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刘伯温的生平介绍?越详细越好。
刘伯温
(刘基)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大陆神机妙算刘伯温算八字1984年农历八月二十生日,命运如何
个性刚毅、踏实,公正无私;好恶分明,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集中全力追求自已理想,成功欲望很强。优点是对人对事都非常认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缺点是常陷于自我的情绪困扰;主观强,不易和人沟通。
刘伯温早年游学,碰到朱元璋躺在地上,为什么就能预测他成为皇帝?
刘伯温会预测朱元璋将成为君王是因为刘伯温正好看见朱元璋的身体以及他身边的东西分别摆成了“天”字和“子”字,合起来就是“天子”,再加上刘伯温看人的眼光不差,他觉得这不是简单的巧合,因此才觉得朱元璋会是未来的天子。但坚定了刘伯温想法的,还是是刘伯温后来询问了朱元璋的生辰八字之后给他算出来的命数。
话说刘伯温25岁的时候正好在外游历,而他正是在那个时候遇见朱元璋的。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刘伯温正在路上不紧不慢的走着,突然之间他就看见了躺在地上的放牛郎朱元璋。本来刘伯温只想直接走了的,但是等刘伯温再定睛细看的时候他呆住了,因为朱元璋两手两脚摊开,形成了一个“大”字,但是这个“大”字再加上他头顶的扁担形成的那一横可不就是个“天”字吗?
过了一会儿之后,山风突然吹了起来,朱元璋许是觉得冷了,就翻了个面,把腿给蜷缩了起来。刘伯温再定睛一看,朱元璋和他腰间的赶牛鞭又形成了一个“子”字。这和刚才刘伯温看见的“天”字合起来就是“天子”了啊!
刘伯温觉得这肯定是朱元璋的命格中就是有天子之命,他刚才看到的那些绝对不是巧合而已,因此刘伯温就在朱元璋醒了以后问了他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准备给朱元璋算一卦。但是当时的朱元璋还小啊,他犹犹豫豫,觉得刘伯温可能图谋不轨,但是他又没想出把这些私人信息给了刘伯温之后自己能有什么坏处,于是年幼的朱元璋还是告诉了刘伯温这些信息。
刘伯温靠着朱元璋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算出了朱元璋在九年之后会举家覆灭,家破人亡,但是他会在三十二年之后登基为皇。因此刘伯温会预测出朱元璋会成为君王,靠的不仅仅是朱元璋在睡着的时候摆出的“天子”二字,还有他后来给朱元璋算的那一卦。
明朝有个人生辰八字和朱元璋一样!吓得老朱赶紧叫来一看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对古代算命先生的形象有过生动描述。梁山军师吴用扮作江湖术士,前去劝说卢俊义上山。吴用手摇铃杵,边走边念:“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贫穷石崇富,八字生来各有时。此乃时也,运也,命也。知死知生,知贵知贱。若要问前程,先赐银一两。”
寥寥数语,一个古代走江湖的铁嘴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吴用装成此种角色,只是为了骗取卢俊义的信任,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作为敢于替天行道、扯旗造反的起义军首领,他自然不会相信此种学说。不过他不信有人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就迷信占卜打卦之说。
朱元璋早年出身贫苦,他在皇觉寺为僧时,一度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他的《御制皇陵碑》中曾记载,自己在面临人生歧路时,无法抉择,就靠在神像前占卜来决定前程。结果卜卦的结果让他惊愕不已,“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无论留下来继续为僧,还是逃走流浪都不吉利,只有投奔义军才是百无禁忌。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红巾军后,硬是打拼出一番名堂,最后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开国战争中,他的重要谋士刘基刘伯温,也对阴阳易数颇有研究,《明史》记载,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双方相持不下,刘基建议朱元璋在“金木相犯”之日与陈友谅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无形中也对朱元璋发生了一定影响。
明人笔记《五杂俎》中,还记载了朱元璋迷信八字命理的一则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担心别人造反,和他争夺皇位,于是暗中派人四处查访,寻找与他生年月日完全相同的人。朱元璋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自己的生辰八字贵不可言,位登九五之尊,那么和他生年月日相同的人,肯定会对他的江山与皇权造成威胁。
结果后来在江阴还真找到一个。朱元璋接到禀报大感好奇,急忙命人把此人带到皇宫,他要亲眼看看这个和他生辰八字相同的人,到底有没有帝王之相。结果此人来到他面前后,令朱元璋大失所望。此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长相平常,家境一般,毫无出奇之处。
朱元璋与他闲聊,问他以何为生。他老老实实回答:“草民养蜂,养了十三笼蜂蜜,以出卖蜂蜜过活”。朱元璋一听,不由笑道:“难道大明的十三个布政司,就是我的十三笼蜜蜂?”于是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回家了。《五杂俎》因此得出结论,“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看来古人已经认识到,八字命理之说多有虚妄渺茫之言,不可轻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