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花园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礼是这样的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黔江的女方嫁妆要买哪些 都有哪些风俗
黔江目前结婚的风俗是头一天,在新娘家办花园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谢父母、亲戚以及身边的朋友.当天下午,男方会带着聘礼来到女方家.聘礼齐全,大到衣物、小到头上的发卡、头绳、袜子等.还有好多吃的、米、酒、烟等.新娘子在结婚当天会请命好的长者给自己上头,梳头时,长者会一边梳一边念:"一梳梳到头……一梳梳到尾"所以聘礼中还要用一个小盒子装上给上头人的礼物:一条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红色、老式为佳)一块生猪肉、两个红包。聘礼的数量都以双数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双、4双……,其意思就是好事成双。最有趣的是,聘礼中还要有半边猪。不过经过城市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这个风俗也逐渐被人们所变通。他们通常把一头猪的重量设想成240斤,半边猪也就是120斤。将猪肉已6圆或者8圆一斤算,也就折合成钱,送到女方。如果是在比较有钱的人家,男方也会在聘礼中加上礼金。送聘礼,会被男方看成是头等大事,会专门请当地,或者身边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长辈担当“押礼先生”,以前的押礼先生,是要负责捆绑礼物(所有礼物,包括衣物、碗、碟、锅等)在一个个筐里,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在行走山路的过程中,不被挑夫因山路颠簸而被担出来。如果礼物没有捆绑结实,男方也会很不高兴。
在当地,女方办花园酒这天,新娘与新郎是不允许见面的,说是见面之后不太好。花园酒当中,女方会特别照顾男方送礼来的人,据说这是有关于礼数与面子的问题。专门会派喝酒厉害的人物陪他们吃好这顿饭。据传言,这天晚上,新娘子与自己的姐妹们所聊的话题很多的内容都是自己以前的那些花儿,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前路的期待。
这个晚上,是很难熬的。有好多的风俗。比如几点的时候,女方家要点香上烛(这个时间要根据女方家找算命先生具体算的时间为准)。时间到了,男方排人来接新娘了。在接亲的过程中,男方与女方有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新郎来到女方家之前,新郎的父母、亲人一定会在家里叮嘱“到了女方家,一定不能先喊人,要一句话不说”。然而到了女方家,女方当然不允许这个男人一句话不说,一定要他点头喊人之后才把女儿交出去。所以,虽然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男方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屈服。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新郎站在女方的门口不能进门,到了吉时,女方把新娘接出来,交到男方手中。等新郎向新娘鞠躬之后,才允许出门,但在出门前,男方不得不进新娘家,喊一声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给过两个新人的红包(这个红包数目有点大哟),就出门了。这时,新娘踏上了自己生命新的一步。新娘去男方家,还会带去自己的陪嫁。有父母给的钱(所以古时候会说女儿是陪钱货)被子(一般为8床、12床、16床。呵呵,太多了,根本就没什么用)、五子(米子、橙子、瓜子|豆子、还有一子忘记了)、最重要的是一副碗筷(风俗说,这是父母给女儿吃饭的碗筷,意思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不愁吃)
到了男方家,会进行拜天地等仪式,就象大家在电视头看到的一样: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拜完堂后,新娘和新郎会抢着去坐床。这在黔江,乃至于土家族苗族地区人人都知道的风俗小游戏。意思就是,谁先坐到床,谁也就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
还有一个就是回门。回门也就是结婚后,女儿与女婿回到娘家。当地有个风俗,如果当天不回门的话,就必须三天之后才回门。回门时,必须带一根肘子,然后回门后,回家的时候,天不能黑。具体的原因也不清楚。
女朋友是重庆黔江的,她父母要18万的彩礼怎么办?
现在许多女的结婚都会要彩礼,女朋友的父母要彩礼18万,可以给他们,但信用卡上要写你女朋友的名字。
重庆黔江结婚,男方给我父母的彩礼钱,一般父母还会拿给自己女儿吗?尽量请黔江朋友来回答,谢谢
虽然我不在重庆黔江区但是我还是试着我还是试着为你解答一下。给的钱一般要看你们当地风俗习惯来定,如果一般要给个几万,(假设要5万)那么你的男友可能会给你2到4万左右。钱的问题还是不要自己提出来,看他们愿不愿意,不过如果真的是向我假设的那样,如果有几万你就降低几万做个限度,几千的话就降低几千做个限度,他们是不会不给的。父母一般会留一点点给自己,剩下的都是存着,反正迟早都是你们的。等到父母****了之后,你们还是会得到,所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银行男“嫁”进贫困村,60万“嫁妆”怎么用?
重庆市黔江区沙坝乡木良村 ,45岁的扶贫“使者”肖鸣说自己是受中信银行所托,带着60万的“嫁妆”,“嫁”到木良村的。就是这样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用自己带去的“嫁妆”带领木良村实现了脱贫。这60万“嫁妆”是怎么用的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任4年,肖鸣用60万资金为农村致富“找路子”,建立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帮扶基金,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刚刃上,每一项措施都有显著的成效。
一、设立医疗帮扶基金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得什么也不能得病,治疗疾病的花费很容易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医疗保障对木良村村民来说至关重要。肖鸣带领驻村队伍经过充分论证,拿出10万元的资金在当地设立医疗帮扶基金,对自付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重病患者给予医疗补助,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疾病是产生贫困的一大原因,肖鸣此项举措降低了村民因病致贫的风险,有效解决生病不敢治疗的问题,为农村百姓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
设立教育帮扶基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贫困农村,提升村民的知识水平有利于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无限潜能。肖鸣用10万元在木良村设立了教育帮扶基金,给村里的大学新生提供资金补助,助力他们努力学习,并鼓励他们学有所成,归来支持家乡建设。
脱贫致富需要智慧,而知识青年的返乡能够为家乡脱贫贡献力量。在新鲜血液的注入下,农村脱贫工程会更好实施,青年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能够给贫苦农村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全饮水入户,种子产业增收
木良村成为全区第一个整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的贫困村的背后,是肖鸣扶贫队安排20万元建立的帮扶基金,配合当地水务局建设的安全饮水入户工程,在此项政策的帮助下,木良村实现了安全饮用水全覆盖,真正惠及当地百姓的用水安全。
拿出20万元设立的“种子产业发展基金”真正为木良村带去财富,实现了万寿菊、蚕桑、青蒿、高淀粉红薯等的大力发展,也缓解了当地蚕桑产业发展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造血”工程顺利进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