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因为嫁妆娶不起媳妇?古代结婚究竟要准备多少嫁妆?
都说现代年轻人结不起婚,其实古人同样也有这方面的烦恼。古代婚礼要比现代婚礼麻烦多了,各种复杂的习俗简直能把人看晕,但导致古人娶不起媳妇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要准备的嫁妆实在太多了,一般穷苦人家根本就没这个条件。除了不用买房,其余的东西都要准备新东西,还有各种金银首饰,所以古人想结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结的。当然富有富的结法,穷也有穷的结法,主要还是看双方能不能接受,但一般最大的阻挠在父母一方,因为中国结婚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诗经·国风》中“以而车来,以我贿迁”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大致意思是你驾着马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可见嫁妆这一风俗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嫁娶风俗已经相当开放啦!结婚可以什么都不要,那就是裸婚;结婚也可以大张旗鼓,黄金遍体,如福建出现的“黄金新娘”。而在绝大多数的地区,普通人家嫁女儿,条件好的还陪嫁房子车子。这让一部分现代人哭晕在路上,男人娶不起,女人也大呼“嫁不起”啊。那古代的嫁妆有多少呢?大家伙就跟随我穿越到古代看看吧!
嫁妆到底是什么?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奁具”“嫁资”。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娘家一般会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日常起居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所谓“十里红妆”其实是指抬嫁妆的队伍有十里那么长,嫁妆十分丰厚、送嫁队伍又无比壮观的场景,也是指旧时富家嫁女的场面。有人算过,真正的“十里红妆”至少需要300-400人抬着嫁妆走在路上,场面之宏大,不是平头百姓所能仰望的。
在古代,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很常见,然而,也有好多普通人家的女儿因为“厚嫁”和重聘礼的习俗而无法及时出嫁。女子嫁不出去?那也真够不可思议的,为了所谓的“面子”,条件差一点的人家直呼嫁不起,嫁不起啊!(这一点倒和印度嫁女置办丰厚嫁妆有点相似)清朝时,乾隆皇帝曾专门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科普一下关于嫁妆的小知识:
1、嫁妆的所有权是谁的呢?嫁妆是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合理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好。
2、女人去世后,嫁妆又该何去何从?女子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中国女子的财产继承权在汉唐时期就有,但宋朝开始受到限制,明清完全丧失。中国女子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的,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3、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怎么办呢?嫁妆由女子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4、嫁妆都被干嘛用了?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女子太软弱了,那么部分恶婆婆会霸占嫁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嫁妆没有被霸占,那么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看完以上内容,倒是让人觉得古代的嫁妆制度颇有高明之处,规避了现代夫妻分割共同财产时相互厮杀扯皮的现象。
为什么要送嫁妆呢?
1.十里红妆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咦!这不是拼爹吗?女方的爹提供越丰厚的嫁妆,女儿在男方家的地位越高。看来不管哪个时代的爹妈都不容易啊!
2.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就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
3.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社会重视,婚姻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的一种手段。宁绍一带在明清时期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商人虽然手握大量财富,但因“重农抑商”的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此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间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事竞尚奢华,动辄花费万金来置办“十里红妆”。
古代嫁妆有哪些呢?
嫁妆可不是随随便便想送什么就送什么,每一个嫁妆物件都是有考究的,都有各自美好的寓意,常见的嫁妆一般包括以下:
痰盂:以痰盂作子孙桶,寓意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红尺: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
花瓶:寓意花开富贵。
铜盘及鞋:寓意同偕到老,白首同心。
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
龙凤被、床单、枕头:祝福新人恩爱缠绵。
龙凤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再大件或考究一点的有以下几样:
拔步床
拔步床又名千工床。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这种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这样像小房子一样的床,是古代富家女子嫁妆中重要的一部分。
闷户橱
从外形来看,闷户橱是条案与矮柜的结合体,上面是条案的样子,有的有翘头,有的无翘头,可以承置、摆放物品。案条下方是抽屉和闷仓,用以收纳、储藏物品。因是民间嫁女之家必备的嫁妆之一,民间又名嫁底。
樟木箱
樟木箱,也叫女儿箱,曾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江南大户人家,若生女儿,便在家中庭院栽种香樟树一棵,女儿到了待嫁年龄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道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
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
妆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在古人的世界中,早已将妆镜台作为了女子的象征,殊不知,妆镜台是寄托女子感觉的一个物件儿。这件家具是随女子来到夫家的,自然也成为了嫁妆中最有“情感”的一个。
子孙宝桶
子孙宝桶又称为子孙桶,里面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是姑娘们的嫁妆三宝之一,陪嫁时必不可少。
除了这些常规陪嫁,还有一些“骨骼清奇”的陪嫁,看看究竟是什么呢?
妾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早期还会让妹妹跟着,一起嫁过去。这些陪嫁女子,夫家往往照收不误,纳为媵妾,这“媵妾”就是俗话说的小老婆。
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都还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
丧服、棺材板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
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也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它便是“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内容的夫妻为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
看完这些,我们不禁感慨,古代嫁妆真的很丰富,而且也不比如今的“房子车子”容易。
不过结婚乃人生大事,再难也要去置办,谁让一生就此一回呢?时代越是发展,嫁妆也由爱情的温馨走向法律的尊严,由爱情的热烈走向结婚的标志,成为一种结婚的象征,一种结婚的符号。
其实嫁妆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婚姻的幸福与否。相反,或许正是那些简单、普通,但意义非凡的嫁妆,才能让我们永生铭记。
先秦时期就出现嫁妆了,古代的嫁妆究竟有多少呢?
嫁妆和彩礼是现代中国社会年轻人结婚,绕不开也躲不掉的习俗,很多人对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彩礼,嫁妆感到头痛。然而,结婚是女方陪上嫁妆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在古代,嫁妆的类别更是丰富多彩。
陪嫁妆的目的主要有2个,
1.作为聘礼的回礼,男方下了聘礼以后,女方家里为了显示自己和男方实力相当,不是为了卖女儿,而回一些嫁妆。
2.作为女方的个人财产,为自己后面的生活做个保障。嫁妆的多寡,对应着女方在夫家的地位高低。
嫁妆主要分为几个类别:
一、陪嫁人员。一般大户人家,贵族的小姐会配备一些贴身丫鬟,男仆等,在新的家庭里面继续做事。从娘家带来的仆役,继续在夫家做服务工作,奴仆对主人依附性高,女主人对他们也比较信赖,陪嫁人员也可以作为娘家人给予女方支持和帮助。
二、金银首饰,家居,生活用品。古代妇女一般来说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所以自己手里可支配的钱财越多,在夫家的地位越牢固。
1. 金银首饰一般选取比较轻巧,价值高的一些物品,便于流通,必要时补贴家用。
2. 家具方面一般有,妆匣、拔步床、闷户橱、压箱底、樟木箱、子孙宝桶等。这些家具都有着美满吉祥的寓意,而且价值十分高昂。
3.日用小件一般是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生活用品,如痰盂、红尺、花瓶、银包皮带、龙凤被、龙凤碗筷等。痰盂象征着子孙满堂,红尺寓意良田万顷,花瓶代表着花开富贵,皮带寓意腰缠万贯,龙凤碗筷碗筷象征着丰衣足食。
三、商铺、房屋、田地等不动产,这类嫁妆主要是为了养老和传承,为以后生活的巨大变故做好应对准备。
结婚行李箱里面放什么
习俗,女方的嫁妆中会有一只陪嫁的箱子,而陪嫁箱子里放哪8样东西呢?这个陪嫁箱子的尺寸一般都是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1、陪嫁箱子
红箱子就是民间习俗所说的压箱底了,箱子颜色的选择当然是大红色的,而红箱子的种类一般有3种:樟木箱、行李箱和拉杆箱,这个就要看新娘自己的喜好选择了。而陪嫁箱子中放置的是下文中的第6、7、8条内容中的物件。
2、床上用品
床上用品一般是4床结婚棉被,4床垫被,4个枕头和4个靠枕。其中结婚棉被是由2床普通的被子、一床百子被和一床龙凤被组成的,有着顺利传宗接代和龙凤呈祥的寓意。
床上用品
3、蜜糖罐
在陪嫁箱子中放一对蜜糖罐的寓意非常明显,就是希望新娘新郎的这段婚姻能够一直甜甜蜜蜜,令人羡慕。
4、子孙桶
子孙桶一共是两只。两只子孙桶一共放置8样东西,一只桶内放置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红枣、红花生、桂圆和莲子,另一只桶内放置爆米花、5个咸鸭蛋、卫生纸和一包筷子。准备好这些东西之后要在子孙桶的外部用红布完全包裹,然后在子孙桶的上方放置一捆柏树枝和一个喜字。
子孙桶
5、红色脸盆
和子孙桶类似,红色脸盆的数量同样是两个,而且也要在里面放上相应的东西。一个红色脸盆内要放置健康秤和万年青(需要带籽),另一个红色脸盆内放置新娘送给公婆的帽子和鞋子(鞋子内部要放置一双袜子、两块糖果和三颗红花生)。同样的,这些东西准备好之后要在盆内撒上一些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最后将柏树枝和红喜字放置上方。
6、日常用品
新娘嫁入新郎家,以后就在新郎家中生活了,因此要准备一套全新的日常用品以后使用。主要是牙刷、牙膏、毛巾、洗发水、沐浴露等,而如果是在酒店中出嫁的新娘,那么在酒店的当天就可以拿出来使用了。
红箱子
7、柴米油盐酱醋茶
将这些厨房用品放置陪嫁箱子内代表的意思是自己家的女儿非常能干,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是一个贤惠的女子,让新郎一定要好好珍惜。
8、压箱钱
在古代,这个钱是给新娘的,毕竟在古代科技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还没有支付宝、微信等等,在男方家中如果新娘或者夫家急需要用钱了,这个钱可以拿出来备急用。所以娘家都会提前准备好在陪嫁箱子的四个角落或者正中央放上一定的压箱钱。
古代新娘陪嫁嫁妆都有些什么?
女子结婚需要准备嫁妆,娘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这个习俗从古到今都有。而这些嫁妆不仅仅代表着娘家人对女儿的关心,也是体现这个女儿在娘家的地位,娘家人对他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结婚女子娘家的身份地位,而陪嫁的物品每个也都有其深意。
现代的嫁妆多少不会那么讲究,但是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是非常讲究的。大户人家的嫁妆更为讲究,他们为女儿准备的嫁妆物品一定是非常齐全的,可以说这些东西已经包括了新娘从出生到死所需的一切东西。一般情况下想让女儿在婆家过得好过一点,娘家人都会尽其所能地将嫁妆准备得更齐全一点,生活用品,猪狗家禽,还有佣人丫鬟等等。有那么几样东西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中是必不可少的。
女子出嫁都会坐轿子走,有饺子里面装满了鸡鸭猪狗等东西,这些东西在古代时候都是象征着娘家的经济情况。在这个里面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须要带的礼物就是“大雁”,因为有“执雁为礼”这一说。还有一样东西是香的女子贞洁的,也是两家人在嫁妆里面准备好的,就是一张白床单,在古代女子贞洁比命还重要,所以在女子出嫁之时都会准备一张白床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陪嫁的丫鬟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毛巾脸盆鞋子,衣服新郎,金银首饰,桌椅板凳,柜子箱包等生活用品;嫁妆里面甚至包括棺材和“马桶”。总之有条件的会出嫁的女儿尽量准备的齐全。
“十里红妆”也就是形容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物品众多,不过这些主要还是看出嫁女儿的人家,要看这家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情况。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当然准备的嫁妆就会更多,其实在现在也还是这样。
传统备婚杂俗——置办妆奁
陪嫁溯源
嫁妆古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来就泛指女家陪同女儿一起出嫁的兼备实用性和礼仪性的物品。从文献记载看,春秋时代就已经兴起了陪嫁的习俗,当时有名的政治家百里奚就是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而进入秦国的。重金陪嫁的风气在南北朝时期极为盛行,庶族为把女儿嫁给士族子弟以抬高身份,宁可陪送许多财物以弥补自身门第的不足,故又将“陪嫁”称为“陪门”。
父母出于骨肉亲情、家族体面,以及为了确保女儿嫁入夫家后的地位,往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女儿置办一份丰厚齐全的奴妆。“赔不尽的田女,办不尽的年”,婚礼消费对于娘家人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
妆奁种类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和嫁女的壮观场面。“十里红妆”的整套器物从家具摆设到床上用品,应有尽有:大到千工床、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旧时富贵人家陪嫁妆奁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儿种:
(1)硬木什器类
包括带箱座的樟木箱子一套,取双数如二、四、六、八对,内装四季衣服、尺头衣料、各式鞋履;花梨木或楠木首饰匣一对,内装成套的金银首饰、珠宝玉器:除此之外,还有用红木等高档材料制成的梳妆台、穿衣镜、盆档、盒架等。
(2)摆设器皿类
包括花瓶、果盘、果盒、茶壶、茶杯等日常家庭用品,材质多为瓷器、银器、铜器、漆器或景泰蓝器皿。
(3)床上用品类
包括床单被褥、绣花枕头、帐幔、床帘等。陪嫁床上用品的数目很有讲究,四铺四盖谓之“四平”,八铺八盖谓之“八稳”,六铺六盖谓之“六六顺”。
(4)梳妆盥洗类
主要是镜匣,内装镜子,附带抽屉,抽屉里装有梳子、头针、胭脂花粉。除此之外,还有脸盆、脚盆、浴盆、洗衣盆等。平民人家嫁女,陪嫁中没有古董陈设之类的贵重物品,但是两床被褥、四季衣服、一对箱子、一套盆桶,一对灯烛和几件简单的首饰是必不可少的。穷苦人家至少也得有木箱、马桶和灯烛。
特色嫁妆
(1)子孙桶
“子孙桶”又称“喜桶”,就是漆红的桶,桶里放上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云片糕,以及半生不熟的红鸡蛋等物品,取其早生贵子的寓意。桶盖上贴上红喜字,再用红线扎牢,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用块大红布将其包住。送嫁时必须请一个模样俊秀的小男孩背着“子孙桶”跟着抬嫁妆的队伍一起走。到了新郎家,依照各地不同的习俗,对子孙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地方是男方家请来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掀开桶盖子,取出桶里的“彩头”,然后朝里面撒尿,意在祝福新婚夫妇头胎就生男孩。有的地方是成亲之夜,喜娘一边往外倒桶内的物品,一边念“口彩”:“子孙桶,滴溜圆,子子孙孙做状元”。有的地方是男方收下子孙桶后,取出里面的东西,然后请一女厨用烧沸的肉汤来涮洗,称之为“百子汤”。
(2)女儿酒
用女儿酒作为嫁妆是浙江绍兴地区的风俗。家中若有女孩出生,便在女儿出生后选用精白米、优良麦曲等酿酒数坛,并请画匠在坛子上精心绘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寿星仙鹤等吉祥图案,名曰“花雕酒”,然后泥封窖藏。待到女儿出嫁之日,这几坛花雕美酒便是送奁队列中最人注目的陪嫁,称其为“女儿酒”或“女儿红”。婚宴上,男方家就用此酒招待来客,启封时芳香扑鼻,味美醇厚。
(3)长命鸡
豫东淮北一带的送妆队伍里,少不了一个男童怀抱一雄一雌一对“喜鸡”,“鸡”同“吉”,“吉”上加“吉”,诸事顺利。按规矩,这对陪嫁鸡要精心喂养到老死,并同葬一棵树下,象征新婚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恩爱之情,又名“长命鸡”。
攒妆添箱
嫁妆的丰检厚薄成为衡量女方门第贵贱、身份高低的一个标志,所以与此“体面”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亲朋好友都会在嫁妆的置办上赞助一下。嫁妆的来源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出自自家的积蓄和采办,即“攒妆”;另一部分来自亲朋好友的赠送,谓之“添箱”或“添妆”。讲究礼仪的人家在收到男方的大定聘礼或请期议定后,便把聘礼中的酒肉点心,干鲜水果分成很多份,随同喜帖,一起给亲朋好友送去。这些人收到喜帖后,自然会把礼金和“添箱”礼物送来。
送嫁妆
送嫁妆的主要工具是“嫁妆托子”,旧时婚礼一般从喜轿铺里租来“嫁妆托子”抬嫁妆。嫁妆托子是一种特制的长方形金漆雕花桌子,四周有栏杆,放在桌子上的箱柜匣盒,古董陈设、各类器皿及其他一切杂物用具,都用红线圣与栏杆栓系牢固。
陪嫁这个话题之前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现在从传统婚俗来看还是有必要的。嫁妆决定了新娘在日后婚姻生活中的底气。倒不是说嫁妆越多越好,但是嫁妆决定了娘家对女儿的重视程度。娘家就是女儿的底气,娘家人看的重婆家自然也不敢怠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