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照相主要参数是怎样选定的
射线照相
指用X射线或γ射线来检测材料和工件、并以射线照相胶片作为记录介质和显示方法的一种无损检方法。射线照相检测是利用X射线和γ射线的众多特性(如感光),通过观察记录(感光)在射线照相胶片(底片)上的有关X射线或γ射线在被检材料或工件中发生的衰减变化,来判定被检材料和工件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从而在不破坏或不损害被检材料和工件的情况下,评估其质量和使用价值。
技术规定
标准中关于射线照相技术级别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规定的:(1)射线照相技术选用的射线胶片类型;(2)射线照相的透照参数;(3)射线照片影像质量。
技术分类
根据射线产生的方式不同,射线照相检测可分为:以X射线管为射线源的X射线照相检测、以放射性同位素为射线源的伽玛射线照相检测、以加速器为射线源的高能X射线照相检测。
射线分类
射线按其产生和特点常分为二类: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而这里所指的射线照相检验技术用的是X,γ射线。虽然X射线、γ射线产生的机制不同,能量也可以不同,但它们的量子都是光量射线照相子(光子),都是电磁辐射。而α粒子、电子、中子和质子等都是粒子辐射。
参数设置
现场X射线检测要求检测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常用便携式X射线机,由控制器和X射线发生器组成。管电压、管电流是射线机的两个关键工作参数。
管电压是射线机工作时加在射线管阴阳两极的峰值电压,在几十千伏到几百千伏间,实际管电压控制时是通过控制X射线发生器中高压变压器初级电压(低压)实现的。
管电流是通过射线管阴阳两极的平均电流值实现控制,在几毫安到十几毫安间,实际管电流采样是直接采样射线管中流过的电流。
两者均由控制器控制,可见射线机为典型的用低压控制高压的测控设备。选用电气隔离性好、精度高的采样器件是保证射线机可靠、良好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电压:电路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线性度。实验验证:输入电压为1.5 mV≤Vin≤9.5 V时,效果最佳;同时电阻R1应不低于100 kΩ,否则电路性能将受影响。
电流:电路适合采样的电流范围为4~20 mA。输出电压与输入电
流的比为250时,4~20 mA电流信号就转换为常用的1~5 V电压信号。Vout/Iin维持在44~245.5间,电路的线性度高。
求以X开头的英语单词
1、xerox 英[ˈzɪərɒks] 美[ˈzɪrɑ:ks]
【释义】
n. 复印; 复印件; 影印; 影印本;
vt. 复印,影印;
【例句】The rooms are crammed with humming Xerox machines.
那些房间里摆满了嗡嗡作响的复印机。
2、xylophone 英[ˈzaɪləfəʊn] 美[ˈzaɪləfoʊn]
【释义】n. 木琴;
【例句】This is a xylophone.
这是一架木琴。
3、xenophobia 英[ˌzenəˈfəʊbiə] 美[ˌzenəˈfoʊbiə]
【释义】n. 对外国人的憎恶[恐惧];
【例句】National Institute to combat discrimination, xenophobia and racism;
国家打击歧视、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研究所;
4、xerophyte 英['zɪərəfaɪt] 美[ˈzɪrəˌfaɪt]
【释义】n. 旱生植物;
【例句】Land plant growing in surroundings having an average supply of water; compare xerophyte and hydrophyte.
生长在中等水源环境下的陆地植物;与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构成对比。
5、xerography 英[zɪ'rɒgrəfɪ] 美[zɪ'rɒgrəfɪ]
【释义】n. 静电复印术;
【例句】The invention of modern xerography has made our work much easier.
现代复印术的发明让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
射线检测原理是什么?
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可穿透物质和在物质中有衰减的特性来发现缺陷的一种探伤方法。按探伤所使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探伤、γ射线探伤、高能射线探伤三种。由于其显示缺陷的方法不同,每种射线探伤又分电离法、荧光屏观察法、照相法和工业电视法。射线检验主要用于检验焊缝内部的裂纹、未焊透、气孔、夹渣等缺陷。
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显像的适应证、方法及正常值是怎样的?
本方法为甲状腺的形态学检查,是将131 碘、125 碘和99m 锝酸盐等显像剂引入体内使其均匀地分布在甲状腺组织内,借助这些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发出的γ 射线,通过直线扫描仪式γ 照相机显示的图像以了解甲状腺的大小、形态、位置和对放射性核素摄取的功能状态,由此而得到的甲状腺图像为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显像。
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在临床上的意义为:确定甲状腺的大小、形态、位置(如异位甲状腺,胸骨后甲状腺等);判断甲状腺结节的类型;鉴别颈部肿块的性质(甲状腺内或甲状腺外肿物);寻找甲状腺癌的转移灶(有摄131I 功能的癌)。
方法:扫描前先做甲状腺摄131I 功能试验。根据患者的摄131I 率,甲状腺大小及所用扫描器的灵敏度计算所需显像剂的剂量,静脉注射后半小时即可扫描(125I 由于能量低,其γ 射线易被骨骼吸收,故胸骨后甲状腺不能用125I 扫描)。欲寻找甲状腺转移癌,最好先手术切除全部甲状腺,否则除少数分化好的滤泡细胞外,由于放射性131I主要浓聚于甲状腺部位,而进入转移灶中的量极少,达不到扫描目的。
正常扫描图形及正常值:正常甲状腺位于颈前正中,呈蝴蝶状,右叶略高,略大于左叶,两叶联结部位为峡部,位于胸骨切迹上1 ~ 2cm 处,放射性分布均匀,边缘整齐。
高度:右侧为5.12cm±0.67cm;左侧为4.34cm±0.64cm。
宽度:右侧为2.23cm±0.35cm;左侧为2.04cm±0.26cm。
峡部高:1.49cm±0.4cm。
正面面积为18.9cm2±3.28cm2,如超过24.5cm2 即认为肿大。
根据面积可计算甲状腺的重量(Allen 及Goodwin 公式)。
甲状腺重量(M)=K(为常数0.32)×A(甲状腺面积m2)×h(甲状腺平均高度cm)
X射线与放射性物质有何关系?
1895年11月8日是一个星期五。晚上,德国慕尼黑伍尔茨堡大学的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一片静悄悄的气氛当中,大家都回家度周末去了。但是还有一个房间依然亮着灯光。灯光下,一位年过半百的学者凝视着一叠灰黑色的照相底片在发呆,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在思索什么呢?原来,这位学者以前做过一次放电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的精确性,他事先用锡纸和硬纸板把各种实验器材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并且用一个没有安装铝窗的阴极管让阴极射线透出。可是现在,他却惊奇地发现,对着阴极射线发射的一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这个屏幕用于另外一个实验)发出了光,而放电管旁边这叠原本严密封闭的底片,现在也变成了灰黑色—这说明它们已经曝光了!
这个一般人很快就会忽略的现象,却引起了这位学者的注意,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底片的变化,恰恰说明放电管放出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它甚至能够穿透装底片的袋子!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不过——既然目前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射线,于是取名“X射线”。
于是,这位学者开始了对这种神秘的X射线的研究。
他先把一个涂有磷光物质的屏幕放在放电管附近,结果发现屏幕马上发出了亮光。接着,他尝试着拿一些平时不透光的较轻物质——书本、橡皮板和木板——放到放电管和屏幕之间去挡那束看不见的神秘射线,可是谁也不能把它挡住,在屏幕上几乎看不到任何阴影,它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15毫米厚的铝板!直到他把一块厚厚的金属板放在放电管与屏幕之间,屏幕上才出现了金属板的阴影——看来这种射线还是没有能力穿透太厚的物质。实验还发现,只有铅板和铂板才能使屏幕不发光,当阴极管被接通时,放在旁边的照相底片也将被感光,即使用厚厚的黑纸将底片包起来也无济于事。
接下来更为神奇的现象发生了,当这位学者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掌,试图挡在放电管与屏幕之间时,他居然发现自己的手骨和手的轮廓被清晰地映射到了屏幕的上面。原来这是这种射线一个更为奇特的性质:具有相当强度的X射线,可以使肌体内的骨骼在磷光屏幕或者照相底片上投下阴影!
这一发现对于医学的价值可是十分重要的,它就像给了人们一副可以看穿肌肤的“眼镜”,能够使医生的“目光”穿透人的皮肉透视人的骨骼,清楚地观察到活体内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根据这一原理,后来人们发明了X光机,X射线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武器。当人们不慎摔伤之后,为了检查是不是骨折了,不是总要先到医院去“照一个片子”吗?这就是在用X射线照相啊!
这位学者虽然发现了X射线,但当时的人们——包括他本人在内,都不知道这种射线究竟是什么东西。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知道X射线实质上是一种比光波更短的电磁波,它不仅在医学中用途广泛,成为人类战胜许多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为今后物理学的重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正因为这些原因,在1901年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这位学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
噢,忘记说了,既然“方程”已经解出来了,这种神秘的X射线后来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伦琴射线。而伦琴,当然就是发现这种神秘射线的学者的名字啦!
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它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是一种波长介于 紫外线 和 γ射线 间的电磁波。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
产生X射线的最简单方法是用加速后的电子撞击金属靶。撞击过程中,电子突然减速,其损失的动能会以光子形式放出,形成X光光谱的连续部分,称之为制动辐射。通过加大加速电压,电子携带的能量增大,则有可能将金属原子的内层电子撞出。于是内层形成空穴,外层电子跃迁回内层填补空穴,同时放出波长在0.1纳米左右的光子。由于外层电子跃迁放出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放出的光子的波长也集中在某些部分,形成了X光谱中的特征线,此称为特性辐射。
此外,高强度的X射线亦可由同步加速器或自由电子激光产生。同步辐射光源,具有高强度、连续波长、光束准直、极小的光束截面积并具有时间脉波性与偏振性,因而成为科学研究最佳之X光光源。
伦琴的发现还开创了另一研究领域,即放射现象的领域。既然X射线能对磷光质发生显著的效应,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磷光质或其他天然物体,是否也可以产生类似于X射线那样的射线呢?在这一研究中首先获得成功的是法国物理学家亨利·柏克勒尔。
1896年2月,柏克勒尔把铀盐和密封的底片,一起放在晚冬的太阳光下,一连曝晒了好几个小时。晚上,当他从暗室里大喊大叫着冲出来的时候,他激动得快要发疯了,他所梦寐以求的现象终于出现:铀盐使底片感了光!他又一连重复了好几次这样的实验,后来,他又用金属片放在密封的感光底片和铀盐之间,发现X射线是可以穿透它们使底片感光的。如果不能穿透金属片就不是X射线。这样做了几次以后,他发现底片感光了,X射线穿透了他放置的铝片和铜片。这似乎更加证明,铀盐这种荧光物质在照射阳光之后,除了发出荧光,也发出了X射线。1896年2月24日,柏克勒尔把上述成果在科学院的会议上作了报告。但是,大约只过了五六天,事情就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变化。柏克勒尔正想重做以上的实验时,连续几天的阴雨天,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里,怎么喊也喊不出来,他只好把包好的铀盐连同感光底片一起锁在了抽屉里。
1896年3月1日,他试着冲洗和铀盐一起放过的底片,发现底片照常感光了。铀盐不经过太阳光的照射,也能使底片感光。善于留心实验细节的柏克勒尔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从此,他对自己在2月24日的报告,产生了怀疑,他决心一切推倒重来。
这次,他又增加了另外几种荧光物质。实验结果再度表明,铀盐使照相底片感光,与是否被阳光照射没有直接的关系。柏克勒尔推测,感光必是铀盐自发地发出某种神秘射线造成的。
此后,柏克勒尔便把研究重心转移到研究含铀物质上面来了。他发现所有含铀的物质都能够发射出一种神秘的射线,他把这种射线叫做“铀射线”。
3月2日,他在科学院的例会上报告了这一发现。他是含着喜悦的泪水向与会者报告这一切的。
后来经研究他又发现,铀盐所发出的射线,不光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还能够使气体发生电离,放电激发温度变化。铀以不同的化合物存在,对铀发出的射线都没有影响,只要化学元素铀存在,就有放射性存在。柏克勒尔的发现,被称作“柏克勒尔现象”,后来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家来研究这一现象。
1899年,柏克勒尔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此外他还是伦敦皇家学会、柏林科学院等许多科学协会的成员。
在放射性发现的初期,人们对它的危害毫无认识,因此也谈不上什么防御了。柏克勒尔就是在毫无防御的条件下,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致使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他刚过50岁,身体就垮了,医生劝他迁居疗养。但对科学着了迷的柏克勒尔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
1908年夏,他的病情恶化,8月25日黎明,逝世于克罗西克,是第一位被放射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
柏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铀,还未及深究其中的奥秘即被这种放射物夺去了生命。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一个波兰青年女子的注意,这就是波兰出生,后来移居法国的女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挺身而出,冲向研究铀矿石的最前沿。没有多久,皮埃尔·居里也加入了妻子的行列。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才相继提炼出钋、镭等放射性元素,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居里夫人也因为这一卓越的研究工作,荣获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也授予了她。她成了一生中2次获诺贝尔奖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X射线的发现,把人类引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微观国度。X射线的发现,直接地揭开了原子的秘密,为人类深入到原子内部的科学研究,打破了坚冰,开通了航道。
伦琴发现X射线后仅仅几个月时间内,它就被应用于医学影像。1896年2月,苏格兰医生约翰·麦金泰尔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射科。
放射医学是医学的一个专门领域,它使用放射线照相术和其他技术产生诊断图像。的确,这可能是X射线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地方。X射线的用途主要是探测骨骼的病变,但对于探测软组织的病变也相当有用。常见的例子有胸腔X射线,用来诊断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或肺气肿;而腹腔X射线则用来检测肠道梗塞、自由气体(由于内脏穿孔)及自由液体。某些情况下,使用X射线诊断还存在争议,例如结石(对X射线几乎没有阻挡效应)或肾结石(一般可见,但并不总是可见)。
借助计算机,人们可以把不同角度的X射线影像合成成三维图像,在医学上常用的电脑断层扫描(CT扫描)就是基于这一原理。
居里点
居里点,也称居里温度或磁性转变点,是指材料可以在铁磁体和顺磁体之间改变的温度,即铁电体从铁电相转变成顺电相引起的相变温度,也可以说是发生二级相变的转变温度。低于居里点温度时该物质成为铁磁体,此时和材料有关的磁场很难改变。当温度高于居里点温度时,该物质成为顺磁体,磁体的磁场很容易随周围磁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的磁敏感度约为10-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