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3年11月王世襄先生的铜炉拍卖取得巨大成功后,国内收藏铜炉的队伍迅速扩大,各种有关铜炉鉴赏的书籍和文章也相继问世,铜炉收藏正在向又一个黄金时期发展。然而,在诸多的铜炉鉴赏文章中,多是雷同的摘自古籍的铜炉评论,对收藏有实际作用的资料不多。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收藏经验,对铜炉收藏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略作讨论,希望对铜炉爱好者有所裨益。
1.宣德三年真铸过炉吗?
虽然大多数人都承认宣德三年的铜器没有标准器,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然而,若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文献,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宣德三年的铜炉,有两种传说:一是官内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熔成液体,于是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二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000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件(一说为5000件)香炉。说法一普遍被认为是明末文人杜撰,笔者也持同样意见,这里不再赘述。说法二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说法二的最初出典为何处?是《宣德彝器图谱》。尽管此书带有1428年的序,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议。早在1936年,Paul Pelliot便详细论证了《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注一]。根据Pelliot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的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到了19世纪该书被扩充到20章。在1928年,该书最终定名为《宣德彝器图谱》,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尽管该书声称宣器器形仿自宋代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录》,然而从传世的实物看,很少器物类似《考古图》和《博古图录》所载。而且,明史中从未提及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种种迹象表明,《宣德彝器图谱》可能是晚明的伪作。这里笔者并不想否定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但同样我们也不能肯定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宣德三年是否曾批量铸炉?这个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的黄色蓝宝石典型光谱是470、460、450nm吸收线,当颜色较深时连成一起形成一较宽的吸收带。浅灰色蓝宝石仅可在450nm处见一条模糊的吸收线。
通常认为宣德炉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鲜有人提及炉的内腔。其实,宣德炉的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从笔者上手过的实物来看,感觉明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
宣德香炉收藏资讯 13761697350 每天为您推送最新收藏资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