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购解读《周易》-相性格命运?
一、绪论
相学从狭义上来说:即人学,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一个分支,是人类聪明智慧又一体现。在古埃及、印度史料中都有关于相人传说的记载,在《圣经》中,就有关于相人术的论述:“每个人生下来,神便在手掌上刻划各种纹线,作为一种印记,叫所有的人知道他的所作所为”。
为了揭示人生命运的奥秘,人们契而不舍地探求,而相学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就此诞生了,这种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双手触感,去了解人体骨骼、体态、轮廓、气魄、精神、鬓眉、气质、性格、肤发、气色、肉色、肥瘦、甲齿、纹痕、痣斑、聆听声音等各种表现,结合了人类进化学、生理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学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反映生命符号和命运之间关系的学问。
一、相学概念
什么是相学?具体来说,相学是指通过人的形体、面貌、精神、气质、举止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观察分析,来评判人的禀性和命运的学问。相是人生命运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的富贵、贫贱、寿夭及吉凶、祸福,均能从相中表现出来,古人云:“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富贵可见”。
二、我国相学发展史略
相学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时期,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时期。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一次会葬中,公孙敖听说周天子派来参加的内史叔服会看相,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相见,叔服对公孙敖说:“谷可以祭奠供养你,难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颌丰满,其后代必定兴于鲁国”,结果验证了其说法。
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期相学获得重大发展,相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出现了相学家和相学名著,当时最负盛名的许负,其相学名著《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形》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学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管铬、朱建平等著名相学家。
鼎盛隋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相学理论空前发展,出现一大批相学大师,如袁天刚、陈传、麻衣道者和相学名著如《麻衣相法》、《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社会上出现了职业相士.有些相士便成了达官贵人,就连一些文人,如苏东坡、辛弃疾、黄庭坚都好相学。
元明清时期。相学发展第二个高峰期,无论是相学理论还是相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又有一批相学名著问世,如《人伦大统赋》、《铁关刀》、《神相全编》、《相理衡真》。从明朝以后,由于相学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就一些江湖术士出现,并以此为敛财养家的手段,这些江湖术士为了达到敛财的目的,就把相术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影响了相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相学发展呈现中西汇通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代表著作,袁树珊《述卜筮星相学》、汤文奂的《平园相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中国相学这传统文化一个小小分支又在华夏大地悄然热起。
三、研究相学的目的和意义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他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的目的性。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都有其目的,相学也不例外。相学研究目的:了解人的性格和品德,明白自己的能力倾向,探知健康状况及预测未来命运,引导人们如何适应环境,顺应规律的改造环境,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为万物之灵长,天地之主宰者。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相学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相学主要的内容
相学是以《周易》理论为基础,结合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建立起完备的方法和体系。其中有些理论和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如观色和望诊相同,自古就有“医相同源”之说。有一定合理性和实用性,有认为他是唯心的;我们不能否认他有唯心成份,但不能因为他有唯心成份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因现在科学无法确认的东西,当成唯心的,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荀子》赏析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扩展资料: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荀子》是谁写的?
《荀子》是荀况写的。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