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相面
经历咸丰七年被皇帝罢黜回家的大挫折和弟弟曾国华之丧以后,“天命”二字又一次出现在曾国藩的词典中。回首他的一生,更让他体会到天命的难以捉摸。极度痛苦中,“天命”之说与“黄老之术”成了他挽救心理危局的良药。
关于曾国藩与相面术,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曾国藩是相面大师,相术精绝,可凭一面定人荣辱甚至生死。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乃至有人将《冰鉴》-书托于曾国藩名下,结果风行海内,至今仍然畅销不绝。另一种以为曾国藩既为不世之纯儒或者说醇儒,于相术必未用心。比如薛福成说:“世俗颇传曾文正精相术……余谓文正于相术不必精。”(《庸庵笔记・谈相》)葛虚存更干脆否认了曾国藩研究过相人之术:“文正儒臣,岂有相人术哉?”(《清代名人轶事・曾文正知人》)
我们先撇开这两种聚讼不已的结论,厘定一些简单的事实。
一、曾国藩的识人本领确实高人一筹。
曾国藩以识人之明闻于史册。郭嵩焘所作墓志铭中说他“以知人名天下”,清 *** 对他盖棺论定,有“尤得以人事君之义”一句,也就是说,他善于为君主识拔人才。曾国藩发现人才之多、影响之大,确实无人可与匹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郭嵩焘、沈葆祯、丁日昌、杨岳斌、彭玉麟等晚清风云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荐拔。出身曾氏幕府位至巡抚、总督者,多达三十余人,支撑起了晚清的大半个天空,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二、曾国藩确实会以“相术”相人。
曾国藩接见生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先不说话,而是盯着客人,从上到下看上几分钟。《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这种相人方式当然不免使许多被接见者十分不舒服,曾国藩却在这几分钟内对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判断,据说“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他与曾国藩首次见面的情形。
1863年9月,容闳到安庆拜见曾国藩,商讨洋务事宜。他回忆说:“这天,当我的名片递进去以后,我在接待室只稍停留片刻,就被引到这位中国的大人物面前。依照惯例,总督向我表示了欢迎,然后他便请我坐在他的正对面。他默默地坐着,一直对我微笑着,这样长达几分钟,看样子见到我使他非常愉快。但同时他又以锐利的目光从头到脚审视着我,似乎从我的外表能够发现什么奇异之处。最后,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的双目,好像我的眼睛特别吸引他的注意。我必须承认,在这期间我虽然没有羞怯感,但我的确感到不安得很。接着,他开始向我提问。”
曾国藩问容闳是否愿意在他麾下当一个军官,并且说:“我从你的相貌可判断出,你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因为我从你的眼睛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勇敢且具有指挥才能的人。”
容闳回答说,他也许有军人需要的勇敢,但缺乏军事训练,谢绝了曾国藩的好意。
这是文字中记载曾国藩相人最生动详细的一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字材料证明曾国藩精研相人之术。
《湘乡曾氏文献》中有《同官册》-册,内容是曾国藩接见属员后写下的评语。从这些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相学素养。有一些人的身形面相为他所肯定,比如“唇薄而定,鼻正而长”,“面如条瓜”,“身材挺拔”,在这些人名后面,他画O,认为这些面相证明这些人“心术正”、“可造就”、“可用”。而另一些人名下面则记有“横纹入口”,“视下闪烁”,“鼻削下锐”等从相学角度来说是恶相的描述,这些人的名字被画了△,后面评以“心术或坏”、“庸俗”甚至“坏种”等词。很显然,许多下属仅凭这一面之缘,或者说,仅仅因为自己鼻子和眼睛的形状,就被曾国藩决定了政治前途的穷与通。
除了这本《同官册》,曾国藩研究、运用相术的记载还大量见于其日记之中,如咸丰八、九两年,曾国藩日记中大量记载了他接见部下时的相面结果:陈青云“眼圆而动,不甚可靠”;刘湘南“眼黄有神光,鼻梁平沓,口圆有童心,腰挺拔,面英气可爱”;熊登武“目有精光,三道分明。鼻准勾而梁方,口有神而纹俗……三年入罗营,从救江西”;周惠堂“充水营口官。颧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靠”;傅裕昆“鼻歪,不可恃,色亦不正”……这些评价中,充斥着大量相术术语。
曾国藩精通相术的记载,与他识人之明的事实,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多数人认为二者是有必然联系的。清末着名学者俞樾就这样说:“湘乡(指曾氏)出入将相,手定东南,勋业之盏,一时无两。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春在堂随笔》)
正史和野史都记载过曾国藩相术之神奇,最有名的一次是对湘军名将江忠源命运的预测。湖南老乡江忠源任侠自喜,一身英气。曾国藩一见,即叹为奇士。江氏告辞出京之时,曾国藩看着他的背影,对朋友说:“此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天下太平,谁都不相信曾国藩的话,后来太平军兴,江忠源果然在安徽庐州(今合肥)城破时自杀(一说被杀)。这成为后人证明曾国藩相术之准的最佳证据。
事实上,虽然相术在中国十分流行,但对于相面之术的争论也持续了几千年。不过,传统相术也有部分今天看起来仍然十分合理的内容,因为除了相面相外,它还有“相精神”的一面。相书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一个人的神情面貌确实可以昭示出他的气质特征,如一个人多年心情抑郁,他的表情在人看来必然是阴沉的:而一个乐天开朗的人,其眼睛通常是明朗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气色气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性格类型及胸襟眼光。
曾国藩对于“相精神”、“相气质”、“相行动”是非常重视的。咸丰八年九月廿三日的《日记》记载:“是日,意城为我抄陈希夷《心相篇》,因熟玩数过。”《心相篇》是宋初术士陈抟的名作,主张从人的行动细节中去推测其性格,里面既有因果报应的老生谈常,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日记中,曾国藩还参照历代相法经典,结合自己多年相人之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看相方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这都是曾国藩注重从精神气质角度去相人的明证。
可以说,曾国藩比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了传统相术中的精华部分。平时,他不但重视从相貌外表和精神气质上观察人物,还十分留意对各类人物的风评,并一一记录在案,待到面晤,再作综合判断。咸丰九年四月初十日,曾国藩在日记中道:“术字最有道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解也。又言蹈道别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是曾国藩相术的精华。这也正说明,曾国藩对人判断的有效性,是来自于精神气概而非具体的五官相貌。
不仅钻研相术,曾国藩还是一个杂家,他一生于书无所不读,尤好诸子之书,且嗜之甚甘。
老子的简约博大,庄子的心灵自由,墨子的雄心苦力,法家的坐言立行,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推崇诸子皆豪杰之士,去孔子并不甚远:“豪杰之士所见类不甚远。韩氏有言:‘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除了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曾国藩对一般士大夫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也很感兴趣。在曾国藩眼里,无处不是学问。因为怀抱经天纬地之志向,所以他的眼光极为开阔。所谓“案牍之文”,也就是历代“文件汇编”,内容当然枯燥乏味之至。然而,曾国藩却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政治智慧,有志于拯救中国社会的人,这样的文章不可不读。
除了书本之外,曾国藩还从自身生长的土地中吸取了大量知识。曾国藩虽然是三榜进士出身,却终生对他那个没读过书的祖父敬服不己,在家书中经常引用祖父的话来教育子弟,如他劝弟弟曾国荃在官场上不可逞一时之快时说:“星冈公(即曾的祖父)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曾国藩平生凡事算出三步以外,特别是功成之后,能迅速解散湘军,妥善解除了功高震主之忧,就与祖父这种凡事要有长远打算的教导有关。
曾国藩像一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厘取有用的成分。所有这些,也正成就了他“中兴名臣”的辉煌人生。
曾国藩
曾国藩看相故事
你了解过关于曾国藩的看相故事吗?下面我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曾国藩的看相故事!
曾国藩善于看相的故事曾国藩对所谓「富贵之相」的看法,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
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易言之,他信的是内在修为会引导「相随心转」,庄重能容自然贵,踏实有同情心自然富。 然而,关于曾国藩善于看相的故事却流传甚广,其中最有名的一则见于《古春风楼琐记》: 清朝明臣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令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少荃李鸿章字,这些人确都不差,将来有成就的。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的人;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那个麻面少年的是个大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着说:「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各人见我出来,都改容屏息肃之,只有那麻面少年见我走过,昂然而立,眉宇间似有不平之色。此人胆量与才气,都远在诸人之上。你如不能用,杀了他,以免后患。」。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这种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鉴识其品的与才能,而后量能授官。以此见之,曾国藩是善于「相人」的,可是却不是用一般相法那种「削皮剥骨」的解剖方法,而是望其神、气、色——这就和《冰鉴》的方法相合了。 在他的《日记》中有一例,针对当天见过的几位新任哨官: 王春发
口鼻方正,眼有清光,色丰美,有些出息。 毛全升 鼻梁正,中有断纹。
目小,眼无神光。口小,不可恃。 康顺利 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曾国藩观人一定先观眼神,其次看五官配置,这和《冰鉴》的方法「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的确是相合的。
命相占卜之学,信者言之凿凿,不信者嗤之以鼻。我个人视之为「统计学」,甚至包括「现代相术」如血型、星座等,皆属统计经验的累积,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也不能以个案不符而全盘否定。但是,既然是统计,就有误差,所以不可能完全命中,端视下断之人累积了多少经验样本数,以及他的判断方法解决功力如何。
若以此言之,则曾国藩的「样本数」可是大得不得了,而且这些「样本」更容许他长期观察印证——因为他是大帅。
初募湘军之时,曾国藩每天亲自坐在招募处,看到「黑脚杆又不多话的乡野老实之人」,就出声「好,好」,此人就录取了;看到「白面皮的城市之人」或话多之人,就出声「唔、唔」,此人就不选入。易言之,开启始是每一个兵都经他亲自看过这个样本数够大了吧,而且这些子弟兵都跟着他出生入死,有些后来都因战功而赏赐「黄马挂」相当一级勋章之荣典,当然也有更多人壮烈成仁——这就是「印证」,什么样的人「福薄」、「福寿」,都印在曾国藩的脑子里。
湘军后来膨胀到数十万人,当然不可能由曾大帅一一面试,但是麾下所有营官校级、统领将级仍然全都由他委派、批准,而且湘军的干部一律内升「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也就是得一级一级上报,这也使得曾国藩个人的「样本数」一直在累积当中——有了如此庞大数量的资料库、样本数,曾国藩纵使不懂相法,也比任何半仙、铁嘴准得多了吧!
此所以有一位幕僚后来著书回忆:「大帅在军命将,说某人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久终。皆一一验证。」有本事一一验证,就是凭著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
《冰鉴》对曾国藩的帮助,更因为它是专门针对「文人」的一本相书,这又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
曾国藩的介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諡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祖籍是哪里
曾国藩祖籍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1]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扩展资料: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开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之谜
曾国藩相人术口诀
曾国藩是台湾著名学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解释为:邪恶的人眼睛细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双眼有神,呼吸均匀。说真话的人嘴唇没有异常;说谎话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嘴唇略颤抖。
功名的大小就能看出人的气概,气质非凡博学多才的人功名小不了。通过大富大贵就能看出人的精神,大富大贵的人精神饱满,贫穷的人由于生活的压力,变的精神萎缩。
在曾国藩看来,上唇薄而下唇厚的人讲义气,上唇厚而下唇薄的人则大多是凉薄之人;功名看气概,其实这里的气概就是气质的意思,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生俱来的这种气质。
扩展资料: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
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