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为了评估下肢静脉瓣膜功能,提供与下肢静脉治疗方案(制定、实施)相关的静脉解剖及病理生理信息。
1、评估浅静脉、深静脉和穿静脉的瓣膜功能。
2、检查确定和(或)标记反流静脉的解剖部位,以协助手术或介入治疗时的静脉定位。
3、分段测量反流的大、小隐静脉主干直径,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式(如手术、激光、射频或硬化治疗)提供所需静脉解剖信息。
4、排除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
5、超声引导下肢静脉介入治疗。
6、下肢静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后随访。
二、适应证
1、下肢浅静脉曲张。
2、复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静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后随访)。
3、下肢沉重、疼痛。
4、下肢肿胀。
5、下肢色素沉着、溃疡。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通常无绝对禁忌证。但下肢出现以下情况时,超声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1、下肢重度肥胖。
2、下肢严重肿胀。
3、下肢弥漫性溃疡。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所用的超声仪应配备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和4~7 MHz线阵探头。如果条件许可,加备2~5 MHz凸阵探头(用于肥胖、肿胀下肢的深静脉检查)和5~12 MHz线阵探头(用于消瘦下肢的浅表静脉检查)。下肢静脉内血流速度相对较低,超声检查时应选择对低速血流较为敏感的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设置,如较低的流速量程、较低的壁滤波、较高的增益等。初学者可选用超声仪器的静脉检查预设置条件。
2、检查床:理想的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床能够升降,包括水平升降和一端升降。后者可使检查床一端高于另一端,床面与地面形成30o以上夹角。
五、检查前准备
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被检者应穿着较为宽松的内裤以利于充分显露腹股沟部。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病史,检查下肢,并向被检者简单介绍超声检查步骤,特别是瓦氏动作,以获得检查过程中被检者的配合。
1、病史:①是否有下肢静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史;②是否有深、浅静脉血栓形成史;③是否存在静脉病变有关临床症状。
2、体检:下肢体检时应让被检者站立,观察下肢:①是否存在曲张静脉及其分布;②是否存在色素沉着、溃疡及其部位;③是否存在以往静脉手术留下的瘢痕。
3、体位: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体位甚为重要。常用的体位包括①站立位:被检者站立,面对检查者,被检肢体放松,负重于对侧下肢;②头高足低卧位(反Trendelenburg位),检查床与地面的夹角30o以上;③坐位:被检者坐于检查床边缘,面对检查者,双下肢下垂,双足置于检查床前的小凳,升高检查床直至膝关节弯曲度大于90o。
六、检查技术
1、下肢静脉反流的超声诊断
超声检查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诱发静脉反流(下行血流)。一般认为,正常静脉内无反流或反流时间小于0.5秒;静脉反流时间持续1秒以上即可诊断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下几种检查方法中,第①~③种方法均利用被检静脉内血液的地心引力作用诱发静脉反流,必须在站立位、头高足低卧位或坐位下进行;第④种方法利用瓦氏动作时腹压增高,而不是静脉血液的地心引力诱发静脉反流,可在平卧位下进行,评价某些静脉瓣功能。
①远侧肢体挤压法:远侧肢体挤压法是观察被检静脉的远侧肢体挤压解除后,被检静脉内是否出现静脉反流(下行血流)并测量反流时间,为超声检查时诱发静脉反流的最常用方法。
②小腿袖带充气法:小腿袖带充气法是观察被检静脉的远侧小腿充气袖带快速减压时,被检静脉内是否出现静脉反流并测量反流时间。
③踝关节曲屈运动法:踝关节曲屈运动法是观察经过数次踝关节趾屈和背屈运动后,被检静脉内是否出现静脉反流并测量反流时间。
④瓦氏动作法:瓦氏动作法是深吸气后,屏气过程中用力做呼气动作以增加腹压,观察被检静脉内是否出现静脉反流并测量反流时间,主要用于评估隐股交界瓣膜功能。瓦氏动作法不适用于检测下肢远侧静脉反流。
2、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步骤
①大腿段静脉超声检查:
a.从腹股沟经大腿前、内侧扫查与同名动脉伴行的股总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浅静脉,分别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各静脉是否存在反流。
b.从腹股沟部显示隐股交界,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或瓦氏动作法检测其瓣膜功能。测量隐股交界直径。
c.扫查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是否存在反流。分段测量大隐静脉主干直径。
d.横切扫查大腿深静脉全程,显示与其相连接并穿过筋膜的穿静脉,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是否存在反流。测量瓣膜功能不全的穿静脉直径。利用穿静脉与下肢的浅表解剖标志(如腹股沟皮肤皱折、腘窝皮肤皱折等)之间的距离描述穿静脉的解剖部位。
②腘窝及小腿段静脉超声检查:
a.从腘窝开始,分别向大腿远侧和小腿近侧扫查腘静脉,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是否存在反流。
b.显示隐腘交界,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其瓣膜功能。测量隐腘交界直径。测量隐腘交界与腘窝皮肤皱折之间的距离。
c.扫查小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是否存在反流。分段测量小隐静脉主干直径。
d.横切扫查小腿深静脉全程,显示与其相连接并穿过筋膜的穿静脉,采用远侧肢体挤压法检测是否存在反流。测量瓣膜功能不全的穿静脉直径。利用穿静脉与下肢的浅表解剖标志(如腘窝皮肤皱折、内踝、外踝、胫骨前缘等)之间的距离描述穿静脉的解剖部位。
3、操作注意事项
①腘静脉为股浅静脉的直接延续,二者的分界点很难在超声检查时确认。超声检查时应分别从大腿内侧向腘窝部,以及从腘窝部向大腿远侧段的后方扫查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并使二次扫查的范围相互覆盖,以保证显示股浅静脉和腘静脉的全程,尤其是二者交界处。
②检查大隐静脉时,应注意分别检测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临床上经常可见股外侧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主干瓣膜功能正常。瓣膜功能不全的股外侧浅静脉可汇入大隐静脉,也可在腹股沟部直接汇入股静脉。
③小隐静脉可汇入腘静脉或股浅静脉,隐腘交界水平的上下差别甚大。准确描述隐腘交界解剖位置(通常利用隐腘交界与腘窝皮肤皱折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临床医师高位结扎小隐静脉时,方便地找到隐腘交界。
④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合并股浅静脉及腘静脉近段(隐腘交界水平以上)反流,临床研究显示此类股浅静脉及腘静脉近段反流多在小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除术后消失。超声报告中将其报告为“股浅静脉及腘静脉近段反流”而不是“股浅静脉及腘静脉近段瓣膜功能不全”更为合适。
⑤下肢穿静脉甚多,静脉瓣功能不全且直径较大的穿静脉具有临床意义。穿静脉直径通常在穿静脉经过筋膜处测量。
⑥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超声检查,即下肢静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后随访,其与常规的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相似。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并进行下肢体检,了解可能接受过的静脉治疗,从而帮助判断超声检查发现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为原发性、复发性或残留性。
⑦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如果发现深静脉或浅静脉内血栓形成,应参照《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进行检查、报告。
⑧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治疗所需的下肢静脉解剖及病理生理信息。各个医疗机构所开展的下肢静脉治疗项目不尽相同,因而对静脉超声的要求也不相同。超声科室应与相关科室密切合作,了解他们对静脉超声检查的要求,在检查报告中加入临床所需信息。下肢静脉手术前,采用非水溶性标记笔在皮肤表面标记瓣膜功能不全的隐腘交界、穿静脉、以往手术残留的大、小隐静脉节段,有助于外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快速发现静脉,减少软组织创伤、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此外,下肢静脉的介入治疗,包括激光、射频和硬化治疗均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并提高疗效。
七、检查报告
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报告包括超声描述、超声诊断及可能提出的建议,前两者为必须内容。
1、超声描述:①罗列所有被检浅静脉、深静脉和穿静脉,分别记录每一静脉是否出现静脉反流,必要时注明反流时间。如果静脉内出现节段性反流,注明反流起始和终止的部位。②描述解剖变异较多的隐腘交界和穿静脉的确切部位。隐腘交界水平可用其与腘窝皮肤皱折的距离来描述;小腿内、外侧穿静脉则可用其与内、外踝及胫骨前缘的距离来描述。③分段测量并记录大、小隐静脉主干的直径,以供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时参考。④如果超声检查过程中发现静脉血栓形成,应参照《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作出相应的超声描述。⑤描述所在医疗机构相应临床科室要求的其它静脉解剖与病理生理信息。
2、超声诊断:应包括解剖结构(如左侧大隐静脉、右侧小隐静脉,右侧腘静脉等)和其病理生理学诊断(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反流、未见明显静脉反流等),如左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右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腘静脉反流、下肢静脉未见明显反流等。超声检查时如果发现其它静脉病变,如静脉血栓形成,也应包括在内。
总负责人微信1号:2733056433和18671356132
网店负责人微信2号:ZHQ15965396362
销售售后微信3号:caogl123
人事、器械、营销微信4号:S6xChen
商务合作手机号:18871343642
销售售后咨询热线电话:04755678777
实体书店售后热线:025847105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