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结婚时有什么习俗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
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
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三、结婚
“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在结婚前一个月(也有七到十天前开始的),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做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土家族女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并且哭的好不好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如果哭不好或者不会哭,就会被人看作没教养,甚至受到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被音乐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在婚期到来的前一天要进行“圆礼”,所谓“圆礼”是指男方需为新娘买一套衣服、鞋子等,同时也要为女方提供酒席所需的猪肉,这些都要男方请人送到女方家,同时女方也要为男方买一套结婚用的衣服和鞋子,让来人带回去给男方,不能让人空手回男方,不然很是失礼。
“园礼”后就是大婚之日,这一天的宴席称为“接客酒”,意为广接各方亲朋好友,这时客人需要给一定的礼金以示祝贺之意。第二天便是“戴花酒”,女方举行“戴花酒”,要摆出所有嫁妆,亲友送礼祝贺,同时给新娘“开脸”,用红线将脸上汗毛扯掉,把眉毛修成弯月形,解辫挽髻于脑后,插上银饰,头围新丝帕,标志着新娘已不再是懵懂少女而已为人妇。“戴花”一般在堂屋由礼仪师举行,此时新娘的长辈需要给新娘一个红包,俗称“嫁妆钱”,可多可少,视亲疏而定,视条件而定。新娘戴完花以后就会回到闺房,按照风水先生事先看好的方位坐在床上等待男方的迎娶。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四、送亲
当男方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的村寨时,在正式进入新娘家之前会有一个“拦门酒”。所谓“拦门酒”是要在新娘家堂屋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包谷烧酒,并请来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来组织仪式。迎亲队伍来到堂屋前时,首先由女方主管把门的族老唱讲贺词,然后迎亲队伍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若男方的唱答能让女方满意,则在门前饮酒,开门接客,否则就会被关在“门”外(一般不会故意刁难男方,若男方回答不上来,女方会给一些提示)。
迎亲队伍进了门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女方也要为送亲做最后的准备了。当出阁吉时到了,会有“拖亲”,即比新娘年长的女性“阻止”新娘出阁,表达对新娘的不舍。“拖亲”后,新娘必须从堂屋出门,当新娘跨过门槛的一瞬间,礼仪师会讲一把筷子(通常为十二双)扔向新娘的头顶,口中念到:“一把筷子十二双,今朝送你到外乡。贵也从今天起,贱也从今天完”。当筷子要落到新娘头上时,送亲队伍中会有人给新娘撑开一把伞,避免筷子砸到新娘。而送亲的人选早在“接客酒”那天就由主任和礼仪师商量确定下来了,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般由新娘的嫂子、婶婶、姑姑等充当。无论是男方的迎亲队伍,还是女方的送亲队伍在确定迎亲或者送亲时都要遵循一条规则,即俗语所说的“姑不娶,姨不送”,意思是姑父不能为男方迎亲,姨妈、姨夫不能为女方送亲,因为“姑”和“孤”谐音,“姨”和“一”谐音,两者皆有“鳏寡孤独”之意,不吉利。在新娘出门之前,新郎要见岳父岳母并向他们保证自己会好好对待他们的女儿,凡事会让着她,叫岳父岳母放心。偶尔也会有“哭女婿”,即岳母放心女儿不下,要求男方好好对待自己的闺女。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女儿出嫁是喜事,应该要让女儿开开心心出门,不宜破坏喜庆的氛围。
新娘出门后要在村头洗一下脸,意为不能带走娘家的一粒灰,而这个洗脸水新娘不能自己倒掉,会有人帮新娘倒的。新娘在离开村子的时候,不能回头,要一直走到男方家。
在到达男方家之前会有个叫“回喜神”的仪式,俗称“拦送亲婆”,即男方会在进入男方家的必经之路上放一个小的八仙桌,有人手拿一只大公鸡,拦住“送亲婆”的路(“送亲婆”多为两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刀杀死公鸡,一脚踢翻八仙桌,送亲队伍方可继续前行。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人们相信新娘从屋里出来时会带着女方祖先的鬼魂,这个仪式就是为了驱赶掉新娘身上的鬼魂。
“回喜神”之后就是拜堂成亲了。新娘与新郎在堂屋中央相对而立,由礼仪师主持婚礼,大致可分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三部分。
拜完堂之后新娘和新郎就会进行“抢床”,所谓“抢床”就是看谁先坐到床上,因为有谁先坐到床上以后就是谁当家的说法。这时,男方多会有人来阻止新娘先坐上床,所以“抢床”多一男方的胜利而结束。当新娘坐在床上时,新郎的侄女或者其他小女孩会给新娘端来一盆洗脸水,新娘在洗过脸之后需要给小女孩一个红包。在随后正式的宴席上,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要和男方选出的两名妇女(不一定是两名,数量要和“送亲婆”数量一致)“讲礼性”,双方会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其内容涉及极广,有时也会成为双方之间的比赛,很是有趣。席间,新娘和新郎会给参加宴席的来宾奉上“鸡蛋茶”,而客人则需要给一定的礼金。这时,客人们会尽力地捉弄新人,整个宴席便在愉快声中结束。
婚礼流程:土家族的结婚流程是怎样
一、土家族结婚流程,婚前
1、托媒
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2.合八字
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3、订婚
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4.认亲
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5.报期
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6.哭嫁
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二、土家族结婚流程,婚礼
1.过礼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
2.女方花圆酒。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
3.踩斗。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歌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4.露水伞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5.坐床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
6.出拜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土家族婚嫁风俗
土家族结婚风俗一、婚嫁前奏曲
1、 托媒:男方会请媒婆,这媒婆必须熟悉双方家庭的情况,然后到女方家说亲或提亲,之后女方会打探男方家庭情况。
2、 合八字:女方若同意,媒人就会把男女双方出生时间拿来合八字,也叫算命,看看双方是否契合,如果八字合就形成了口头联姻。
3、 订婚:约定婚姻后,就会告知大家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就会办订婚。
4、 认亲:之后,男方家会选个吉日,到女方家,女方会把亲戚朋友叫来,这就是认亲。
5、 聚堂屋:它的意义与认亲差不多,男方改口与女方一样称呼这些亲戚们。
6、 报期:由男方决定结婚日期,然后到女方家告知结婚时间。然后在准备最后的阶段,如准备彩礼,聘礼等。
7、哭嫁:土家族哭嫁是结婚前10天或15天之内,新娘会叫同村的女友,一起做针线,一边哭。
土家族结婚风俗二、婚礼进行曲
1、结婚当天,“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的过程。“陪十姊妹”是结婚头天的晚上,二三更时,点上香火,开几桌,摆上吃食,开始唱关于祝福的歌。而“陪十弟兄”同样的,然后两方相互对唱,可以说好不热闹。
2、第二天,兄弟姐妹与新郎一起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后会放鞭炮,把彩礼和首饰给到女方,然后男女各方亲友展示才艺,好不热闹。之后女方会招待大家,结束后就会把嫁妆绑着,在大家祝福下新娘与新郎一同回家。
3、第二天新娘会回门,叫“娶登门亲”。
编辑小结:土家族结婚风俗彰显出了土家族的文化,也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如土家族的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等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让现在的土家族文化多姿多彩。
结婚仪礼程式之土家族婚俗
17民族本李慧玲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而作为民俗现象,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贯穿于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习俗更是花样迭出、繁琐而复杂。我的家乡――居住在黔东北梵净山山区的土家族也不例外,有着其独特的婚俗仪礼。它既不完全是取决于男女双方的自由恋爱,也不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分:认祖——提亲——定庚——开亲——过礼——迎亲——回门。
当一对恋人感情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了,男方会请一个女方认识的长辈作为介绍人后,男女双方都会到对方家中“认祖”,即正式拜访双方父母和长辈。而介绍人也会作为媒人,受到男方家的委托,从中牵线,向女方家提亲、“讨年庚”,取得女方父母及长辈们的同意。这样男方才能正式向女方求婚,也就是“递书子”。 “递书子”要选在双月双日,男方准备肉和酒作为礼物和“书子”,送给女方。“书子”用红纸折成,内装12元钱,寓意一年十二月,月月红。外写上“请赐鸿庚”等语,内笺上右边(土家人称为“大的一边”)写上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左边空着留给填写女方的出生日期。然后由男方请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看日子”,男方和媒人到女方家去装香、点烛、放炮,这样就是确定了结婚日期,也就是订婚了。男女双方公开相互往来,等结婚日期到来。
土家族新婚姑娘出嫁前三天,或半个月,便开始“哭嫁”,既要哭爷娘哥嫂,还要哭亲友、祖先,倾诉即将离别之情。亲族中的女性都要前来“陪哭”,唱“伴嫁歌”。届时堂屋里要摆起歌场,全寨男女老幼都前来参加伴唱、对歌。谁唱一首,由歌师发给一颗针,最后比谁得的针多,就是受人夸耀的好歌手。但是现在婚姻自由了,土家姑娘对于这个婚嫁仪式并没有很看重了,一般就只在父母送出门上车前,对父母哭,然后父母会一个红包,嘱托到了婆家要懂事。
女方家要比男方提前一天筹备宴席。在女方筹备宴席的第二天,男方会请一位长辈和媒人带头去女方家“过礼”,过礼即是将彩礼送去给女方家,一般要准备半边猪、女方父母的两套衣服、女方在新婚当天穿的礼服和金首饰等。在新婚的前一天,女方家要给前来祝贺的亲友们“摆花宴”,即女方家的正酒。新郎会和过礼的人来接亲,到了晚上要给亲友们准备油茶,而两个就开始给新娘的嫁妆进行整理,“ 关纪婆婆”给女方的箱子里装满花生桂圆红枣等干果。而姑姑姨母们以前会给新娘绞脸,换衣更容,但是现在没有这个仪式了,就只是给新娘一些嘱托。到了出门的吉时,接亲的人将新娘的嫁妆搬上车。新娘要盖上头帕,在堂屋的香火前作揖后,接亲姑娘给新娘打伞,新娘脚不能着地由新娘的兄长背上车换上新鞋,放炮火,和“送亲客”向婆家出发。
快到了婆家门前时,会有婆家请的先生摆桌念经,然后将公鸡抛过车顶,驱魔辟邪。然后新娘被迎进门,在堂屋中间与新郎拜堂拜父母,然后进入新房。由两个圆亲婆为新人铺床,将新娘带来的干果和喜糖、喜饼、红蛋藏在床上的各个地方,新人喝过合卺酒,便让大家摸红蛋,但只能男子们进入。到了午饭时间,新人要向席间的亲友们敬酒,送女方带来的鞋子,然后亲友们会打发红包给新娘。到了晚上会有人闹洞房,直到大家散去。
婚后第三天,新人和送亲客一起回门,新娘父母会给送亲客一个红包,里面大多为60元、120元等吉利数字。然后大家一起吃顿饭,新人回婆家后,这门婚事才算告成了。
以上是我作为土家族,在家乡生活时记忆中的嫁娶,还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
婚姻仪礼程式中的婚俗都有其文化内涵,而婚俗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是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它们既是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反映各民族族人精神的文化资源。
土家婚嫁习俗有哪些啊? 老婆是土家族,我得了解一点的好
哭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的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唱: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团圆”又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
《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根据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辞别祖宗”、“哭梳装”、“哭吃离娘饭”、“哭穿露水衣”、“哭上轿”、“哭众客人”、“哭安席”等,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土家族妇女血泪史,也是一部揭露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控诉书。
还骨种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称“还骨种”,在土家族中比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
填房婚
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圆房之俗,这是一种强迫婚姻,建国后被强令禁止。
同姓婚规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其 它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有“背婚”之俗,即新娘由其亲属背负到男方;改土归流以后,新娘由其亲属背到大门,然后坐轿或步行。无论坐轿或步行,都要穿露水衣。
土家族迎亲时的拦门礼独具特色。土家族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迎亲,女方要在大门外摆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或对白。如果男方总管唱嬴了或讲嬴了,就把桌子搬开,让他进大门;如果男方总管唱输了或讲输了,则要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土家族新郎、新娘拜堂以后,双方要同奔洞方,抢坐新床,俗称“夺床”。其坐床习惯通常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未来在家庭中地位。新郎亦不甘示弱,尽量把新娘挤到线外,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新郎把新娘的盖头揭开后,新娘嫣然而笑,夺床就此结束,然后夫妻共饮交杯酒。
土家族青年男女婚后三日回娘家,俗称“回门”,一般当日返回。
鄂西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土家族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
鄂西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与其他地方的土家族有共同点,又别具一格。其婚嫁的乐章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婚嫁前奏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从提亲开始,虽程序井然,却稍嫌繁琐。
托媒。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合八字。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定婚。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中将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认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报期。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婚嫁前奏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十年八年,至于“娃娃亲”和“指腹为婚”的则长达一二十年。
说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不能不提及土家族较为流行的一种情形:土家族喜欢“姑表开亲、姨表开亲”,即所谓的“亲上加亲”。俗有“姑家女,伸手取”,“姨家妹,自己的”。先人们缺乏生理遗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只热衷于“亲上加亲”,却不知道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危害。此外,土家族人还有“兄死收嫂,弟亡收媳”的习俗。
二、婚礼进行曲
土家族人俗称结婚喜庆为“过喜会”,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婚庆过程中的“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
“陪十姊妹”在结婚喜庆的头天晚上。是夜二三更时分,“香火”上红烛高照,烟腾雾绕,堂屋正中一字排开几张大桌。桌面上整齐地陈列着若干糖食糕点、花生瓜子及新鲜水果等,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陪十姊妹”。先由“支客司”(东家请的能说会道、颇通礼数且善于管理事务的人)请出若干前来参加婚庆的胆大善歌的姑娘,再由专人安排席次,席正中是娇羞可人的新娘,两旁则坐着与新娘年龄相仿、与新娘相好的姑娘,这就是所谓的“陪姑娘”。其余大小姑娘则次第坐下。“支客司”放开喉咙,抑扬顿挫,一段简单的祝词后,喝令开始。按照由东至西的顺序唱姊妹歌(即风俗歌),先是唱“开台歌”,再唱其他歌。多为赞美、劝善、言情、祝福、戏谑等内容。陪十姊妹结束时要唱“圆台歌”,如“一对凤凰飞出林,一对喜鹊随后跟,凤凰喊叫花结果,喜鹊接声果团圆,花结果,果团圆,花果团圆万万年。”传唱过程中,往往高潮迭起。一些胆大善歌、声音嘹亮的姑娘,常常彼此叫板,各领风骚,逗引得围观的亲朋佳宾齐声喝彩。新娘也往往被“逼”唱上几首,娇羞的容颜满溢出内心的喜悦。
男方的“陪十弟兄”程序基本与“陪十姊妹”相同,只是座上的成员多为少年儿郎,而歌唱的内容也小有不同,其气氛情趣与“陪十姊妹”相比,往往逊色得多。
在“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的次日天明后,是迎娶吉日。一大早,男方一行数十人在“押礼先生”(娶亲队伍的总负责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来到女方家门口。男方娶亲人到,女方则鸣炮吹奏以示欢迎,但免不了“拦门礼”———女方在接收男方送来的彩礼及新娘的衣物首饰后,女方支客司与男方押礼先生即要各展才艺,言语滔滔,尽显腹中文韬礼数,倘男方礼数不周,或押礼先生论辩词穷,则会罚酒,但处罚时较真的少,往往是在欢声笑语中接受处罚,更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成分。但即便如此,押礼先生也大意不得,没准女方要较真一回。因此,男方的押礼先生多由能言善辩、有威望的人担当。
女方在款待娶亲人马及诸多亲友时,准新娘也在进行最后的妆饰。席散后,娶亲队伍即绑扎嫁妆,待绑扎就绪,在音乐与鞭炮声中,新娘由其兄或弟背至堂屋正中,告别祖宗、父母,然后背上花轿,新娘再不回头,直至婆家,花轿抬到男方大门前落下,由二位交亲婆扶新娘款款下轿。新娘在进大门时踢一脚门槛(俗称“封口”,寓意夫妇今后少口角争吵)。婚后第三天,新娘与新郎一同回到娘家,俗称“回门”。在娘家住上一夜返回,但也有当天返回的。
男方迎娶新娘在当天返回的称为“娶登门亲”,但也有因男女双方相距较远,男方迎娶队伍需在女方住上一宿第二天才回的,这就叫“娶隔夜亲”。个别地方即使双方相隔不远也有“娶隔夜亲”的。解放后,鄂西的乡村仍然有“哭嫁”、“陪十姊妹”等婚嫁礼俗遗风,只是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礼数渐淡,尤其在城镇现已基本消失。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彩礼”、“合八字”是糟粕,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中所彰显出的文化精华,则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