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在老家结婚,绍兴婚礼上的流程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吗?
绍兴婚礼流程是指,在绍兴结婚时的婚礼流程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婚姻大事非儿戏,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除了升职加薪便是结婚这个头等大事了。那么在绍兴婚礼流程上和其他的流程有什么不同吗?如何安排好当天婚礼流程呢?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当天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任何地方结婚时都会有一些习俗和注意事项,绍兴婚礼流程也不例外;那么在绍兴结婚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第一便是接新娘,接新娘时难免会遇到闹新娘和伴娘的环节,如果双方都是熟人,乱一点,开开玩笑也可以的,但是如果伴娘伴郎都是彼此不太熟悉的人,加上新娘的伴娘如果是自己闺蜜或者比较贴近的人,那么就要格外注意些,以免给新娘和伴娘带来不少的影响,很多因为闹伴娘太凶而导致两个人的婚礼不太好的事情,毕竟是喜事,能避免就避免,成年人做事情还是需要分寸的。
第二个便是接亲回酒店路上,任何地区在接到新娘回酒店路上都会有乐器和鞭炮,行人和路人便知道这是结婚了,有喜事。而一些年纪大的或者小孩子们就会前去拦车讨要喜糖;因此需要提前备足香烟和喜糖,让周围的人一同感受喜庆气氛,切勿小气或者闹误会事情出现。
第三便是在酒店中,招待宾客时,绍兴婚礼路程中也一样需要在酒店门口迎接宾客;作为新人,无论来者什么身份,都是前来贺喜,为新人祝贺的,需要热情招待,很少新人表示当天很累,笑的面部僵硬,就是因为笑脸迎客,让客人感受到新人今天的喜庆日子。第四便是遇到餐饮上特殊要求的客人,如果条件允许提前和厨房说明,并安排妥当特殊位置,事后及时问候,是否已安排妥当。
最后绍兴婚礼流程上,新人肯定比较疲惫,如果条件允许在稍用餐后,可以适当找酒店要个包间,休息20分钟,给彼此一个喘息的机会,毕竟宴席结束后,还需要送客,和酒店洽谈等事宜,结婚当天事情多而杂,如果有些事情能给朋友或者家人去办理,就放手安排,自己能做的就是结婚当天表现好,和新娘美美的享受属于两个人的独特时刻。
传统婚礼流程
由于当下西式婚礼的盛行,很多新人越来越对传统中式婚礼不太了解。想要举办传统中式婚礼的新人们一定要清楚传统婚礼流程和礼仪程序。
结婚礼仪一: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结婚礼仪二: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结婚礼仪三: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结婚礼仪四: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结婚礼仪五: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结婚礼仪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结婚礼仪六: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结婚礼仪七: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结婚礼仪八: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结婚礼仪九: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结婚礼仪十: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绍兴婚礼习俗是绍兴取得本地老人传承下来的结婚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风俗呢?
绍兴婚礼习俗是绍兴本地老人传承下来的,结婚的风俗习惯,对于结婚的仪式和流程都有着俗成的约定,在订婚、结婚、聘礼各个方面都有习俗讲究,这些习俗对新婚的夫妇都是一种寓意。默认的结婚习俗是新人结婚时需要遵守的约定。
关于绍兴结婚习俗有一些在现在已经不适用,年轻人多选择在酒店办酒宴,结婚的仪式也多是请司仪渲染气氛,交换结婚的戒指之类的做法,老一辈的习俗在绍兴农村的老人口中可了解出大概,我们如果想继承传统的文化礼仪,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按照传统办婚礼的仪式,又不封建迷信,过分的拘礼于习俗,下面就介绍一些绍兴结婚习俗的重要部分:
一、做媒是年轻人认识的一种方式,媒婆多是中年妇女,可以在男女双方家沟通传话,如果两位年轻人互相愿意结婚,那么就算两个人结婚的吉日。
二、绍兴结婚习俗中,结婚当天称为“好日”,办的宴席叫“正酒”。好日这一天,男女两家都会大办喜洒,宴请亲朋好友。一般都是中午女方这边办喜酒,宴请的是女方亲友。晚上新娘子接到男方家就是男方设筵,新娘父亲、舅爷和男方父母在正堂前坐首位,新郎、新娘向长辈们和宾客们敬酒。
三、迎娶新娘一般都在后半夜,由男方车队(在以前是坐花轿)到新娘家,新郎要迎娶新娘要经过两道门,一道是新娘家大门,是家中兄长或者亲戚中的同辈男性出问题拷问新郎,新郎答对了才能进门,第二道门是新娘的闺房,由伴娘和新娘闺蜜看着,新郎一般可以派发红包趁机进门迎娶新娘。女方酒席散后,新娘就要上车(轿),这时新娘必须“哭嫁”,新娘哭声和对父母的感恩程度成正比,现在结婚是喜气的事情,新娘一般是落泪不言语。到了男方家就是拜堂,闹亲和敬酒的流程,一切结束后新人的婚礼也就结束了。
绍兴结婚习俗讲究简单又不失热闹,年轻人按照老人流传的俗语办事不仅能够给自己结婚好的寓意,还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已流传!
绍兴结婚的习俗
乡下的话摆酒席都在自己家门口摆的,或者中午家里,晚上再去酒店。
一般都上午去接新娘,新娘那边的人会难为一下新郎,然后新娘拜别父母,上车去新郎家,新郎家准备的东西就多了,要童男童女,最好年龄相当,但一定要没结过婚的,在新娘接到后举着火把护在新人左右,然后新郎这边年纪大一点的男长辈帮新人铺麻布,新人不能直接踩地的,麻布袋就两三个吧,要一个一个拿上来铺 像接龙那样的,然后到了新房子的客厅里,新娘要做在一个铺红布的椅子上,就新娘坐 新浪没的坐的,同时女方的人把嫁妆搬进新房去,就是些小件的东西,像被子啊,子孙桶啊什么的,然后新人一起到新房里坐在床上吃甜圆子,人后就是招呼女方一起来的亲朋好友去客厅吃点心,新人也要去,因为女方会在带去新房的被子里裹一些糖或者红包,单双数看各地的习俗,这是给那些男方帮忙铺床的阿婆的,她们自己会拿的,新人要离开她们才好拿。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细节什么的要年纪大的人才知道了。
全手打,望采纳。
婚礼嫁娶流程
婚礼嫁娶流程
婚礼嫁娶流程。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很顺利、很完满的举行,这就是要求自己的结婚流程是很顺利、很圆满的。下面来看看婚礼嫁娶流程。
婚礼嫁娶流程1
一、婚前准备
一般提前半年左右开始进行。结婚前要准备新房,领结婚证自然不必多说啦。这时候要制定婚礼预算,考虑婚礼类型,根据婚礼类型订合适的场地、婚宴,请婚庆四大金刚、花艺等,这些都是尽早预定才有可能抢到满意的。随后就是和婚庆及四大金刚敲定策划细节,这个过程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需要耐心、细心,反复协调。
然后挑选婚戒,预定婚车,计划蜜月旅行。还要抽出时间拍摄婚纱照,顺便挑选婚礼当天的婚纱礼服,除了租赁以外也可以自己购买或定制,记得也要约好伴郎伴娘,试服装。临近婚礼前一周左右,采购烟酒喜糖、布置新房的装饰品和按照习俗需要的物品道具等,如果有特殊需求,需要提前更多时间。婚礼前彩排,安排好当天的环节,计算好时间。婚礼前一天,布置新房准备好新娘妆用包,将私人物品安置妥当,检查婚戒,放松心情。
二、婚礼安排
婚礼当天新郎提前准备好发型着装,按照预计好的时间,带上所需物品出发迎接新娘。新娘同样需要早起准备妆发。新郎要准备足够的红包备用。接下来是叫门,整蛊小游戏等环节。随后到婚礼会场,婚礼正式开始。婚礼结束以后根据各地习俗,可能还会有团圆饭等环节。
三、婚后完善
婚礼结束后,有许多新人都会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度一个浪漫的蜜月。如果选择境外目的地的话,记得提前办理护照并随身携带,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做好规划,开开心心度假!
在这些结婚准备清单及结婚流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一一确认,当然,如果选择一站式婚庆服务,就不必这么麻烦啦,你可以选择到喜啦的相关婚庆服务,为您解决大流程,完善小细节,省心更省钱!
婚礼嫁娶流程2
结婚流程注意
1、首先当然是要双方父母见面,并且男方开始下聘,在这里双方父母还要给新人准备礼物!
2、在结婚流程安排表中,必须有8样大礼,分别是干肉,干鱼只要干的就行,要备足8样就行。这个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不一样,所做准备的物品也不一样,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挑选,也可以先和长辈沟通好。
3、男方一定要给女方准备新3金,而且女方的婚纱什么的都是由男方负责。
4、在婚礼之前,一定要娘家人的嫂子用两个梳子给新娘梳头,在郑州结婚流程中这是意味着白头到老的好兆头,这是必须的环节。
5、在新娘出嫁的时候,是一定不能回头的。
6、在新娘出门时,一定要在地上铺张红纸,因为这是不能带走娘家的运气,不能带走一针一线的。
7、在郑州结婚流程中是没有哭嫁这一说法的,她们认为哭了就会在夫家没有好日子过的。
8、等新娘到了夫家后,一切都要按夫家的要求来,首先是有司仪安排拜堂,然后就是改口叫夫家父母,接下来要给大家敬酒,在郑州结婚流程中,别人的敬酒是一定不能拒绝的,但是可以用别的来替代。敬酒完成后,婚礼也就基本完成了。
9、在结婚三天后,按照一般的结婚流程安排表,新郎新娘是要回门的,而且要带三样礼回娘家,一般是烟酒、鱼、肉等。但是一定要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回家,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10、在结婚第六天,新娘的父亲要来新郎家接新娘回去住几天,这在郑州是一定要遵守的。
关于结婚流程安排表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就到这里啦,准备在郑州结婚的新人都了解了吗?另外蜜匠婚礼作为知名互联网婚庆品牌,能为新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婚礼策划服务。除了结婚流程注意事项,那再来说说西式结婚流程吧!准备办西式婚礼的新人可以提前先了解。
1、主持人开场白:欢迎词、祝福语以及宣布婚礼开始;
2、新人分开入场入场:奏婚礼进行曲(也有用现代流行乐代替的,比如《今天我要嫁给你》、《最浪漫的事》等等;
3、主持人与新人简单对话:主要聊一聊恋爱过程、展望未来等等;
4、交换戒指。(可由工作人员或者把戒指准备在旁边,叫的时候拿上来戴上。)
5、新郎拥吻新娘
6、香槟仪式:新人用代表“幸福源泉”的香槟酒,共同灌溉象征婚姻生活的“幸福之塔”(香槟塔)。
7、点蜡烛(属于新人自己的圣火,点完后,新人双手合什,许愿)
8、交杯酒
9、父母上场:三拜仪式(拜父母、拜来宾、夫妻对拜),全场喝团圆酒
10、欢送新人入席,宣布开席。这个环节也可以换成,父母双亲代表讲话,并由代表宣布开席。
婚礼嫁娶流程3
一、 传统婚礼流程
1、迎亲
婚礼当天的上午,男方要带着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接新娘绝对算得上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首先要“入门”。新郎要想顺利接得新娘归,可不是进门带出那么容易,要通过姊妹群的考验,不光是智力要好,体力要好,若有要求还得唱情歌,说情话,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给红包才有可能打动新娘的姊妹们,这就是所谓的开门红包。而且新郎还要用花球去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2、找红鞋
新郎进门后也不能马上带走新娘,还要在新娘的`房间里找到准备好给新娘的红色婚鞋,帮新娘穿上后才可以带走新娘。
3、敬茶
两位新人要向双亲跪拜,奉茶直到长辈喝下才能站起来(以前的习俗是,新人在女方家时要站着奉茶,因为还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不过现在讲究没有这么多了,两边都跪拜以示同样的尊重。
4、撑红伞、撒米
新娘新郎出门的时候,要由伴娘撑红伞陪同,而且要同时往路旁撒米,意思是不要让鸡啄到新娘。
5、绕吉祥路
新人上迎亲车后不能直达目的地,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开一圈。
6、过门
即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的习俗。
7、婚礼
跟西式婚礼类似,在酒店举行仪式,请司仪主持婚礼仪式。
8、敬客
婚礼仪式结束后,酒宴正式开始,待到上鱼的时候,新娘要换上传统的龙凤褂跟新郎一起向每桌客人敬茶,客人都要说些祝福的话。
9、入洞房
新郎新娘会带要好的朋友一起去新房参观,或者做些闹洞房的娱乐。我提醒大家在闹洞房的时候不要太过哦,喜事搞得不愉快就不好了。
10、三朝回门
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陪同回娘家,要带上烧全猪和礼物等回去见女方父母,并且要祭祖。
二、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
1、 聘礼
婚前男方要把聘礼送到女方家,每一个地方,送东西也会不一样,一般都是礼金、鸡、喜饼等等,喜饼是男方家送过去女方家,女方家会把这些喜饼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沾沾喜庆。
2、回礼
女方收到男方给的聘礼要回礼给男方,有的地方女方家长会给一个订婚戒指。有的地方回一些槟榔,寓意是一榔到尾的意思。
3、安床
在结婚的前一天的晚上,从女方家挑选一个家庭和睦,父母健在,又有儿子的男士来安装新人睡的婚床。再把:核桃,莲子,红枣,花生,铺在新床上面,意思是,早生贵子。
4、嫁妆和上头
女方家里会给新娘准备一些嫁妆,全部装在红色的箱子里,给新娘带去婆家。婚礼举行前一天晚上,会选择一个吉利的时间来拜神求平安幸福。
绍兴的婚嫁婚俗有哪些?
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旧时,绍兴有指腹为婚习俗。清末民初,此俗虽基本绝迹,但将儿女自幼许字者为数不少。男女婚事大我由父母包办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权,但事先多征求父母意见。
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等阶段。
做媒 旧时,绍兴有以说合婚姻为业之中介人,我为中老年妇女,俗称媒婆,亦有尊称大婚太太者。间有男性媒人,俗称媒公、大媒先生。
男媒取得媒条后,约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愿开媒条至男家,则为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妇家所开媒条格式与男家同,仅将令郎改作令媛。媒人见女家开出媒条,即取出随身所带书有“茶仪”字样、内装钱之红封筒送给女家,俗称收茶钱。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帖”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轿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遍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高尔夫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水办酒席之内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 不坐花轿者我为妾或再醮之妇。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一遍,再以满燃檀香之慰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接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 、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此后,新郎 、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 、新娘均须向尊长、宾客一一敬酒。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F)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于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绍兴虽说是个历史文化古城,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心其实已不古。就婚姻上说,绍兴的男女青年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利,当然事先也征求父母意见。在农村,可能还稍落后点。整个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
做媒在绍兴曾经带有很浓的行业味,当然现在更多带“兼职”味。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这些人能说会道,完全具备把地上跑的鸭子说成是天上飞的天鹅这样的嘴上本领。她们能把丑女变成公主,丑男变成帅哥。男性媒人,则称媒公。一般农村的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和媒公。现在则称介绍人,性别上也不再讲究。如果是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的,则称做“现成媒”。
不经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须经媒人撮合了。经过接触(不是“亲密接触”哦),包括相亲和侧面了解,如双方觉得满意,则要“合肖”,也叫合“时辰八时”。这“八时”讲究的是“五行相克”,什么“金克木”啊,什么“木克土”啊等等,反正有一大套,一般请算命先生来合。这步其实最为关键,尤其在有些迷信的绍兴农村,男女双方如果是媒人撮合的,“八时”不合,婚姻大多就成泡影了。如是自由恋爱,而八时又相克,怎么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尊重孩子意愿的,事情还好办。另一种则是,长辈迷信,固执己见,坚决不同意婚事。这样,“罗迷欧与朱丽叶”故事的“绍兴版本”就很有可能上演了。
男女双方“合肖”后,表示愿意结亲的,就须订婚了。这时,女家就要把索要“财礼”(也叫聘礼)的事情摆上桌面,有女方媒人出面讲条件,要什么什么等等。通行的是由男方在婚前发送“财礼”到女方。一般地,“财礼”往往作为女方今后的嫁娶费用,如置办喜酒和嫁妆什么的。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些封建观念重一点的父辈是不愿在女儿身上“倒贴”的。这样,男方的经济压力就比较重了。还有,那些订婚考究的,或讲点排场的,双方就操办个二三十桌,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算是公开对外宣布,又一门亲事定了。不过,现在因繁就简,要是男女双方父母同意,订婚似可有可无了。
订婚后,男方就成准女婿了,不过我们当地更多叫男方为“毛脚女婿”。至结婚前,女家如长辈尚健在,逢年过节,男方须送烟酒礼品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女家亲戚眷属多,男方往往每过一个节,要花费很多钱。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至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洒,宴请宾客亲朋。结婚当日也称“好日”,办的宴席则称“正酒”。一般中午女方办喜酒,参加对象为女方亲友。晚上则由男方设筵,丈人佬、舅爷到男方正堂前大桌子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长辈们、宾客们一一敬酒。迎娶新娘在前些年一般都到后半夜,由男方车队(再以前是花轿)至女家,女方在上车(轿)之前,必须哭轿,哭意味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声的响亮程度和感谢程度是成正比的。要是不哭,难免背后被一些妇人指指点点,斥为不孝。当然,思想开派的,通达的,不在此列了。
女方被迎至男家后,在过去还须履行一整套的繁缛礼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和时代不甚合拍的礼数也逐渐被历史淘汰了,婚姻也逐渐走向时尚与现代。所以,现在绍兴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婚姻搬到了酒店里,结婚时间则多选择“五一”、国庆、元旦或双休期间,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也较普遍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