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绿色嫁衣是尊贵象征,普通百姓穿不到吗?
在《知否》这部电视剧当中,女主角赵丽颖的绿色嫁衣出场,立刻给了不少观众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不由得也让人感到新鲜和好奇,在这部默认背景为宋朝的电视剧当中,新娘的嫁妆怎么会是青绿色呢?
毕竟在现代人的眼光当中,绿色就是所谓的“原谅色”,如果你这么理解,可能就要大错特错了,在宋朝,绿色嫁衣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寻常百姓还穿不到,就让我们好好看看吧!
首先要指明的是,古代的新娘的嫁衣,最初并不是纯喜庆的红色,在周朝时期,一种叫做“纯衣纁袡”的嫁衣,才是贵族妇女的标配,以红黑作为主体,代表严肃。高雅和贞洁。
这种服饰在秦汉得到延续,黑色被作为尊贵的象征,不但用于天子的龙袍,也被用作深色的衣裳。至于我们常见的凤冠霞帔,喜庆红袍,要到元朝以后才成为新娘的主要服饰。
颜色的地位,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颜料是否容易获得,古代的五种正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而代表绿色的青最初是非常宝贵的,专门由特殊的染草制成,《周礼》提到:“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此时的绿色,处在了古代最高地位,《周礼》还记载“天子着青衣”。然而随着染料文化的逐渐发展,青色也就经历了由尊到卑的历史,到了唐宋期间,青绿色成为了中低层官员的主要服饰,比如白居易就写:“江州司马青衫湿”。
除此之外,青绿也被道家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认为它象征着生命和健康,唐宋阶段,绿色也受到了贵族妇女的喜爱,当时有着“红男绿女”的说法,因此贵族女子的嫁衣,一般以青色的深衣,搭配以金银珠宝,逐渐成为了风尚和标准,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纯正的青绿色很难染成,这种嫁衣寻常百姓可穿不到,而宋朝丹砂开采丰富,红色嫁衣也逐渐成为了民间主流。但是“大红大绿”的搭配,也因此流传下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词汇叫做“青衣黛眉”,同样也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好姿态。
然而绿色作为“原谅色”,到底是什么时候不受人待见的呢?战乱时期,一些被迫求生,从而买卖妻子女儿的人,会以绿头巾裹头作为贵贱之分,““典卖妻女以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
进而到了元朝,《元典章》还提到,娼妓的家长亲戚男子,要裹青头巾,由于青绿颜色接近,发展到后来,“绿头巾”也就被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从而演变成为了“绿帽子”。
抛开这些不谈,笔者个人认为,绿色相比于红色,起到了更多的搭配和衬托效果,正所谓“红花配绿叶”,唐宋“红男绿女”的搭配,也足以体现出古人审美时候的搭配技术上的智慧。
宋朝嫁女有多贵?为何连宋神宗都抱怨公主陪嫁太贵?
宋朝嫁女远比儿子娶亲要贵得多,就以宋朝皇室为例,公主下嫁的陪嫁是皇子娶亲花费的银钱的几倍。举几个例子:
苏东坡替侄女操办婚事,因为没钱而要找同僚好友借钱,好不容易才借来了200贯铜钱;苏辙嫁女,为了给小女儿凑嫁妆,他将自己早年买的地给卖了,得了9400贯,全都是给小女儿的嫁妆,这只是给小女儿的嫁妆,他还有四个大的女儿,苏轼曾经调侃他,家有五女,负债累累;南宋一大臣家中生了个女儿,朋友写信来贺,他却愁眉苦脸,回信说,家里面有五个女儿,盗贼小偷都不会往家里看一眼。
而宋神宗本人,他给最心爱的公主准备的嫁妆更是有七十万缗之多。首先说一下,缗和贯都是铜钱的单位,一缗等于一贯,一贯铜钱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按照宋朝的物价,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800~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宋神宗嫁一次女儿要出资七十万两,当然了,这是厚嫁厚娶,按照大多数时候来算,宋朝皇子成亲,包括彩礼和操办喜事,平均要花费一万两,而公主成亲平均要花十万两,是皇子的十倍。
宋朝的厚嫁风确确实实是从上至下的,崇尚花费之巨大,贫苦人家甚至不敢养女儿。至于厚嫁风的流行,其实是因为宋朝人认为,女儿需要丰厚的嫁妆傍身,当时的女性是有个人财产权的,新妇嫁入,嫁妆便是她的个人财产,而不属于夫妻间的共同财产,婆家惦记媳妇的嫁妆是不厚道也不合法的。但在一些地区,比如说福州,嫁妆并不能让女性好过,甚至还养成了娶媳妇是为了她的钱的风气,嫁妆越丰厚,婆家越厚颜无耻。
影视剧中,宋代女子出嫁时穿的绿色服饰是真实存在的吗?
宋代女子嫁人的时候,所穿嫁衣的颜色与我们所认知的有很大差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出嫁的时候身着绿色嫁衣,墨兰结婚的时候也是绿色嫁衣,就连盛明兰的侍女丹橘嫁人的时候穿的也是绿色嫁衣。这些女子出嫁服饰颜色上的视觉冲击与我们认知中,所习惯的那种传统的红彤彤的中式婚礼就大不一样,那这些影视剧中的服饰真的是还原了真实历史上的婚礼服饰吗?
其实是这样的,这些服饰却是是对历史上结婚服制的高度还原,宋代的这个习惯是承袭了唐代而来,其实唐朝的女子就已经是穿绿色嫁衣嫁人了,唐代的典籍就有记载:
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已下妻及女嫁则服之;其钗覆䈂而已。其两博鬓任以金、银、杂宝为饰。礼衣则大袖连裳,青质。
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女嫁则服之。钗以金、银涂,琉璃等饰,连裳青质,以青衣带。
大婚衣服的颜色为“青质”,而青到底是什么颜色呢?青,在古代的颜色泛指绿色、蓝色、藏蓝色、黑色、深红色等等,都为青色,而此处的“青质”指的就是绿色,这与传统说法“红男绿女”之间是可以互相映照的。所以当时在唐宋两代,嫁衣整体是以绿色为主,然后点缀一些喜庆的红色、富贵的金色等等。
当然宋代与唐代服饰的具体样子会有所变化,如袖口更宽,整体的样式更加的素雅清新。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大体的样子是基本一样的,都是以绿色嫁衣为主。
在宋代,有没有新娘穿红色嫁衣呢?其实是有的。据南宋文献《梦梁录》记载:
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亦送销金大袖,黄金销金裙,段红长裙,或红素罗大袖段亦得。
其中,黄罗销金裙,是指金色的裙子,段红长裙、红素罗大袖段则是指红色的长裙,也就是说,在那时,由于时代的变迁,穿红色嫁衣也已成为了趋势,这完全是由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了这种风俗习惯的变化的,与门第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正午阳光的新剧《清平乐》中,曹皇后大婚时所穿的服饰有什么讲究吗?历史上的曹皇后确实是结过两次婚,但剧中,她第一次成婚,她婚服的颜色与衣服形制与真正的历史服饰有所出入,不应为红色,因为红色是南宋时期才逐渐成为主流,而曹皇后所在的北宋,当时的婚服还应以绿色为主。
而她第二次成婚,婚礼的服饰便是真正的还原了历史,与普通人家成婚不同,不再为绿色,毕竟这是皇帝册封皇后的册后大典,曹皇后所穿的服饰为祎衣,这是皇后一生中穿的最隆重的一套服饰,祎衣不是普通的结婚礼服,祎衣上所绣的翟鸟,更不是一般人家结婚时所穿服饰上能绣的。
曹皇后完婚之后,当天晚上穿的虽然是红色的衣服,但这与历史并不冲突,毕竟这件红色衣服并不是她的结婚礼服,而是典礼结束之后,曹皇后等皇上来时,所穿的一件相对来说比较喜庆、正式的居家服而已。
宋代庶女出嫁穿什么服饰
一般穿绿色的服饰。
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的婚服就是“红男绿女”,即男方穿红色,女方穿绿色,一则是当时的习俗所致,另一则“红男绿女”也是被人们赋予的一个美好寓意。而在他们成婚时,嫁妆也相当的厚重,这也与宋朝的风气有关。在宋朝时,嫁女儿比娶媳妇花钱要多得多,早在墨兰出嫁前,林小娘就念叨着要为墨兰布置十里红妆,这不仅是林小娘期望自己的女儿出尽风头,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宋朝女儿出嫁的嫁妆有多少呢?
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四川一位名叫侯可的县令做过一次人口调查,竟然发现他所管辖的县境内竟然有几百个过了适婚年龄仍然未嫁的剩女,就是因为当时出不起彩礼钱。嫁妆钱远远高于彩礼钱。
有些老百姓为了给女儿凑嫁妆钱,从女儿出生就开始积攒,如果到时候凑不够就得破产卖地,甚至于有些穷苦人家干脆就不嫁女儿了,让女儿一直留在家里。
(影视里的宋朝女子)
不光光是老百姓家为女儿出嫁发愁,就连清廉的官员也一样。譬如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曾为女儿的嫁妆发愁。他为了女儿嫁过去不受委屈,甚至卖掉了他在河南置办的一块良田,这才凑够了九千四百缗嫁妆钱,一缗即一贯钱,九千四百缗即九千四百贯。
据《宋史》记载推算,宋神宗时期汴京小贩家庭收入一年约为30贯,9400贯相当于普通百姓家庭多少年的收入?100多年!注意,这里的普通平民是京城小贩,农人的收益应该比小贩还低一些。
(南宋画师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轴》,局部放大)
等办妥这件事之后,苏辙还特意将此事写在了日记当中,说此次嫁女差点让自己倾家荡产了!要知道苏辙一家都是牛人,就是苏辙本人也曾多年为官,想必家资不菲,也算得上土豪了,但是到头来他竟然也为嫁女儿发愁,普通老百姓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对比我们也就能知晓宋朝姑娘为何难嫁了!想想现在,如果让宋朝的姑娘穿越历史嫁给现今的小伙儿,可谓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不过在今天,我们却和宋朝翻了个过,已经是男孩难娶亲了。彩礼和嫁妆这类风俗习惯也许适合古代,但在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今天也许已经过时了,希望大家可以早日摒除古代陋俗,减轻生活的负担。
知否:华兰出嫁十里红妆,明兰的陪嫁到底有多少?
宋朝有厚嫁之风,女儿出嫁,娘家要备下一笔厚厚的嫁妆。有俗语说:家有五女,贼盗不过其门。意思就是说,谁家要生了五个女儿,光是陪嫁这一项就能让一个家庭破产,连贼都不愿惦记。《知否》开场是袁盛两家文定之喜。外屋宾客如云,席面好不热闹,内宅盛家祖母与华兰谈心。祖母说到:你的性格最是和顺,又坚韧有盘算,我是放心的,但嫁妆压箱底,还是越多越好。
到底,祖母给华兰多少嫁妆?剧版里只有两个盒子,一盒各色首饰、一盒田庄铺子的契约,要说这也不少,但原著还是说得更为详尽。作为盛家的嫡长女,华兰出嫁时,风光无限,这让当时得宠的林小娘分外眼红:华姐儿足有一百二十八担嫁妆,还有田地庄子和许多陪房人口,真好气派啊!盛家主君也有过介绍:老太太虽放过明言,每个丫头都贴补妆银一千五百两,可当初华兰出嫁时,她贴的可远不止这个数!这还不止,老祖母特地将当年自己出嫁陪送来的一副红宝赤金头面送给了华兰。
这副首饰何其珍贵、何其奢华!原著里这样描写到:盒子一打开,屋内顿时一片金灿流光。那黄金赤澄,显是最近刚刚清洗过的,红宝石硕大闪亮,每颗都有拇指那么大,大红火热,耀眼夺目,连出身富贵之家的王氏也惊住了,有些挪不开眼。房妈妈解释说:这上面红宝石可是当年老侯爷从大雪山那边的基辅国弄来的,打成一整副头面给老太太做嫁妆的。从头上的、身上的,到手上的,足足十八颗,用赤足金仔细镶嵌打造出来,两班工匠费了三个月才打好的,就是戴着进宫里参见贵人也够了。所谓千金小姐,当如是了!
嫁妆对于古代女子有多重要?顾廷烨生母白氏,商贾人家之女,可因为嫁妆丰厚,甚至可以说是富可敌国,那汴京城里的宁远侯府老侯爷亲下扬州上门提亲。林小娘也曾奢望,让她的纮郎备下十里红妆,为墨兰争取与齐国公府小公爷联姻。可以说,嫁妆代表的是娘家的实力,而且不单单是经济实力,嫁妆丰厚,出嫁的女儿不必仰仗夫家存活,在婆家的日子有底气。嫁妆之于古代女子十分重要,当然也只是高门贵女,普通人家怕是艰难。原著也曾提到:有些钟鸣鼎食的考究家族里,那些受重视的嫡女,从牙牙学语始,长辈们便要一件件的攒嫁妆了。
就是一样厚薄的嫁妆,也有从繁从简两种情况,就是除却陪嫁的丫环、婆子、管事和固定资产,大到床、桌、柜、箱等家具,小到四季衣裳,甚至红木金箍的马桶和洗澡盆,夸张一点的搞不好寿衣都要备下了。华兰出嫁时,父亲盛纮任职通判,官阶不高,而当如兰、明兰出嫁时,盛纮已从地方官员一跃而为京官,身份不同,俸禄不同。
虽然,在明兰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盛纮多有疏忽,但是在嫁妆这件事上,他却特地关注过。在原著小说里写到,他特地就此事叮嘱王大娘子:我与你把话说明白了!这回无论明里暗里,还有前儿你给如儿置办的那座宅子,你都把两个丫头的陪嫁置办得一般厚!并且,他还威胁王氏:老太太无论想给明丫头多少,你都不许啰嗦半句!如若不然…… 这话说得把王氏吓得当场面色苍白、周身颤抖。
盛家给明兰的是早年积存的绫罗绸缎和贵重木材,还有长柏海氏准备的贵重精致的首饰摆件。第二部分是老祖母的陪嫁,这就海了去了。在剧里,明兰大婚前夜,老祖母亲自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盒子,逐一给明兰清点,有田产、房产、铺子、店面,还有京郊的一处庄子,五六百亩良田,并且自带一处风水极好的小山林。
而在原著里,盛家祖母更是想把自己当年陪嫁还剩下的箱子悉数都要给予明兰,明兰劝祖母留给长柏哥哥,祖母说到:这箱子不敢说价值连,也够你一世无忧的,你真不要?祖母最是疼爱明兰,幼时把她收于身边,悉心教养,给孤苦伶仃的明兰一世的温暖,嫁妆也备得丰厚,总担心明儿不够。第三部分是顾廷烨的聘礼。剧中介绍说,顾廷烨求娶明兰时搬了二十多个大箱子到盛家,这些都放在明兰的陪嫁里。原著里是这样描写的:送来的彩礼足足堆满了一个院子。
一百二十八对足金猪,足有五六百两;布料有江南的绡纱八十八匹、江北的羽绡八十八匹、各色彩绣的云锦蜀缎一百零八匹;三四两重的龙凤赤金镯十八对,嵌珠龙凤赤金簪十八对;还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外加发菜等上品海味。海氏和老太太瞧了后,严重怀疑这些都是进上的贡品。至于其他各类三牲鱼酒、四季茶糖果子等物件,更是不计其数。最后是一对呱呱乱叫的肥胖大雁。而其中的金珠首饰,两个丫环足足清点了半个时辰,把祖母送来的九层八十一套盒的乌木梨花雕漆的妆奁大箱笼塞得满满当当。
就说这明兰的陪嫁得多大一间屋子来装?当然,作为当朝新贵,顾廷烨备下的婚房也是大到惊人了。可以说,盛家三姐妹里,明兰的陪嫁最是丰厚。嫁妆的确重要,但丰厚的嫁妆委实不能等同于幸福的婚姻。十里红妆的华兰苦熬十余年,才得以真正过上美满的小日子,而明兰婆婆白氏虽有万贯陪嫁傍身却只落得个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真正能如海氏自新婚便是幸福美满的有几人?说起来,嫁妆重要,运气也重要,更重要的是婚后的经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