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袁天罡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唐书》记载,袁天罡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时说:“夫人法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纲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
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孩儿,“若为女,当作天子!”历史进程已被他提前言中。
我们这些普通人对袁天罡的认识,恐怕都是通过《推背图》这部古代的预言书才略知一二的。我最早听说推背图三个字是在八几年,那时候自己刚从学校走进社会,从小受到的是无神论教育,对什么预言、神仙妖魔鬼怪一概嗤之以鼻。
所以那个时候就错过了认识了解袁天罡的机会。后来过了20年,看到柯云路的一本《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一书,让我对古代的一些神秘现象和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大量的阅读有关道教、佛教、神仙等方面的书籍。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拜读了由袁天罡、李淳风两位大师合著的《推背图》一书,并且反复研究了几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袁天罡和李淳风都属于开了天眼的有很高道行的神仙级人物。他留给后人的几本书,还有《五行相书》,《易镜玄要》,《袁天罡称骨算命法》。
袁天罡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一定会认为他是得道高人,这些人其实都是通神的人。从后人对袁袁天罡的一些记载来看,上知天文星象,下懂风水预测,对人事、国事、自然变化,无不通晓。普通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佛道中的高僧大德,基本上都具备袁天罡身上的这些功夫,只是有的隐,有的显而已。像陈抟老祖、王阳明、张三丰,还有佛教中的各位禅宗大师,比如我所知道的云谷禅师、虚云和尚等等。
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无神论教育,如果不是通过学校之外的自学好学,一般人很难进入到古代文化的这种所谓神秘现象中去,更不可能正确的理解、评价中国古代那么多像袁天罡这样的神仙级的人物。
古代的9位相术名家,个个都是狠角色,相面孔子是“丧家之犬”
相术在古代备受推崇,它将人的吉凶祸福与面貌、五官、骨骼、手纹等联系起来,对古人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需多的相术名家,他们在当时的 社会 威望极高。
一、姑布子卿
姑布子卿是相术学的开山鼻祖,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闻名于世,姑布子卿出生于郑国。自幼酷爱相术,他的相术法不同于一般相士对于相术,他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觉得长相怪异的人实乃圣人,比如孔子,姑布子卿说他是“丧家之犬”的面相,但不妨碍他成为儒学大家。
二、唐举
唐举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相士,每天找他看相的人多如牛毛,他从一个人的外貌气色,就能知道此人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篇》有云:“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从《史记》的记载中得知,唐举有两个关于相术的故事。其一,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相蔡泽,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二者言发必中,果然灵验,于是,唐举名声更大了,最终成为相术界的权威。
三、许负
许负是秦汉时期的一位女相士,相传她出生时手握美玉,此美玉上有阴阳鱼转动不停。许负最著名的事迹有三,其一,预言薄姬会生下天子,其二,周亚夫会封侯,最终会被饿死。其三,刘邦能成大事。这三个预言最后都应验了,可见其相术高超,有《许负相耳法》、《五官杂论》、《听声相行》、《德器歌》流传于世。
四、袁天罡
袁天罡是唐朝著名星象学家、相士、预言家,著有《推背图》、《袁天罡称骨算命法》、《四弹子》等。传说袁天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曾预言了襁褓中的武则天会当皇帝,后来果真如此。根据《推背图》他预测了唐朝以后近两千年的 历史 事件。
五、李淳风
李淳风是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他著有《乙巳占》一书,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中国气象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预言的武氏称帝和安史之乱,准确度百分之百。
六、麻衣道者
在民间有一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相书《麻衣相法》。这里的“麻衣”便是陈抟老祖的师傅,也就是麻衣道者,关于他的 历史 记载少之又少,但他在当时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麻衣相法》就是将古代大部分相学整合在一起的汇编,却选用麻衣之名,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七、陈抟
张三丰的老师陈抟,是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也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他曾预言赵匡胤能做皇帝,后果真如此。一生著有《指玄篇》《先天图》《无极图》《易龙图》。
八、袁珙,
袁珙是明朝第一相术大师,是明成祖朱棣的宠臣,他精通相术,能力不低于袁天罡,据说他相人时只需夜里点燃两支蜡烛,借助蜡烛的微光,看人形状气色,结合其人所生年月。就能道出其人之生死祸福、并预测时间,百发百中。其著作多以“柳庄”命名,已成后世相术的重要参考书。
九、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为官时以知人善任著称。他在知人识人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他曾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看人识面的总结:“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为后世所借鉴。
历史上真实的 唐僧 是什么样子图片
玄奘,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故事,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了解。虽说小说中唐僧的形象来源玄奘,但小说属于玄幻故事,其中的有些个人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并且现实中玄奘的个人经历与境遇,与小说不太一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小说中唐僧去取经的是这一事件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在历史上玄奘前往印度取求取佛经,这中间确实经历了许多苦难,也耗费了许多时间。当然,最终的结局也是契合的,唐僧师徒取得了真经,玄奘也从印度成功运回了大量来源于印度本地佛经的真实藏本。
玄奘出生地是如今的洛阳,祖上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也在隋朝时担任过官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自小便有良好的学习机会,通习儒家经典,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后来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晨晨的父亲也选择归隐,之后大病去世。
至此,玄奘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转折。父亲去世后,玄奘的兄长便对遁入空门,而他自己也在年仅十岁时便破格出家,潜心修习佛法。在随后的时间里,玄奘与兄长一起前往各地修习佛法,寻找真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玄奘发现在当时国内佛法的界限并不是非常的明确。
人们对佛法的态度和看法并不是非常统一。他自己仔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之前,刚刚传入中国时,先人对佛法的翻译并未完全将其真谛解释清楚才造成了众多佛法修习者的误解与争论。正式这种情况的存在,坚定了他前往佛教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的决心。
玄奘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唐太宗的极大赞扬。同时佛家所提倡的与人为善,因果报应的思想也帮助了唐太宗治理国家,比如,唐太宗没有发动战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纷争,勤政为民,让百姓有所依靠。这对一个统治者理顺国家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而且玄奘回国后将自己十几年的经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记录了自己沿途中所经过的地区和人文,印发之后让国人的了解了国外的情况,通过出使外国了解其他国家进行和平外交,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中国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本博文为大家讲述我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4.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5.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6.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7.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9.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10.和尚军师,袈裟谋臣——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不可胜数。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极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的得道高僧?
第一位汉僧朱士行。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初传入时期的高僧:康僧会、竺法护、竺法兰、支谦、摄摩腾、佛图澄、道安、法显、义净、支遁等。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明末四大高僧: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禅宗: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法华宗: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华严宗: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唯识宗:戒贤、玄奘、窥机。净土宗: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律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允堪、元照。民国四大高僧:太虚、印光、虚云、弘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