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里女子出嫁的“嫁妆画”是什么?又是吗内容?
中国古代的性教育:新婚之夜的“嫁妆画
在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有正式记载的始于汉代。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大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那么,为什么性教育要在学校进行而不能在家中进行呢?从《白虎通》看来,这个问题在那次御前会议上也被提出来了,《白虎通》记录下来的解释是: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那时的贵族子弟,15岁进“辟雍”,20岁毕业,这中间有性教育,似乎可以和今日的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相媲美,不过前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后者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如此而已。
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有没有性教育呢?当然有,不过没有那么系统、全面,而多用“形象化教具”,进行“暗示引导”的教育方式。“嫁妆画”和“压箱底”就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嫁妆画的艺术价值
可以看到,这首长诗不仅叙述了“嫁妆画”,而且把新婚的性生活写得多么蕴藉,多么深远!
下图为古代木刻版“嫁妆画”。
在我国古代,广大民众有没有性教育呢?当然有。不过没有那么系统、全面,而多用“形象化教具”,进行“暗示引导”的教育方式。“嫁妆画”和“压箱底”就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嫁妆画”实际上是一卷约有8张至12张不同性交方式的春宫画,因为社会大量需要,所以多用木版印制,乡土味、民间色彩很浓。
在女儿出嫁前,父母往往购买一两卷“嫁妆画”,放在嫁妆之中,随女儿带到夫家去,到了新婚之夜,小两口他们往往对性是很无知,就把“嫁妆画”铺在床上“照猫画虎”地做。
关于“嫁妆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其实物在民国初年还有不少发现,可见此物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期。东汉文学家张衡曾写过《同声歌》,以女性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对此诗评价很高,认为它“丽而不淫”、“寄兴高远”、“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
除了“嫁妆画”以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性教育工具是“压箱底”。它是一种瓷器,有的比拳头还小一些,外形多为水果状,有盖,内藏一对呈交合状的男女。平时,人们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儿出嫁前,母亲把“压箱底”取出来,揭开盖以示女,让她体会“夫妻之道”。
当然,古代的性教育也决不仅是“暗示引导”,也有一些性学古籍可供阅读,但不那么普及。少女出嫁时,奶娘、稳婆、小姊妹可能会教她;有时小姊妹们会在新嫁娘窗前唱山歌,这些山歌都有性内容,唱山歌有调笑的成分,但也有性启蒙的作用。
春宫画是什么
春宫画是:古代人相较于现代人普遍比较保守,但在贵族与民间却流传着“春宫画”,大部分的人对于这些画片,都存有较为负面不好的想法,但事实上这些“春宫画”却没有我们所想的这样不堪,其实在古代春宫画最主要的用途有三种。
第一个就是“避火”,因为在神话故事中,火神是一个地位极其尊贵,但脾气却十分暴躁的美女,她平时喜欢穿着淡黄色的衣裳,但若是生气的话就会穿上火红色的衣服,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因此人们就在家中粘贴这些春宫画,火神看到之后就会感到害羞而快速离去,借此来避免火灾的发生。
第二个用途是“嫁妆”,由于古时候的人思想较为保守,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并不知道“性”是什么东西。
因此女方的父母在女儿结婚的时候,便会买几幅春宫画当作嫁妆,让夫妻两人依样画葫芦,而春宫画也饱含双方父母“祈子”的寓意。
第三种用途则是作为“门画”,天津杨柳青镇是“文化名镇”,据传在明清时期,当地一些家境贫困的女子在过年期间,会在家中画几幅春宫画拿到集市上去卖,帮忙家中补贴一些家用。
没想到这些画却颇受欢迎,自此以后,过年期间在家中粘贴春宫画就见怪不怪了。也有后人推测,古代人们会将春宫画作为门画,可能是源于“生殖崇拜”,也有谣传表示这些画可以驱邪、避祸。
古代女子出嫁必看的画是什么?
嫁妆画。
中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性教育始于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当时,光武皇帝刘秀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规模的经学学术会议,制定了有关经学各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并由班固将之整理编撰为《白虎通》(全称为《白虎通德论》)一书。
相关信息:
书中除明确规定贵族子弟在“辟雍”学宫必须学习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马车等课程外,还要接受性教育。
由于性教育是一种避不开,又不能大张旗鼓进行的特殊教育,所以古人想出了不少“照猫画虎”的速成办法。“嫁妆画”就是其中之一。“嫁妆画”最早见于先秦墓葬中,汉砖也有大量表现,其实物的制作,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嫁妆画”通常是一卷8张12张图画。女儿出嫁前,父母都得买上一两卷,作为嫁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