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东屋南房,不孝的儿郎”,老人住房都有什么讲究?
这句俗语来自于北方,受北方地理位置的影响影响,让老人住在东屋南房都是不合适的,这样的子女也被说是不孝顺的孩子。中国以孝为先,让老人住在哪里也都是有讲究的。
首先来看这句俗语,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就常常刮东北风,而朝东的屋子就正对着风口,凛冽的寒风呼啸而来,住在屋子的人也会瑟瑟发抖,如果是老人就更受不住了,因为老年人身体已经很虚弱,如果在受寒的话,很容易生病。而北方的冬天比较炎热,朝南的房子,通风非常不好,屋中常常闷热难耐,很容易中暑,年轻人都经受不住,何况老年人。
所以一直有不能让老年人住在东屋南房的说法,否则就是考虑不周是不孝顺的表现。在安排老年人的住房时,一定要朝阳,因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比较弱,需要常晒太阳来增强抵抗力。此外,老年人的房子一定不能为家人的房间太远,这样老年人一旦有什么不舒服,发出一些响动,家人就可以听到。老年人的床不能太软,房间要保持通风,干燥,房间的装饰上要温暖舒适,房间不能有落地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老人的床不能对着门口,这也是有风水讲究的。床对着门口,门口的风水会伤害老人的身体,尤其人在熟睡的时候更容易被煞气侵袭,老年人身体本就比较弱,一旦收到这种冲撞,老年人的好运会被冲散,很容易得病,严重的很可能为常年疾病缠身。
老家的院子我爸用彩钢瓦全部封上了,坐北朝南的主屋,有东屋,按风水有禁忌吗,需要注意什么。
风水术其实是作为中国早期的地理学而存在的,与迷信毫无关系。并且,当代实验科技的发达,并不意味着古代累积经验的实效,不过就此将中国古代风水术与现代地理学相提并论,恐怕还是难以让人接受。
风水又名“堪舆”,最早出自《汉书》,颜师古曰:“许慎云:堪,天道;舆,地道也。”由此即可知,风水术应该是一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学问。
先举一例,自秦代始,地区之间的政治联系的加强使地理学更加发达,近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绥中止锚湾和河北秦皇岛金山嘴两地,掘出秦代宫殿遗址,两地相距30公里,均处于伸向海中的两处小海岬的尖端,左右对峙成一线,延此往东南,直对旅顺的老铁山。在浩淼的大海上,三点恰好一线,这就是关锁中国东大门的三道水口!这条线长约350公里,在地面上肉眼难以辨别,实难归于巧合,因此其必定建立在古人长期对风水术的探索之上。
具体风水中的细节:
1.相阴阳。《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朱熹《诗集传》云:“阴阳,向背寒暖之宜也。”一语道破“相阴阳”的本质。具体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则是人类聚落多选于山脉的东南麓,特别是河流凸出或两水交汇的地带。按照现代地理学的观点,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连成整体,形成巨大屏障,于是,夏季可以作为迎风面形成降水,冬季可以削弱蒙古,西伯利亚寒潮,形成温暖湿润的小环境。
举例来说,河南龙文山文化遗址位于嵩山的东南麓,《世本·居篇》云:“禹都阳城”。“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其得名应该就是由于其向阳的地理环境。
由相阴阳衍生出来的就是在华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坐北朝南”的窑洞。“坐北朝南”的特点在当代很多建筑中依然能见到影子。再由此衍生出“坐西朝东”,“坐西北朝东南”,究其原因都是古人为了削弱气候对人类健康和生物成长的巨大威胁。
这里插一下“北”的含义,随着文明的发展,”辨方正位“有了文化上的意义,”北“字很形似两个人背靠背,本意即为背后和后面。于是与”北“相对,”南“变成了尊崇象征,”面南而王“由此而生。
2.攻汭位。汭是在两水怀抱之内的意思。《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中,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发生,并不依靠黄河本身,而是依凭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落,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摇篮地
风水大师说我家东屋与北屋不能相连
有没有图?我帮你看一下。如果北屋是正屋,东边是厢房或者其它比较矮的房的话,最好不要连在一起。风水上称之为滴泪屋。关于风水,如果你相信,就要认真的去对待,如果你不信,别人说再多都是废话,但是不管你信还是不信,都是存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