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宜兴以龙窑烧壶。那龙窑长达七八十米,筑在山坡上,蜿蜒起伏如同一条龙的形状。本地人能筑得起一架龙窑的,在古时就可以称之为窑老板了,近现代雕塑名家徐秀棠的父亲徐祖纯即是民国时期拥有窑炉的窑老板。徐秀棠老师说,窑工中以烧窑师傅地位最高,一日三餐都要有酒有肉,而且窑老板还要亲自陪同。
烧成紫砂壶的窑炉,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一米左右长十馀米的龙窑)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1973年,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 隧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
烧成良好的紧砂器胎质致密,色泽温润,叩之声音坚实。偏高的窑温,会将泥中铁质烧得过于充分,壶面会呈现偏黑或黑紫色。若窑火不够,则壶面黯然无光,坚硬度不够。窑温忽高忽低(过去龙窑常见的情况),则壶身上会四处气泡,有的泡大如黄豆。
窑炉中的火温,以及窑内的氛围都直接影响到壶的品质。在宜兴,我们可以看到泥老板与制壶高手不断地把泥片或拍好的身筒拿去窑火中试烧,虽是同一种泥料,但用不同温度烧成后,其色泽也迥然有异。究竟哪一种窑温烧的壶沏茶更好,还有待研究试验。一般而言,紫泥壶窑火温度掌控在1170摄氏度左右,而红泥壶则在960摄氏度左右。
由此可看出从选泥到制作再到进窑烧,一款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对各方面的技艺都要求之高,故而一款真正的紫砂壶其价格亦不会太低,起码也是几百以上,一款精致又出自名家之后的作品甚至达到上万也是平常之事,我们不能小看了紫砂壶制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