ 关纪婆婆”给女方的箱子里装满花生桂圆红枣等干果。而姑姑姨母们以前会给新娘绞脸,换衣更容,但是现在没有这个仪式了,就只是给新娘一些嘱托。到了出门的吉时,接亲的人将新娘的嫁妆搬上车。新娘要盖上头帕,在堂屋的香火前作揖后,接亲姑娘给新娘打伞,新娘脚不能着地由新娘的兄长背上车换上新鞋,放炮火,和“送亲客”向婆家出发。
快到了婆家门前时,会有婆家请的先生摆桌念经,然后将公鸡抛过车顶,驱魔辟邪。然后新娘被迎进门,在堂屋中间与新郎拜堂拜父母,然后进入新房。由两个圆亲婆为新人铺床,将新娘带来的干果和喜糖、喜饼、红蛋藏在床上的各个地方,新人喝过合卺酒,便让大家摸红蛋,但只能男子们进入。到了午饭时间,新人要向席间的亲友们敬酒,送女方带来的鞋子,然后亲友们会打发红包给新娘。到了晚上会有人闹洞房,直到大家散去。
婚后第三天,新人和送亲客一起回门,新娘父母会给送亲客一个红包,里面大多为60元、120元等吉利数字。然后大家一起吃顿饭,新人回婆家后,这门婚事才算告成了。
以上是我作为土家族,在家乡生活时记忆中的嫁娶,还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
婚姻仪礼程式中的婚俗都有其文化内涵,而婚俗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是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它们既是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反映各民族族人精神的文化资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