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中岱徐氏族谱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
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
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
(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后唐天成四年(929),
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许督
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
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但据考证,
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
漳州至潮汕之间。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
分居晋江的记载。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
各县也所剩无几。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
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
关系密切。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此支属高阳许氏,
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
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
实为河南许州人。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
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
(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
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懋文居永和许家巷,懋武居东石许宅巷。懋武
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
亦涉足仕宦。懋文之子尚纲,乾元进士,历官御史,建中中出知西安府,
全家23人,死于朱泚之乱,仅其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东
石依叔父许十一簿。及后许稷成名,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世人
称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
另者,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国子太傅许衡后裔。
许衡四子师厚生从宣,从宣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
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从宣次子尚廉来泉州南俊巷生体静,
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
文斋以“箴疏”自称,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
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
入许西坑四房。
又一说,汝南许氏,太始祖讳商,字建夏,周尚书郎、地居高阳,后与
子孙徙居单舆,今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子孙发达,官职显耀。传至十八世孙
克华公,克华不满朝廷朝纲失修,遂与诸家豪杰举义于汜水,从陈克耕辅唐
主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县,事成论功,官宣威将军。克华公子陶,陶于唐总
章二年(669),同子许天正受命唐皇,从玉龄将军陈政来漳泉平苗乱。
陶殁于兵,陈政亦亡。天正与陈政之子元光削平苗蛮,出镇漳泉,遂开漳南。
后陈元光封开漳圣王,天正分镇南绍,官封太尉。故闽省许氏皆奉陶公为漳
南始祖,子孙世袭前职,世居南绍。宋绍兴二十年(1150)论前功,加
封翊忠巡应侯。传至十二世乾德公,生子三,长曰夏臣,次曰列,三曰猷。
因遭受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二子列公迁居广东潮阳,三子猷迁居龙溪徐
翔,又徙丐源,即马坪(漳浦县之马口、下范,马埔之总称)。长子夏臣与
子子孝在绍安受属害,幸存耐京公一脉,后又复兴南绍(即今诏安一带),
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石龟许厝开基始祖讳爱,据族谱载,系南绍陶公裔孙。据钱江族谱载,唐末
家乡遭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率姚、孙二夫人入晋江(据传孙夫人葬漳州),
先居十七八都瑶林村(即现杨林)。后察看地形狭小 ,无发展前途,遂命其
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季任秘书丞)。后来许姓
也由瑶林分徙居邻乡丁亭。为纪念开基之地,故凡属石龟(丁亭原名)所析
之许氏子孙均以“瑶林衍派”为堂号。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
许姓的来源介绍_许姓怎么来
许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属舜帝姚重华姚姓妫姓姬姓子孙衍生姓氏。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许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许姓简介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于魏晋南北朝起南迁,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后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8,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许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许姓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出自姚姓妫姓衍生的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文公姬毁生有公子姬其浒,亦作姬其许,后出任卫国大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姬其浒辅佐父亲卫文公实施减赋税、少刑法,与民共苦的政策,使卫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并迅速强大。姬其浒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卫成公姬郑,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废黜,后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的帮助下恢复君位。卫国大司徒姬其浒留给后世最称道的,就是从他开始有了“司徒”这一复姓。在姬其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春秋战国时期,“浒”与“许”二字通假,故而亦称许氏,但读音作hǔ;而更多的姬其浒后裔则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①顺布鲁氏多冠汉姓为许氏;②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许氏等。
5、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以后,在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土司、黎族、瑶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区的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许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许氏。
得姓始祖
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许姓姓氏 文化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 天下 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如今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许姓家族名人
许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许慎:(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师事贾逵,专攻古文经学,时人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着有五经异义,今已亡佚。又着有说文解字十四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筠,清浙江嘉兴人。同治时进士,授编修。光绪年间出使日、俄、法、德、义、奥等国,庚子时官至吏部侍郎。后因诋斥义和团,触怒慈禧太后,被杀,后得昭雪,追谥文肃。着有外国师船图表等书。
许世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传少林寺出身。
猜你喜欢:
1. 2017鸡年的许姓男孩取名方法
2. 许姓属蛇的男孩取名字
3. 2017好听的许姓男孩起名方法
4. 2017好听的彭姓男孩起名案例分析
5. 2017好听的曾姓男孩起名方法
为什么福建莆田有姓许的啊?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
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
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
(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后唐天成四年(929),
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许督
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
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但据考证,
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
漳州至潮汕之间。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
分居晋江的记载。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
各县也所剩无几。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
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
关系密切。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此支属高阳许氏,
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
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
实为河南许州人。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
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
(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
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懋文居永和许家巷,懋武居东石许宅巷。懋武
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
亦涉足仕宦。懋文之子尚纲,乾元进士,历官御史,建中中出知西安府,
全家23人,死于朱泚之乱,仅其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东
石依叔父许十一簿。及后许稷成名,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世人
称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
另者,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国子太傅许衡后裔。
许衡四子师厚生从宣,从宣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
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从宣次子尚廉来泉州南俊巷生体静,
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
文斋以“箴疏”自称,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
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
入许西坑四房。
又一说,汝南许氏,太始祖讳商,字建夏,周尚书郎、地居高阳,后与
子孙徙居单舆,今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子孙发达,官职显耀。传至十八世孙
克华公,克华不满朝廷朝纲失修,遂与诸家豪杰举义于汜水,从陈克耕辅唐
主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县,事成论功,官宣威将军。克华公子陶,陶于唐总
章二年(669),同子许天正受命唐皇,从玉龄将军陈政来漳泉平苗乱。
陶殁于兵,陈政亦亡。天正与陈政之子元光削平苗蛮,出镇漳泉,遂开漳南。
后陈元光封开漳圣王,天正分镇南绍,官封太尉。故闽省许氏皆奉陶公为漳
南始祖,子孙世袭前职,世居南绍。宋绍兴二十年(1150)论前功,加
封翊忠巡应侯。传至十二世乾德公,生子三,长曰夏臣,次曰列,三曰猷。
因遭受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二子列公迁居广东潮阳,三子猷迁居龙溪徐
翔,又徙丐源,即马坪(漳浦县之马口、下范,马埔之总称)。长子夏臣与
子子孝在绍安受属害,幸存耐京公一脉,后又复兴南绍(即今诏安一带),
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石龟许厝开基始祖讳爱,据族谱载,系南绍陶公裔孙。据钱江族谱载,唐末
家乡遭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率姚、孙二夫人入晋江(据传孙夫人葬漳州),
先居十七八都瑶林村(即现杨林)。后察看地形狭小 ,无发展前途,遂命其
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季任秘书丞)。后来许姓
也由瑶林分徙居邻乡丁亭。为纪念开基之地,故凡属石龟(丁亭原名)所析
之许氏子孙均以“瑶林衍派”为堂号。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
陈和蔡姓等,自许姓迁入,人丁兴旺,他姓渐微,或迁徙外乡。后许姓成了
晋江有名的大姓望族。又由于乡中有一块风水石,其形貌如一巨大灵龟,故
后人改丁亭乡为石龟乡。
石龟许氏自廿五世起用“天高大肇,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
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既是“瑶林”派下子孙的讳行和字行,又是祠堂
大厅的联对。大宗大门楹联是“承绪太岳源流远,派衍高阳世泽长。”石龟
许厝现有人口3788人。
石龟许氏一世始祖爱公,生子三,长子达公分居大房蓬山,次子川公分居西
花,三子泮公开基瑶林,计三大支派,分衍村落计300多个,散布全国各
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广东等省,在闽省的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
永春、德化、漳州和厦门等县市。以晋江一市而言,其裔分居村落在300人
以上的有108个。
现分三大支派叙述。长子达公学世睦,官宋侍御,派衍东石大房乡。
住居蓬山,故灯号称“蓬山衍派”。达公亦曰璋,璋生子二,长曰规,
次曰矩。规生子四,长子孥,次子孚,三子厚,四子孝。孥居大房,
次子孚开周坑,三子厚开后宅,四子孝开坑东宅。大房以璋公为一世祖。
孥公为三世祖。孥公生子二,曰煌,曰炽。煌传本支,炽开坑原。八世惠
生子三,曰槐,曰椿,曰桂。九世槐传大房,椿桂另外分支。九世槐生济,
济生珪,珪生英,英生聪,聪为十三世。十三世聪生子二,曰辉、曰耀
(另分居)。十四世辉生子六,长子恭分居内头,次子宽另析,三子信生
七十八公。七十八公生豹山,即汝翔,是为大房十七世孙,中举人任教谕。
四子敏,五子惠,六子奇另析居。二十世有熊生子二,长斯美开加坂,次斯美。
二十一世斯美生子六,曰怀、曰十五、曰远尚、曰齐、曰秀。二十二世远尚
入赘马山,后复姓许,远尚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二十三世昶
公以后数代失传。
而今龙湖镇之龙湖亭及玉斗之许姓尊五郎公,字正球,号东慕者为一世祖。
东慕公生子四,曰盛谨、盛隐、盛直、盛义。长子盛谨子孙分居台湾、福清
等地。次子盛隐生世奕,世奕生羡逸。羡纯分支龙江西份。二世盛直、盛义
分龙玉长、二、三房。盛直传东份,为东份之祖。盛义次子分居龙湖亭南面
玉斗乡。四世羡逸分居龙湖亭上围份,羡纯居下围份。徙大房分衍村落有:
马四荆,龙湖亭,玉斗,泉城,广东,桂林,金门,山尾,岭张,浦边,南
安桥头,福州,潘径,四川,惠安等地。
龙湖亭许氏宗祠楹联:“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侍御绵
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
二世起昭穆讳行:盛世羡荣华,声名达帝殿,峰云时际会,龙泽长根芽。字行: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号是:齐轩友山河,亭
若让元伯,卿惠德孙廷,凯奏宗锡英。再续:秀茂怀乔梓,成材乃克家,桂芳
兰献瑞,启后锦添花。字行:约礼仪思敬,传经典式钦,文坛开富有,学诲彻
渊深。号:奇熏垂永远,赞绪尚城亨,甲第联昭代,贤豪庆笃生。
爱公次子川公,任宋招讨使,分居浯坑,灯号“西花衍派。”西花派以许爱
为一世,川公为二世。三世弘福公生子三,长一豪传浯坑本支,至六世福进又
分居科任。次一俊分居可慕及大布林。三一魁析泉州台魁巷。属西花派分居村
落有:泉城、可慕、埭边、科任、后花、东堡、漳州乌樵,福州,深沪,杏枝
林,傅林,厦门沃仔,南安岭后巷,台椅头,台湾。西花许氏昭穆是:“开承
继守钦子元志,甫启赓彦景宗泽昭,垂孙谋诒燕奕世,绍芳英奇衍庆硕辅,公
卿勋猷廷,献敬逊修齐,州序宜选济美,人文蜚声悠远。”西花许氏宗祠楹
联:“自古河南传衍派,于今花里布分支”。“左昭光世祖德泽馨芳薰花里,
右穆裕后昆繁荣富贵聚浯溪”等。
爱公三子泮公,出仕五季。泮公生子二,长导、次郎。三世导公世居石龟,
郎公分支围头。由围头分居村落有:东安,埕头,下仓,东厝,前埕,后庸,
东头,后山,新庸,西头,下店,檀林,许家巷,同安葛黄,兴化谢坡,同安,
福全,山尾,浯坑,官湖,石兜,厦门,漳州角尾,祥芝钱山,大堡,虞厝。
三世导公(居石龟)生子三,曰用、曰迅、曰文强。四世用公生子三,
长从善分居上井房。五世从善生子二,曰文开、文关。六世文开分支泉城东
门外甘蔗头和惠安许庄等乡。
四世迅公分支中房,衍传各乡,未详待查。四世文强公分居同安许厝,生
子二曰遗公、曰清重。遗公生子道真,道真居萧山许厝,后传马巷,山魁,下
厝许,大嶝双沪,后安,萧外黄等乡。
五世从宁生子三,曰文献、曰文彬、曰文材。文献为少厅派始祖,后传永春
桃源、白珩乡,安溪白籁乡。文彬分支惠安。文材分支安海黄墩,后传广东碣
石卫、福清、石码、永宁等乡。
六世文耸为前埔始祖,后传泉城砌石、惠安、梧塘、安海、上仓、金门后
埔、南安埔中、古田、许西坑、吕厝、前瑶、吕宅、郭厝、石兜、下厝许、浙
江温州、瑞安和西门外、浙江温台、德化、古婆庄、泉城霞宫等地。
八世意公传泉城和永春。
九世应千生子五,曰四七、曰四八、曰四九、曰五十。十世四七(字永德)
公分居英墩。四七无传。四八,讳克云仍居石龟。九世应求公为沪坑始祖,后
传布孚,坑尾,潘厝。九世应悦出承张林母舅为嗣。
十世耀公生子三,长夏阳,讳发分支惠安;次子秋阳生子正心,传南安古井,
后分小桥即都碑乡;三子冬阳生兴龙传石美及许坂乡。十世四十九公,字永雷,
分居茂下,后传壁内外乡,高州纸寮街,浙江洞头和坎门。十世五十公,
讳九溪,为横坂始祖,后传海尾,仙石,钱头,高坑。
十一世五十八致政,即龟闻始祖山上,传南安穑坂、溜江、吕宅、南安
桑林。十一世六十贡元传前仓,后分居烧灰、钞岱,后湖。
十二世毓孙,官武节将军,即石龟旧居派始祖,后分居下店、霞泽、惠
安市头、林边、洪溪、杆头、泉城、青阳许厝、洪尾、秀山、祖秀茂、埔锦、
倒石埔、新街、永宁、石狮亥巳许、惠安许山头。十二世毓绪居石龟始祖,
后析小凤山、新店、霞围、福州、后林、上安、雷厝、坑园、安海、厝锦、
平田、福埔、北石头街、诗山、洪濑、新圭、广东梅麓、惠安后窑、菩小岭、
台州、浯坑、历山、永宁、厦门、金门、水头。
十三世遗公生子四,长念公,次全公,三集公,四樵公。十四世念公传
祥芝、南安陈田、树兜、官坑、南安北门和蔡墓、上田岭头、观廷下苏、
岭脚、山头、*坡、华瑶、晋井。十四世全公传同安湖、新厝、东塘、后叶
和厦门。十四世集公传西塘、内厝、蔡厝口、厦门湖里、清沟、顶东界、福清。
遗公弟(名失)即文弘次子生子二。长子景玉传南安钱塘、光泽升兜衣、
兴口、岭边、码头、永福前湖、浦边、鸟母屿、清溪石、桥头、安溪来苏
里和光德里、浙江苍南、浦城中村坊、江西建阳、漳浦、温州、安海、南
安侍御渡、龙泉、浦城塘源、江西洋口墟和礁头、马巷、凤山县竹寮庄、
同安六五店、霞村、安溪感德、漳平感化里。次子景荣,三子景德,两人
另外分支,(待考)。
埭边许氏,属尚书郎许稷后裔。许稷生昌。昌之孙三人,曰朝宗、曰
朝宜、曰赘公。朝宗子二、曰当公、曰公孙。朝宜生端。赘公未详。至埭
边之始祖君垕属朝宗、朝宜赘公三人中何人何代之玄孙?恐怕埭边人亦鲜
为人知。君垕生子二,曰起家、曰起宗。孙魁生,魁生生子六,其次子同
生为埭边一世开基祖。埭边又曰鳌岱,人口2300人。宗祠楹联:鳌溪
衍派鳌溪水;岱岳支分太丘家。”字行:“若尔孙子有志,当思祖宗宏基,
水源木本永念,支分派泽万纪。”灯号标‘赐恩传芳”。宗祠树一匾
曰“文魁”,即清同治丁卯科第八十四名举人许廷仑。
晋江许氏,占绝大多数者是“瑶林”、“蓬山”和“西花”衍派,然
族谱所载存在一些疑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因是元代时为逃避祸害所致。
后曾引起同宗族之间的矛盾。现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后人一时难以考
究。“蓬山”、“瑶林”和“西花”是亲兄弟,都承认是侍御公后裔。
应该可以找得到莆田许姓的来源。
许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如今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四言通用联 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许善心,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慎,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汝南世泽;二龙家声 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孝宣求剑;飞琼鼓簧 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系承炎帝;源出许昌 全联典指许氏的出处和源流。 评推月旦;绪衍箕山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彻钟泰岱;绪衍箕山 全联典指尧高士许由耕于箕山。 忠孝世泽;节义家声 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鲁斋道学;旌邑仙传 上联典指宋、元朝时期的许衡,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著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江湖,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升天。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绳其祖式;世泽绵长 不详 孙支挺秀;祖德流芳 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五言通用联 出岫且从龙;萦空宁触石 此联采用唐朝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六言通用联 兄弟六登科甲;父子四为尚书 全联典指明朝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七言通用联 宝树春回双月旦;锦江瑞霭百花潭 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化日光天新气象;清风明月旧襟怀 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一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掬泉洗耳辞尧禅;解字成文费段笺 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古经典;山雨满楼唐律诗 全联典指唐朝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贵;闻过则喜百世师 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训诂传经千古业;说文解字万世师 此联采用河南省偃城许慎祠联。 但有余闲惟学帖;即逢佳客莫谈天 此联采用清朝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其他通用联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应侯顺德,贻厥孙谋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品题才物,咸惟月旦公评 上联典出唐朝大臣许敬宗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闽海敉平,翊黄宣威昭圣德;漳州建制,弘扬教化应民心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此联为许氏南洋宗祠联。 谱名编者与编撰方式藏地备注湖南湘潭颜家坝许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许维梧等主修,民国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勒赐余姚潘许同宗济美宝堂谱牒八卷,首一卷潘传林等续编,清光绪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上海青浦许氏家乘许玄谷箸,民国二十二年手写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南京许氏宗谱总谱两卷分谱三卷副本一卷许定基纂修,民国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泗阳许氏家谱四卷许祥珍等重修,民国二十五年说文堂石印本四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淮安淮山许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纯安堂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宝应县图书馆/安徽绩溪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湖南浏阳许氏族谱八卷,首四卷许光荫等纂,清光绪七年高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中国家谱网站仅存第七~八卷、卷首第一~四册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仅存卷首第二册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仅存第二卷许氏家谱许嘉德纂,清光绪十二年石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仅存第五卷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仅存第三十五~三十七卷许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仅存第一卷
请问许氏起源河南的许昌东,我想具体了解一下,许氏的历史
姓氏源流
许(Xǔ 许)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为炎帝的后裔,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出自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许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得姓始祖:许由。许由亦称许繇,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老了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就到颖水河边去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件事。许由死后被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纪念为许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省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省)太守,许王圭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省)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代移居台湾的许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今日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许姓约占全国汉族许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许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三。
三、历史名人
许行: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许姓著名人物,是战国时楚国人,主张“贤者与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有学生数十人。
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中国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
许劭:汝南平舆(今属河南省)人,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其评曹操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
许衡:元朝理学家。元世祖即位后,与刘秉忠等定朝仪官制,为元统治者策划“立国规模”。与刘因、吴澄并称为元朝三大理学家。
许劭:三国魏大名士。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这句话几乎称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
许浑:唐代诗人。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传唱。
许孟容: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东都留守等职。
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侍中、中书令等职。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参与编撰了《武德实录》、《贞观实录》、《晋书》等。
许道宁: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宋代画家,擅画林木、平远、野水三景。
许道宁:宋代画家。以擅写林木、平远、野水三景闻名。张士逊曾赠诗有“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之句,以赞其作。
许叔微:真州(今江苏省仪征)人,宋代医学家,著作有《伤寒发微论》等。
许夫人: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1278年,她联合黄华起义。当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
许有壬:汤阴(今属河南省)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历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书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
许天赐:闽县(今福建省闽侯)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为官刚直不阿,著有《黄门集》。
许孚远: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许自昌:明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好奇文异书,作传奇《水浒记》、《灵犀佩》等,另著有《樗斋诗钞》、《樗斋漫录》、《捧腹编》等书籍。
许鸿磐:清代山东省济宁人,历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舆考证》、《西辽记》等。
许宗扬:清代广西省人,太平军将领。曾随石达开赴皖,随韦昌辉杀杨秀清,后不详。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奥、荷等国,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许雪秋:广东省海阳(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职中华革命军东江都督。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鲁迅夫人,建国后,任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职。
许地山:原籍福建,生于台湾,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作有《缀网劳蛛》、《空山灵雨》、《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大藏经索引》等。
许世友:河南省新县人,著名军事家,少年时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早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后入中国共产党,一生极负传奇色彩,酒量过人,领导并指挥了许多著名战役,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于1979年中共对越南发动的边境战争中,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指挥了东线的战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80岁。去世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D.X.P.根据本人“死后尽孝”的意愿,特批许世友将军土葬,D.X.P.的批示为,“下不为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2、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此外,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阳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高丽堂”、“敦叙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阴堂”、“希范堂”、“怀义堂”、“绍鲁堂”、“承文堂”、“聚族堂”、“长兴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以许猗为源头的汝南许姓,不但是众多郡望的主干,而且也是许姓历史上迁徙的主源,就其本支来说,冠冕累世,簪缨不绝,辉煌至极。
2、许姓禀承先人贤德高洁的品质,仁德克俭、惜阴勤勉,涌现出众多名人佚事。
3、许姓字行规整鲜明,透出许姓族人独有的特征,如许步云所参与修纂的《许氏家谱》,内有浙江许姓一支字行为:“龙凤麟彪,聪明智慧,簪缨继美,耕读贻谋。”许引之主修的《许氏家谱》,内有河北许姓一支字行为:“立崇文新金学,乃身宝儒以道德。”许秀堂所修《许氏支谱》,内有江苏许姓一支字行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许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万卷毕览;
五经无双。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年时聪明,被称为神童。在南朝陈曾任散骑常侍,入隋官至通议大夫。博学多闻,家中藏书万卷,无不遍览。接替父亲许亨未完成的《梁史》续修。下联典指东汉·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跟从贾逵学习,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博通经籍,时人评论他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根据。又著《五经异义》,专主古文经学。
汝南世泽;
二龙家声。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
孝宣求剑;
飞琼鼓簧。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宣帝皇后许后,名平君,昌邑人。宣帝刘询出生数月,其父母便因“巫蛊之祸”同时遇害,他被寄养在祖母史良娣家,生活在民间,而许平君也是民间女。当朝中公卿商议立皇后时,宣帝下诏要寻找原来舞过的剑。大臣了解他的意思,便奏请立许后。下联典出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许飞琼,为西王母侍女,西王母常令她鼓震灵之簧。
系承炎帝;
源出许昌。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许姓的出处和源流。
评推月旦;
绪衍箕山。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许劭,字子将,与从兄许靖并有名。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换其品题,俗称“月旦评”。曾评论曹操为“清平之*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喜。下联典出尧让位于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耕凿而食;尧又请他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
彻钟泰岱;
绪衍箕山。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尧高士许由耕于箕山。
忠孝世泽;
节义家声。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许远,与张巡合力拒贼,血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兵粮俱尽,城陷被执,不屈死。
鲁斋道学;
旌邑仙传。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与姚枢、窦默等人讲程朱理学。曾任京兆提学,在关中大兴学校。元朝建立,他与刘秉忠等制定朝仪官制,后主持国学,以儒家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对汉、蒙文化的融合及交流,起过一定作用。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著作有《鲁斋遗书》等。下联典指东晋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向吴猛学道。后举孝廉,曾拜旌阳令,有感于皇室纷乱,弃官周游江湖,传说宁康年间在南昌西山,精修成仙,并且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鸡犬也随之升天。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绳其祖式;
世泽绵长。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 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孙支挺秀;
祖德流芳。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许氏家庙联
同上。
-----------------------------------------------------------------
〖许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出岫且从龙;
萦空宁触石。
——许康佐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唐代礼部尚书许康佐《日暮碧云合》诗句联。
-----------------------------------------------------------------
〖许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兄弟六登科甲;
父子四为尚书。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巡抚许进,上联说许进八子六登科甲。下联说许进及子许诰、许论、许赞等四人,皆为尚书。
-----------------------------------------------------------------
〖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宝树春回双月旦;
锦江瑞霭百花潭。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末汝南平舆人许靖及从弟许劭。下联典出许靖,字文休,举孝廉,任尚书郎。后入蜀汉,历官广汉太守、太傅。“锦江”,地名,在四川,流经成都市。“百花潭”,地名,在成都西郊锦江岸边。
化日光天新气象;
清风明月旧襟怀。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文学家许询,字玄度,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幼年聪慧出众,人称神童。后司徒府召为掾属,不就。曾为道士,隐居永兴。早卒。有才藻,善为文。精名理,善清谈。好游山水,身体矫健,曾与王羲遍游会稽名山。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简文帝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实际上则是以玄言哲理敷衍成篇,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对当时东晋诗坛影响极大。今存《竹扇诗》1首及《白尘尾铭》、《墨尘尾铭》等文。
掬泉洗耳辞尧禅;
解字成文费段笺。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尧予许由天下不受,又授其为九州长,愤而洗耳于颖水之滨。下联典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为其注释,有《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古经典;
山雨满楼唐律诗。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诗人许浑,其诗作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
知人其能九德贵;
闻过则喜百世师。
——许信臣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道光进士许信臣撰书联。
训诂传经千古业;
说文解字万世师。
——许慎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河南省偃城许慎祠联。
但有余闲惟学帖;
即逢佳客莫谈天。
——许庚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许庚自题联。许庚,字文恪。
-----------------------------------------------------------------
〖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应侯顺德,贻厥孙谋。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1)。庙祀开漳功臣、昭应侯许天正(下同)。
摸索贤才,自明幽暗可识;
品题才物,咸惟月旦公评。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人。初为郡功曹,深受敬重。他好评论人物,每月更换一名,时称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闽海敉平,翊黄宣威昭圣德;
漳州建制,弘扬教化应民心。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许氏家庙联(2)。
整理鲁迅全集;岂止妇女运动旗手;
争夺闽中宝地,实为畲民起义英雄。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笔名景宋。参加过“三·一八”反帝大示威。1927年考入中山大学,担任鲁迅的助教,同年10月与鲁迅绘声结婚,后长期协助鲁迅工作。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鲁迅全集》。1941年曾被日本宪兵总部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献身于和平民主和妇女运动,曾任《民主》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60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下联典指元初畲民起义女英雄许夫人,至元十五年(1278年),联合建宁(今属福建)人黄华起义。此时,元军已入福建,宋臣蒲寿庚降元。抗元将领张世杰转战至闽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讨伐蒲寿庚及元军,屡次获胜。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在漳州起义,被元军镇庄,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壮大了力量。十九年,黄华再次起义,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起义,保卫了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
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
——明·叶向高撰福建省福清市许姓宗祠“许公祠”联
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梦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的这副对联,此联该祠惜现已不存。
入颍阳、守睢阳、令旌阳,赫赫神仙之府;
汉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家朋村许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许由、许远、许逊。许远,字令威,唐代杭州盐官人。安史之乱中,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年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坚持数月,兵粮俱尽后被俘送至洛阳,安庆绪兵败时被杀。下联典指许靖、许敬宗、许存仁。许敬宗,字延族,唐代大臣,杭州新城人。隋代大业年间举秀才,曾在李密军中任记室,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府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中书侍中;又助武后赶走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显庆年间任中书令,与李义府同掌朝政。曾主编《文馆词林》。许存仁,名元,字存仁,明代金华人。太祖朱元璋亲自任他为应天府教授,入宫教诸王子,历官博士、国子祭酒,在明太祖身边十余年,从文化、历史到人才选调,多参与议论。
萃子姓于一堂,缅先人祖有德宗有功,为烈为光,春露秋霜明祀典;
衍云礽播诸代,愿吾辈孙也贤儿也肖,能文能武,鸳班鹭序集南洋。
——佚名撰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许氏南洋宗祠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