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五华地区的)及春节风俗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户户动手打黄元米馃、煎油馃子、做糖米泡,打颜片、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晚餐较为丰盛,饭后祭灶,送“灶神”,是日谓之“偷心日”,客家人多在此日“动土”,无须请先生看风水朝向以及选时辰,一如冬至日。
“除夕”又称“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还贴上红纸条。这天家家宰鸡杀鸭。去祖堂敬祖,表示逢年过节不忘祖宗恩德。除夕的年夜饭,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团圆饭,同喝辞岁酒,孩子们庆长大,老人们贺添岁。饭后祀灶,迎灶神,然后全家动手,打扫餐厅,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接着,大人们拿出新衣裳,让全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正厅或餐厅烧炭炉或火盆,要烧最大的树兜,叫做喂年猪,寄寓来年养大肥猪,五谷丰登。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嘱咐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人长一岁,要更懂事,一家人围炉而坐“守岁”,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午夜零时,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户主燃放开门炮,向“吉利”方向而行,谓之“出行”。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男人带小男孩提篮备茶酒鱼肉祭社公、龙神;小孩邀集众人一同把牛赶进山去,且一路燃放鞭炮相送,是谓“送春牛”。早餐吃素(赣县王母渡一带地方全天吃素),谓吃了一年康康健健,意在免灾保健康。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乐,但不得出家门,尤忌小孩坐在别人家门槛上,妇女在晒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垫、休闲聊天。男人打牌或玩“数豆子”,小孩喜欢燃放鞭炮等,整个村坊显得十分热闹。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新年初见互道“恭喜发财”,各家由一名大人带小孩去给长辈拜年,旧时小辈给长辈下跪,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并说些吉利祝愿的话,压岁钱多少各依血脉亲疏、交情厚薄而异,多少都有打发。宗教信众多于此日上山敬神礼佛。一般家庭从初二开始备“九龙盘”,内盛腊鸭、猪肝、香肠等小吃,另加花生、瓜子、果碟待客,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内亲来访多有吃酒娘蛋吃满碗等厚待。此时节,乡间各地文娱活动丰富,请大戏(在宗祠祖堂的戏台演出)、唱采茶、打龙灯、狮子灯、鲤鱼灯、打狮等,从初二开始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夜,达到高潮后散灯。
梅州当地的结婚风俗与客家族的风俗有相同之处,可以介绍一下吗?
梅州是广东省的辖地级市,是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梅州是客家族的聚居地。梅州结婚风俗是梅州地区结婚的新人要遵循的礼节习惯,梅州当地的结婚风俗与客家族的风俗有相同之处,具有独特的特点。
1、男方要在结婚前的10到15天之间准备聘礼,叫做“过大礼”。男方礼品中一般要有一盒精装龙凤礼饼,精装的一副对联,精装茶叶,还有就是双喜贴盒,两盒芝麻。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后,要准备回礼,也叫做“嫁妆”,一般都要有添丁姜,连理芋头寓意添丁发财,一个石榴,寓意多子多福。
2、在结婚前,要找特定的人来安置婚床,一般选择的是那些特别能生养的妇女,要注意婚床的摆放,镜子一定不要对着婚床。要在婚床上撒上“花生”、“大枣”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婚床安置好后,要注意一定不要让孕妇、产妇进婚房,戴孝的人更是不能进去。在婚礼结束之前,新娘是不能躺在床上的,不然会有新娘婚后会一直病在床上的不详之说。在成婚当天,要让童男在床上跳跳床,这有会给新郎新娘带金带银的说法。
3、在结婚前的一天晚上,男女都要沐浴和“上头”。可能这个习俗是从古流传下来的,所以受到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所以,男方要比女方提前半个小时沐浴。当男女双方沐浴完以后,要坐在镜子前,让长辈梳头。这个流程被称为“上头”,要用长的梳子梳头。长辈在梳头的时候,要一边梳,一边念押韵的句子“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根银笋尽标齐”。祝福新郎和新娘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4、新娘在结婚后三天要回门,这个习俗大部分地区都有,被称为“三朝回门”,男方要陪女方回门,并且要携带礼物回门。
梅州客家结婚习俗?
梅州这边确实是比较"封建",而且也相对广东其他地区也比较穷。在梅州,有几个地方是比较富有---梅城(包括梅江区和梅县),焦岭,兴宁(直辖市),在这几个地方中呢,一般都是自由恋爱居多,当然父母要插上一脚是很正常的,但主动权几乎都在子女自己手中。
而在其他的县当中呢,除了县城附近的几个城镇外,买办婚姻(就是主要由父母决定)还有比较严重的。 上面说那么多,主要是告诉你这里的一些情况, 梅州梅县的结婚习俗:梅县 客家男青年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
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 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
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梅州人结婚女方都需要准备什么
一、嫁妆
嫁妆是自古以来女生出嫁时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每个父母都会尽锦帛之力为女儿准备嫁妆。
1.被子
婚前女方父母一般都会为新人准备被子,寓意家庭和和美美一辈子。4、6、8、10套被子因数字吉祥成为当下选购喜被的主流。
2.生活用具
生活用品也是准新娘结婚前需要筹备的物品,在婚礼当天,由新娘的家人送到新房。主要包括:睡衣两套、袜子两双、内衣裤两套(男女各一套)、牙刷牙杯两个、牙膏一支、沐浴露洗发水护发素、红的脸盆两个、带盖红桶两个、毛巾浴巾各两条、化妆箱一个含梳子梳(镜子要圆的)、肥皂盒一个、喜娃娃一对、化妆品一套、大小碗盆各10件等等。
3.家电
家电也是陪嫁物品中主角,一般大件的家电指的是洗衣机、电冰箱、电视、空调等。小件的家电则包括电饭煲、热水瓶等。
4.厨房用品
厨房用品也是陪嫁物件的主流,女方父母在结婚前可以为新人准备红色餐具,包括红筷子和红碗碟。也可以是微波炉、高压锅、电磁炉、电饭锅、榨汁机、电水壶等小家电用于婚后的日常生活。
5.压钱箱
压钱箱是为女儿出嫁准备嫁妆的古老习俗之一,是女方家会在箱子的四个角或者正中央压钱给女儿,以防紧急之用。
6.车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婚车婚房也成为当下比较流行的陪嫁物件。这个主要取决于女方父母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即可。
7.传统的物件
一些地方在出嫁时会有准备两个红色桶的习俗。一个桶内放置8样物品,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另一个桶放满米,米上面有红枣、桂圆。两桶上面均放置柏树枝(小捆)和红喜字。外面用红色的纸或者红布包裹着。
二、婚礼服饰
1.新郎服饰
一般女方家要为准新郎准备婚礼当天的服饰用品,包括男方全身用品12件,皮夹、皮鞋、皮带、领带、西装、领带夹、袜子、手表、袖扣、衬衫、礼帽、剃须刀等。
2.新娘服饰
女方家在筹备婚礼中,要准备婚礼当天的所有衣着,包括出门纱、仪式纱、礼服、常服。同时还要准备婚鞋,包括平底鞋和高跟鞋。
三、珠宝首饰
在传统习俗中,男方一般都会给女方准备三金,在婚礼当天放进嫁妆箱子带到新房。另外很多妈妈会把自己传家的首饰玉镯,或是爸爸曾经给妈妈买的定情物等送给女儿,显示对女儿的疼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