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婚嫁习俗是怎么样的?
婚礼习俗,即过去从说媒到成婚直至“望三日”的一系列礼仪与程序等等。
过去,男女间的婚姻都是由媒人说合。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递给男方,男方接受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灶山龛里放上七天,如果在七天内没有磕碰(如打碗、争吵、损伤等,大灾祸更不用说)发生,就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叫算命先生排一排(俗称评八字)。如果相合,就由双方父母带子女相亲(俗称踏亲)。那时相亲不面谈,相亲后又互相找人问讯,了解对方的家庭概况及人品。双方认同后,由男方择日子送小定(即定亲俗称定头),少量的钱和一些毛线、衣料等物。送小定一般不办酒席,双方准备一些比平常略好点的点心,大部分是以煮两碗面给二位媒人吃。至此,双方的婚姻初步落实。
然后是择定吉日,男方起贴送日子(俗称送大定)。就是男方将算命先生所择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对方,同时送给女方一笔可观的“日子银”和“衣裳钱”。此前,男方要向媒人了解精楚女方嫁妆准备的情况,根据嫁妆的多少与否确定“日子银”的多少。即嫁妆丰厚,日子银多送,否则就少送。当然,这也不是完全对等,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大方程度等有关。至于日子单,即两封贴子,封面写有“全福”二字,帖内写一“正”字。再直行写上“敢献恳逑,窈窕淑女,伏维允诺,才郎俊秀。”或“谨呈雁币,佳偶天成,伏乞金诺,天作之合”等字样。再准备两封空贴子,两支毛笔和两块墨,给对方写回贴用。一切准备就绪,两位媒人吃罢早餐,将日子单、日子银、衣服布料、金银首饰,以及红鸡蛋、桔子、五色果、万年青、柏树枝等送往女方家。当日中餐,女方家办送日子酒,邀请内亲外眷来。宴毕,女方回贴,表示应允,在男方送过来的另外两封空贴子上写上“夙缘既定,鸾凤和鸣,恭承雁毕,百世其昌。”或“恭承雁币,夙缔良缘,宁候星期,南国佳人”等字样,以示接受并允诺(写贴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求统一)准备完毕,女方将回贴并陪礼一起托付媒人带回男方,男方晚餐邀请四亲六眷办送日子酒。至此,这桩婚姻大事算是基本确立,从此双方家长就可以亲爱的名义互相称呼。接下来,男女双方都为操办婚事作准备。
女方家购置子货(即嫁妆),亲戚朋友都要送礼物(俗称送嫁),过去一般送生鸡蛋、衣料或被服等。男方家则准备婚房与婚床,给亲戚朋友发贴请吃酒。日子的前三日,男方要宰猪送到女方家(俗称送轿前肉),一来为女方办酒宴所用,二来为女方给亲戚朋友作“送嫁肉”之用。同时送去的还有两条大鲤鱼、红鸡蛋、桔子等这叫送“梳头叶”。
吉日的前一天晚餐,男方办酒宴,俗称“暖房”。传统说法,做舅公的席位要坐上横头,舅公未到,众宾不每时每刻席,待舅公做好,才能开宴。暖房夜,男方的要好朋友(俗称洞房客或相好客)要进行洞房间的布置(俗称护洞房)。而在女方家,女方也在姐妹的陪同下,给自己的长辈们一一跪拜。
吉日的当天,在男方家称作“正场”,早饭后,发轿迎娶,接新娘的队伍出发,媒人领路,吹鼓手、扛嫁子(嫁妆)的相好客跟后,人数根据嫁妆的多少而定。另外,因为过去扛嫁子的在路上是不能歇的,尤其是扛箱的和挑被的,所以必须得挑选年轻力壮的人。当然,队伍中更少不了一对年少的“陪姑”。待嫁妆扛回来后,新娘迎进门,拜堂结束后,晚宴是最丰盛的一场宴席。
而在女方家,则有另一番景象,将要出嫁的新人首先要做的是“开额”,照着算命先生在择日子中写着的“开额”时辰和方向,(如东南方、正南方、西南方等),在上间前放一张桌子,根据所定的方向摆正,桌子放镜子一枚,还有花粉,敏子(一种像牙刷似的擦头油用的刷子),花、红鸡蛋、桔子、五色线等。新人端坐在椅子上,在镜子面前,由一位年纪较大在的又内行的妇人,在新人脸额上涂上粉,用一根细线打个结,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两头把线张开,贴在脸额绞面毛和额毛,再用碗锋(打碎的碗片)把额毛和眉毛刮齐。或者只是拿粉、刷子在等在额头上做一下样子,这就是“开额”。有的是早晨在女方开额称为“正娶”,男方要送一桌“开额饭”,在送轿前肉这一天就带过去。有的是下午到男方开额,称为“小娶”,“开额饭”就免了。迎亲队伍到达后,扛嫁妆的开始一件件绑缚嫁妆,整好嫁妆后,如果是近路的,要看主人家有没有请他们吃酒的意思,若没有酒的,扛起嫁妆即可起身。若是有酒的则吃过酒饭后,略早于新娘起身。
宴席即将结束新人上轿出门之前,媒人挑起一担鸡蛋等物先走,到了男方家,一直挑进新人房间,前一头要放在床上,后一头要放在人们准备好的高脚桶上(又称生儿桶)。在男方,看到媒人来了,知道化轿快要到了。
出门时间到,新人起身出房门,新人及其至亲者如母亲、姐妹们就得响响亮亮的哭一番,这正如俗话说的“割牛当叫不叫,嫁囡当笑不笑”。此时,叔伯房份中的哥哥们相扶新人脚不踮地的扶上轿去,这所谓“头未梳、脚未绕(缠),毛力大拔上轿”。意思是说姑娘不愿意出门,时辰一到就被硬拉出门。一路上,炮仗引路,鼓手吹打,花轿扛抬,扛嫁子跟随,热闹异常。
花轿进门,新人在两位陪姑相扶下走进新房(洞房),婆婆和姑姑或其他亲近的女眷,急急忙忙将准备好的茶送进房间,新人做个样子,表示谢接。
接下来就是拜堂,拜堂是整个婚礼中的重头戏。吹鼓手们一进门就坐在二间窗前,一遍又一遍地吹奏乐曲。司仪即傧相高高的站凳子上念傧相:“天开黄道福寿长,香烟渺渺喜洋洋,东西击得龙凤鼓,窗前鸣锣掌号响。”一曲开场白后,接着是请新人、请新郎,新人新郎请出以后,接着是拜天地、拜龙王、拜家堂、拜祖宗等。然后交杯酒,新人新郎敬位,拜双亲。礼拜完毕,接着是拜内亲外眷的长辈。这些长辈都要准备结拜钱,念傧相的逐一唱过去,另一人专门拿着每人的结拜钱注意高喊某某是多少钱。此时的观众们都先静听,后议论。其后是夫妻对拜。拜堂毕,吹打奏乐、放鞭炮,新人入洞房。
自新人下轿进洞房起,直到晚上送洞房前,新郎不得进入洞房间。一般情况下,新人这一天除早上吃过一点,一天没有吃饭。此时,厨官烧好一碗面,名日“长寿面”,叫女眷送入洞房,关好房门叫新人吃,新人或多或少吃些,剩下的别人不能吃,一定要叫新郎倌吃,此时又叫“和同面”。
拜堂结束后,众亲朋好友入席喝酒用餐,主人要一桌桌轮着敬酒,以示对客人们的到来欢迎与感谢,酒宴结束后,众人稍事休息,新郎倌则在洞房客陪护下,逐个找长辈跪拜,有些做长辈的故意躲藏起来,新郎倌也必须想方设法找到。这些礼节完成以后,晚上八九点钟光景,开始送洞房。送洞房有很多讲究,一般是在参加酒宴的亲朋中选定六位青年送新郎进入洞房,连同新郎新人共八人,名谓“八仙”。特殊情况下人数可增加八至十几位,视新郎的好友结交多少而定,但必须是成双数。
送洞房前,洞房客要准备两盏灯(以前用红灯笼,后来用美孚灯),一只托盘,盘上放一对蜡台,一对大红烛,一对酒壶,一对金花等。送洞房开始,洞房客中的“班长”闹洞房大都念唱,先唱“大八仙、小八仙”上楼梯,“开门、开锁”等洞房经进洞房。进入洞房“讨凳头、讨茶、讨碗头”等等。接着又是“新人摆十三花、分鸡子、分碟头”等等,套路五花八门。在这一连串的程式中,始终都是新人在洞房经内容的要求下做,洞房内又与洞房外的份头邻舍等闹洞房者对着念唱。如“开门、开锁、讨凳头、讨茶、讨碗头”等过程,有时可能要翻来覆去数遍后才能通过,洞房内外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一般情况下,闹洞房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到凌晨二、三点才能结束,有的可能更长。这段时间里,洞房客若要出来解手什么的,必须是成双成对提着灯笼出来,也不能说小便大便之类的话,要说出去“望潮水”。
送洞房结束,洞房客离开。洞房间关门落闩,只留下新郎新人。新人从箱里拿出两对红鸡蛋,递给新郎,一对是剥了壳的,二人在红烛相映下,相对着吃掉,这叫“和同子”。还有带壳的一对放在被窝里,说是“孵子”。
吉日的第二天早上,新人拜祖宗。新人起床梳洗后,来到上间,此时厨下相和已摆好一桌已烧熟的碗头,当家人点好香烛,再叫新人分筷、分酒盅、倒酒,最后面向里边拜上几拜,算是拜祖宗。接下来又是摆设酒宴,俗称“落厨房”,众人客又是一顿饱餐,直至中午时分酒宴结束,客人们方可启程返家,主人家对客人送些红鸡蛋、馒头等以作回礼。用数斤猪肉和礼金送给媒人,俗称谢媒。
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一同前往女方娘家拜望,俗称望三日。望三日,夫妇二人不能过夜,要在当日返回。至此,整个婚礼算是全部完成。
当然也有很好玩的事,比方送鸡蛋,都是62个,82个这类数的送,数字吉利,好事成双,余个2估计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吧。收礼金也是,都是吉利数字放着的,有时送的人客气,礼金送得多,你不能都收,还要还多少。都是约定俗成的。 还有送猪肉,猪肺要割一块下来,费(肺)心的意思。还有打鞭炮的,分糖分鸡蛋的。新娘进门的时候规矩,别人也结婚冲突咋办,还有做舅舅的担篮子等等
现在还有人要订婚财礼吗?
“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1]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但当时在1934年4月8日中央苏区颁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已有了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均未对婚约和聘礼作出规定,且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订婚的彩礼也在不断提高,小到金银首饰,大到上万元的现金、汽车、住房等。一旦双方最终不能缔结婚姻,则彩礼的处置问题往往引发纠纷,诉诸法院的案件也逐渐增多。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此条件的规定,标志着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彩礼纠纷问题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还规定了离婚彩礼返还的条件,其中第(三)项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是返还彩礼的一个条件。那么如何理解“生活困难”呢?《解释(一)》第二十七条对“生活困难”的含义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据此,“生活困难”应当是指绝对困难,而不是相对困难。《解释(二)》第十条中的“生活困难”的理解也应当与上述解释一致。即所谓绝对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是因为给付彩礼后,造成其生活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与给付彩礼之前相比,财产受到损失,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了。
古代男子为女子穿嫁妆叫什么,两个字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