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择吉日准还是佛教准
佛教当中也有很多吉祥日,
易经和佛法择日方法不同,
看你对哪个有信心都是可以。
佛教当中最重要讲心地善良是最重要的。
随着我们心的善恶,一切黑业、白业以及业力的强弱,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有些人表面上供僧、修路、造经堂,似乎功德特别特别大,但如果没有善念、只有恶心,这些也只是一种形象而已。所以,功德的大小不随形象,关键在于内心。
《德育古鉴》中有个人叫卫仲达,有一次他的魂被引到阴间。冥官令手下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恶档案呈上来。他发现自己作恶的档案堆满整个法庭,而行善的记录,却只有筷子那么小的一卷。
冥官吩咐拿秤来称,没想到那一大堆恶事的档案,反而比行善的记录轻。冥官说:“你可以走了。”
卫仲达问:“我年纪还不到40岁,怎会有这么多的罪恶呢?”
冥官回答:“只要一念不正,阴间就有记录,不必等到行为犯法。”
卫仲达又问:“那小卷行善的档案,写的是什么内容?”
冥官说:“朝廷想大兴土木,建造三山石桥,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朝廷不要这么做,这一卷就是你奏章的底稿。朝廷虽没接纳你的建议,可你这一念善心是为了万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这些民间故事,在善恶因果方面有很甚深的意义。在我们藏地,也有许多这样的民间故事、民间习俗,劝导人们要如法取舍因果。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知,善心的力量非常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若一直处于善心的状态,修行肯定会成功。否则,即使天天闭关、念咒语、作功德,但恶心充满的话,形象上再怎么了不起,也没有特别大的功德。
现在有不少人,平时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心很恶,特别不善良,哪怕杀个人也一点都不在乎,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这样的话,你修大乘佛法真是白修了。阿底峡尊者曾说:“修行的验相,关键看烦恼是否减少。”如果烦恼减少了,说明修行有进步;假如你烦恼没有减少,反而恶心越来越增盛,修行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修行的好坏主要在于心。若怀有一颗善心,纵然身体做的事、口中说的话不太如法,但因为心百分之百善妙的缘故,这些也会成为善法,就像前面所讲的把鞋垫放在泥像上的公案一样。
《心地观经》也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整个三界轮回中,一切皆以心为主宰。假如你有清净心、信心、悲心,就有解脱的机会;若是没有,只耽著于表面行善,究竟还是会深陷轮回,无法得到超脱的圣果。
其实,不要说修行人,就算是世间人心不善,也会大大折损自己的福报。从前,福建有一个姓李的,他赴京应试,路过衢州。有个店主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明天有个李秀才来,他有望高中,你要好好接待他。”第二天早晨,李生果然来了。店主殷勤款待,送给他干粮,并提供车马。李生问其原因,主人把所做的梦告诉了他。他听了非常高兴,晚上暗自琢磨:“一旦我考中当了大官,妻子相貌太丑陋,不配当官夫人,该换一个才对。”
李生走后,店主又梦见土地神说:“那个人居心不良,功名还没成就,就想抛弃妻子,现在他已失去考中的希望了。”李生再来时,店主对他非常冷淡,甚至不留他住宿。李生又问是什么原因,店主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李生又惊又愧,灰溜溜地走了,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可见,一念善恶对自己的命运影响很大。
在世间上,心地善良的人,不但自己问心无愧,别人也会交口称赞。而心肠歹毒之人,即使有各方面的能力,做过一些贡献,人们也像见到毒蛇一样,对他没有信任感,不敢经常接触,以免被他坑害、出卖。
所以,心地善良,应该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一味追求的,只是金钱、洋房、名牌,对真正有利的善心,却嗤之以鼻。其实,你若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就算没有那些身外之物,生生世世也非常快乐。相反,假如你心存恶意,那无论做了多少善事,也统统成了恶法。
因此,大家不管在城市里也好、寂静山中也好,坐车也好、乘飞机也好,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唯一要修心地善良。对偶尔冒出来的贪嗔痴分别念,要想方设法尽量忏悔。
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心若善良,出世间的五道十地会顺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这些,反而可能堕入三恶趣。所以,解脱与沉沦完全依赖于自心,我们一定要精进修持善心。
现在有些人心非常恶,尽管暂时享受种种快乐,但这也只是前世善业的余报,消尽后就没有了。一旦他闭了眼,今生所造的恶业定会成熟,无欺感受痛苦的果报。所以,只有心地善良,才是一切快乐、一切功德的根本。
《了凡四训》中曾记载:吕洞宾当年跟汉钟离学点铁成金术时,汉钟离告诉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帮助很多贫困的人。”
吕洞宾问:“此金以后会不会变为铁?”
汉钟离回答:“五百年后,铁才会恢复原形。”
吕洞宾说:“如此,则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这样做。”
汉钟离赞叹:“修仙本要积累三千功德,你这样的存心,三千功德已圆满了。”
这虽是道教的说法,但佛教中也有类似的公案,如大悲商主、星宿婆罗门的故事,尽管表面上看来是恶行,但以一颗纯净的善心,短时间内就能圆满无尽资粮。
所以,佛陀在《本事经》中云:“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有了清净的心,身体和语言就会变得清净,所做的一切会感得乐果,这种快乐就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无论到哪里都会跟着你。反过来说,心若不善,身体和语言也会变成不善,这样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成为痛苦之因。这一点,大家要反反复复思维,经常观察自己做得如何。
今天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但黄历显示今天忌祈福?
佛教不看黄历的,佛教讲究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心诚恭敬即可。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佛教的什么时候可以拜佛?
随时随地都可以。佛菩萨是大成就者,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如需供奉、摆放或祭拜,不需要选日子、挑时辰、看风水、定方向的,“一佛破万煞”,百无禁忌,是不受任何外力限制的。
佛菩萨的雕像或画像,其实也是佛菩萨为坚定佛弟子、信众们的信心的示现,这些只是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恭恭敬敬、诚心诚意才是最关键的,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人,对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东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吊坠挂件啊之类的)来增强;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没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为睁眼闭眼、心内心外都是佛。
2009年6月5号6号是黄道吉日吗?适合拜佛吗?
佛教不看这类日子
佛说阿难分别经
“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时良日。”
一些民间的误解和一些假托,会让人把算命,风水,抽签,香谱,联系到佛教的身上,其实这并非佛教的本怀,更非佛教对正信佛弟子所开许的,佛教相信人们的生命是由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所决定,优婆塞戒经说: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其实最简单的思维,同时出生的人中命运大多不尽相同,大多数知名人士的生辰,完全可以和世界另一端的贫苦大众相同,难道能说,这是八字的功效吗?至于观音灵签,其签文更多的则是中国人历史的典故,和正信的佛教大相径庭,相信一些寺院有他们的原因和迫不得已,这是高僧大德的慈悲,但当我们了解了事实真相,为什么还不舍离错误的观念呢?佛陀的本怀,就是告诉众生认识生命,改变命运,只有拥有佛陀的正见,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慧律大法师曾开示
未曾听闻佛法,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
得闻解脱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黄道吉日 是佛法的日子,还是道家的日子
应该是周易里的八卦卜算,道家的修行也分为炼丹.看风水.或者修仙等等,里面讲究方位还有金木水火土的论述,所以周易是道家人研究的多。老子当年也是隐士著作的《道德经》是道家的人必修第一经典了。
佛教也是讲究因果循环的,有过恶因在因缘聚合的情况下必会承担相对的果报,不管那日是不是黄道吉日。那不是卜算能够预知的,预知也无力的阻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