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盛行的占卜术,现在还有人信吗?
自先秦时期起,占卜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重大的礼仪、事务,都通过占卜的方式,付诸神灵,加以裁断。《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违卜筮。”出土的商朝甲骨,也有很多占卜的内容。
龟板甲骨
魏晋南北朝时,民智虽渐开化,涌现出如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但人们对神灵世界的恐惧、敬畏,依然如同以往,加之战乱频繁,从而使占卜术更加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占卜术,主要有星占、望气、风角、谶纬、占梦、相术等。
一、星占
许多90后、00后在预卜自己未来的事业、婚姻时,已经不太习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八字等传统占卜方式了,而是喜欢用西方的星座术,进行占卜。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误解星座术是西方传播进中国的文化元素。究其实,与之大致相似的星占术,即以天上的星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的占卜方式,在古代中国已经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更为盛行。
从这一时期有关文献记载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星占术与政治,紧密相关。如东汉末,太史令王立就利用星相变化,为曹魏代汉制造舆论。他对宗正刘艾说:“前几日,太白守天关,与荧惑星相会;金火交会,是天命即将改变的征兆,汉祚即将终结,晋、魏必有兴者。”他还对汉献帝说:“天命无常,汉朝的‘德’是火。依五行相生说,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
汉献帝剧照
很多君主,往往依个人喜恶,随意编造、解释、更改星占的内容。十六国后赵太子石宣欲杀领军将军王朗,而苦于没有借口。恰在此时,发生了荧惑守房的星象。石宣趁机派星占师赵揽禀告皇帝石虎说:“昴是赵地的分野,荧惑星至此,主大凶。房为天子,此象说明,有大臣对陛下有不轨之心,灾祸不小。应当杀掉一名姓王的贵臣,消弭此祸。”石虎问:“既然如此,杀谁合乎天意呢?”赵揽说:“朝廷大臣中,自然以王领军最尊贵,也最合乎星象。”石虎虽暴虐,但也怜惜王朗人才难得,于是否定了赵揽的提议,要他再找一名姓王的贵臣。赵揽无奈,只好随口说道:“那或许就轮到中书监王波了。”于是,数日后,石虎随便找个借口,杀死了王波和他的四个儿子,以消弭荧惑异变。
二、望气
望气,就是望气者根据根据云气,以占吉凶之术。魏晋南北朝时,望气术也很盛行。史书记载,曹丕出生时,据说有浓郁的青色云气,圆如车盖,终日笼罩在曹丕身上。望气者占卜的结果是,此系至贵征兆,非人臣之气。类似的说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记载的许多帝王降生时,频繁使用,无疑是神化帝王的手段。
孙晧在位时,有望气者向他禀告,荆州有王者气,将破扬州,且不利于建邺宫。孙晧为应占卜结果,消弭灾祸,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自建邺(今江苏南京)迁都至武昌。为压制荆州所谓的“王气”,孙晧又大肆征发民众,掘开荆州界内的大臣或名家的坟墓,以泄“王气”。后来,施旦在建邺谋反,孙晧不但杀死施旦,还派数百人自荆州冲入建邺,杀死施旦的妻子儿女,称天子派荆州兵破扬州贼,以应此前望气者的预言。
魏晋南北朝时,还有的帝王希冀通过改变山川形势等方式,消弭望气者所说的不祥结果。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有望气者向他禀报,上党壶关大王山有天子气。拓跋焘于是至此地巡狩,以压制或符应望气者所说的“王气”。为保险起见,他又征发民众,用巨石在大王山上堆砌,厚达三层,以切断大王山与其北方的凤凰山之间的联系。拓跋焘认为,毁坏大王山的形胜,就可以断绝所谓的“王气”了。
三、风角
风角,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依据风向、烈度等,来占卜吉凶的占卜术。
史书记载,三国曹魏人管辂擅长“风角”之术,“占、相之道,无不精微”。管辂曾如此描述狂暴之风:“若夫列宿不守,众神乱行,八风横起,怒气电飞,山崩石飞,树木摧倾,扬尘万里,仰不见天,鸟兽藏窜,兆民骇惊。”管辂认为,风角术既可解决细微小事,又能预卜深远的神思,不容忽视。
北魏时,王早擅长风角术。一天,他与客人在家中闲坐。忽有一阵狂风吹来,撼动庭院中的树木。王早占卜后,对客人说:“依风角术,中午时,当有千里之外的使者,乘坐一白一赤两匹马,从西南急驰至此。他们到后,就会逼我立随他们离开,都无暇与妻子告别。”至时,果有两名使者奉太武帝拓跋焘诏命,从凉州疾驰而至。一切皆如王早预卜。
四、谶纬
谶纬术起源甚早,秦汉时即颇为盛行,且与政治关系密切,如秦始皇时的“亡秦者胡也”,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前夕制造的“大楚兴,陈胜王”等等。王莽更是凭借谶纬,大肆制造改朝换代的舆论,最终篡位自立。
魏晋南北朝时,谶纬术虽屡被若干君主,如西晋武帝、后赵石虎、前秦苻坚、北魏太武帝、梁武帝等,皆曾诏令严禁,但很多帝王或野心家,还是热衷于利用谶纬,为实现其政治野心服务。一些别有用心者频频利用谶纬,为改朝换代寻找根据。如汉献帝建安末,太史丞许芝上奏说:“《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西晋末,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谶言:“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后来,司马睿与其他四位宗室诸侯王渡江。晋怀帝、晋愍帝相继被俘,西晋覆灭后,司马睿就利用此谶言,在江东称帝,重建晋朝。南朝梁代齐前,太史令蒋道秀向萧衍奏上应改朝换代的天文符谶64条。
晋元帝司马睿
有的帝王因谶言,而虐害吏民。孙吴末,社会上流传谶言说:“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暴虐的孙晧得知此谶后,为杜绝后患,索性将官僚百姓中所有姓公孙的人,全都流放到广州去。西晋灭吴后,有人如此“附会”:公孙,实指司马懿之孙,晋武帝司马炎。有的帝王因谶言而改姓氏。前秦皇室苻氏本姓蒲,苻洪因盛传“草付应王”的谶言,改“蒲”为“苻”。
有的帝王因谶言而改地名。如后赵石虎虽严禁谶言,他自己却深信不疑。一次,他听说外面流传“灭石者陵”的谶言,于是将兰陵郡改名为武兴郡。有的帝王因深信谶纬,而无端丧命。同样曾严禁谶纬的前秦皇帝苻坚,淝水战败后,前秦统治即将崩溃,苻坚得知古书《古符传贾录》上载有“帝出五将久长得”之谶,国中又有“坚入五将山长得”之谶,对此深信不疑,嘱咐太子苻宏坚守长安,他率部分属下逃入长安附近的五将山躲避,希冀符合谶言。不久,即被后秦军捕获、杀害。
五、占梦
人类在睡眠时,往往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中外古人乃至近现代人多认为,梦中所见人、物、事,或为吉凶预兆,于是占梦术,即通过解释一个人梦中所闻所见,来预测未来吉凶的占卜术随之衍生。魏晋南北朝时,占梦术盛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占梦师,如孙吴宋寿,占梦颇为灵验,每十次中,唯有一次不准,被称为“东吴八绝”之一。
同样的梦境,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有一次,有个人多次向占梦师周宣请教,说他先后三次梦见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作为祭品的狗。祭祀前颇受人们重视,祭祀完毕后,即被丢弃),分别是什么预兆?周宣分别回答以他将享受一顿美餐;他将会从车上摔下来,把脚摔折;他家将会失火。这三次占卜结果,最后都应验了。这个人很惊异,就问周宣:“其实我根本没做什么刍狗的梦,只是为了想试试你的占梦术灵不灵,胡乱编的,为什么最后都应验了呢?”周宣说:“你说的梦境,是神灵让你这样说的。虽然是胡编的,但与真梦的效应是一样的。”那人又问:“我三次梦见刍狗,占梦的结果却不同,是什么缘由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用的祭品。你第一次梦见,预示着你将能吃到祭神剩余的祭品。祭祀完后,人们就会将刍狗丢在车轮下压瘪。所以,第二个梦预示你将坠车折脚。刍狗被碾压后,会被人们拾回去当柴烧。所以,你最后梦见刍狗,是失火的预兆。”
有的梦境虽吉利,但实际是凶兆。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熟悉一件事:诸葛亮死后,大将魏延梦见头上生角。他向赵直请教。赵直告诉他:这是你即将大贵的征兆。赵直离开后,背地里却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不久,魏延因谋反,被杨仪所杀。
魏延剧照
有的梦境虽凶,而梦占实吉。西晋时,王恺先是梦见三把刀悬挂在房梁上。一会,房梁上又多了一把刀。王恺梦醒后,认为刀挂室内,实属大凶,内心非常恐惧,就去向擅长占梦的李毅请教避凶之术。李毅占卜后,向王恺拜贺道:“此梦大吉啊!三刀为州字,又增益一把刀,预示您将被任命为益州刺史。”索充梦见两口棺材从天上落到自己面前,于是让索紞占卜吉凶。索紞说:“棺者,官也。这个梦预示京师有贵人将要推荐你做官。二棺,预示您将在很短时间内,升迁二次。”后来,两件事确如李毅、索紞所言。
六、相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术,包括相人、相宅、相墓、相印、相马等术。
曹丕曾让“善相术”的朱建平给自己和手下看相。朱建平对夏侯威说:“您49岁会出任州刺史,然将有难。若能平安度过,便可寿至70岁,位至公辅。”夏侯威49岁时,果然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这年十二月上旬,他得了重病。想起朱建平当年的占卜,他赶紧准备好后事。下旬,他的病竟痊愈了。三十日这天黄昏,夏侯威大宴宾客,认为灾厄将过。出乎意料的是,宴会结束后,夏侯威疾病复发,半夜时就病逝了。
魏晋南北朝时,有的相士擅长相墓。有一善相墓者看了西晋名臣羊祜家的祖墓后,告诉羊祜,其祖墓有帝王气。若将其凿穿,王气泄漏,羊祜就会绝后。羊祜于是凿穿了祖墓。此相者又说:虽然羊家不会再出帝王,但还是会有人出任三公,不过,此人胳臂将会折断。后来,羊祜因乘马堕地,折断了胳臂。他位至三公,却没有子嗣。一切皆如相墓者所言。
“凶宅”不仅恐怖片中有,《宋书·王僧绰传》也记载有这样一处“凶宅”。它位于太社西,最初是孙吴将军丁奉的住宅,丁奉后来全家被孙晧流放。东晋时,又先后成为周顗、苏峻等人住宅,上述诸人,皆以凶终。善相宅者称其为凶地。南朝刘宋时,王僧绰不信邪,谓宅无吉凶,搬居于此。不久,他就在宫廷政变中被杀害。
魏晋南北朝时还有相印术。据记载相印术的专著《相印书》说,相印法是陈群传授下来的。陈群又说:汉代已有《相印》、《相笏经》、《鹰经》、《牛经》、《马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生无常,由此导致星占、望气、风角、谶纬、占梦、相术等盛行。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大多是迷信糟粕的东西,却在当时被人们视为沟通神灵的有效方式。他们希冀能够与借助上述各种占卜术,预卜未来,趋利避害,反映出人们对幸福、成功、健康人生的不懈追求,有一定的积极进步意义。但某些人,尤其是众多帝王权贵,因迷崇占卜术而祸害民众,尤不足取。
至于有的占卜形式,如看面相、占梦等,在当今社会仍得到某些人的迷恋和崇信,如经常见诸媒体的某某明星、某某贪官迷恋拆字、算命,供奉菩萨神灵等等,仅堪为酒后茶余的谈笑之资,实不足效法。行的直,走的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为官者,富贵者,只要奉公守法,为国为民,造福一方,自然利来祸弭,又何须借助神灵之力哉!
出生时辰如何对照天干地支,出生年月日时怎么用天干地支来算?
提起出生时辰如何对照天干地支,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时辰的天干地支如何推算,另外,还有人想问八字中的时辰对应的天干怎么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时辰天干地支对照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出生年月日时怎么用天干地支来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生时辰如何对照天干地支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号:24时对应的天干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怎么确定时辰的天干地支。
支指地支,共有12个号:时辰天干地支速查表。
时辰干支对照表 怎么看。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辰天干怎么确定。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生日时辰对照天干地支。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天干与时辰怎么配。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天干地支月和日。
12时辰对应天干地支。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十大好时柱。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甲寅大溪水命最佳婚配。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年月日生辰八字对照表。
十二生肖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时辰甲子对照表。
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出生日期转换生辰八字对照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丑寅卯辰巳
23-01:01-03:03-05:05-07:07-09:09-11时间天干地支。
午未申酉戌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编辑本段]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转换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一天24小时的天干地支。
公元前:怎么推算时辰的干支。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生辰八字自动计算器。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六十甲子年龄推算口诀。
奇数组:偶数组:
子寅辰午申戌丑卯巳未酉亥
时辰天干地支对照表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年则用6除)。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癸丑时柱看子女。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生贵子的时柱。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出生日期天干地支查询。
出生时辰如何对照天干地支:时辰的天干地支如何推算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公元后:出生时辰的干支怎么查。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天干地支24小时对照表。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后年,天干9为己,再用÷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
答案:年为己丑年。
[编辑本段]速查干支农历纪月法
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编辑本段]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比较简单的公元纪年法及公元前纪年法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时辰所指时间天干地支
子时夜半23-1鼠甲4子4
丑时鸡鸣1-3牛乙5丑5
寅时昧旦3-5虎丙6寅6
卯时日出5-7兔丁7卯7
辰时食时7-9龙戊8辰8
巳时隅时9-11蛇己9巳9
午时日中11-13马庚0午10
未时日昳13-15羊辛1未11
申时晡时15-17猴壬2申12
酉时日入17-19鸡癸3酉1
戌时黄昏19-21狗亥人定21-23猪公元干支纪年法:
如:年(庚辰)红色部分为天干即:庚0地支:用除以12等于余8即:辰8
公元前纪年法:
如:公元前年(庚申)天干:11-1=10即:庚0地支:除以12等于65余-1=12即:申12
公元前年(丁未)天干:11-4=7即:丁7地支:除以12等于26余2即:13-2=11即:未11
公元前57年(甲子)天干:11-7=4(甲)地支:57除以12等于4余-9=4(子)
公元前1年(庚申)天干:11-1=10(庚)地支:13-1=12(申)
以上就是与出生年月日时怎么用天干地支来算?相关内容,是关于时辰的天干地支如何推算的分享。看完出生时辰如何对照天干地支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千年内的天元一气四柱八字(附计算结果)
四柱八字的搭配虽说五花八门,但变来变去总是在六十甲子中。其中,天元一气属于非常特别的搭配,即,年月日时的四柱干支全都一样,突然望去,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如,古书中就有所谓的六壬归艮格(壬寅,壬寅,壬寅,壬寅)。就中和理论而言,这类五行往往不全且常常属于纯阴或纯阳的组合似乎相当偏颇和极端。为检验六十甲子中究竟有多少诸如此类的组合,做了个反推程序,搜索了公元3年至3000年的区间,发现只有10种可能,相关计算结果罗列如下(日期和时间分别为格里历和北京时间):
1.甲戌 甲戌 甲戌 甲戌(1934年10月30日及1994年10月15日戌时生人)
公历:0014年10月15日 (19:00-21:00) 时代:新朝王莽
公历:0194年10月31日 (19:00-21:00) 时代:东汉献帝
公历:0254年10月17日 (19:00-21: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434年11月02日 (19:00-21: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494年10月18日 (19:00-21:00) 时代:南北朝 南齐/北魏
公历:0674年11月04日 (19:00-21:00) 时代:唐高宗
公历:0734年10月21日 (19:00-21: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914年11月06日 (19:00-21: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0974年10月22日 (19:00-21:00) 时代:北宋太祖/辽
公历:1214年10月24日 (19:00-21:00) 时代:南宋宁宗/金/元
公历:1274年10月09日 (19:00-21:00) 时代:南宋度宗/元世祖
公历:1454年10月26日 (19:00-21:00) 时代:明代宗(景泰)
公历:1514年10月12日 (19:00-21:00) 时代:明武宗(正德)
公历:1694年10月27日 (19:00-21: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754年10月13日 (19:00-21: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934年10月30日 (19:00-21: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1994年10月15日 (19:00-21:00)
公历:2174年10月31日 (19:00-21:00)
公历:2234年10月17日 (19:00-21:00)
公历:2414年11月02日 (19:00-21:00)
公历:2474年10月18日 (19:00-21:00)
公历:2654年11月04日 (19:00-21:00)
公历:2714年10月21日 (19:00-21:00)
公历:2894年11月05日 (19:00-21:00)
公历:2954年10月22日 (19:00-21:00)
2.乙酉 乙酉 乙酉 乙酉(1945年9月13日酉时生人)
公历:0145年09月29日 (17:00-19:00) 时代:东汉冲帝
公历:0205年09月15日 (17:00-19:00) 时代:东汉献帝
公历:0385年10月01日 (17:00-19: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445年09月16日 (17:00-19: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625年10月03日 (17:00-19:00) 时代:唐高祖
公历:0685年09月18日 (17:00-19:00) 时代:武则天
公历:0865年10月04日 (17:00-19:00) 时代:唐懿宗
公历:0925年09月20日 (17:00-19: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1105年10月07日 (17:00-19:00) 时代:北宋徽宗/辽
公历:1165年09月22日 (17:00-19:00) 时代:南宋孝宗/金
公历:1405年09月24日 (17:00-19:00) 时代:明成祖(永乐)
公历:1465年09月09日 (17:00-19:00) 时代:明宪宗(成化)
公历:1645年09月25日 (17:00-19:00) 时代:清世祖(顺治)
公历:1705年09月11日 (17:00-19: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885年09月27日 (17:00-19: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1945年09月13日 (17:00-19: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2125年09月29日 (17:00-19:00)
公历:2185年09月14日 (17:00-19:00)
公历:2365年10月01日 (17:00-19:00)
公历:2425年09月16日 (17:00-19:00)
公历:2605年10月03日 (17:00-19:00)
公历:2665年09月18日 (17:00-19:00)
公历:2845年10月04日 (17:00-19:00)
公历:2905年09月20日 (17:00-19:00)
3.丙申 丙申 丙申 丙申(当代不存在!)
公历:0096年08月27日 (15:00-17:00) 时代:东汉和帝
公历:0156年08月13日 (15:00-17:00) 时代:东汉桓帝
公历:0336年08月30日 (15:00-17:00) 时代:东晋成帝
公历:0396年08月15日 (15:00-17: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576年08月31日 (15:00-17:00) 时代:南北朝 陈/北周/北齐
公历:0636年08月17日 (15:00-17:00) 时代:唐太宗
公历:0816年09月02日 (15:00-17:00) 时代:唐宪宗
公历:0876年08月18日 (15:00-17:00) 时代:唐僖宗
公历:1056年09月04日 (15:00-17: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116年08月21日 (15:00-17:00) 时代:北宋徽宗/辽/金
公历:1296年09月05日 (15:00-17:00) 时代:元成宗
公历:1356年08月22日 (15:00-17:00) 时代:元顺帝
公历:1416年08月08日 (15:00-17:00) 时代:明成祖(永乐)
公历:1596年08月24日 (15:00-17: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656年08月09日 (15:00-17:00) 时代:清世祖(顺治)
公历:1836年08月26日 (15:00-17:00) 时代:清宣宗(道光)
公历:1896年08月11日 (15:00-17: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2076年08月27日 (15:00-17:00)
公历:2136年08月13日 (15:00-17:00)
公历:2316年08月30日 (15:00-17:00)
公历:2376年08月15日 (15:00-17:00)
公历:2556年08月31日 (15:00-17:00)
公历:2616年08月17日 (15:00-17:00)
公历:2796年09月02日 (15:00-17:00)
公历:2856年08月18日 (15:00-17:00)
4.丁未 丁未 丁未 丁未(当代不存在!)
公历:0047年07月27日 (13:00-15:00) 时代:东汉光武帝
公历:0107年07月13日 (13:00-15:00) 时代:东汉安帝
公历:0287年07月29日 (13:00-15:00) 时代:西晋武帝
公历:0347年07月15日 (13:00-15:00) 时代:东晋穆帝
公历:0527年07月31日 (13:00-15:00) 时代:南北朝 梁/北魏
公历:0587年07月16日 (13:00-15:00) 时代:隋文帝
公历:0767年08月02日 (13:00-15:00) 时代:唐代宗
公历:0827年07月18日 (13:00-15:00) 时代:唐文宗
公历:1007年08月04日 (13:00-15:00) 时代:北宋真宗/辽
公历:1067年07月20日 (13:00-15:00) 时代:北宋英宗/辽
公历:1247年08月05日 (13:00-15:00) 时代:南宋理宗/元
公历:1307年07月22日 (13:00-15:00) 时代:元成宗
公历:1487年08月07日 (13:00-15:00) 时代:明宪宗(成化)
公历:1547年07月24日 (13:00-15: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607年07月09日 (13:00-15: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787年07月25日 (13:00-15: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847年07月11日 (13:00-15:00) 时代:清宣宗(道光)
公历:2027年07月27日 (13:00-15:00)
公历:2087年07月12日 (13:00-15:00)
公历:2267年07月29日 (13:00-15:00)
公历:2327年07月15日 (13:00-15:00)
公历:2507年07月31日 (13:00-15:00)
公历:2567年07月16日 (13:00-15:00)
公历:2747年08月02日 (13:00-15:00)
公历:2807年07月18日 (13:00-15:00)
公历:2987年08月03日 (13:00-15:00)
5.戊午 戊午 戊午 戊午(1978年6月25日午时生人)
公历:0058年06月10日 (11:00-13:00) 时代:东汉明帝
公历:0238年06月27日 (11:00-13: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298年06月12日 (11:00-13:00) 时代:西晋惠帝
公历:0478年06月28日 (11:00-13: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538年06月14日 (11:00-13:00) 时代:南北朝 梁/西魏/东魏
公历:0718年07月01日 (11:00-13: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778年06月16日 (11:00-13:00) 时代:唐代宗
公历:0958年07月02日 (11:00-13: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1018年06月18日 (11:00-13:00) 时代:北宋真宗/辽
公历:1198年07月04日 (11:00-13:00) 时代:南宋宁宗/金
公历:1258年06月19日 (11:00-13:00) 时代:南宋理宗/元
公历:1438年07月06日 (11:00-13:00) 时代:明英宗(正统)
公历:1498年06月21日 (11:00-13:00) 时代:明孝宗(弘治)
公历:1558年06月07日 (11:00-13: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738年06月23日 (11:00-13: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798年06月08日 (11:00-13:00) 时代:清仁宗(嘉庆)
公历:1978年06月25日 (11:00-13:00)
公历:2038年06月10日 (11:00-13:00)
公历:2218年06月27日 (11:00-13:00)
公历:2278年06月12日 (11:00-13:00)
公历:2458年06月28日 (11:00-13:00)
公历:2518年06月14日 (11:00-13:00)
公历:2698年06月30日 (11:00-13:00)
公历:2758年06月16日 (11:00-13:00)
公历:2938年07月02日 (11:00-13:00)
公历:2998年06月17日 (11:00-13:00)
6.己巳 己巳 己巳 己巳(1929年5月24日及1989年5月9日巳时生人)
公历:0009年05月09日 (09:00-11:00) 时代:新朝王莽
公历:0189年05月25日 (09:00-11:00) 时代:东汉少帝
公历:0249年05月11日 (09:00-11: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429年05月27日 (09:00-11: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489年05月12日 (09:00-11:00) 时代:南北朝 南齐/北魏
公历:0669年05月29日 (09:00-11:00) 时代:唐高宗
公历:0729年05月15日 (09:00-11: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909年05月31日 (09:00-11: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0969年05月16日 (09:00-11:00) 时代:北宋太祖/辽
公历:1149年06月02日 (09:00-11:00) 时代:南宋高宗/金
公历:1209年05月18日 (09:00-11:00) 时代:南宋宁宗/金/元
公历:1389年06月03日 (09:00-11:00) 时代:明太祖(洪武)
公历:1449年05月20日 (09:00-11:00) 时代:明英宗(正统)
公历:1629年06月05日 (09:00-11:00) 时代:明思宗(崇祯)
公历:1689年05月21日 (09:00-11: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749年05月07日 (09:00-11: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929年05月24日 (09:00-11: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1989年05月09日 (09:00-11:00)
公历:2169年05月25日 (09:00-11:00)
公历:2229年05月11日 (09:00-11:00)
公历:2409年05月27日 (09:00-11:00)
公历:2469年05月12日 (09:00-11:00)
公历:2649年05月29日 (09:00-11:00)
公历:2709年05月15日 (09:00-11:00)
公历:2889年05月30日 (09:00-11:00)
公历:2949年05月16日 (09:00-11:00)
7.庚辰 庚辰 庚辰 庚辰(1940年4月7日辰时生人)
公历:0140年04月23日 (07:00-09:00) 时代:东汉顺帝
公历:0200年04月09日 (07:00-09:00) 时代:东汉献帝
公历:0380年04月25日 (07:00-09: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440年04月10日 (07:00-09: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620年04月27日 (07:00-09:00) 时代:唐高祖
公历:0680年04月12日 (07:00-09:00) 时代:唐高宗
公历:0860年04月28日 (07:00-09:00) 时代:唐懿宗
公历:0920年04月14日 (07:00-09: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1100年05月01日 (07:00-09:00) 时代:北宋哲宗/辽
公历:1160年04月16日 (07:00-09:00) 时代:南宋高宗/金
公历:1340年05月02日 (07:00-09:00) 时代:元顺帝
公历:1400年04月18日 (07:00-09:00) 时代:明惠帝(建文)
公历:1580年05月04日 (07:00-09: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640年04月19日 (07:00-09:00) 时代:明思宗(崇祯)
公历:1700年04月05日 (07:00-09: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880年04月21日 (07:00-09: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1940年04月07日 (07:00-09: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2120年04月23日 (07:00-09:00)
公历:2180年04月08日 (07:00-09:00)
公历:2360年04月25日 (07:00-09:00)
公历:2420年04月10日 (07:00-09:00)
公历:2600年04月27日 (07:00-09:00)
公历:2660年04月12日 (07:00-09:00)
公历:2840年04月28日 (07:00-09:00)
公历:2900年04月14日 (07:00-09:00)
8.辛卯 辛卯 辛卯 辛卯(当代不存在!)
公历:0091年03月22日 (05:00-07:00) 时代:东汉和帝
公历:0151年03月08日 (05:00-07:00) 时代:东汉桓帝
公历:0331年03月25日 (05:00-07:00) 时代:东晋成帝
公历:0391年03月10日 (05:00-07: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571年03月26日 (05:00-07:00) 时代:南北朝 陈/北周/北齐
公历:0631年03月12日 (05:00-07:00) 时代:唐太宗
公历:0811年03月28日 (05:00-07:00) 时代:唐宪宗
公历:0871年03月13日 (05:00-07:00) 时代:唐懿宗
公历:1051年03月30日 (05:00-07: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111年03月16日 (05:00-07:00) 时代:北宋徽宗/辽
公历:1291年03月31日 (05:00-07:00) 时代:元世祖
公历:1351年03月17日 (05:00-07:00) 时代:元顺帝
公历:1531年04月03日 (05:00-07: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591年03月19日 (05:00-07: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771年04月04日 (05:00-07: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831年03月21日 (05:00-07:00) 时代:清宣宗(道光)
公历:1891年03月06日 (05:00-07: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2071年03月22日 (05:00-07:00)
公历:2131年03月08日 (05:00-07:00)
公历:2311年03月25日 (05:00-07:00)
公历:2371年03月10日 (05:00-07:00)
公历:2551年03月26日 (05:00-07:00)
公历:2611年03月12日 (05:00-07:00)
公历:2791年03月28日 (05:00-07:00)
公历:2851年03月13日 (05:00-07:00)
9.壬寅 壬寅 壬寅 壬寅(1962年3月5日寅时生人)
公历:0042年02月18日 (03:00-05:00) 时代:东汉光武帝
公历:0282年02月20日 (03:00-05:00) 时代:西晋武帝
公历:0342年02月06日 (03:00-05:00) 时代:东晋成帝
公历:0522年02月22日 (03:00-05:00) 时代:南北朝 梁/北魏
公历:0582年02月07日 (03:00-05:00) 时代:隋文帝
公历:0762年02月24日 (03:00-05:00) 时代:唐肃宗
公历:0822年02月09日 (03:00-05:00) 时代:唐穆宗
公历:1002年02月26日 (03:00-05:00) 时代:北宋真宗/辽
公历:1062年02月11日 (03:00-05: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242年02月27日 (03:00-05:00) 时代:南宋理宗/元
公历:1302年02月13日 (03:00-05:00) 时代:元成宗
公历:1482年03月01日 (03:00-05:00) 时代:明宪宗(成化)
公历:1542年02月15日 (03:00-05: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722年03月03日 (03:00-05: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782年02月16日 (03:00-05: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962年03月05日 (03:00-05:00)
公历:2022年02月18日 (03:00-05:00)
公历:2262年02月20日 (03:00-05:00)
公历:2322年02月06日 (03:00-05:00)
公历:2502年02月22日 (03:00-05:00)
公历:2562年02月07日 (03:00-05:00)
公历:2742年02月24日 (03:00-05:00)
公历:2802年02月09日 (03:00-05:00)
公历:2982年02月25日 (03:00-05:00)
10.癸亥 癸亥 癸亥 癸亥(1983年12月1日亥时生人)
公历:0003年12月01日 (21:00-23:00) 时代:西汉平帝
公历:0063年11月16日 (21:00-23:00) 时代:东汉明帝
公历:0243年12月03日 (21:00-23: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303年11月19日 (21:00-23:00) 时代:西晋惠帝
公历:0483年12月04日 (21:00-23:00) 时代:南北朝 南齐/北魏
公历:0543年11月20日 (21:00-23:00) 时代:南北朝 梁/西魏/东魏
公历:0723年12月07日 (21:00-23: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783年11月22日 (21:00-23:00) 时代:唐德宗
公历:0843年11月07日 (21:00-23:00) 时代:唐武宗
公历:1023年11月24日 (21:00-23: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083年11月09日 (21:00-23:00) 时代:北宋神宗/辽
公历:1263年11月25日 (21:00-23:00) 时代:南宋理宗/元世祖
公历:1323年11月11日 (21:00-23:00) 时代:元英宗
公历:1503年11月28日 (21:00-23:00) 时代:明孝宗(弘治)
公历:1563年11月13日 (21:00-23: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743年11月29日 (21:00-23: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803年11月15日 (21:00-23:00) 时代:清仁宗(嘉庆)
公历:1983年12月01日 (21:00-23:00)
公历:2043年11月16日 (21:00-23:00)
公历:2223年12月03日 (21:00-23:00)
公历:2283年11月18日 (21:00-23:00)
公历:2463年12月04日 (21:00-23:00)
公历:2523年11月20日 (21:00-23:00)
公历:2703年12月07日 (21:00-23:00)
公历:2763年11月22日 (21:00-23:00)
公历:2823年11月07日 (21:00-23:00)
一个算命的如何逆袭成为皇帝,还把光武帝刘秀追得到处跑呢?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开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打着汉室宗亲的名义起兵,割据一方。当时最强大的起义军绿林军扶持刘玄当上皇帝,史称更始帝,同时杀死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虽免遭毒手,但被软禁起来。
刘秀
后来,刘玄放下戒心,派刘秀前往河北宣抚各割据势力。河北是刘秀建立基业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生平最大的对手之一——王郎。
王郎其实只是个算命的,他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竟在河北当地豪门的支持下,建立赵汉政权,拥兵数十万。一个以卜相为业的老百姓,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竟逆袭成为皇帝,王郎也算是创造了奇迹吧?
刘秀
都说时势造英雄,王郎就是抓住了时势。当时王莽的新朝已亡,刘玄虽在绿林军的扶持之下建立更始政权,但主要的活动范围在中原地区,势力范围无法达到河北地区。河北属于没有朝廷监管的状态,河北本地的割据势力更是林立,包括汉室宗亲、豪门士族、各郡县军队、农民起义军等,这些势力纷争很厉害,相互攻伐。这也是王郎选择河北的原因,王郎当时在蜀地,蜀地虽然也很混乱,但公孙述逐渐崛起,开始平定蜀地,割据一方,王郎肯定没有机会。陇地、荆襄、齐地均在较大的割据势力,王郎机会也不大。王郎本身就是河北邯郸人,在河北人脉较广,再加上河北局势复杂,王郎机会反而更多。所以在河北起事,王郎更容易获得支持。
刘秀和阴丽华
王郎是卜相之人,自然知道百姓对于卜相是非常相信的,所以谶语一定要先造起来。早在王莽建立新朝之前,就有人自称是刘子舆,后虽被王莽所杀,但这给王郎带来启示。王郎也诈称自己是真正的刘子舆,在蜀地,因看出邯郸有天子之气,所以特意赶到河北。王郎这段说辞神乎其神,说河北有天子之气,河北人自然欣喜,百姓也相信这套说辞。
刘秀和阴丽华
王郎这套卜相的说法打动了另外一个汉室宗亲刘林。刘林是赵缪王之子,与河北当地的豪门交往很深,而且刘林深怀大志,早就想干一番大事业。刘林曾经支持刘秀,并向刘秀决黄河之堤,淹死河北的赤眉军。但此计过于残忍,且牵连无辜百姓,刘秀并未采纳。于是刘林离开刘秀,在河北一带徘徊,以等待时机谋大事。
怎么样测生辰八字?
【天干地支与夏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干支纪年与格里历的换算 若我们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 0、 ......、8、9 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 0、1、 ......、10、11 等序号,那么: 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 (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 (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干地支,如何得到当前是60年中的第几年 (杨霖坤) X=天干 N=地支 Y=0-5的自然数 A=0-4的自然数 Z=X+10Y Z=60 Z=N+12A 修改Y与A使Z=N+12A或 Z=N成立,则Z为要查询的干枝年份。例如:用该公式来解癸酉年份,则Z为10。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天干地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 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 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 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 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天干地支纪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晚子时 23时—24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天干地支次序表】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怎样测算自己的五行八卦?
算五行八卦没这个说法。
五行八卦是这个系统基础的统称。
没有啥算五行八卦的说法。
我看你是想问年命五行是哪种
要想算命需要提供生辰八字:年月日时(干支纪年法)
你只提供了年月日:戊辰 庚申 庚戌(时间没有,八字只有六字,还差俩字)
戊辰纳音年命为:大林木
给你介绍一下甲子纪年法。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组合起来,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
命运这事儿不可执著,成事在人。后天的奋斗可以改变命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