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开创八百年基业是因为梦见姜子牙吗
从甲骨文卜辞、《诗……[连载内容] 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盍往归之,至于朝歌,道穷困,因自鼓刀而屠,遂西钓于渭滨。文王梦得圣人,于是出猎而遇之,遂载以归,用以为师,言:“吾先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 ——《离骚·经第一》 入选理由:得到一个梦中贤人,开创了八百年的周朝。 “马作的卢飞快”,几幡青龙旗卷过,一群威风凛凛的武士簇拥着一位手握长弓,神情肃穆的君王疾速驰出都城,直奔渭水南边一个叫令狐的渡口而去。 君王是去打猎的,三天前他做了一个奇梦,梦见得到了一个叫“望”的圣人老头,帮助自己建立了不世之勋。得到一个良佐是这位君王也是他太公的迫切希望。为了确定此行是否有收获,他之前还专门恭敬虔诚地占了一卦,结果是“所获的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的将是霸王之辅”,所以君王恭恭敬敬地斋戒了三天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 在令狐渡口,武士们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行为怪异的老头——他的钓鱼方法和其他人不同,别人都是用弯钩好使鱼上钩,这个老头用的却是让人笑掉大牙的直钩,而且他口中还念念有词:“负命者上来!” 君王上前一看,哟,这不就是梦中所见之人吗?君王赶紧毕恭毕敬地请求与其交谈,询问治国用人的道理。怪老头说:“君主使用厚禄、重赏、官位收罗人才,就像钓鱼用饵一样。凡是垂钓的都是为了得到鱼。” 君王听得入迷,又追问:“如何使得天下归心?”老头回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他又说了仁、德、义、道的重要性,指出“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和怪老头交谈后,君王很高兴,说:“我的太公曾经说过‘当有圣人到周,周因此将兴’。真的就是您吗?我的太公盼望您很久了。”君王就尊称怪老头为“太公望”,并用自己的车载着他,亲自驾车一起归城,任命他为治军的太师。 这就是开创了八百年周朝基业的周文王和姜子牙君臣二人的风云际会。传说周文王亲自驾车载姜子牙回城的路上,在上一个坡时,拉车的绳子突然断了。姜子牙就对周文王说:“你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就保周室八百零八年。”周文王一听,还想再拉,但姜子牙说:“天意如此,不可强求。”前后一算,西周、东周加起来真就八百多年。 姜子牙:屠夫看世界 别看姜子牙后世风光无限,其实他吃了一辈子的苦。 姜子牙是商朝末年东海上人,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姜尚、吕尚等。因为周文王说其太公曾经望姜子牙助周,所以姜子牙也叫太公望,姜太公是民间对他最通俗也是最有名的称呼。 据史载,姜子牙是神农的后裔,祖先伯夷曾经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举为部落首领“四岳”。但等到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年轻的时候,姜子牙为了谋生还曾当过屠夫、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英雄不问出处”,虽然穷困潦倒,可姜子牙人穷志不穷,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还写了一本《六韬》,只是才华长期被埋没而已。 《史记》里还有一种说法,说姜子牙曾经在商纣王手下任过职,后因纣王无道而离开,去游说诸侯,却“无所遇”。因此,姜子牙与众不同的钓鱼方法,很有可能是他有目的、有预谋地吸引周文王注意的一个政治策略(“以渔钓奸周西伯”)。姜子牙三年没有获鱼,有人嘲笑说:“可以止矣!”他却笑笑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据说后来姜子牙果然钓得大鲤,而且在鱼腹中还有一部书《兵钤》。 姜子牙“七十而相周”,此时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迟暮之人了。在七十岁这个颐养天年的年纪,未来的“武圣”才开始他人生的辉煌。对于姜子牙出山的年龄,《孔子集语》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孟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荀子》则说初见周文王时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浑然而齿堕矣”。年龄不是问题,不管姜子牙那时候多大年纪了,就像《淮南子》里说的“吕尚使老者奋”,他成了“老有所为”的活榜样。在那个平均寿命很短的年代,姜子牙居然能活约一百岁,完全是奇迹中的奇迹。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周文王梦见姜太公一事?或许有,或许没有。同武丁梦见傅说一样,也许这只是周文王的高超政治手腕,《庄子·田子方》里说:“文王欲举而授其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周文王是怕马上使用素无功德的姜太公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使了个“曲线救国”之计: 于是旦而嘱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你的)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好)乎’!”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周文王早上对大夫们说:“我梦见一个好人,面黑而长髯,对我说,给你一个好的辅佐,这样老百姓就有大救星了。”大夫们听了,都说这个好人就是周文王的太公。周文王欲擒故纵地说还需要占卜来确定,而信梦的诸大夫却说这是祖先的命令,无须再占。就这样,周文王顺理成章地任用姜子牙为太师。 文王良佐 周文王对姜子牙有知遇之恩,把朝政委托给他。姜子牙治国也尽心尽力,不更改典章法规,不发布偏曲的政令。三年之后,周文王巡查国内,见到各地的地方势力集团全都纷纷离散,各级长官不再夸耀自己的功德,不同的斛不再进入国境使用,国家得到大治。 除了辅佐周文王治国,据说姜子牙还曾经救过周文王一命:当年周文王因为崇侯虎密告,被以“酒池肉林”闻名的商纣王囚在羑里达七年之久。周的臣子都很着急,周文王听说姜子牙的大名,就派散宜生、闳夭将姜子牙招来。姜子牙就让散宜生、闳夭等拿着黄金千镒,寻到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文马、有熊的九驷,以及其他珍稀之物,通过宠臣费仲献给商纣王。商纣王喜不自禁地说:“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可以放了西伯,何况是这么多宝贝呢?”于是就掉以轻心地放了周文王。周文王出狱后就听从姜子牙之言向商纣王献上洛西之地,以请求免除炮烙之刑。商纣王不仅答应了周文王的请求,还任命他为西伯,赐给他弓矢斧钺,让他可以四处征伐,周文王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商纣王得到的只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周文王得到的却是民心。 失尽民心的商纣王依然怙恶不悛,并用善谀好利的费仲为政,朝政坏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而周文王却是大行善政,积蓄力量收买民心。周文王还悄悄地联络各路诸侯,先后讨伐了犬戎、密须、崇侯虎等部落,剪除了商纣王的羽翼。然后周文王自岐下迁都于丰邑,此时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大有取商代周之势。 《帝王世纪》说周文王曾梦“日月着其身”。日月是帝王之象征,这个梦显然是想说周文王受命于天。这种“受命于天”的说法也是后世想称王称霸者所刻意模仿的行为。但周文王没有天子之福,迁都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由周武王即位。 周武王即位后,对姜子牙更是倚重,把他尊为“师尚父”,君臣二人日夜策划,把灭商兴周作为头等大事。 为了体现反商的“政治正确性”,免除犯上作乱的恶名,周武王他们不仅大加指责商纣王的种种罪行以占据舆论的高地,而且姜子牙还设了个计:他用丹药喂食一个小儿,令其全身纯赤,长大后,还教这个小孩说“殷亡”。这是古代一例成功的心理战,殷民见这个小孩像“红孩儿”般全身赤色,以为他就是天神,又听他说出“殷亡”二字,都以为是天要亡商了。 即位后不久,周武王以姜子牙为太师,周公旦为宰辅,召公、毕公等为左右,进攻到了孟津。这是周武王为了试探诸侯是否齐心而发起的一次军事演习。此次诸侯不期而会的有八百人之多,大家都认为暴纣可伐。而最终周武王却因为“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觉得时机尚未成熟,“汝未知天命,未可也”,在阅兵之后就退军了。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听说商纣王昏乱暴虐更甚,甚至六亲不认地杀了叔父比干,囚禁了箕子。见商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周武王于是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大军临出发时,先按惯例占卜龟兆,出乎预料的是不仅一占不吉,还有风雨雷电接踵而至,连周武王的马也被雷击死了,大家都十分恐惧,连周公也说:“天不佑周矣!”在关键时刻,姜子牙表现出领导者的睿智和坚定,他推开占蓍,脚踩龟壳大骂:“枯骨死草,何知而凶?” 姜子牙相信“成事在人不在天”,他力排众议说:“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他这种坚决的举动大大坚定了周武王的信心。于是周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伐纣王(《尚书》等称是三千人)。姜子牙又下令周军将走过的桥梁全部烧毁,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看来,“破釜沉舟”之举并不是项羽首创,而是姜子牙。 尽管周军按计划顺利前进了,但周武王心里还是有些没底。一天,周武王告诉周公说:“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逸周书·寤儆解》)武王说他梦见伐商的计谋已经泄露,商人惊动了自己,想服从呢没有好的方法,想进攻呢又怕不能成功,想取代为王呢条件又不成熟,他感到这次战争未必能够战胜商纣王,因而很忧虑。周公宽慰周武王说,这是上天对周人不能指望一帆风顺而取得胜利的提示,所以通过梦告诫他,周军一定要戒骄戒躁才能取得胜利。听了周公的这番话,周武王悬在半空的心才勉强放了下来。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周武王召集诸将和各族头领,发表誓师之词《牧誓》,指责商纣王昏庸暴戾,唯宠妃妲己之言是听,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消灭暴君。此时诸侯与会的共有车四千乘,反商联军可谓声势浩大。 商纣王听说周武王亲自率军前来,早就安排好七十万大军相迎。纣师虽众,士兵却因不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大都临阵倒戈,周军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毫无悬念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入朝歌。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逃上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追至鹿台,用黄钺砍下商纣王这个独夫民贼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下,妲己的头也被砍下挂在了小白旗下。周武王活捉了商纣王部属一百多人,姜子牙则率军继续进攻商将方来(就是恶来,据说是秦的祖先)的部队,取得了灭商战争最后的胜利,并举行了献俘礼。次日,周武王宣布自己是天下之主。 战争胜利后,周武王向姜子牙询问如何才能永葆天下。姜子牙说:“大王问得很好!大王若欲江山长久,就要爱惜百姓,与民不争。”周武王认为他说得很对。接下来,姜子牙和周公一起辅佐周武王大修周政,开创了一个孔子无比向往的新时代。 姜子牙是灭商的第一功臣,所以被封为“齐公”,排在周公鲁国之前。其封地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有盐铁之利。姜子牙到了封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实惠,所以人民多归齐,齐渐渐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封国。到了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王室就命姜子牙“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到征伐大权,进一步成为政治上的大国。 中华第一“武圣” 说起“武圣”,今天的人大多会想到关帝庙里的关羽。实际上,明朝以前的“武圣”一直是姜子牙,关羽只是给他陪祀的武将之一。在宋太祖时给关羽的政治待遇(封号)和物质待遇(祭祀品)都还低得很,关羽甚至还一度被赶出陪祀的行列。 在后世,大家公认姜子牙是兴周倾商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兵书《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是古代武学必读之书。他的丰功伟绩早在《诗经·大明》中就被大加赞颂: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姜子牙是西周文、武二王的股肱,《史记》说: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这里已经把姜子牙当做兵家之祖,俨然是封他为“武圣”了。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按时祭祀,无论出师、命将之日都要引辞于武庙,还以古名将十人配享。可以说,姜子牙身后享受了无尽的荣光。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姜子牙被尊为“武成王”,祭奠规格与“文宣王”孔子等同。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治武成庙,画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图形,此时的关羽还只是武圣庙里的一个配角而已。(编辑:点儿)文章摘自 《非常梦》 作者:罗家祥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更多文章进入书摘频道
梦吃日月、胆大包天的辽太师乙辛
萧革不法,重元叛乱, 虽然一度把辽朝政治搞得腐败不堪,然而他两人的消极影响还远远比不上耶律乙辛,耶律乙辛算得上是辽朝的头号奸臣,他在洪基的极度宠信下,专权达十几年之久,凶焰张天,权势灼奕,党同伐异,为所欲为,辽朝政治在他手上江河日下,越发不可收拾了。
耶律乙辛,字胡貌衮,出身微贱,父亲迭剌是个出名的穷汉,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人称“穷迭剌”。乙辛从小就聪明狡黯,牧羊是他的惟一活计。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日厌(ze, 太阳偏西)时分,迭剌前去找他,见他在草丛中睡得正香,迭剌把他晃醒,乙辛大怒说:“干啥,干啥!我正梦见有人手拿日月给我吃,月亮已吞下肚去,太阳刚刚吃了一半就让你弄醒了,真是可惜!”穷迭剌笑他疾人说梦,哪知几年过去,这小子居然成了一个身材魁梧,模样英俊,外表和蔼,内心诡诈的奸雄。
兴宗时, 乙辛 就以刀笔小吏的身份开始接近最高统治者,刻意的钻营,挖空心思的揣摸,他很快就博得了兴宗夫妇的赏识, 爬上了护卫太保的职位。 有这种本事的人,洪基是最为喜欢的,清宁九年,乙辛因有平叛之功,被洪基加官为 太子太傅 ,北院枢密使,进封魏王,赐“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的称号。咸雍五年(1069)乙辛官拜太师,洪基还亲自下诏许他便宜处理四方军旅事务,把军政大权全部托付到了他的手中,乙辛从此权震中外,他的威势实际上越过了身为皇帝的洪基。当时甚至有句谚语说:“宁可违犯皇上的敕旨,也不敢不遵行魏王(乙辛)的白帖子。”乙辛威权在手,开门纳贿,到他家送礼的人比肩接踵,凡是巴结讨好他的立蒙擢荐,比较正派的朝臣却横遭斥逐。耶律仁先功高望重,重元父子都无法将他赶走,而乙辛略施手腕,立即就让洪基把仁先赶到南京担任留守。
洪基碰到心情好的时候也曾例外地欣赏过耿直不阿的人物,他因为南院枢密使杨绩是先朝老臣,便特召接见,谈论古今治乱,大臣邪正等事。洪基说:“当前大臣中比较忠直的只有耶律笙、刘洗二人而已,但刘洗尚不如耶律笙刚介;”杨绩再拜称贺说:“ 哪个朝代没有贤能之士? 只是一般人都抱有世乱则独善其身,主圣则兼济天下的想法。陛下能区分邪正,陟黜分明,实乃天下之大幸!然而就是那个曾经一度受到洪基赏识的参知政事刘洗,只因一句话得罪了乙辛仍不免受到贬官的处罚。 原来, 洪基向刘洗说:“卿不要害怕宰相。”刘洗回答“臣连耶律乙辛都不怕,岂能害怕宰相!”乙辛怀恨在心,稍加坻毁,刘洗就被贬为保静军节度使。在洪基眼里,乙辛简直成了真理的化身,乙辛喜欢的他也跟着喜欢,乙辛厌恶的,他也跟着厌恶,他对乙辛宠信到了这种地步,不要说区区一个刘洗,就连自己的至亲骨肉在遭到乙辛诬陷时, 他也宁肯倾向于乙辛一方了。
当时敢和乙辛抗衡的是皇后萧观音和皇太子耶律荣。
萧观音是兴宗时的大臣萧惠的女儿, 洪基担任燕赵国王时,她就嫁给了洪基,洪基即位后,她被册为皇后, 尊号“搅德”。 她不但姿容冠绝,而且才华出众,擅长写诗,精通音乐,能自制歌词。有一次,箫观音随洪基前往秋山打猎,到了杀虎林,洪基命她赋诗,她随口吟道:“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于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洪基大喜,还拿着该诗向群臣炫耀了一通。第二天,洪基围猎,一箭将一只老虎射死,他得意地对群臣说:“ 力能伏虎,这才没有愧对皇后之诗。 ”洪基每有诗作,也总令萧观音属和,夫妇两人一唱一和,感情十分深厚。
萧观音生了耶律荣之后,洪基对她更加爱恋了,有专房之宠。 然而,洪基是个性格乖戾,喜怒无常的人,不管是谁只要一不顺他的心思,他就会立刻翻脸,六亲不认。他极善骑射,酷爱打猎,所骑骏马名号“飞电”,驰骋起来,风驰电掣,瞬息百里,洪基就经常骑着“飞电”,撒开缰绳,随意乱跑,动不动就只身跑到深山幽谷之中,让扈从卫士找上半天。这是极其冒险的事情, 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有个叫萧韩家的官员就是在随洪基驰骋打猎时堕马活活摔死的,因此萧观音不能不对丈夫的安全担忧。她素来仰慕唐朝徐贤妃的为人,上疏谏道:“妾闻穆王远游,周朝的德政因此而衰败;太康佚豫,夏朝的社稷几乎倾亡。这都是沉涸败猎的教训,帝王施政的龟鉴啊。
妾见陛下临幸秋山,不带随从,单骑逐猎,深入幽远不测之地。这虽然表明陛下威武至极,自有神灵保驾,不过倘有猛禽怪兽,像东方朔所说似的,只怕要遭到简子被沟中野猪咬坏车驾那样的伤害了。 为妾虽然愚蠢糊涂, 却不能不为社稷而忧虑,希望陛下能遵守老子关于驰骋的告戒,采用汉文帝吉行的做法,不把为妾的话当成朼鸡司晨的多余赘言。”洪基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萧观音的意见,但内心里却对她产生了反感,从此很少与她见面了。
大康元年(1075)六月,洪基安排皇太子耶律荣兼领北南枢密院事,总揽朝政。耶律荣小名耶鲁斡,是洪基的独子,自幼聪明,好学知书。洪基曾对萧观音称赞他说: “咱的儿子如此聪慧,岂不是上天赐予的吗?” 耶律荣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文武才干。清宁十年(1064), 他随洪基在中京打猎,连发三箭,箭箭皆中。洪基拍着他的肩膀对左右大臣说:“朕的祖宗,都是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此儿虽幼,却不坠祖宗尚武之风。”后来, 耶律荣又遇见了十只鹿,弓弦响处,有九只应弦而倒,洪基大喜,专门为此设宴庆贺。 耶律荣6岁时封为梁王,8岁立为皇太子,洪基还命群臣每逢正旦、端五、冬至等节日都得向太子进表称贺。这一切无不表明了洪基对儿子的钟爱和器重,因此, 耶律荣不到18岁 ,洪基就开始让他总揽朝政了,还亲自选了个秉直好义的耶律引吉当他的师傅。耶律荣法度修明,又建议提拔颇有才干的定武军节度使赵徽为南府宰相,这显然对早就与耶律荣母子俩存在矛盾的耶律乙辛构成了严亚的威胁。 诡计多端、心狠手毒的耶律乙辛 见洪基与萧观音关系出现裂痕,便想首先捣鬼把萧观音除掉。
萧观音好音乐,尤善弹琵琶,因此和她来往的都是些有此特长的人,其中最密切的是伶人赵惟一,她曾作了一首《同心院词》,只有赵惟一能演奏得令她满意。萧观音还有个婢女名叫单登,本是耶律重元的家奴,在弹筝、琵琶方面也很有点本事,但她的技巧比不上 赵惟一 ,于是她对赵惟一就嫉妒得要命。洪基曾经召单登弹筝,萧观音进谏说:“此人是叛臣家的婢女,岂知她会不会怀有豫让之心(豫让原是战国时智伯家的门客,赵襄子灭智伯,豫让毁容变哑,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被执自杀,事见《史记·刺客传》)?不能让这种人亲近御前!“把单登 赶出宫去。单登对萧观音更加怀恨在心,她的妹妹是教坊艺人朱顶鹤的妻子,朱顶鹤又是 乙辛 的党徒,在乙辛指使下,单登就和朱顶鹤诬告萧观音和赵惟一私通。乙辛赶忙把此事报告了洪基,并编造了一首《怀古诗》作为证据,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洪基大怒,命乙辛和北府宰相张孝杰审理此案。 乙辛逮捕赵惟一施用钉子钉, 用火烧等种种酷刑,又捕风捉影把教坊艺人高长命抓来严刑拷打, 两人都屈打成招。
枢密副使萧惟信听到此事,急忙找到乙辛说:“皇后贤明端重,养育储君,她是天下的母亲啊!怎么可以凭叛家仇婢的一句话就把她治罪呢?”这话当然丝毫不起作用。乙辛把假供词呈给洪基,洪基起先还有点犹豫不决,等到张孝杰再审,捏造了许多细节,洪基便火冒三丈,当天就下令将赵惟一灭族,斩高长命,勒令萧观音自尽耶律荣及公主等人披散头发,痛哭流涕地乞求代母受死,洪基不许。 萧观音 有冤无处诉,悲愤交加,含泪写下一首绝命词,自缢而死,尸体送还给了她的娘家安葬。 耶律荣痛不欲生, 在地上打着滚高声喊道:“杀我母亲者,耶律乙辛也!”旁观者无不咋舌。
乙辛做下如此大孽, 不免心虚,为了继续蒙蔽洪基,便说:“皇帝和皇后就像天地一样,有天无地是不行的。”接着就极力称赞他的党羽驸马都尉萧霞抹的妹妹萧坦思既美且贤,可以为后,洪基岂能不信?召来一看,果然中意,便纳在宫中乙辛满以为地位稳固了。更加横行不法,岂知惹恼了一位壮士。护卫官萧忽古怒愤填膺,发誓要杀死乙辛,他曾藏在桥下,想等乙辛经过时行刺,可惜天降暴雨桥被冲塌,没能成功,他还想在围猎时动手,又被亲友拦住。北面林牙萧岩寿秘告洪基说:“耶律乙辛自从太子参政,便心怀不安,又和张孝杰相勾结,只怕将要加害太子,不能再让他身居要职了。”不知何故,洪基这番居然采纳了萧岩寿的意见,把乙辛出为中京留守。奸臣一出,朝野欢呼,同知南院宣徽使谐里、都林牙耶律庶成及耶律孟简纷纷上表祝贺,称赞洪基能纳忠言。然而人们高兴得太早了,昏眼的洪基远远没到觉悟的时候。
耶律乙辛抹眼淌泪地对人说:“乙辛无过,遭到诬陷才被派出朝廷的。”他的党羽也生怕洪基变心,急忙劝洪基册立皇后,洪基便在母亲萧批里0076年三月死)安葬之事尚未结束的时候,册菹坦思为皇后,枕边风一吹, 洪基果然后悔了。 乙辛过生日,他遗近臣耶律白斯本送去赏赐物品给乙辛祝寿,乙辛乘机让耶律白斯本捎话说:“臣见奸人在朝,陛下孤身一人,十分危险,臣身虽在外,却甚是寒心。”洪基马上赐给乙辛一辆车子说:“你别着急,快要召你回朝了。”洪基竟回过头来怀疑起了萧岩寿,把他出为顺义军节度使。接着就与百官廷议,要召回乙辛,群臣没敢发言的,只有耶律撒剌奏道:“萧岩寿说乙辛有罪,不能担当枢密使,所以陛下才把他放居外任,现在义想召他回来,反反复复,只怕天下要生疑心了。” 连着进谏了三次,洪基根本不听。没过几天,就恢复了乙辛北院枢密使的职位。
一个奸臣尚嫌不够,洪基 又豢养起了另一个奸臣,这就是与乙辛合穿一条裤子的 汉族官僚张孝杰。 张孝杰拍马献媚的本领不亚于乙辛,有年秋天,洪基打猎一天就射得三十只鹿,高兴得洪基大摆宴席,命张孝杰坐在他的身边赋《云上于天诗》。喝到酒酣之时,洪基感慨万端,摇头晃脑地唱起了《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孝杰应声奏道:“今天下太平,陛下何忧?富有四海,陛下何求?”洪基大悦,以为这话正说到了他心坎上,把张孝杰赐姓耶律,还向群臣夸赞说:“先帝重用耶律仁先、耶律化葛,因为他们是贤智之士,朕有乙辛、孝杰,其贤智不在仁先、化葛之下,诚为得人。”后来又觉着张孝杰可与唐代名相狄仁杰媲美,把他改名曰耶律仁杰。这个狄仁杰式的人物实际是个极其 贪鄙无耻之徒,他曾有句名言: “没有百万两黄金,不足以称作宰相之家。” 他和乙辛狼狈为奸,乙辛干坏事,他就在背后出鬼点子。
乙辛再度上台 ,洪基对他的宠信程度也大大超过了以往,诏令他的兄弟亲戚都可参加世选当官。 乙辛 遂更加估宠不法,把曾反对过自己的谐里、耶律孟简等人贬官,把萧岩寿流放到乌陈部终身劳役,萧忽古也被逑捕施加严刑,最后流放到了边疆。紧接着乙辛就把迫害的矛头指向了皇太子耶律荣。
耶律荣自母亲死后一直抑郁寡欢,他和乙辛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乙辛不把他置于死地,岂肯罢休?殿前副点检萧十三对乙辛说:“今太子犹在,甚得民心,大王既不是名门望族,又有诬杀皇后的过失,将来太子继位,大王灾祸难免,应早作打算为好。”乙辛说:“我担心的正是此事。”当晚就纠集党徒策划加害太子的阴谋。第二天,在他指使下,护卫太保耶律查剌等人向洪基报告说:都部署耶律撒剌、枢密使箫速撒企图拥立太子。
洪基命他立案审查,结果查来查去,毫无实情,洪基仍不放心,把耶律撒剌、萧速撒二人 贬官 ,还把六百多名护卫士兵鞭打一频,调到边境。同时根据乙辛的建议颁布诏令:有告谋逆者,重赏。此令一下,乙辛的党羽萧讹都斡、耶律批不也装出投案自首的模样说:“耶律查剌告发之事全是实情!臣也参与其谋了,就是想杀害乙辛拥立太子。臣等害怕连坐,所以才来自首。”这苦肉计真灵,世上哪有自己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的?洪基完全相信了,下令杖责关押耶律荣,由耶律燕哥负责鞫治。耶律荣百般诉冤,对耶律燕哥说:“皇上只有我一个儿子,把我立为储君,我还有什么别的要求?公和我是堂兄弟,请你念我无辜,在皇上面前替我解释解释。”不料,耶律燕哥就是乙辛的死党,萧十三对燕哥说:“如果把太子的话原原本本禀报上去,咱们的大事可就坏了,干脆就说他已经供认不讳。”耶律燕哥遂按萧十三的意思向洪基作了汇报。乙辛又把耶律荣平时亲近的几个人下到狱中,严刑逼供,使他们屈打成招。
乙辛 仍怕洪基下不了狠心,就把这几个人押到洪基面前, 让他们身戴重枷, 用细绳勒住脖子,连气都出不来,这几个人不堪其苦,只求快死,一副挣扎痛苦的模样。
乙辛从旁说道:“陛下请看,他们都痛心疾首了。”洪基至此岂能不信?遂暴跳如雷,当即下令将耶律荣废为庶人,囚于上京,太子宫里所有役使之人全部诛杀,萧岩寿、萧忽古等人也带到中京问斩。牵连被杀者不计其数,当时正值盛夏,尸体多得来不及掩埋,到处都散发着腐烂的臭气。
耶律荣被押走时,仰天大呼 :“我何罪之有!”萧十三硬把他拖上车去,锁闭车门,萧得里特负责监押,一路上不准耶律荣下车,还屡加凌辱。到上京后,把他囚禁在了高墙围成的院子里。 与耶律荣有过交往的贵族朝臣也都被流放到了边疆。 大康三年十一月,乙辛派萧达鲁古到上京杀害了耶律荣,上京留守萧批得谎称耶律荣因病而死。洪基闻讯,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将儿子葬于龙门山,刚想接他的妃子还中京,乙辛又先下手把她杀死。心腹之患一除,乙辛及其爪牙得意忘形,互相庆贺,聚在一块欢饮了好几天。凶手萧达鲁古作贼心虚,惟恐东窗事发,常常心惊胆战,走到哪里都带着刀,偶尔被洪基突然召见,他便紧张得想自杀。然而洪基昏迷糊涂,他一直安然无恙。
洪基继续昏眼下去。萧坦思入宫已有二年了,还没生下个孩子,她就向洪基说自己的妹妹斡特懒能生孩子,斡特懒当时已嫁给乙辛的儿子绥也,洪基命他们离婚,把斡特懒纳人宫中。岂料这斡特懒也是只不会下蛋的鸡,乙辛便乘机对洪·基说:“皇弟宋魏国王和鲁斡的儿子耶律淳可以立为储君。“北院宣徽使萧兀纳、夷离毕萧陶陈谏道:“陛下不立嫡系,是把国家拱手让给别人啊!”洪基仍然犹豫不决,后来看到宫女李氏进上的《挟谷歌文》,他才明白过来,把寄养在萧怀忠家的孙子耶律延禧和孙女延寿接到了宫中。
乙辛又蓄谋加害延禧,大康五年 (1079)正月,洪基将要去山榆淀打猎,乙辛建议把延禧留在中京,洪基不知是计,将要从之。萧兀纳说:“皇孙年龄尚小,倘若不好好保护,只怕发生意外。果真要留下他,请把臣也留下,以防不测。”洪基觉着有理,就把延禧带在了身边。从此他那混沌的心里多少开了点窍,开始怀疑乙辛了。走到黑山平淀的时候,洪基一路上见扈从官员大多都跟在乙辛的马后,对他点头哈腰,极其恭顺,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才对乙辛产生了反感,把他赶出朝廷,知南院大王事。 可是一直到最后,洪基还是没有根据乙辛的主要罪行加以惩处,只是由于乙辛企图逃往宋朝及私藏武器的事被揭发,洪基才把他缢杀。 张孝杰也只是私贩湖盐及擅改诏旨之罪才受到了削爵的处罚,后来老死在家乡。这两大奸臣的绝大多数党羽依然逍遥法外,身居要职,所以朝政不但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反而加速向着腐朽没落的深渊滑去。
太师公是谁
您好。
您应该说的是太史公吧,没有太师公这个称呼哦。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在丞相上,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由来:
1、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对其父司马谈称呼及自称。
注:后人(即白话《史记》)为了区分,一般称司马谈为(老)太史公。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汉书》卷六十二: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蕲孙昌,为秦王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毋怿,毋怿为汉市长。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综上所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为太史公,而司马迁既是太史公,也是太史令。
2、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
《史记·孝武本纪》:“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祀,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
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公,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卫宏的《汉旧仪》是专门记载西汉制度的著作,卫宏是东汉初期的著名学者,对西汉制度、礼仪有专门的研究,他的论述是准确的。他在《汉旧仪》中记载: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太史公是崇天敬神的汉武帝特意设置的,正义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自周至汉,其职转卑,然朝会坐位犹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属仍以旧名尊而称也。”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不再让司马迁子孙再世袭担任太史公职务,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
3、太史公轶事
太史公·司马迁曾特为何氏安徽庐江开基始祖庶公(别号:自修,轩辕黄帝第60世耳孙,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远祖)像题词:
《像赞》
更名改姓, 因避强秦。宁去候统 ,甘为庶民。
承先启后, 继旧开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太史公·司马迁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