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
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
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风俗习惯的国家,从古至今的人们对于结婚这种大事,都是非常重视的,婚礼的每一道程序都要尊重各地的风俗来进行,下面一起了解下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
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1
一、女儿出嫁有啥礼节
1.在女子出嫁当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可以送新娘子出门,但是新娘子的姑嫂要回避,因为“姑”与“孤”同音,“嫂”与“扫”同音。孤就是孤单,而扫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词语是“扫地出门”,都是代表着不吉利的意思,因此在新婚当天新娘的姑嫂要回避。
2.新娘迎娶到夫家之后,在进门的时候要特别的主要,一定要抬脚跨门槛,不可脚踏门槛进门,以免不吉利。婚礼当天所有的仪式都结束以后,不管是新娘还是新娘都不可以说再见,因为这表示对新人的婚姻不利,有“再婚”的意思,所以一定要避免说再见二个字。
3.自古以来女子出嫁都有穿红礼服的习俗,在过去人们经济条件不好的年代,女孩出嫁也会穿上一身红色的衣服,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女孩出嫁都是身穿白婚纱。不管是红色礼服还是婚纱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新娘当天所穿的礼服不能有口袋,以免新娘出嫁带走娘家的财运。
二、嫁女送亲仪式程序
1、提亲 在双方感情稳定了之后,男方父母应该亲自到女方家中提亲,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在提亲的时候会 商量到婚礼时间、婚礼的各项事宜等等。
2、定亲 提亲成功之后,那么便会定亲,一般男方会准备好聘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等,以及一些给男 方父母的礼品等等。
3、嫁妆 女生的嫁妆建议用红皮箱来装,箱子内应该有剪刀、梳子、镜子、衣物和床被等等。结婚未满一个 月,新郎是不可以看箱子中的镜子的。
4、安床 安床的时候需要将梳妆台上的镜子用红纸给蒙上,在迎亲第二天新娘子亲自打开。安床的时候还需 要点亮一对灯,一直添油,直到女生回娘家回来之后,等它自然熄灭便收起来。
5、 迎亲 迎亲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迎亲当天新郎跟伴郎团来接亲,接亲人数与送亲人数 加起来是双数即可。
6、回娘家 婚礼结束后的三天内,新娘和新郎需要一起会新娘的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候需要准备些礼品, 在中午之前到娘家。回门结束之后,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当天离开娘家,不能够在娘家过夜。
三、女儿出嫁当天娘家流程
1、贴喜字
在出嫁当天,女方父母应该早些起床,然后在家里的.门窗上贴上喜字和对联,还可以在小区的门口贴上喜字。新娘出嫁的房间布置好,可以选择红色的床上用品,放置一些卡通玩偶,摆上早生贵子等。
2、新娘化妆
新娘早起,并且由化妆师给新娘化妆,做造型。如果接亲时候是穿秀禾服那么就是中式妆容,如果是轻婚纱的话,那么妆容就要时尚靓丽一些。此时新娘的伴娘们也应该化好淡妆,穿上小礼服并且将新娘婚鞋藏起来。
3、新郎接亲堵门
等新娘化好妆,整理好服饰之后,新郎和伴郎团们大概也就到了。此时伴娘们要齐心协力堵门,并且新郎处于礼貌需要给女方家堵门的人红包。
4、堵门游戏
想要把新娘子接走,哪有那么容易呢?伴娘团们可以实现准备一些游戏道具,然后在接亲的时候现场玩一些接亲游戏,让现场气氛热闹起来,最经典的藏婚鞋千万别忘了。
5、到达男方家中
男生接到新娘之后,直接到男方家里面,此时新娘和新郎的父母都在,这时候伴娘准备好茶水,然后倒四杯茶。新人分别敬给双方父母。
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2
一、女的出嫁都有哪些风俗
1、新娘结婚出嫁的时候是不能回头的,回头寓意着婚礼会不幸福。
2、结婚当天不管多热都不能扇扇子,因为扇子的扇与拆散的散读音相似不吉利。
3、新娘出嫁时候的衣服是不能有口袋的,有口袋有着会带走娘家财运的说法。
4、男方家里如果有门槛的话,新娘一定不能踩,要用跨过去的方式。否则不吉利。
5、新娘在结婚当天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踩到新郎的鞋子,否则有羞夫之意。
6、送亲的人员和车辆必须要和男方的加起来为双数,因为在我们国家习俗里讲究去单还双,双数,寓意着好事成双,成双成对。(摄影师等不算里面)
7、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和女方是不能见面的。
8、结婚当天不能留宿娘家,结婚之后也就是代表正式成为男方家里人了,所以从娘家出来以后,一定要在新房或者是男方家里留宿。
9、结婚当天结束之后,不管是新人还是新人父母在跟宾客告别时都不宜说再见这个词,因为再见这个词不吉利。因为再见有着再来一次,再婚的意思。
10、有的地方讲究新娘在出嫁当天是需要哭的,认为越哭以后越幸福。
11、新娘在与长辈交谈要诚恳谦逊,不可高谈阔论,信口开河;与平辈讲话要热情礼貌,注意谦恭;不可无休止地纵声大笑,或沉默寡言;对晚辈要热情友好。
12、结婚当天的早餐一定要吃好,因为早餐吃完之后,你的精神状态会比没有吃饭好太多了,另外结婚当天也会比较忙,所以可能会很晚才吃饭,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吃早餐。
二、出嫁仪式禁忌
1、忌串门:新娘子蜜月里不需到亲友家尤其是有老人的亲友家串门,因为一般人都会觉得新娘子是新人,认为对别人不太吉利,这种不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2、忌吃喜饼: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哈尔滨婚庆用品店中喜饼新娘切记不可吃,因为这样就象征把自己的喜气吃了,是应该注意忌讳的。
3、新娘出嫁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4、新娘子要小心,不要踏到新郎鞋,会有羞夫之意。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槛,应要跨过去。
5、忌说“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与离别的含义,对于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常不好。所以在新人送宾客时,点头示意或挥手送别就好。
6、忌准新郎独睡婚床:新婚夜前夕,准新郎不可一个人独睡新床,因为有婚后孤独的寓意。如果新郎实在必须睡在新床上,可以找一位属龙的未成年的男童。现很多会买一对压床娃娃替代。
7、婚后三日,新人回门,须在当天日落以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有特殊原因无法回家,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女儿出嫁有哪些风俗3
有哪些不同的哭嫁风俗呢?
仡佬族的哭嫁
仡佬族的姑娘是在出嫁前三五天开始"哭嫁"。这地方娶亲与众不同,新郎是不到女方家迎娶的,而是在婚期的前一晚派一个轿夫到女方家。
轿夫进门前,女方家会有人主持"拦门礼"。还有行敬酒、铺毡、恭候等好几道程序,以及对应的礼词,也是一道难闯的关。
土家族的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要用哭声迎来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出嫁姑娘就开始哭泣,有的一哭要哭一个多月,少的也要哭上三、五天。
哭嫁歌形式多样:有”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上轿”等。
姑娘出嫁的前一晚,家里会邀请其他9个没结婚的姑娘,共10人围坐在一起。由出嫁姑娘先哭“十摆”,厨师每摆上一道菜,其它姑娘轮流哭。完事后,出嫁姑娘开始哭“十收”,厨师会把十道菜依次收回去。收完,才算结束。
粤西人的哭嫁
在粤西,哭嫁这种民间婚俗已流传很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在当地乡村流行。女儿出嫁了,就用哭唱的形式,来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和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其实,哭嫁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流传至今。我老家还保留着。有些人说出嫁本来是件高兴高兴的事,哭了就不吉利。但它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孝”,也有些特别的意义。
哭嫁风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哭了有福气
这里的“哭”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哭,不是随时随地的,而且要放声大哭。
就像出嫁的姑娘如果在出嫁时放声大哭,就寓意着姑娘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到了夫家会更有福气,和丈夫的生活能更幸福。哭了容易发
在一些地方,出嫁的那天哭,是寓意着越哭越穷。简单地说,眼泪就代表财富,哭得越多,财运会越好,财富就越多。这也是不管娘家还是夫家所期望的。
不哭会不合
说到“不哭不合”,可能我们现代的人会觉得荒唐。但一些地方是有这个芥蒂的。
他们觉得出嫁的这天不哭,是不吉利的。嫁过去之后,会和夫家人产生矛盾,会生活得磕磕绊绊。生活里,也不会太顺利。
哭嫁的习俗
哭嫁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哭嫁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扩展资料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哭嫁 (婚姻习俗)
仡佬族的风俗习惯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春节是他们最大的节日。 禁忌 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日常食俗 仡佬族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发酵发酸后的肉菜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干饭,即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饭很别致,一种是先将玉米磨成细粒,放入锅内蒸熟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拌水,再复蒸两次,成饭后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将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锅煮成半熟后捞出再蒸熟食用。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饭,制作时先将玉米粒和大米分别蒸成半熟,然后拌匀再蒸即可食用。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时先将糯粑,烤、炸、煮均可。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油炒煳;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节庆、礼仪食俗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族还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但均要做粑粑。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等,特别是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鸟、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停止使役,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在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都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为“大菜”,另有各种炒菜如:粉条、酥肉、豆腐丝、汤等,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在婚嫁期间,亲友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条,做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其下用短篾片撑开,男女客人可随意以茎为管吸吮。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典型食品 辣椒骨为仡佬族的典型食品,是仡佬族传统汤菜和佐料,用猪骨如鸡肉及大量辣椒粉腌制而成,特点是辛辣开胃。其制法是先将猪骨捣碎,再加适量的辣椒粉,拌入烧酒、花椒和食盐,放入坛中密封,约十天半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食用时,可单独熬汤,也可做配料与其他肉菜一起做菜,尤其是食玉米饭时,必不可少。
仡佬族的婚姻习俗是怎样的?
仡佬族是散居在我国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中,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
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
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
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盐蛋等。
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吃"鸡卦酒"一般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
在仡佬族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这些婚俗也很有特色。
"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少数名族有哪些习俗
我是仡佬族 我就比较了解我们的习俗!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带资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的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仡佬族有43。7万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北部的遵义[图库]、安顺、六盘水、黔西[图库]、织金、六枝、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平坝、金沙、兴仁等县(市),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图库]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常常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因居住地区不同,饮食也不一样。山区以包谷为主食、平坝地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小麦、薯类等其他谷物。
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但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地区的妇女穿“桶群”。桶群分上中下三段,上下两段用麻织,间杂青百条纹,中间为羊毛织,染红色。脚穿尖钩鞋。上衣及腰部,袖、背绣花,上端开领口,穿时头顶往下套,称为“仡佬袍”。头挽发髻,花帕盖头等,这种服饰现代已不多见。
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说,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装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古朴淳厚,干脆利落,气氛热烈隆重而不铺张,很有特色。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
仡佬族婚俗简介
仡佬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数为579357。仡佬族因人数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族差异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县内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话。目前,仡佬族中大约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语。汉语是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衣语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三、四种语言。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仡佬族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在历史上,仡佬族先民婚俗颇有特殊之处。如《新唐书·南蛮传》记,南平僚(婚)法,女先以贷求男。此俗与当时汉俗“男先以货求女”的婚俗相异。其原因是“俗女多男少,妇人任役”。唐宋时期,仡佬族婚姻的封建等级制极严。《唐书》载:“谢氏族,法不育女。自出高姓,不可下嫁故耳”。在宋代,仡佬族青年男女可自由到山坡上对歌或“耍房”选择情侣。直到清末此习俗在遵义一带仍盛行。过去,许多仡佬族地区盛行姑舅、姨表婚的传统习俗。到了近代,仡佬族旧的婚制有很大改变。自近代以来,大部仡佬族婚姻习俗基本上同汉族。婚姻缔结听从父母之意见,请媒人上门提亲撮合。实行一夫一妻制。个别富户纳妾。
在婚姻禁忌上,仡佬族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在某些姓氏之间也禁止通婚。如道真县仡佬族韩何二姓不通婚。联姻程序及婚礼仪式,各地不尽相同。受《周礼》影响,一般有提亲、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6道程序。
黔北仡佬族新娘在出嫁前一二个月即停止农活,专门做针线,称为“赶嫁”。出嫁之前三五日,兴“哭嫁”,用哭嫁的唱词告别父母家人及尊亲外戚。亲友们则以钱物相赠,称为“包礼”。迎娶之日,女方家门边置两桶,盛满清水,一伙青年女子持瓢等候,一俟娶亲队伍到来,即舀水泼洒,淋湿以媒人为主的迎娶者,称为“打湿(实)亲”。迎娶者只有尽快冲进女方家,才能免于继续被水淋。出嫁时辰,新娘由本亲族妇女搀扶,辞拜自家祖宗、父母、尊长。将启程时,新娘丢一把新筷子在身后,然后由兄长或亲族长辈扶入花轿,由亲兄弟“送亲”到男方家。在男方家门口停轿,新娘下轿,陈酒脯奠神驱邪,称为“还车马”或“回喜神”。当天拜天地,拜祖宗。次日拜父母,拜其他亲人。夫妻不对拜。第三天,新郎新娘回拜娘家,称为回门。
仡佬族的家庭婚姻关系牢固,很少离异。配偶亡故,可以再婚。寡妇再嫁,同样受到亲友的尊重和社会舆论的理解。仡佬族允许“招赘婚”。一般是因为“膝下无子”,或虽有子而年幼,才招赘上门。入赘的女婿改从女方姓,所生子女也随女方姓。入赘女婿名份列入宗支,享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也受到亲友的尊重与支持。
仡佬族婚姻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以父系家长制的小家庭居多,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比较平等,个别地区也有妇女无权的情况。家庭财产由兄弟平均分配,已出嫁的女子无财产继承权,未出嫁的女子一般可分到一些财物,作为将来陪嫁之用。有的仡佬族地区在兄弟分家时,对幼弟稍予照顾优先分给房屋。父母须留一份“养老田”,由同住一起的儿子耕种,父母去世的治丧费用则由该子负责,并继承这份“养老田”。
仡佬族的古老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 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仡佬族的青年男女有情之后,就会摘下榕树叶,用角帕包着朝对方扔过去。这意味着爱情象榕树那样万古长青。过后,小伙子就会用红布包着一双筷子,去姑娘家求亲。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对姑娘父亲说:“阿格,明年我要到你家喝酒。”如果老人说:“不知道有没有酒,香糯还没有熟呢!”这表示八九不离十了。第二年,小伙子又提着酒壶来了:“阿格,我真的来喝酒了。”“要喝就喝吧!”
小伙子坐下后,姑娘的父母和兄嫂就会摆上酒菜,并请左邻右舍来喝酒“盘郎”。大家坐在桌子边,老人一边喝酒,一边颂扬古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事迹,对爱情中的种种丑恶欺骗进行鞭挞。当小伙子连声赞同,一再声明自己的诚意之后。大家就会盘问小伙子的具体情况,天南地北,无所不问。小伙子须谨慎小心回答。
如此盘问结束,亲事就算定了。第三年,小伙子仍旧是这个时间来到姑娘家,行“丢布礼”,实际上就是娶亲。小伙子打扮一新,手里拿着一段蓝色布匹,走到新娘家时,新娘迎出门来。新郎远远的将布匹扔向姑娘,姑娘的伴娘帮她将布匹围在腰间,新郎就可以接新娘回去了。新娘在这天要换三双鞋,早上起来时穿一双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了男方大门口要再换一双鞋。这意味新娘自出生以来,直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暇。
仡佬族婚姻缔结过程
仡佬族青年男女在赶场、过节等日子里互相认识后,若男方有意,就用红布或红纸包着一双筷子揣在对襟衣的胸口里,择日来到女方家,然后从怀里拿出那双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在女方家堂屋中的八仙桌上就走了,这是求婚礼,在仡佬族中叫做“送筷求亲”。女方家父母接着找亲朋好友商议,打听男方的情况后决定是否联姻。
过了半年左右,男方会带一壶特制的糯米酒来到女方家,将酒放在八仙桌上。这时男方会说:“大爹大妈,你家有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搭了一座红桥,想求大爹大妈把鲜花送给我拿回家去土栽,让她生根发芽,开出更美丽的花。今日我特提一壶酒来给老人家解解渴,以求老人家开金口。”待男方说完,女方父母就按事先商议好的对策来作答。一般有三种情况:
(1)若不同意这门婚姻,就说:“我家的鲜花若移到你们的寨上怕栽不活。你带来的好酒我们没福享受,你带回去吧。”求婚男子得到这样的答复却不能生气:“多谢老人家指教。衷心祝福你们家这朵花能栽到土肥水足的花园里!”然后,在女方家草草吃一顿便饭即将那壶糯米酒拎回家。
(2)若女方对这门亲事还不能决定,须对男方进一步了解时,女方父母就说:“你这糯米酒还没熟透,留它再窑两年吧。”求婚男子听了这句话就留下来吃顿饭,然后把糯米酒留在女方家回去了。过二、三个月后再找人到女方家询问情况。
(3)若女方同意了这门亲事,女方父母就会很高兴地说:“多谢你的好酒,我们一起分享吧。”接着拿来三个大碗,将糯米酒倒在碗里,由女方父母先喝上一口,然后依次递给在座的亲朋好友轮流喝,直至酒被喝光。喝完酒后,女方父母发话了:“你带来的美酒味道好极了,甜透了我们的心。愿你们的日子像这神仙酒一样醇香。”这天,女方家要摆一桌酒席来招待男方,隆重的宴席会有清茶、白酒、扣肉、油炸食品、干鲜果品、凉拌拼盘,还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美食。席间要唱歌来助兴,主要是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出题唱问,男方要以歌作答。目的是要考男方的知识、人品及技能等。其内容主要有仡佬族祖先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季节)栽种、收割等等。被求婚的女子则和女伴们躲在房间里偷听,看看男方是否聪明,人品如何,有无工作技能及谋生的本事。至此,这们亲事就算大功告成了。
再过一段时间(一般是一年),男方就要准备接新娘回家了。在选定吉祥的日子后,男方要提前两个月带着一包红糖到女方家去报喜并将吉日告知女方。这样,双方就准备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喜庆日子到了,这天,新郎哥会带上几个男伴(主要为男歌郎)穿着传统的仡佬族服饰,拿着一匹自织自染的蓝土布、一袋红糖、一壶糯米酒、一只大公鸡、一肘猪肉和十二个糯米粑前来接亲。待到达女方家里男方会将所带来的肉、酒等交给女方亲朋。新郎和男伴则要拿着那匹土布站在门前庭院中央迎接而不能直接进入女方家大门。这时十来个着盛装的姐妹会和新娘一同迈出家门。待新娘站停后,新郎随即把已挽成绣球状的蓝土布的一端抛给新娘,围护住新娘的姐妹们会接住这抛过来的绣球并迅速将它解开,拴在新娘的腰上。这时,新郎会适时牵起绣球的另一端拉着新娘回男方家。到了新郎家不用拜堂而是直入洞房。至此,良缘结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