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嫁嫁妆
现在结婚常说的彩礼和嫁妆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彩礼与嫁妆如今都与房子车子有关,那么你知道古代彩礼和嫁妆都有什么吗?下面由我为你整理古代婚嫁嫁妆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彩礼与嫁妆一:彩礼 物品 均要记上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
例如: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古时,男方准备彩礼通常按照以下规矩行事:
1、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2、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3、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4、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 收藏 心爱珍品之物。
5、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6、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 礼仪 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7、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8、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 婚庆礼仪 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 理财 ,赢得广茂财源。
9、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古代彩礼与嫁妆二:古代的嫁妆是女人的私有财产,也是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体现。
1、彩礼、聘礼是男方给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将聘礼也作为嫁妆给女儿,但不给也没问题,女方父母有全权支配。
2、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3、女人去世后,她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这是因为从某朝代以后(忘记了是唐还是宋明),中国女子实际上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4、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自己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5、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媳妇还是会因为软弱被婆家霸占嫁妆,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价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嫁妆是给谁的 在古代是女人的私人物品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那到底结婚嫁妆是给谁的?
嫁妆是给谁的:
当然是给女子的。也就是父母给女儿的,才叫嫁妆。女儿给谁,就没人管了。
相关法律规定:
古代法律规定:
宋代法律规定:“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这里的“妻家所得之财”通常指的就是嫁妆,也就是说,嫁妆不由兄弟均分。实际上,早在唐代,兄弟分家,都必须要为未结婚的兄弟、姐妹、姑姑准备结婚费用,即聘礼与嫁妆。到了宋代,这一惯例有了一定改变,未婚姑娘能继承到的财产变多了,她能得到等同于儿子继承的产业的一半。
宋代法律中,妻子对嫁妆的控制,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尽管嫁妆并非单独注册在妻子名下,但法律要求嫁妆必须明确标示出来,并且女人有生之年可以掌管它,为这份财产确立继承人。在传统社会中,出嫁的妻子并不能得到法庭保护,但若她将嫁妆转移,则并不违法。
宋代对嫁妆的规定,实际延续到了清代,从清代的法律规定和各类记载看,嫁妆是女性独立掌握的私财,比如康熙朝状元彭定求在为儿子分家时,给两个嫡子各分田地200亩,给三个庶出儿子各分田地120亩,但按法律规定,庶出嫡出应该均分,彭定求解释说,嫡子多分的原因是由于其中有妻子的奁田(即嫁妆田)。
清代女性的嫁妆,独立存放,单独核算,夫家无权支配,如果离异,女性可以将嫁妆带走,也可以立遗嘱规定谁可以继承嫁妆,因此其他家庭成员要动用女性的嫁妆,必须征得她本人同意。
法律对嫁妆的这种规定,为女性在精神和物质上提供了四种益处:其一,嫁妆证明她不是妾,她不是被娘家卖掉的,相反,家人把她看得非常重要,她是明媒正娶的妻子,这对女性很重要。其二,嫁妆为她提供了讨别人高兴的手段;其三,嫁妆为女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使她们不会一贫如洗。其四,嫁妆使妻子与夫家财产的增殖相关联,可以缓解部分对女性的歧视。
实际上,只有经济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女性才可能获得部分话语权,赢得家庭成员的尊重,在一个女性无法工作的社会中,其父母为她提供的嫁妆,就是她仅存的经济基础,为她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保护。
总结:以上就是嫁妆是给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女子陪嫁的嫁妆是夫妻二人的财产吗?-趣历史网
女子出嫁时需要准备嫁妆,那这个嫁妆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嫁妆顾名思义就是娘家嫁女儿的时候所需要送出去的“物品”,有一些人也把它称作为“嫁资”。嫁妆当时是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它的所有权是归于新娘子的。婆家是没有这个权利去干涉这个,如果一定要去动嫁妆,一定要等到儿媳妇的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话,就不能触碰。
如果这个女人百年归老之后,女子本身的嫁妆也只能由亲生的儿女去继承。如果他自己没有子嗣的话,那是由娘家人后人继续来继承。中国女子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的,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如果女人被休离开夫家的时候,嫁妆也是由女子带走,没有分割这个说法。
当然啦,也不是每户家庭都是按照这个规章制度去做事,有一些古代的女子性格比较温和也比较懦弱,有一些婆婆生性比较泼辣,还有一些恶婆婆可能会霸占嫁妆。这种事情在当时如果被人传出去,或者是告知其它的人,婆家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当然如果你的嫁妆在夫家的时候没有被霸凌,那这些嫁妆一般也都会用来做补贴,包括自己孩子的抚养,一些经商用途等等,用这种方式也也同样也是在展示自己在当时那个家的地位。
一般嫁娶的形式中,男方会需要给女方一些聘金,但是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又不想因为自己收下了这些聘金而给自己落下一个卖女儿的一个名声,所以在古代娘家都会追加一些资金给自己的女儿制备一些日常起居所需要用的一些家具,然后作为陪嫁物嫁过去。
由于嫁娶在古代当中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情,当然在古代也不是所有的女生都嫁的出去也不是所有的男子都能娶得到老婆。在古代的时候男子娶不到老婆,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每户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一样,在古代,如果男子的家庭条件比女方好,男子用了重金去聘请聘请女方,但是女方自己家庭并没有那么多的聘礼回向给男方,会导致一些家庭为了一些面子而会把这项婚事给否决,现在想想也觉得当时那个社会真的匪夷所思。
其实古代的嫁妆这么去区分也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在现代嫁妆属于女方父母给予自己女儿的礼物,属于女方父母对女方一人的赠与,虽嫁妆一般是在夫妻登记后女方父母给予的,但因其属于对一方的赠与,而且一般情况下女方都是在婚前置办嫁妆,所以原则上嫁妆属于女方的个人物品,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嫁妆一般属于女方个人财产。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就是结婚后一起为家奋斗而产生的收益。如果嫁妆在登记结婚之后取得,女方父母后来给女方的嫁妆,且女方亲属没有明确嫁妆归属,这时夫妻彼此已经生活了,这时所得的嫁妆就属于婚后财产,依法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不是一方己有,离婚时需要分割的。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结婚之后,女方将嫁妆与双方的夫妻共同财产混同使用,例如将工资经营等收入、日常费用支出与嫁妆共用一个帐户,以至于无法明确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嫁妆,在这种情况下,离婚的时候嫁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男方有权利分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彩礼是给父母还是女儿
古代彩礼是给父母养老。其彩礼意义就是表达对女生父母的敬意和经济补偿。古代彩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女儿用的梳妆穿戴化妆品之类,称为聘礼,给女儿。一部分钱财真金白银是给女儿的父母,答谢养育之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