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图 天蓝
每当夏天的到来,曾不知有多少人在孩儿时在爷爷奶奶、爸妈抑或小伙伴们的陪同下到上墩妈看大戏,或站在凳子上手拿着棉花糖嘴里嚼着西瓜望着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说不定是一群小伙伴们穿梭在人群中,追逐嬉戏玩着捉迷藏。
小小的年纪,不知常去看戏玩耍的地方为何叫作上墩妈,知道的是那里是夏天夜晚一个乘凉的好去处。随着岁月的流淌,对其历史也有所了解。
上墩妈祖庙座落于田墘墟东郊,白沙湖畔西郊之上墩鲤鱼地上,相传建于明朝中叶,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彭湃和抗日合作军也在此留下过红色的足迹。妈祖,作为民间神祈,道教神祇,护航海神,自宋经元、明、清等几代传播迄今已历千年以上。在中国沿海各省市,都有奉祀妈祖的宫庙。人们对妈祖的信仰不仅仅在于祈求家人平安健康,也是在精神、心理和生活上的一种追求。兴建妈祖宫庙,除了给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要人们发扬妈祖文化与内在精神: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热爱劳动、慈悲仁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等。
说起妈祖宫庙,也不得不提的是其建筑艺术工艺。屋顶,在古代建筑中除了有防水的作用外,还彰显着建筑的等级礼制,有着不同的寓意和功能。其式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等等。规格越高的殿宇,其屋顶越大,越尊贵。
白沙湖天太后宫的屋顶是悬山顶,左右的则为卷棚顶。宫庙分前后两殿,中间天井和拜亭。前殿屋顶为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正脊上为双龙戏珠,有激浪霖雨,降压火祥之意。
屋顶的顶饰是由具泥水功底的剪花匠完成的,其制作工序有打底和剪黏。打底:先用铅丝、铁丝扎成骨架,再用灰匙将灰泥或水泥逐层粘上塑出坯体雏形,这一步称为打底。剪黏:把不同颜色的瓷碗和玻璃打碎,用铁钳将碎片的棱角剪去,修剪成三角形、鳞甲等形状,根据所塑造的物体,将各种颜色的瓷片和玻璃一片一片黏贴或插入未干的粗坯上,由内到外,从上到下一层一层覆盖成形。
木雕梁穿头装饰、镂空的垂花装饰和雀替
石雕盘龙柱
堵
以祥云水纹为图型的抱鼓石
进入前殿内,就可以看到悬挂于前殿门楣之上的匾额——海国慈航。其佛教语的意思是救渡苦难的人出离苦海,得到安乐。匾额下面则是四扇屏门。
拜亭上的麒麟神兽和凤凰图案,下面支撑着的为四根石雕花鸟柱,个个满腹神韵,栩栩如生。
天井左边为龙门右边为虎门,进入宫庙要从龙门进然而从虎门出去。
后殿(也称正殿),供奉着慈悲为怀,扶贫济穷的天后圣母。
重檐歇山顶戏台
宫庙的建筑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工匠手艺,靠着双手和多年的建筑经验与智慧,创造着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手工艺术品。同时,在这人人自危、颇为炎凉被利益充满的社会上,需要人们能要像妈祖一样,发扬其慈悲为怀,大爱无疆的妈祖精神和文化,弘扬正能量,构建一个和谐团结友爱的社会。
点下面“阅读原文”,看更多汕尾风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