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烧红莲寺》 1928
电影《王氏四侠》(1927)
一代宗师黄飞鸿本人
电影《少林寺》(1982)剧照
电影《江湖奇侠》 (1965)
电影《大醉侠》 (1966)
电影《独臂刀》(1967)
电影《少林寺》(1982)
电影博物馆《定军山》
暑假又开始了,提起10年前的“暑假套餐”应该就是:西瓜、红白机和武侠电影了。西瓜一年比一年贵,红白机早已退出市场,那么武侠电影呢?依然,那么有张力。作为虚构的历史文本,武侠电影,在叙事层面的美好想象,对不公正现象的对抗和侠义,在艺术形式或叙事方法上,仍可以让已经长大的我们寻找值得期待的文化想象。
文/尼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中国电影史上,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它虽然是一则戏曲短片,但它同样包含武和侠的成分。这么说来,形容武侠电影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也不为过。
中国最早的武侠电影
如果要说中国最早的武侠电影,那应该就是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0年制作的 《车中盗》。本片根据林琴南翻译的一部小说改编而成,这类改编模式在当时是电影界的主流做法,反映了西方文化在当时上海的盛行。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观众对西式题材的影片逐渐觉得厌烦,希望看到更多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作品,从而导致大量历史古装片的问世。这批影片是否真的弘扬了中国文化另当别论,但是武侠电影这种题材却借着这股势头推向电影银幕前。
当时正值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在上海报纸连载六年,读者万千,电影向其取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据《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火烧红莲寺》曾连续拍摄十八集,当年它到底有多火呢?茅盾曾有描述:“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同作战一般。他们对红姑的飞降而喝彩……”那么“红姑”何许人?她是电影中的一代女侠,轻功卓绝,能够腾云驾雾、飞檐走壁。在“飞行”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早就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力。正像敦煌壁画上的天外飞仙,武侠世界中的男女侠客也借助电影科技的手段成功地克服了“地心引力”。
《火烧红莲寺》的摄影师叫做董克毅,他把画在玻璃板上的红莲寺顶与没有寺顶的布景巧妙地组合,构成了以假乱真的“宏伟”建筑。他还通过真实人物和卡通形象结合的办法表现“剑光斗法”,在银幕上把人放大和缩小,以及实现“分身术”。根据美国一本杂志上的只言片语,董甚至想出了“空
中飞人”的拍摄方法,这便是今天威亚拍摄技术的雏形。当年扮演“红姑”的女星胡蝶,就是这样身着戏服、腰挂铁丝,在巨型风扇的吹拂下,衣袂飘飘翩然而至。身后配以名山大川的布景,令观众如痴如醉。“红姑”的头巾还被染成红色,用以突出她卓尔不群的形象。
此外还有《石秀杀嫂》、《大侠甘凤池》、《王氏四侠》、《大侠白毛腿》、《血滴子》、《荒江女侠》等无数武侠片在市场上大出风头。无论是《水浒》、《施公案》、《儿女英雄传》这种旧式小说,还是平江不肖生、顾明道等人的武侠新作,又或是民间传说、传统戏曲,通通成为武侠电影取之不竭的故事源泉。
这段时期每年的武侠电影年产量达到40至60部,这些影片不遗余力地营造各种荒诞不经的银幕奇观,神怪、武打、破案、神秘、恐怖等耸人听闻的元素应有尽有,渐渐引起舆论的警惕,报章上谴责当时的武侠片教坏青年观众,增加社会不安因素,于是呼吁当时的政府查禁,终于导致武侠电影热潮的退却。
根据今天残留的断章残简,可以知道当时那些武侠故事十分简陋老套,无非是讲一些江湖上的门派争斗、劫富济贫的陈旧主题。
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到1949年,武侠电影并未彻底消失,但声势却大不如前,直到50年代才等来了复兴。1949年后,大陆地区禁绝了一切武侠文化,同时无数上海影人前往香港,使得香港成为华语文化圈的电影中心,新一代的武侠电影也应运而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武侠电影显然是粤语片《黄飞鸿》系列,多数由胡鹏执导、关德兴主演。
黄飞鸿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也是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著名中医。他在佛山设馆行医,门下再传、三传弟子不计其数。真实的黄飞鸿是怎样的为人我们暂且不计较,但他在银幕上集各种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武功高强,儒雅谦和,比20年代优柔寡断的男侠客胜出许多,当然即刻风靡东南亚华人圈。
邵氏电影 重整武侠新路
不过,50年代粤语圈的武侠电影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制作水准却良莠不齐,很多影片在几天之内赶
拍完成,实乃粗制滥造。当时的武侠电影亟待突破,正好赶上邵逸夫先生从东南亚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制片业务, 邵氏以国语片为主, 初时以黄梅戏曲片闻名,但邵逸夫对当年上海风靡一时的武侠高峰念念不忘,又对时下这种类型的质量不满,决心制作一种新的更加精良的武侠片。
邵逸夫鼓动旗下导演尝试走出武侠新路,包括李翰祥在内一开始失败的居多,直到张彻拍出实验性质的《虎侠歼仇》,才摆脱了旧式武侠片花拳绣腿的缺陷,令人眼前一亮。稍后是徐增宏的《江湖奇侠》《鸳鸯剑侠》、胡金铨的《大醉侠》、张彻的《独臂刀》,及同时期左派公司的《金鹰》《五虎将》《云海玉弓缘》,这批作品一起开创了华语电影历史上武侠电影的又一次高峰。
这一波武侠电影热潮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邵氏在张彻、胡金铨之后还有楚原、刘家良,而嘉禾也有罗维、李小龙的功夫片,这段时期武侠类功夫电影占据了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半壁江山,甚至影响到台湾地区。当时台湾地区是香港电影的一个主要市场,主要的香港导演几乎都曾在那里工作过,而台湾地区也培养出了张曾泽、郭南宏这样的知名武侠导演。
这个时期的武侠故事分为好几种类型,一部分是改编或演化自金庸、梁羽生等新派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张彻拍过多部金庸,楚原则以拍古龙见长。还有一部分是电影公司的原创故事,不外乎寻仇称霸、锄强扶弱之类,其中邵氏最主要的编剧是小说家倪匡。
另外,以南少林传说为主题的武侠片是上世纪70年代一大显著现象,三德和尚、方世玉、洪熙官、陆阿采等广东民间流传的英雄成为银幕上经久不衰的主角。80年代后,大陆对武侠影视解禁,各种合拍片、国产片纷纷问世,例如《少林寺》 《神秘的大佛》《八卦莲花掌》《无敌鸳鸯腿》《天下第一剑》……但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打斗技巧,当时的大陆武侠电影比起香港还差很远。
代表这一时期华语武侠片最高水准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徐克,他导演和监制的《笑傲江湖》系列、《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等片至今无人敢轻言超越。可惜的是香港电影在90年代后期急速坠落,武侠电影也几乎同时遭到灭顶之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