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术的起源和发展?
相术又称相人术。古代汉族术数之一种,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相术种类根据部们可分为面相、骨相、手相、乳相等等。
汉族相术的起源应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与此同时,“圣人异相”的意识也已出现,据史载,伏羲人首蛇身,神农人首牛身等。说明三皇五帝时期,相术已不知不觉萌芽起来。
《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抟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假使真有上天,其也只是自然(道)的实体代表,依自然(道)根据不同人的人生予以不同的考验,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只可用于趋利避凶,却不可深陷迷信。
何为面相中的五岳四渎
五岳在地图上就是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座名山,面相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呢?四渎指的又是什么?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面相中的五岳四渎,希望大家喜欢!
一、面相中的五岳
五岳在地图上就是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座名山,而在面相中,将眼、耳、鼻、口比喻成江河淮水,那么相对于脸部位置的就是五岳,也就是山、丘的部份。五岳分别是东岳左颧骨、西岳右颧骨、南岳额头、北岳下巴、中岳鼻子。这五岳相对四渎而言,当然是要隆起、高耸,这样面相才能均衡搭配,因此有五岳必须穹与隆之说。
更深入来讲的话,穹是中间突起,四边下降的意思,这中间的位置恰是鼻子,所以鼻子为五岳的中心点,也是最重要的部位,最好是形成“五岳朝拱”,君臣相配的格式。就是东南西北的位置,对于鼻子来说,大小、位置、间隔适中,但气势不能比鼻子强,否则会有欺压的现象产生,变成臣欺君、奴欺主的格式。
而五岳各自掌管人生不同时期的运势,南岳额头掌管少年运;中岳鼻子、东岳左颧骨、西岳右颧骨掌管中年运;北岳下巴掌管晚年运势。看哪个地方有损、不美,那么该时期的运势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鼻子是特殊的地方,由于它有四渎之称,也有五岳之名,因此兼具山与水的交会处,所以鼻子的好坏,是看相最为关键之处,从此就可以明白个中原由。
二、面相中的四渎
所谓四渎就是面相中的眼、耳、鼻、口四个部位,相书以这四个部位代表水的位置,眼睛为淮、耳为江、口为河、鼻为济。相书有云:“四渎深长、涯岸不走”,意思是说眼、耳、鼻、口这四个部位轮廓要深,而且不能够堵塞,否则就会有问题。也就是说这四个部位要配合面相,大小、位置、外形都要适中,否则运势就会有所阻碍。
1、眼睛
眼睛的上方、下方就似乎水的两岸,必须要隆起有力、有肉包覆,才算是福禄之相,不可以布满横纹、内缩无力,那样就是贫贱之相。但眼神也必须要与之相配合,否则有形无神也是枉然。
2、耳朵
耳朵也是开阔厚大,比削尖薄小要好。
3、鼻子
鼻子也是挺拔有力、鼻翼饱满,比起低陷削尖、鼻翼不收要好得多,这跟财富多寡也有明显的关联。
4、嘴巴
至于嘴巴的话,就必须要具体说明一下,由于嘴巴的深浅,不是看嘴巴外形大小而已,还必须观看嘴巴内的舌头,所说深浅正指的是舌头的深浅。若是开口就看见舌头,那么就属于舌浅,若是开口较不见舌头,那就是舌深。舌的深浅反应福禄多寡,若舌浅就是辛劳无福,属于劳动阶层,若是舌深的话,就是才华出众、能者劳心的阶层。
而古人观看的四渎,由于是五官的缘故,所以相学上当然占有相当影响,若四渎不流通,几乎就是五官不协调,一生当然就庸庸碌碌,毫无成就可言。另外还有“四水归元”、“四渎朝相”的说法,四水也就是四渎,归元就是朝向一个点聚集,这个点就是人中。因此人中深浅长短,足以左右四水能否发挥作用,人中若是无法纳四水之气,那么运势看似有利但最后反而有害,若是能纳四水之气,运势就能通达顺畅、循环不已。
都知道五岳是啥,可是四渎说的哪个你了解吗?
“五岳”就是指衡山、嵩山、恒山、泰山以及华山这五座名山,而“四渎”则是指长江、黄河、淮河以及济水这四条河流。中国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数量众多,古人唯独将这四条河流归类为“四渎”则是因为它们都是独流入海的。关于“四渎”的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尔雅·释水》这本古籍中。由于河流不仅能够为他们提供水源和鱼类食物,同时河流也会给他们带来破坏,所以古人对河流总是心存敬畏。
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古人会为河神立庙祭祀,借此求得心安与庇佑。而“四渎”作为众多河流中的“杰出代表”自然最受古人尊敬,所以也因此出现了“四渎神”。自周朝时期开始君王就会带头对“四渎神”进行祭拜,该习惯一直保持到汉代。汉宣帝在位期间还曾下令将为“四渎神”祭祀一事列入国家祀典之中。
所谓的“四渎神”其实分别指的是主管长江的“江渎广源王”,负责黄河的“河渎灵源王”,再有就是淮河的“淮渎长源王”以及济水的“济渎清源王”。不过不同时期的百姓对这“四渎神”的称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它们的名字在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也是几经变化,不变的是古人对它们的崇拜。
这“四渎”之中其中有两条河流后来因为黄河改道的原因而不再独流入海,这两条河流就是淮河与济水。其中淮河因黄河改道转而汇入长江,而济水则成为了黄河的一部分。济水原本位于河南境内,后因黄河改道转而汇入黄河之中,然后再跟随黄河流经河北、山东两地注入大海。自唐代开始济水改名为清河,故而现在很多人只知清河不闻济水。
五岳四渎指什么
一、五岳指的是:
1、东岳泰山(现今山东)
位于山东省泰安、济南之间。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其地处我国东部,故有东岳之称。总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45米,山势雄伟,号称“东天一柱”。古迹众多,为我国名山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的美誉。泰山自古就是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的重要活动场所。
2、西岳华山(现今陕西)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向来以奇险名闻天下,为五岳之一。
3、南岳衡山(现今湖南)
衡山主峰为祝融峰,海峰1290米,盘垣数百里,中有大小峰峦七十二座,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其中以祝融、芙蓉、紫盖、石禀五峰最为著名。山中古木参天,四季常青,奇花异草,飘香溢彩,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4、北岳恒山(现今山西)
位于山西与河北两省之间。又称太恒山、元岳、常山北岳。山体绵延数百里,横亘塞上;主峰海拔2017米,在山西省浑源县南,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两峰对峙,浑水中流而过。峰上奇石怪松,古木参天,苍松翠柏,蓊蓊葱葱,景色绝秀。
5、中岳嵩山(现今河南)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东西绵亘60公里。古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为中岳,五代后称中岳嵩山。山有七十二峰,著名的有:峻极、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境、青童、黄盖诸峰,其中峻极峰为嵩山最高峰。
二、四渎指的是:
1、长江
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的沱沱河,曲折流向东南。上游称为通天河。由通天河直达到四川省宜宾市间,称为金沙江。从宜宾市到江苏省扬州市之间,才正式称为长江。扬州以下,又称为扬子江。
2、黄河
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西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市。
3、淮河
古称淮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经淮阴、涟水入海
4、济水
又称渡河、泅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其故道本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下游为黄河所并,与黄河一齐入海,只有河北发源处还存在。
扩展资料:
“五岳四渎”的祭祀与崇拜:
西汉初年,山川祭祀总体上继承了秦代格局,同时不断进行微调。在这些微调的基础之上,当汉代国家政治格局中的东西差异逐渐弥合时,山川祭祀格局也终于在武帝中后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五岳四渎”已开始出现在同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如《史记·封禅书》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威而退,遍于五岳四渎矣。”《礼记·王制》又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在《封禅书》的语境中,“五岳皆在天子之郡”与天子出巡“遍于五岳四渎”显然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五岳”概念在武帝朝受到重视,并最终进人国家祭祀。
至汉宣帝时,国家愈加重视对山川等的祭祀。宣帝对全国的祭祀做了统一安排,并首次明确了“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据《汉书·郊祀志》记载:
“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大者也,今阙焉无词。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东岳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溉山于溉,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岳四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