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力弘扬华夏母亲西王母文化,泾川县高度重视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社团发展。目前,全县建成文化社团35个,他们立足本乡、本土、自编、自导、自演,有力的助推了全县乡村舞台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9月8日上午10点,将在王母宫后山停车场进行西王母民俗文化展演。下面,一起来看都有哪些精彩节目。
第一场位
1.民间舞蹈《鼓舞泾州》
鼓舞是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它把舞蹈、秧歌有机结合在一起。那飘动的彩绸、激烈的鼓点、矫健的舞姿,加上多种队形的变化,呈现出热情、奔放、欢庆气氛。
2.戏曲表演《变脸谱》
戏曲变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早期,人们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野兽。后来,人们依戏曲人物脸谱,用绝妙的技巧把变脸做为一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深受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3.民俗表演《春官观灯》
春官是泾川民间曲艺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大都采用顺口溜的表演形式,多以七言六句为主,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给予赞美和颂扬,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
4.民间舞蹈《天河荷花舞》
该舞蹈起源于周代的农耕文化,后来广泛流传于现在的陕甘宁地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常常用于民间的祈福礼上,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民俗表演《王母赐福》
节目主题为:在王母的庇佑下,人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老百姓载歌载舞,喜气洋洋、欢庆幸福。
第二场位
1.民俗表演《倒灯》
2.泾州小调《十炷香》、《福禄寿喜》
泾州小曲为泾川民间传统曲艺,为北宋末年安定郡王赵德麟始创的鼓子词为其滥觞,在鼓子词基础上吸收词牌、令曲、民歌、民谣及小调演变而来的。至今还保留着清唱、坐唱、走唱、站唱和群唱等较原始的地摊演唱形式,演唱时人数不等,有时一人唱,满台合,一唱到底。
3.民俗表演《春官》
“春官”一唱万家乐,报喜送福言吉祥。泾川民俗表演中的春官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他们舞着羽扇或坐在彩车上,或三五人合说,伴着锣鼓声,或说顺口溜,或自编说春官诗,吟咏的题材广泛,以褒扬为主,在嬉笑幽默中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场位
1.民俗表演《斗鸡》、《赶驴》、《媒婆》
泾川县多年来坚持对民间民俗表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整理,使一大批民间社团演员有了用武之地,也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与保护。民俗表演可谓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既不失传统文化底蕴和表演本色,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气息。
2.武术表演《春秋大刀》
武术,在泾川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一种竞技项目。许多爱好者,在生活劳动之余走进武场,苦练武艺,强身健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武术也成为了一种技能,武术学校的开办和兴起,让更多的人在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的感召下受益。同时,这些专业武术人员也经常参加市里和本地的庆祝活动、民俗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3.古典舞《瑶池踏歌》
瑶池在人间,凡心生仙境。日出日落一暮暮、年年犹如水悠悠。泾川瑶池翠如翡翠,瑶池圣水滋养万民,踏歌瑶池共庆吉祥与太平。
第四场位
1.民间舞蹈《仙鹤舞》
“仙鹤舞随人击筑,神鸦飞客归船”南宋诗人刘过笔下的仙鹤舞,现如今加以现代艺术元素显得更加神韵飘逸。仙鹤舞表演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早在50年代仙鹤舞曾多次参加甘肃省群众文化活动调演,受到各界的好评。
2.民间社火《舞龙舞狮》
舞长龙是泾川民俗社火表演中的又一特色。“金龙飞腾”将中华巨龙腾云驾雾、叱咤风云的气势,表现的宏伟浩大。将雄狮舞的英勇威猛,憨态可掬,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3.秧歌表演
秧歌表演是泾川民间社火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被称作为文社火。表演者大都身着古色古香的衣帽,在行进中伴着鼓声,或扭或唱,或跳或舞,以传统的民间小调为主,褒贬不一,以颂扬为主。
4.民俗表演《相亲一家人》
为了传承民间正能量,孝老敬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梵民间文化社团编排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泾川民间曲艺小品来展现和谐友爱的新农村。引得过往群众驻足观赏,连连叫好。
监制:李建军
编辑:何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