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是渑池县苏秦村龙耳寺的古庙会。这在渑池以西,陕州以东也是比较有名的古会。之所以古,是指从公元805年有龙耳寺算起,它延续了1212年历史,至今从未中断。
关于庙会的来历,相传龙耳寺前身系“苏秦旧宅”,是苏秦被赵王封为武安侯之后回老家所建。到了唐代,由于国富民强,佛教盛行,人们就在苏秦旧宅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院,并把每年正月二十五,也就是苏秦被册封武安侯的日子,定为龙耳寺古庙会。
古时候的苏秦龙耳寺庙会,是由附近六个村子(也称六大社)主办,其中包括苏秦村,庵北村,河南庄,吕家村,雍家院,朱城六大社,苏秦村为首社(也叫会首)。每年庙会前几天,首社当事人要召集其他社进行筹备(也叫会茶)安排活动项目,落实治安民防工作。
我对正月二十五会有很深的印象,因为我的生日是正月二十四日。可以说自小就盼着每年的龙耳寺会,因为这个古会有许多“热闹”玩艺,带给了我太多的幸福和欢乐。
例如:对台大戏,高桥社火,低马旱船,抬垛,扛垛,小鬼摔跤,耍猴舞狮等大场面,更有吸引小孩子的吹糖人,卖皮老虎,卖琉璃咯嘣,芝麻糖,洋梨糕(一种两头尖的小糖果),柿饼,柿瓣,落花生,炒米蛋等好玩好吃的东西。
虽然当时很穷,但有孩子的家长,也都会大度地给孩子几角钱让去赶会。那时候天天能赶会,几乎成了孩子们最美的企盼。
赶会的人很多,每年都挤扛不动。尤其是当苏秦村社首的社火出村时更是轰动:龙耳寺离苏秦村一里多地,只听铁炮声声震响,传锣执事,鼓乐旗号紧随其后,探马串铃由远而近,人们急急闪开大道,一支数百人的表演队伍刹时就进入了会场……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首社的表演团入场后,其他成员才能依次进入会场。社火表演都在上午,下午都是唱戏。一般每年年都是一台戏,都是六大社各村的农家戏,记得也有过一年两台戏对唱的时候,寺院前东西各搭戏台,两台戏较劲时,互不相让,尽拣热闹戏唱,人们忽而东忽而西,哪里热闹往哪跑....当然这些都是大人们干的。
小孩儿们不敢进场,经常跑在龙耳寺后的柏树山坡上看热闹,看“羊倒圈”——这是农村野台子剧场常见的现象。
因为人多,只要场上有一二人使坏前后一挤,人们扛不住就东倒西歪,前拥后挤甚至会把人推到正在演出的戏台上……这时就由维持秩序的人,拿着长的竹竿,在人们头上乱扰来镇唬。出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好长时间才能平息。就是害怕小孩被挤,大人们才交待让离得远远的。
当然,小孩子还是有不少自己钟情的小场面,如耍猴,耍把戏(刷杂技魔术),吹糖稀人,吹琉璃咯嘣,卖皮老虎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就买过一个皮老虎——泥捏的小老虎头和屁股,中间裹节带帽的小皮子,一挤一拉,嘴里就叽叽咕咕乱叫,很好玩。
龙耳寺正月二十五会还有个很大的特色,那时候都说寺里供奉的奶奶也“灵”的很,能“送娃娃”。寺院西南角有个奶奶殿,里面有个娃娃山,一面墙上除中间蹲坐的送子奶奶外,全是泥娃娃。
据说谁家媳妇不会生育,都到这里求子,所以每年逢会期间到这里求子还愿的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另据我老伴说:他大姨婚后多年不生育,就是在龙耳寺烧香许愿后生一个儿子,起名早拴,后又生一个叫成拴。现在看起来,这些做法也许并不科学,但在当时确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况且在解放前有一个庙内和尚——郭师,确实是一个远近闻名,相当不错的中医大夫。尤其擅长妇科和儿科!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送子奶奶冥冥之中的安排。不过解放后,老郭师的亲传弟子张海舟掌握了师传的医术,同样成为远近人人尊重的医生,确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正月二十五会,印象中天气总是不遂人意,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龙耳寺庙会的举办方只剩下苏秦村一家,其他五大社名存实亡。苏秦村就把会址改在本村(因为本村有剧团有戏楼),但奇怪的是从此以后,每逢会期反倒多是好天气。改革开放数十年从未间断,而且越办越红火!特别近几年村子两委重视,群众支持,正月二十五会,已经成了凝聚民心,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伴随着苏秦村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成功,2017年的正月二十五苏秦村龙耳寺古庙会,又到眼前了。我相信,随着庵北村,利津村,张村等周边各村的要求加入,今年的正月二十五会一定更加红火一定更加好看!
正月二十五龙耳寺会,虽然并不华丽,但很大程度上,是它养育了我和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我为她出过力,流过汗!如今古稀之年,我愿意讲述她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经历,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缺了她,我担心中国人的“中”字,一竖能不能写直?缺了她,我担心我们的家园是一个没有灵魂和根基的家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