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习俗
一、遣媒说亲
传说壮族婚姻特点是恋爱自由,婚姻不得自主.壮族青年男女无论是从歌圩上对歌认识私定终身,或者是通过劳动中相互认识恋爱定情后,经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一 般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况,觉得满意后,便托媒人找女方父母说亲.
二、合八字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回来请师公合命把男八字和女八字放在一起推算如果两人的八字中没有相克和相冲的现象为命合媒人既带男方的礼物到女方家通知女方父母然后男女双方初步确定婚嫁关系
三、封门定亲仪式
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邀请陪伴人拿酒、肉、糖等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则请房族兄弟来认亲女方宴请宾客先以肉酒祭女方祖先饭后女方把姑娘的八字用红纸包裹装入一个布袋里置于桌上男方派来一小孩在媒人的示意下悄悄把口袋背走女儿从此花儿有主了如果男方来入赘时男女双方必须请双方的族长来见证并相互交底女方族人不得歧视入赘人如果以后生活有意见则由双方族长来协调解决
四、成亲典礼
一般在定命礼之后的半年进行多为每年的秋后
1、择吉日
由媒人牵头男女双方命相合者在请人算好吉时时男方要请媒人和房戚到对方家择吉日并由双方代表讨价还价商定婚嫁彩礼
2、十姐妹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因此壮族男女青年结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双方父母的一个心愿因此极为隆重届时女方举办喜酒的一天男方办两天大宴亲朋婚礼之日男方备好酒肉和花轿敲锣打鼓、吹唢呐、放礼炮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浩浩荡荡地向女方家进发而女方父母为了出嫁女儿,也早就置如衣服、被子、箱柜等嫁妆出阁的头一天晚上远近的亲戚朋友就穿着盛装络绎不绝地来吃喜酒从小一起长大的众姐妹都来唱《十姐妹歌》、所唱的内容一般有叙述姐妹童年之情二是为媳妇后要相夫孝子孝顺老人三是盼望姐妹常回娘家走走、互诉姐妹情
2、出嫁歌《哭嫁歌》
新娘就要出嫁了就要过上新生活都有相思父母养育之恩所以在当他晚上新娘常有通宵达旦地跪下唱哭嫁歌《也有伴娘陪唱》其歌调似哭非哭似歌非歌哭唱的主要内容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如何留恋父母但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而出阁之时新娘唱得更加悲悲切切特别是已葬失父母的故娘出嫁时场面较为生动催人泪下
3、众姐妹与媒婆对歌
壮族男女青年婚姻主要依靠媒婆的介绍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媒婆姑娘才相互离去因此姑娘出嫁时众姐妹都利用壮欢来刁难媒婆一番只他阿訇姐妹认为满意了才放行出嫁队伍场面较为热烈
4、众姐妹与轿夫对歌
姑娘出嫁时头上罩着一块红布或花布遮盖脸面由她的兄第《或堂兄第》背她出门、上花轿另由一个妇女替她打着伞不能让她见天或淋雨以求吉利而从娘家到夫家路段、无论是远近、新人双脚不能着地如果是同村同时有两个新人出嫁时、都竞争着出嫁的头彩《抓紧时间、谁最先走出村门、谁最为吉利》更不能同时都一条路线如果不辛在路上遇到别村的送亲队伍、新人则相互交换红布以图吉利因此当日的送亲队伍最重要的是轿夫因为轿夫是夫嫁请来抬新娘的专职人员随时都做好众姐妹刁难的准备特别是姑娘出嫁上轿时姐妹们所交待的注意事项走过的线路停轿的地点抬轿的轻重走路以连途都用欢歌来表达只有轿夫们答对如流姐妹们满意了轿夫们才的愉快的完成任务否则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是在所难免轿夫被刁难的场面十分随意
5.迎亲队伍与送亲队伍对歌.
新人出门时在跪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随后还要创一番仪式首先是祭拜祖上灵堂告知祖上新人要踏上成家之路要背对灵堂洒三把米象征着女儿在这个家吃饭讲今旧了以后只好交哥嫂兄弟了除背新人上轿和撑伞外新人出门时一定换上夫家准备好的新鞋而鞋里必经垫有3.6元以上的新钱这项仪式有两种意思一是告知祖上及众亲人新人已换下旧鞋从今以后不是这个家的人了从此后不能回这个家长住故有打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的话二是36里吉利数象征着成年人成熟期因为壮族人有36岁以上去逝后才能拾金骨进金潭上祖灵位的风俗
送亲队伍一般由叔伯、伯母、姑嫂等长辈带队由众姐妹组成男方家必须在头天晚上派媒婆以及两位12——16岁的年轻妹仔担任接亲人并有一1对雄鸡为新娘的拌脚鸡壮族先民认为鸡是他们民族的吉祥物万物由鸡来板晓鸡是他们四季的板时钟是他们的忠诚伴侣只有鸡板晓提醒他们一天的耕作才能换来五谷丰登兴旺发财所以新娘的伴脚鸡是与新人一起来进夫家象征着生活兴旺火红
迎亲队伍里由亲家母《家婆》与姑婶婆带队敲着锣鼓吹着唢呐进村边第一座桥头接队伍而从新娘家出门每逢过桥时去家都送给新人过桥钱新娘也必须丢下几文硬币象征着过桥不要忘记修桥人新人多少修点阴功福愿新人一路顺风当送亲队伍进村口最后一座桥时要举行过桥仪式首先是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男女对歌大多唱爱情歌如女方唱我妹今天美如花谁有本事来要她若是有意发歌来今天把妹嫁给他对歌一般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媒婆即到新人鞠躬礼众姐妹再用欢歌来打打闹闹最后媒婆和亲家母再给过桥钱并亲自接新人过桥
6、送亲队伍进村之前
姑娘进了村象征着就是这个村的一员了今生今世就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了因此、送亲队伍并没有急于进村而是请男方的亲人父母特别是新郎要亲自来接新娘以表达对新人的诚意众姐妹们往往是用歌声来刁难夫嫁而男方家族也用歌声表示对新人及众姐妹的欢迎仪式教授结束后往往是炮竹声此起比伏接亲队伍的男青年们都描准送亲队伍中的心上人丢竹炮丢得越多炮竹甩得越准越狠就越得女方的爱幕
7、新娘关伞进夫家
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把新娘接送到夫家门口时新郎要亲自接新娘下轿这时候新娘的小妹妹上前为新人撑伞亲家母要为小妹妹发红包新人一旦踏入了夫家门坎就是夫家人了告别了年轻妹仔的生活是人生一大转折点过上了相夫孝子、孝顺公婆的日子姑众姐妹们再次用歌声考验夫家的诚意亲家母或族人要亲自答对、请众姐妹亲人进家
8、拜堂仪式
进门后新郎新娘在堂屋里举行仪式、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拜父母及亲友、夫妻对拜
9、敬茶仪式
拜过高堂新人要给亲人们敬茶一般是由伴郎和伴娘您女青年端茶盘茶杯由新人一一敬茶先敬族长、族人长辈、后敬父母、哥嫂族人们都分别给红包
10.闹洞房、
盘古文化民间传说《伏羲兄妹》的俩兄妹结婚时走向岩洞把岩洞当做自己的新房故壮族人民一直进新房叫做入洞房所以壮族人民闹洞房时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先族人德高望重的男长辈铺床、按蚊帐而新床的四周和中间必须分别放5个红鸡蛋象征着这对新人早生贵子并撒上几把米和喜糖整理完毕后随着拥族新人入洞房
二是摇红蛋闹洞房随着主持人的一喊叫亲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涌向洞房争抢礼品抢到红蛋的人还要一一地向新人祝福
三是夫妻对拜所有的婚礼结束后新郎方能揭开新娘的头巾如果是从歌圩对歌或劳动生产中认识的事先也就相互认识如果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介绍来的那么是第一次见面因此夫妻对对歌的内容各不西屿但更多的是夫妻双方恩爱歌
五、回门
成家婚礼之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娘家也叫三朝新郎须在二位伴郎的陪同下挑着三担谷子谷子上要放着鸡、肉、酒等礼品跟随新娘回女方家拜祖认亲回门之后男方须派一到二个女孩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才回到男家住一二天然后又回娘家长住此后每逢农忙、节日、婚嫁等才回男家住几天这种短住夫家长住娘家来来去去的生活就叫不落夫家一直等到新娘怀孕后才到夫家长住生育第一胎时经过举行隆重的三朝酒才称得上成家婚姻程序才算完成婚前交往 壮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传统是以唱歌的形式自由恋爱结合的清代以来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迄今仍然保留着以歌对唱的自由恋爱婚姻遗俗不论男女一般都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学唱歌到青年时期就能独立对唱田妇青年之间对唱是从认识开始多次对唱是互相了解的过程青年男女之间除亲戚本寨人外无论远近或贫富都可以随便对唱地点一般在街头寨尾对唱时遵守害规礼节双方都有朋友陪伴对唱内容是互相倾诉各自的家庭情况和互相夸赞对方的对灵如何美家庭又如保好自家又如何不如人等尽量取得对方的欢心通过对唱互相了解产生爱慕心心相印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男方父母主动请人说媒定亲成婚这是壮族青年恋爱成婚的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未经双方对唱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解双方自愿最后请人说媒成婚第三各方式是经双方对唱成熟 但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同意最后自行过错走高飞成家立业前再会得的婚事均由父母操劳备办
嫁女需要准备些什么嫁妆广西
1、床上用品
床上用品可是女方的嫁妆必备。一般情况下,床上用品都是双数,代表着成双成对的吉利。无论是三件套也好四件套也好,基本上都要准备4份,或者是6份或8份。
4份的寓意是双铺双盖,好事成双;6份的寓意是六六大顺;8份的寓意是发发一生;10份的寓意则是十全十美。还有一种情况是新郎新娘各自准备4床被子,寓意四平八稳。
2、家用电器
家具:衣柜、沙发、梳妆台、餐桌等。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
3、生活用品
大小喜碗洗盆等各10件,喜杯、餐具等。如果男方已经备好的车房,那么女方家里为女儿置办家用品会增进两家人的感情哦。
4、其他习俗用品
子孙桶:外面用大红布包裹,桶内放置红枣、红花生、桂圆、5个红鸭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随着时代的变化,准备子孙桶的新人越来越少,所以可以视情况而定,看到底需不需要准备子孙桶)
5、红色脸盆
一般需要准备两个脸盆。其中一个放置的是新娘为公公婆婆买的各一双皮鞋、袜子、帽子。另一个则放上健康秤和一盆带籽万年青。切记,两个盆中都需要放置一些红枣和桂圆,然后用带有喜字的红布遮盖。
壮族有哪些结婚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壮族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礼仪特别隆重,女方一但有孕,母亲就要忙着为孩子准备衣裳鞋袜,丈夫家就要准备鸡、蛋、糯米给孕妇吃。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上要挂一枝柚子树枝,或者插一把刀,表示这家人有产妇,禁止外人进家借东西或其他孕妇进入。婴儿满1个月,亲戚都要带着礼物,一般是鸡、蛋、糯米和小孩的衣服前来祝贺,主人家要杀鸡杀鸭招待,并抬出准备好的壮家甜酒让亲戚品尝,称为“吃满月酒”。吃过满月酒后,产妇择吉日,背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临行婆婆要将锅烟灰抹在婴儿脑门上,意在避祸,平平安安快长大。返回夫家时,娘家要送一只鸡、一升糯米和一箩粑粑。待孩子满1周岁时,还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天赋和未来前途。
壮族有哪些礼仪?
一、 婚姻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
开远、蒙自的“土佬”请媒说亲,第一次就要带酒肉,俗称“打狗菜”。订婚称“吃水酒”,结婚则称“献饭”。接亲时,女方大门紧闭,男方陪郎要从门缝中塞”红包,并送“姑娘鸡”才开门。“姑娘鸡”当日宰杀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续到次日天亮,边吃边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亲人,但有饭无菜,必须唱“要菜歌’才送出来。饭后迎亲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晌午”,其中必须有一块猪头肉。新娘到家要给“进门钱”,门槛上放一根扁担,以示新娘从此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担子。
大门的两边放“弯刀”或弓箭,新娘用随身带的花伞挑开,表示新娘的机智勇敢。金平、河口、元阳的“侬人”、“沙人”,订婚叫“吃小酒”。结婚头天,从小与姑娘相处很好的女伴,各自从家中带着炒黄豆、炒蛋饼送到新娘家共餐,陪新娘边吃边唱。弥勒地区互相认识并建立感情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的生辰交媒人带给男方家。如“八字”相符,男方家请算命先生择算吉日,由媒人转告女方家,女方家就忙着给姑娘做嫁妆。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家选1个伙子代表新郎,1个姑娘和两个年纪较大的男子挑着酒肉到女方家接亲。吉日早上,女方家把亲戚都请到家中吃一顿“嫁囡饭”,然后从其中选出男女各6人送亲。姑娘到了男方家并不和新郎同房,而是跟前来送亲的6个姐妹住在一间屋子里。第二天和新郎到酒席上敬酒,第三天回门。待来年裁种季节,由新郎亲自到岳母家领回新娘,从此夫妻才共耪田园,长久合一。个旧地区结婚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18岁前父母就为他选择对象,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先请两个媒人去“说亲”,叫“讨话”。媒人第二次带着两块肋骨肉(又叫“讨亲菜”)和酒、菜等到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到正式拜堂,要有三次礼仪:
包小婚:合婚中认为男女无“相克”之处,就包小婚(订婚)。男方给女方送“小水礼”,一般送酒7.5公斤、半头猪、大米77.5公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两个长头土布以及首饰等。订婚后,每逢节日要给岳父家送礼物,如端午节送糯米,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肉和粑粑等。
包大婚:双方家庭通过媒人商定结婚日期。婚期决定后检查身体,领取结婚证书。婚前半年内,女方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要“包大婚”的礼物,钱多少不定、但要求带六字,如260等。其他还要有如1头猪、一驮米及够办酒席的酒和菜、几套衣服及鞋子、银手镯、双股圆腰后链、银、“蓝丝”针筒、管头等。如果男方经济情况好,女方则要金戒指和耳环等。包大小婚都要请客,送去商定好的礼银,作为准备女方的嫁妆如双人床、垫盖用品、箱子、衣物等。
结婚:婚期前一天男方家要“过礼”,即送1头猪,挑一份“水礼”包括糕点、茶、酒、小菜钱、新娘穿的红绿衣裤等。“过礼”后第二天举行婚礼。男方新郎。媒人及陪郎骑马到女方家时,要有人出来迎接。拜天地后,女家摆出鸡、鱼、肉3碗茶招待,意为鸡飞鱼走,吃完后就起身返男方家,嫁妆也跟随送走。过去,新娘坐轿,解放后改为步行,80年代以来盛行坐马车、拖拉机和汽车。男家门口以席于铺地,门槛上放一马鞍,新郎新娘未跨鞍前,请“撒帐”先生口念“退马车”的口诀,边念边用五谷、稻草,铜板向四方抛撒,谓之“撤帐”。大门口用桌子摆1杆秤、1斗米,米上放剪子和尺子。撒帐结束由两个未婚的姑娘把新娘接到新房,新郎则先站在房门口,用扇子敲新娘三下象征夫权。另一女子用1个装着七星灯的筛盘放在新床底下,七星灯要连续点3天。当晚,送亲的陪娘在新房同宿,新郎只能到别处就寝。第二天,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亲戚长辈。拜后,长辈要赠送首饰或钱,壮族叫作要“耍板凳钱”。
寡妇再嫁由自己作主,但改嫁前要向婆婆说明,由婆婆去“敲”男方的礼银,说定利银数目。嫁时只能带走平时的穿着。去男家时,有个别的村不能让人发现,如被发现就要罚钱。有的不举行婚礼,只请亲友吃一餐饭就算结婚。
二、家庭壮族由一夫一委组成家庭,解放前有个别多妻情况。家庭内多喜三代同堂,儿子婚后有能力的另盖新房分居。父母习惯留最小的儿子在老屋安家。小儿子有孝养父母及继承祖房的权利和义务,其它财产则由全家儿子平分。妇女和男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共同操持家务,在生产劳动中男子多承担耕犁和修房盖屋等,妇女多担负插秧、运肥、除草、种棉、收棉、纺织及饲养畜禽等。
壮族的家族观念较深,只要打听到祖辈弟兄们居住的地方,再远都要去攀亲联系。最先立寨的姓氏受到尊敬,该姓的长辈常被推举为村寨的“长老”,主持调解民事纠纷和全村的祭祝活动。
三、节日春节被壮族视为1年之中的大节。腊月中旬修路和打扫房屋、采办新衣。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近似汉族的“送灶”。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筹办节日食品,杀鸡宰猪,做年糕,泡米花糖,河口一带还要包粽粑。大年初一,争先恐后地挑新水,边走边拖着草扎的象征牛、马、猪。鸡等的头,口里模仿六畜叫声,以求“六畜兴旺”。有的地区初一清早祭祖后,要让儿童读一会书,家长拨弄一下算盘,妇女则拿少量肥料、谷种撒到田里,以示新年百业兴旺,生计有成。河口县居住在红河和南溪河畔的多为“黑旗军”的后裔,正月二十九日还要过“小年”,又叫“吃立节”(壮语意为过晚年)。相传中法战争时期,因战争繁忙不得如期过春节,战争胜利后已是正月二十八,人们方补过春节,共庆胜利。自称“侬人”的每年到农历二月初一、初二要进行拜年活动。
元阳县“故密给”节,每年过两次,第一次是旧历正月或2月属牛日前10天,准备1只小母鸡、1只公鸡、1条狗,用山草扎成草人,并用红纸剪成衣裳穿上。由寨老抬着草人在前引路,选择4个结实精干的汉子拖着猪、狗,提着鸡跟在后边,沿着村里的主要街道转一圈。把草人和拖着的猪、狗等送到村寨东边固定的石头或树脚下,搭起茅草房,将猪、狗、鸡等宰杀,拿去献祭。第二次在旧历7月,属龙口将大路修好,属马日“打扫寨子”。这次祭扫除杀鸡代替狗之外,与上次祭扫活动相同。祭扫这天,凡是村里的农户都要派1人参加。肉食必须当场吃完,不得带回村里。认为把寨子打扫干净,把妖魔鬼怪驱赶出村,人畜就会免受灾难,庄稼才会长好。
“故密给”节这天,村里人要到寨子上边固定的树林里,在选定的树脚下立一块石头,杀猪祭神。献祭寨神的“寨主”需选择五官端正、四肢齐全、有儿有女、夫妻双全的人担任。“老祭主”要先带领两个助手和其他6个人把树林打扫干净。猪头、猪脚在祭把时煮吃,其余的猪肉、糯米和白酒每户分一份带回家里,认为是“密给”分给的酒肉,这一份酒肉各家都要留到种棉花和开秧门那天带到棉花地头和稻田里去献祭。节目有孕妇或刚死了人的农户,只能在围墙外边等候,由其他人送出酒肉来。主持祭祀的“老祭主”和助手在节日的头两天,必须到温泉洗澡,不得与妻子同床,7天前不准吃牛肉、狗肉、鱼等腥物。过节这天,在划定“密给”的树林外放一盆香面水,凡进入场内的人,先要用香面水洗手。杀猪烫猪的水,刮下来的猪毛,全部要挖塘深埋,如埋得不深,引来苍蝇,就认为这年村里的苍蝇蚊子会多。当天,要搞“赶豹子”活动,即由参与“密给”的人中挑选1名当“豹子”,在吃饭之前、天快黑的时候,端碗肉给“豹子”。“豹子”抬着这碗肉提着一根火柴头正反绕三圈,众人便高声叫喊,意为追赶“豹子”。当“豹子”的人当天吃饭后不再返回和大家共餐,也不许出门串寨,否则就认为当年村里的人畜会遭害。节期,家家户户都要蒸黄、红糯米饭,煮颜色蛋给孩子们吃,还用松树砍成小马给孩子们拖着在村里跑。这天,外村人不得进村,本村人不许上山背柴,当天早上不到水井洗菜,违犯者寨老按规定处罚。节日期间互相请客,全村休息4~5天。男女老少穿上新农,白天男女青年到山上对歌,晚上在村子里唱歌跳舞。
吃新米。每年在谷子收割前到稻谷黄熟后,各家自己选定吃新米饭的日子。谷子成熟后,到田里选割4~6把稻谷背回来加工成米,杀一只红公鸡,做水豆腐,煮熟新挖回来的芋头,抬到供桌上献神及在饭桌上献老祖宗。去割谷子的男子要早起,吃饱再下田,如饿着肚子割新谷,被认为当年全家要饿肚子。在往返路上,碰到人不准答话。吃新米饭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长辈先吃一口后,其他的人才能去添饭。第一碗饭不能泡汤。
“土佬满年”。个旧、蒙自等地旧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当年去世的老人过“满年节”。节日前,老人的女儿同女婿要带着鸡、酒回娘家烧纸、献饭,请亲友上坟献祖宗。过去,“满年节”要连续举行3年,现在一般只做1年。“满年节”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古时有1个皇帝,请壮族厨师做御膳。有一天皇帝问他:世上什么最甜?”厨师说“盐最甜”。皇帝一怒之下杀了厨师,又另请了1个厨师。这个厨师做菜不放盐,皇帝问厨师:“为什么不放盐?”厨师回答:“皇上说盐不甜,所以不敢放。”皇帝才知道错杀了人,就给杀错的厨师做“满年节”。二是古时有1个皇帝的妃子,是个土佬女子。有1年,妃子的母亲去世。她选好启程的日子(九月二十八)回家给母亲送丧。皇帝说:“天下雨,你不回去。”妃子说:“再大的雨也要去。”皇帝说:“天要下雨,天要下雨。”到了这天真的下雨了。据说,后来每到九月二十八日这天都会下雨,不下雨也要阴3天,天不阴,收成就不会好。
四、丧葬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旧志载:“土僚”“人死掘窖,置棺于上,乱击之,名日击土鼓,三日舁出而焚之。”“沙人”“死用薄棺葬,女媳盛妆罗立,曰站场,毕,舁于野,焚而掩之。”“依人”“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朝火葬,不拘日月,岁终即除。”近代壮族普遍和汉族一样实行木棺土葬。唯蒙自称“依人”的分姓戴孝,如伍姓戴白帽,穿白色短衣;张姓包白头,穿白色长衣;沈姓、陆姓戴麻布帽,穿麻衣;王姓,人死棺木横停。“浓人”人棺前要先用筛子筛灰于棺底,然后用手拍击棺木查看灰有无异样痕迹,以断定死者魂魄是否离家妇于祖宗处。死者的枕头,要用三角形的白布装进筛净没有谷稗的大米。元阳壮族送葬时,长于肩挂装有谷子、稻花的黑布包,抱1只母鸡,跪在棺前,头上放一把长刀,刀口朝内,叩头3次后把刀抖落在地下看刀口方向,朝内表明死者不愿出门,还要继续叩拜,朝外说明死者已无牵挂。死者子女直至下葬后1个月内都要反穿孝衣。下葬后的第三天和第30天要杀鸡到坟上献祭。河口“沙人”死3年以后,要择吉日从棺木中把尸,骨捡出来,装在瓦缸中重新安葬。弥勒的壮族人死,即敲起铜鼓,村民听到鼓声,便知死讯。女人死,须待娘家主要亲人到场方装棺木,来者携祭帏、猪羊等。男人死,只须其同胞兄弟赶到即可人棺。无论男女死后人棺,均以糯米面仿做成牛、羊、房屋等置棺前祭奠,以供死者“受用”。守孝之子,1年内不得理发、刮胡子。包头孝布只可留为孙辈做衣服之用。
五、禁忌有关社交方面的禁忌:公公不能进儿媳妇的卧室。识字人不敢给人写离婚书。有客人在家女人不上桌同吃。下一代不能陪同客人慢慢喝酒。哥哥不能同弟媳随便交谈。
有关生产方面的禁忌:阴历五月份属龙日不能挑粪、倒尿。六月六日忌下田做活。开工建房要看历书。如果历书上有“不宜动土”的意思,就另择吉日。
有关迷信方面的禁忌:春节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准扫地,不得串门,禁止舂米、洗衣服和动刀斧,不准外借东西。除夕前要还清借款和借物。不能坐门槛,不能用脚踩灶台和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
有关妇女方面的禁忌:结婚之家,孕妇不准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挂草帽1顶,暗示外人不能人内。出嫁的妇女回到娘家时,不能取祭坛上的东西。不准在孕妇的厨房顶上盖新瓦。妇女生孩子不满3天,卧室内不得点灯。产妇的衣服不能和男子的放在一处洗。大年初一女人不能梳头。
广西壮族姑娘结婚男方要准备多少彩礼?
广西家庭一般彩礼都很低,几W都可以了,如果你条件好,可以大方一点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