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主嫁人时的嫁妆都有些什么,有固定的清单吗?
清朝公主嫁人都是有固定清单的,公主一般出嫁的嫁妆都会有衣物,字画,田地布匹等等,除了一些固定的用品之外,公主比较受宠的话,就会送一些比较珍贵的东西。
古代公主出嫁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皇帝的妃子那么多,所以子嗣也是比较多的,一般在古代公主要么是拿来和亲的要么就是嫁给王族显贵来巩固皇帝的势力,因为有了公主嫁过去,那么那一方的势力必定也会为皇帝所用。
而且在当时,公主是基本上不能够出宫的,所以就算有心上人了,那也是看上了某个官员的儿子,或者是正在任职的年轻官员,如果公主的地位很高,那么一般她的母后和皇帝也是不愿意就把公主嫁出去的,要找一个能与之般配的人物然后把公主许出去,一般也都是在当时有实力官权比较大的人,所以还是有一些是不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所以说公主其实就是皇帝的一枚棋子,不管是有多受宠爱,都差不多是一个结局。在清朝,公主嫁出去了,都是住在公主府的,驸马未经宣召是不可以进入公主所在的内院的,而公主身边的教养嬷嬷也不会让她们时常见面,如果想见面了,还要给嬷嬷送礼,才能见面。
所以在古代还是很苦逼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来限制着人们的行为,在出嫁前,公主都是无忧无虑的, 出嫁后就变成了想见夫君一面都很难的人,所以嫁妆再多,不幸福不快乐有什么用。
清朝公主的嫁装有多少
清朝公主分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两个等级,固伦公主是皇后生的嫡女,和硕公主是妃嫔生的。固伦公主身份要高一点,嫁妆也要多很多。以乾隆的女儿为例吧:据《内务府奏销档》载,乾隆二十七年,查得和硕公主下嫁妆奁定例,陪给嵌东珠九颗朝帽顶一个,嵌松石、珊瑚垂珠软帽后金花一枝,嵌东珠两颗金佛一件,嵌东珠一颗、松石一块凉帽后金花一枝,嵌东珠七颗金项圈一围,嵌东珠九颗金箍一件,每须嵌小珠一粒金花二块,嵌东珠二颗耳坠三对,金手镯二对,金脚镯二对,珍珠数珠二串,催生石数珠二串,绿石数珠二串,珊瑚数珠二串,琥珀数珠二串,染貂帽四顶,凉帽四顶,貂皮风领二件,貂皮褂一件,海龙皮镶边女朝衣一套,貂皮朝衣一套,片金镶边朝衣一套,纱朝衣一套,貂皮褂狐肷皮袍一套,天马皮褂貂皮皮袍一套,貂皮褂羊羔皮袍一套,棉缎褂狐肷皮袍一套,缎纱棉合单袍褂六套,绸靴袜各三十双,貂皮被褥一床,狐皮被褥一床,妆蟒缎、闪缎被褥八床,枕头十二个,幔子一架,帐子一架,盖帐一顶,三等赤金五十两,淡金五十两,银一万两,缎绸纱一千匹,毛青梭布二千匹,重四十两金折盂一件,各重三十四两金执壶一对,各重二十两金碗二件,重三十两金盘一件,重二十两金盘一件,各重三两金匙二把,各重八两金杯盘四副,金镶象牙箸二双,重六十两镀金箍银茶桶一件,重四十两银茶桶一件,各重五十两银背壶一对,重三十两银折盂一件,各重二十三两银执壶一对,重十两银杓一把,重三十两银盘一件,各重二十两银盘二件,各重十六两银盘二件,各重十两银碟二件,各重五两银小碟二件,各重二十两银碗二件,各重十五两银碗二件,各重二两五钱银匙二把,重七十两银面盆一件,各重八两银杯盘十一副,银爵十只,重二百两银锅一口,玉杯六只,瓷器二百件,
包头一万个,绉纱包头三十个,手帕四十条,白细布手巾八十条,各样绒三十斤,线十八斤,棉线四十五斤,粉一百匣,胭脂二百匣,象牙梳十副,杨木梳七十五副,篦子二十张,抿子二十把,牙刷二十把,剔刷八把,镜二面,镜套二个,妆缎车褥一件,金黄布包袱一百四十个,金黄杭细包袱十五个,红毡四条,白毡八条,箱子四十个,皮箱六十个,彩漆匣四十个,黑漆矮桌十张,镜架、盆架、衣架各二个,车鞍二副,浴盆一个,鞍马十匹,女子十人,八十户,庄头二名,骟马二十匹,其陪送额驸暨嬷嬷、嬷嬷妈、二等女子三名,三等女子四名陪嫁户口男女人等、物品、亦各有定例。 又载:再查和嘉公主下嫁时,按例应得银一万两外,又特恩赏给一万两开设当铺,滋生利息,以为每日需用之费。 —————————————————————————— 以上摘自《清宫述闻》
固伦公主朝冠,冬熏貂为之,夏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缀珊瑚,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俱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据后开,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珠,朝服用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用一盘,绦皆金黄色,彩悦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朝裙,冬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整幅有辟积,夏片金缘,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熏貂为之,顶用红宝石。吉服褂,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蟒袍,用香色,通绣九龙。
和孝公主的妆奁可分为七类,包括头饰、朝珠、皮衣、衣料、各种用具、梳妆用品和陈设品。其中首饰类妆奁有:
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十颗。金凤五只,嵌五等东珠二十五颗,内无光七颗,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颗,内乌拉正珠二颗,共重十六两五钱。金翟鸟一只,嵌堁子一块,碎小正珠十九颗,随金镶青金桃花垂挂一件,嵌色暗惊莹小正珠八颗,穿色暗惊莹小正珠一百八十八颗,珊瑚坠角三个,连翟鸟共重五两三钱。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东珠二颗。帽后金花二枝,嵌五等东珠二颗。金镶珊瑚头箍一围,嵌二等东珠七颗,重四两七钱。金镶青金方胜垂挂一件,嵌色暗惊莹小正珠二十四颗,穿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颗,珊瑚坠角三个,重四两五钱三分。金嵌珊瑚顶圈一围,嵌二等东珠五颗,五等东珠二颗,重五两四钱。鹅黄辫二条,檀石背云二个,珊瑚坠角四个,加间三等正珠四颗,四等正珠四颗。双正珠坠一幅,计大正珠六颗.二等正珠六颗,加间碎小正珠六颗,金钩重一两七钱五分。金手镯四对,重三十五两。金荷莲螃蟹簪一对,嵌无光东珠六颗,小正珠二颗,湖珠二十颗,米珠四颗,红宝石九块,蓝宝石二块,堁子一块,重二两一钱。金莲花盆景簪一对,嵌暴皮三等正珠一颗,湖珠一颗,无光东珠六颗,红宝石十二块,堁子一块,无挺,重一两五钱。金松灵祝寿簪一对,嵌无光东珠二颗、碎小正珠二颗,米珠十颗,堁子二块,红宝石四块,蓝宝石二块,碧呀瑶二块,重二两。
其实每个公主按照具体的受宠程度嫁妆的多少是不一定的,所谓定下的仪制也只是指个大概。
在清朝时期女性的嫁妆,是如何解决洞房花烛夜的难题的?
婚姻,自古以来就绝非男女双方的简单组合,而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以及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融合、复杂配置。作为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彩礼和嫁妆几乎伴随着婚姻的发展历史而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嫁妆对于婚姻而言,意义重大。
清代女性出嫁时的嫁妆,虽然根据娘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乃至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基本和现今的嫁妆种类类似,一般分为生活用品和不动产两大类。不动产,指的是土地、 店铺 、 宅院等,但此等嫁妆也只有“穷极奢侈, 无有止境”的权贵人家才行。“无他长物”的普通人家,也就只能配给“止银簪耳环戒指衣裙,寥寥数件而已”的普通生活用品和女性首饰。
但不管是勋贵人家乃至皇室公主,还是中产家庭乃至贫困人家,在必备之生活用品嫁妆中,都会专门准备一个容积不小的箱子,放置各种被出嫁女性视为“压箱底”的神秘嫁妆。特殊背景下出现的特殊嫁妆清代乃至之前的历朝历代,男女之间的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除了“童养媳”或者娃娃亲”等能让男女双方有机会在成婚之前见面的婚配方式以外,清代男女双方在成婚之前基本都是陌生人的状态。洞房花烛夜,大红盖头一揭,才算大多数人见到婚配对象的第一面。另外,在思想封闭、传统伦理观念严重的清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对于女性的约束程度,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清代女性乃至皇室女性能够见到除父亲、兄弟之外男性的概率少之又少,成婚之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绝非相关文献乃至影视作品中的夸张描绘。在《清史稿·列女传》中,因为被男性看到自己的脚,或者被无意碰到身体就“自杀殉节”的女性不在少数。
在严苛的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这种带有严重赌博性质的婚配方式势必会带来两方面的严重负面后果:
1、清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其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所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宗接代。可一个思想极为僵化的女性,该如何完全放开,把自己交给一个从未蒙面的陌生男性?
2、清代女性出嫁之前,一般会有家族中的已婚女性给予婚前教育,就洞房花烛夜中会遇到的种种“难题”予以简要解析和指导。可一个未经人事的新娘子,初尝人事,势必会紧张、羞怯,能不能记住婚前的指导?会不会遇到突发情况?
这个势必会留下一生记忆的关键时刻该如何顺利完成,就成为出嫁女性乃至女性娘家最为关心的所在。所以,就有了专门用以应对这种尴尬局面之特殊嫁妆的存在。
特殊嫁妆,五花八门
在清代女性的嫁妆中,除了类似“被褥及箱柜、 梳匣 ”等日常用品、“金珠头花、银卷手镯”等女性首饰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大箱子,专门用以盛装这类特殊嫁妆。根据《清稗类钞》、《谈美人》等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些特殊嫁妆包括小脚瓷鞋、形象瓷器、画册画本乃至开裆裤和一些银质特殊器具等。这些特殊嫁妆,如果按照具体功效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检验物品
在这个神秘的大箱子中,一般会有一个小脚陶瓷存在,鞋子里面会放置一个洁白的白手帕,专门用以验证女性之“落红”。对于封建女性而言,贞节的保证绝非仅仅关乎女性自身,而是关乎整个家族荣誉、名声、影响之关键所在。这块白手帕就是用以检验女性贞节,是否完璧的关键物品。
将白手帕作为嫁妆,表明了出嫁人家对自家闺女恪守妇道的绝对自信。
2、指导材料
清代皇室女性出嫁,一般会准备“欢喜佛”用以教育指导;而普通人家因为没有“试婚格格”或者“指导嬷嬷”的存在,就必须在相关指导材料方面,给予更为精心、全面的准备。
比如详细描绘肢体动作、方式方法的“画本画册”;比如带有逼真形象动作的“形象陶器”等等。甚至,在清代个别地区还会专门准备相关药物,从根本上解决“洞房花烛夜”可能遇到的尴尬局面。
3、协作物品在“协作物品”中,开裆裤绝对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所在。在深入骨髓之传统思想的制约下,女性在初次人事中一般会以被动一方存在,但在羞怯、紧张的情况影响下,面对初次相见的陌生丈夫,护住自己的衣衫或许会成为女性下意识的动作。简单粗暴的强制,绝非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了开裆裤,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开裆裤的存在,既让女性保证了该有的矜持,又能让男性顺利完成人事,简单而有效,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特殊嫁妆的全部所在,那就特错特错了。在新婚之夜,因为紧张或者突出状况的出现,导致男性功能不成而严重影响初次人事的情况,也不无可能。或者,在女性身体不便而男性又箭在弦上,又该如何解决?
所以,在女性嫁妆中一般还会预备一个名为“银托子”的特殊工具,这个被誉为“第一协作工具”的特殊器具在诸多传统小说乃至历史文献中,都曾经高频率出现。
《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西门庆坐在一只枕头上,向纱褶子顺袋内取出包来,使上银托子,次用硫磺圈束着根子,初时不肯深入,只在牝口子来回擂晃。
在中国性文化博物馆中,就陈列着这一神秘器具。据相关专家介绍,这个“银托子”的作用就是在男性不起,又执意要行人事的时候,将其放置于器官之下,再用绳子固定,借助其硬度来达到实际效果。甚至在女性身体不便的时候,这个特殊器具依然能助之成事。
后记
纵然清代父母对于女性嫁妆几无死角的细致考虑,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制度带给女性的尴尬程度,但这依然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考虑的不公平待遇。如此荒唐的婚姻制度,被迫衍生出如此荒唐的嫁妆,用以消除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不禁庆幸现今婚姻制度的人性、合理、公平。
清朝满族人结婚时女方陪嫁什么
一般皇子福晋应该是128抬嫁妆左右,如果皇子福晋的嫁妆超过太子妃的嫁妆,那就要往少减,内务府规定皇子福晋身边有四个大丫鬟,,福晋入府时只能带两个丫鬟,还有两个是内务府送的,哦,对了,还能再带一个嬷嬷,嫁妆当然是有钱人家的丰盛,没钱人家的干等,一般是金银珠宝,字画,古董,首饰
清朝婚礼的流程(详细)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
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
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
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
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後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
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後便不会啄新娘。最後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後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後拜祖先。
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後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後,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
20、酒筵: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婚礼
我想知道知道清朝的嫁妆问题!
你这个应该是地方的风俗 大清婚仪里没有这些
清朝对婚仪的要求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要求
雍正年间开始汉人纳彩成婚 4品以上的绸缎 首饰数量都不能超8 食物也不能超过10种
5品以下减2 8品再减2
而普通老百姓 如 军 民之类的绢 果之类的数量不超过4
官有品者 灯6 鼓12 没有品的或老百姓 灯4鼓8
这是开国后皇帝禁止浪费的
但到了后面 随没有新的规定 但基本都以超过这个规格
至于你说的 72骆驼不知道到时多大的阵仗了!
另外 汉人和满人基本都不用骆驼 所以不知道你是哪个民族了
但是 这个规格可以完全肯定 不是什么阶层都能享受的
估计至少都是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了
至于嫁妆到底是个什么价值 那就得看他里面装的什么了 呵呵
不得而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