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大卫?赫夫考从小就展现出了钢琴演奏的天赋。在各种比赛中,他的演奏都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参赛的乐曲都是成年人也不会轻易选择的超难曲目,而这一切的选择都来源于大卫的父亲。
父亲是个要求极严的人,他从小就给大卫灌输这样的理念:爸爸小时候想拉小提琴,可是却被爷爷砸烂了。你现在能够获得爸爸的支持,让你弹钢琴,已经非常非常幸运了,所以一定要珍惜。一定要赢!Always win!
因此,每一次的比赛都会让小大卫比一般的孩子有更大的压力。甚至于患上了轻微的神经紧张症。
大卫的两个姐妹也会弹钢琴,但是大卫出众的才华令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当他听到大卫无意间跟着CD弹起拉赫马尼诺夫的乐曲(被誉为最难弹的钢琴曲)片段时,父亲满怀欣喜的坐到大卫的身边,对他说了以下这段话。
心理解读
大卫父亲的一些极端行为与他的过去的人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犹太人,老赫夫考曾在二战中承受苦痛,这导致他愈发相信丛林法则,认为强者才能生存。所以他一直要求自己的孩子永远要赢。甚至将自己的这份信念以严格的家教形式融入亲子关系。
长期在父亲的掌控与严格管教下,大卫没有朋友,没有自信,他只知道,要想得到父亲的关爱和赞美,唯有弹好钢琴,唯有弹好那曲最难的拉赫马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父亲的那句话无形之中将他们的亲情关系与大卫的成就感绑在了一起。这让本来可以给予大卫心理能量的亲情支持系统变得风险度极高——不能演奏成功也就没有了亲情。
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业,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都会有心灰意冷的时候。此时,浓浓的亲情、温暖的友情都能跟予我们有力的心理支撑。这是保护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属性。如果把本来相互支撑的两根柱子合二为一,心理大厦将极有可能在风雨来临时摇摇欲坠。
2
这里的分裂有双层含义:其一是大卫和父亲关系的分裂,其二是大卫精神上的分裂。两者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大卫和父亲第一次出现分裂是当父亲得知大卫要赴美求学的时候。
大卫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要阻止自己。从小到大,他被父亲灌输的价值观就是:要好好练琴,成为举世瞩目的钢琴家,成为弹奏“拉三”(拉赫马尼诺夫《D小调第三协奏曲》的简称)的第一人,以此为父亲和自己争得荣耀。他所有的亲情也都与此相关,音乐上的成功是他人生唯一的动力。但是现在,在向目标迈进的路上,父亲却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生来性格懦弱的他,一向无力与父权抗争,只能用一些异常的行为表示他的愤怒。一次,他在浴缸里大便,换来了父亲的一顿毒打。
然后,父亲再次用拥抱告诉儿子:我是你的父亲,我对你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留在我身边,我会永远照顾你。
心理解读
为什么老赫夫考要阻止儿子出国深造呢?这仍然与老赫夫考的战争伤痛紧密相关。他的父母和妻子的姐妹均在战争中死去,因而他格外重视家庭的圆满。内心深处他害怕再失去亲人,因而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子女都拴在自己的身边才安心。
但是对于大卫来说,他心理层面出现了认知失调。倒底是怎样才算爱父亲呢?是留在家乡放弃深造,还是继续音乐求学?郁郁寡欢的大卫陷入了焦虑之中。
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梦想永远不会消失,他缺少的可能只是一次机遇和一个鼓励。当他收到英语皇家音乐学院奖学金时,他的忘年交——女作家凯瑟琳给了他热情的支持。
而这一次,大卫与父亲的冲突以父亲断决父子关系的威胁收场。
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对父亲的愧疚感,大卫开始了音乐深造之旅,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拉三”上。期间,凯瑟琳的意外去世让他伤感不已。在失去所有情感支撑的情况下,音乐上的成就感成了他唯一的心理支柱。
在盛大的皇家演奏厅舞台上,他用尽全力将“拉三”演绎得出神入化,现场观众集体起身为他鼓掌贺彩,而他耗尽了所有的心力,直挺挺地瘫倒在了地上。
梦想已然达成,而这是否可以换回父子间的亲情呢?当年父亲跟他说过,当他学会弹奏这首乐曲、功成名就之时,他就是父亲的骄傲。带着这份希望,大卫回到了家乡,雨中的电话亭,他给父亲打了一通电话,但是当父亲得知他回来后,直接挂断了电话。
当一切目标消失,希望不再时,大卫的人生没了方向。他的意识开始糊涂,他疯了,他甚至不敢触碰钢琴。
3
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大卫离开了精神病院,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他也开始重新弹起了钢琴,这一次他不再有任何的压力和顾忌,只为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愉悦与自由而弹。
在很多人眼中,他的行为还是有许多怪异之处:比如,喜欢下雨天在外面狂奔,说话语无伦次,还经常小孩般地撒娇找人拥抱。
心理解读
大卫的这些怪异的行为仿佛是一个老顽童的形象,符合心理学中的退行表现。
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大卫潜意识中希望回到最无拘无束、受到父母疼爱的婴孩时期,没有压力,充满了安全感。包括他喜欢下雨,喜欢蜷缩成一团入睡,也是在模仿子宫里的婴儿状态。
大卫还是幸运的,最后帮助他扭转命运的人终于出现了。
善解人意的吉莉安被大卫的纯真和才华所打动,她耐心地帮助大卫重新融入社会。包括聆听曾经的对手罗杰的演奏会、帮他梳理语言给过去的指导老师写信、以及和他一起去墓地祭奠大卫的父亲。
美好的爱情引领大卫重新登上了金碧辉煌的音乐厅舞台,在优美的旋律和热烈的掌声中,大卫失声哭泣,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在音乐中找回了人生的意义。
我们看电影到底是在看什么呢?
看的是电影中的自己。
每一部能够吸引我们的电影中,总能够找到一个和我们很像的人。我们借着“别人”的故事去看自己的内心,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我们的情感随着电影情节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在电影里,我们可以带着无限的想象去让自己的心打开,去感觉,去享受。
如果我们读不懂电影中的人,我们也难以读懂看电影时情绪涌动的自己。
于是,我们“心生代”第四届心理专家峰会特邀远在台湾的蔡凯仲老师为我们带来心灵柯南心理电影沙龙,让我们心灵得到释放的地方。
和谐的氛围,老师的引导,加上一部电影,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下,我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相关的心理知识,更能让自己的心得到很好的释放。
蔡凯仲老师注重个人体验的质量和效果,所以一直坚持做线下的沙龙活动,很少举办线上微课。所以这一次峰会上可以跟着蔡老师亲身体验电影沙龙的美妙显得尤为宝贵。
在现场,精品阅片团队将为大家带来最好玩的电影沙龙体验。大家只要过程中有问题就可以得到蔡老师的专业解答。
而且!
电影沙龙体验坊仅限30个名额!
电影沙龙体验坊仅限30个名额!
电影沙龙体验坊仅限30个名额!
(说三遍就觉得不足以凸显重要性)
“心生代”第四届心理专家峰会,将有蔡凯仲老师带领我们感受电影心理赏析的魅力,同时,更有科技心理电影赏析体验工作坊等待大家的参与。让我们以一种心的形式,体验心理学和电影的完美结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