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的基础理论
相学指的是根据长相、气质、音容笑貌来判断和预知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这一切凭什么可以测算到呢,从宇宙法则上说:宇宙是全息的,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全息宇宙整体的全部信息,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物质普遍上又具有记忆性,任何一个存在都如条码般印记,都记载着过去和未来的信息,如果掌握规律及察觉力足够的话,任何一个存在和细微之处都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这是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的法则,是天人合一,万物法于道,其理同源。
面相学的理论体系是构建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取法自然又以人们的经验充实其中的一种思维方法。面相学的诸多结论,正是几千年来大量相师在对各种人体面部特征与人生运势走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判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也正因如此,尽管面相学的理论体系是构建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但结论却是在大量的统计数据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所以其适用性有着可靠的基础;另外,面相学中的许多结论,即使以现代科学的观点衡量,其本身也可以在人体生理学、遗传学等现代科学中找到立论依据。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均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基本元素构成,万事万物如此,人事亦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面相学说是古典哲学系统中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部分。人秉五行而生,而五行是相生相克、运动及变化的,阴阳五行运动变化,人事亦是随时空转换而变化着。依据这个理论,所以古人认为可以从面部特征透出的信息推测出一个人的命运和变化发展趋势。
五行相理:
人之受精于水,凛气于火而为人。精合而后神生,神生而后形全。是知全于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飞禽走兽之相。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火不嫌尖,土不嫌浊。似金得金,刚毅深。似木得木,资财足。似水得水,文学贵。似火得火,见机果。似土得土,厚柜库。故丰厚严谨者,不富即贵。浅薄轻燥者,不贫则夭。如子女之气,欲其和媚,相貌欲其严整,若此者不富则贵也。
中国古代面相学认为,人出生时所禀阴阳二气不同,天地万物分属五行,即人与自然万物同源而生,察于五行之理,人的形体气质也可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从而就有了复杂多样的命运机遇。
形神相理:
人秉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故头象天,足象地,眼象日月,声音象雷霆,血脉象江河,骨节象金石,鼻额象山岳,毫发象草木。天欲高远,地欲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霆欲震响,江河欲润,金石欲坚,山岳欲峻,草木欲秀,此皆大概也。
夫形以养血,血以养气,气以养神,故形全则血全,血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是知形能养神,托气而安也。气不安则神暴而不安,能安其神,其惟君子乎。穷则神游于眼,寐则神处于心,是形出处于神而为形之表,犹日月之光外照万物,而其神固在日月之内也。眼明则神清,眼昏则神浊。清则贵,浊则贱。清则卧多而寐少,浊则寐多。能推其寐者,可以知其贵贱也。
算命看相看风水是真是假有没逻辑!!!!
是真的,但是骗子大师比较多,你的有缘分运气遇到好的算命风水大师才行,有逻辑的,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万事万物的规都可以反应到人身上,至于具体的,需要你自己买几本书去看看研究一下你就知道了
请问什么是相术
相术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搏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通常认为相术是指观察人的相貌,以预测吉凶祸福的一种方术。属于迷信伪科学范畴。而生物体灵魂三定律诞生后的相术概念是——相术不在仅局限肉眼所观察到的躯体外观变化(主要指面相、手相等),还应该包涵下列内容: ① 中医的望、闻、问、切所涉及的所有信使内涵; ② 西医望、触、叩、听、嗅所获得第一手临床信使资料; ③血、尿、大便、体液、分泌物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④ 利用超声、CT、MRI等各种现代化科学仪器所获得的各种信使结果; ⑤ 所有涉及到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各种大量信使; ⑥ 为相应命题进行相应科学分析判断的技艺和方法。 并由此进行科学论证分析(演绎归纳、推理判断),以求真事物本质,即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预测)等,这就是灵魂医学的相术科学概念。
易经03-天人合德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无论是龙马负图还是神龟载书,都被认为是天垂象。而人们看到天垂象后,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能够认知自然,感知自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
为什么中国民族不崇拜神祇,而敬畏老天?而古代经典中的“圣人”又指的是什么呢?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世篇》
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喜欢讲天人合一,外国人不认为天人能够合一。我们把《易经》称为天人之学,这是什么道理?
当人类语言不成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外界也是很好奇的。很想了解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做学问。
没有文字,语言也不充分,怎么做学问?答案很简单,三个字:天垂象。
老天不会说话,但它会把那个现象显示给大家,让每个人去领悟,所以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悟性是不相同的。
天垂象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地进行。只可惜我们现在对天垂象越来越不敏感,总认为那就是科学,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很深刻去体会天在说些什么。
《易经·系辞》讲的很清楚,“天垂象,见吉凶。”天一把象垂下来,它就现出吉凶。一般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可是“圣人象之”,这个“象”,就是模仿自然的天象,想出其中的道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不管是天垂象,圣人象之,还是河图洛书由天而降,我们圣人去模仿它,这都是天人合一,天人之学。日本人是很相信的,他们现在在地下埋了很多东西,就是为了有一天日本被淹没又重新浮起来之后,让后人挖掘到“河图洛书”。
《论语·季世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圣人之言,是说天垂象只有圣人看得懂,我们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我们一直认为,圣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却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可见孔子所说的圣人是另有所指。孔子所指的圣人是谁?孔子所说的圣人,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孔子所说的圣人,就是伏羲和周文王。
伏羲氏当年仰观天象,俯视地理,然后用自己身上的东西,来跟天象地理相对应,所以就画出八卦来。可见八卦是由天象做出发点,然后人把它画出来,所以又叫天人之学,表示天人是合一的。但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办法讲述,周文王就开始演绎。
周文王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伏羲的天道引入了人道,把八卦两两相重,变成六十四卦。而且每个卦,都给它一个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他的目的就是说,人类最要紧的就是政治,只要政治不清明,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篇)
当时在殷商时代,大家都很迷信,对鬼神的信仰是非常浓厚的,所以我们看到《易经》里面,经常有神鬼,有祭拜这一类。看起来是迷信,我们应该好好去体会。孔子离开周文王有很久很久,神鬼的思想慢慢淡化,孔子看到这个时机,毅然决定,把天道变成人道是不够的,所以他进一步把整部《易经》彻底转移成为人生的行事规则。
《易经》到了孔子手上,已经成为我们终身可以使用的行事规则。他不再用以神道设教的那种方式,他纯粹地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所以我们称他为万世师表。
很可惜现在我们只知道他是万世师表,只知道他是集大成,可是我们没有彻底去了解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怎么合,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所以整部《易经》到了孔子手上,他只在讲一句话,他说作为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修德”。修正自己的德性,也就是修己,把自己修得合乎天道,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
可现在人很少能想到孔子的用意。天天找关系托路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拓展人际关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
周文王是把伏羲的天道思想,把它引入了人生的大道。他告诉我们,人类生存之道,不应该跟一般的动物一样,这是周文王的贡献,所以叫政治。因为一般的动物都没有政治,只有人类才有政治。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很坦白地直接指出来,人类很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伦理道德。
后来孟子更直接说出一句话:人禽之辨。人类跟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就那么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最懂得《易经》的就是孔子跟孟子。
古老的《易经》在诞生和发展之中,历经了三古三圣,先古之圣伏羲,中古之圣周文王,近古之圣孔子。
伏羲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 天道 ,周文王思考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 人道 ,而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 天人合一 。
孔子靠什么将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的呢?
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来发扬易学,他说人应该全心全意地终身致力于四个字,天人合德。所以在乾卦的文言传里边,它特别写得很清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周易·文言传)
什么叫大人?就是你所作所为都凭良心,所以就跟天道是合在一起的。道德,德与得同音,道可行,才有得,两个都是得。
《易经》最重要的核心:天人合德
孔子说,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先天而天弗fu违(周易·文言传)
先天,就是说你讲的话比天垂象还早。今天叫预言家。
“后天而奉天时”,你还没有说,天垂象了,你就一定要顺天,奉天时,按照天的指示去做好了。
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fu违,后天而奉天时”的理念,就是告诉人们要修德以应天,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但这种理念也给中国人带来一定的困扰,中国人谁都希望自己说了算,如果说修德,有一天说了算,这是正道。如果说觉得当皇帝很神气,说了算,我也要当皇帝,这就不对了。“大位天定,非以智取”。大位是说了算的那个人,他是老天选的,不是人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如果你挤进大位,老天不同意,也不会有作为。
孔子为什么叫集大成?
就是因为到了他,已经把所有话都讲完了,以后的人没事干了。孟子读了孔子的书,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孔子能够把《易经》看着时代的变化来把它及时地扭转过来,把神道设教撇开,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就是人生的行事规则。
孔子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信而好古就是说他是了解当年古代的伏羲的原来的本意。他述而不作,他只是把《易经》本来的面貌阐述出来,他没有加入自己的意见。他非常了解《易经》是由天垂象,然后透过伏羲的一画开天,就悟出了四个字 “天理良心”。天理是天,良心是人,所以天人合一。
天理跟人心一配合起来,就叫“伦理道德”,所以就叫做天人合德。
宇宙万象,都显出一种自然的责任,太阳该出来就出来,不会问你却电费了。
水不停地流,其实水流有它的目的,就是它透过流的过程,把很多不干净的东西净化了。
所有的科学在发展,越来越证实《易经》蕴含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易经》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天人合德。但是,包含着如此人生智慧的《易经》,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呢?
《易经》衰落是从汉朝开始,因为盛极必衰。连《易经》本身也逃不过这样一个规律。秦始皇把书烧掉的时候,为什么把《易经》留下来,因为大家认为《易经》是占卜用的书。所以从汉代开始,相术就大量发挥。相易一流行,就把《易经》从道德性又拉回来,变成知识性,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趋吉避凶慢慢就变成易学的重点。
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他就很容易投机取巧。要做一件事情,占个卦不好,不做。占一卦好,我就做。这就是投机取巧。这已经跟孔子的道理偏离太远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孔子是说你该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难,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该做的,就算我结果很惨,我考虑下该做的,我还是会去做,这才对。因为你真正德性好的时候,那个凶会变吉,吉会变凶。为什么?已经讲过,先天而天弗违,这才叫伟大的人物。
一个人他很会算,叫做神算,神到70%命中率,偏偏你的事情就落在那个30%的不准的那个几率里面,这是不是很倒霉,其中道理自己去想好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