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和草袋机
文/简小白sky
“站住,别跑啊!”
哥对着手中握一把稻草儿的我喊道。
我毫不示弱的回应,“你还了我的书,我就把你的“汽车””给你!”
我有没有说过,我在男孩堆里长大,性子自然是有点小男子汉气,直爽,泼辣,毫不示弱。
小姑拿着一撮稻草走过来替我们和解。
小姑承诺,卖了草帘子,给我买新的连环画。我这才悻悻地把泥巴汽车还给哥。
小姑温柔的对我报之一笑。
随着“嘎哒嘎哒”的木吱声响,草袋机在小姑手脚并用的操纵下,欢快的唱起了歌儿。
随着一根根草根,上下起伏的木条,以及草袋机古老的嘎吱嘎吱声,一张草帘子几个小时织好了。
织草帘子是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农村除了种田唯一的赚钱方法。
未分家前,我们十几口人住在一起,两个姑姑都待嫁闺中。
当我在老屋的地板(地面未做处理,地板是泥土压平的)上爬着玩时,伴着我的是姑姑一刻不停息的打草袋声;
当我蹒跚学步,摇摇摆摆走来走去时,地上摆放的稻草被我糟蹋的乱七八糟,我踩来踩去的玩,累了把它当温暖的床。
除了农忙要下地劳动外,小姑每日都在打草帘子,积累一周后,骑自行车把草帘子带到城里卖掉,换得几块钱。
我总是眼巴巴地等着这一天。
有时,小姑给我带回一个烧饼馍,有时,她给我带回一个红色的扎头发的蝴蝶花。
小姑出阁了。
草袋机成了她的陪嫁。
八十年代,结婚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可她的陪嫁只有缝纫机和草袋机。买嫁妆的钱是她一分一分打草帘子攒的。
夫家只有一间房,房外搭了一个简易灶台,那就是厨房。茅厕在屋后的小竹林旁。
新婚之后,小姑第一件事就是让丈夫帮她安装草袋机。她则去屋外搬稻草,挑水。
水井很远,那时没有自来水,没有压水井,得靠自己的双肩一步步挑回来。
也有质量不好的草杆子,刚塞进去就打断了,这时,得拿起十二分的小心和耐心,要不,全是断了结的草杆子,就算打成草帘子,也卖不上好价钱。
小姑边笑边开始织帘子。
转眼,小姑有了身孕,但她还是起早贪黑坐在草袋机旁。
丈夫劝她休息,
她说:“我的身子骨没那么金贵,现在多打几个,月子里就不能动了。”
我们喜欢去小姑家玩,小姑每次都会去街上给我们小孩子买好吃的,给我们炖肉吃。
现在的我才知道懊恼。
小姑生了表妹,文静乖巧,是小姑的宝贝儿。
生表妹时,时间很久,姑父着急的差点哭了,当医生报母女平安时,他笑了,浅而淡的微笑从嘴角不经意间蔓延下去,笑靥又柔又坚定。
有一年,姑父去新疆打工。
小姑农忙时把表妹送到娘家,我周末帮小姑从田里拉稻草。
打草帘的稻草要干燥白净的,是不能淋雨的。
那一天,我和小姑一起捆稻草。
田边开着美丽的小花,袅娜多姿。我却无心欣赏。
我们把打谷子时散开的稻草,集中一起用绳子捆起来。捆成中等大小的个头,然后把捆好的稻草扛到平板车上。
我试着要扛,但死活搬不动。
我们装了三车,往家拉了三车了。
天却暗起来,起风了,似乎快要下雨了。
我们来到另一块田,手忙脚乱的收起来,在扛最后一捆草时,风愈大了,小姑一个趔趄,摔在田坎。
终于,我们在大雨前,抢收完了稻草,意味着,忙完秋收,小姑又要忙打草帘子了。
草袋机退休了。
小姑家建起了新房子,三房两厅,宽敞的房屋,明亮的玻璃,干净的厨房,一切都是崭新的!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草袋机也退休了。收割机进了农村,稻草在收割时被当场粉碎,再也不用捆稻草,抢收稻草了!
小姑,又生了二表妹,二表妹和我同一天生日,我们整整相差十八岁。
我去医院看小姑,二表妹睁开眼睛对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就像冬天的阳光,很温暖,把我的心照得一片明亮!
小姑,此刻,您在忙什么呢?
感恩您能来,喜欢请戳红心❤!多谢!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有哪样东西是出嫁是不可或缺的?
结婚,对于一个人来说,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了,有钱人家可能会有三妻四妾,会结好几次婚,但是,没钱的人家,可能一辈子就一次了。但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人们对于结婚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
秋天是新人们结婚的好季节,正所谓秋高气爽,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新人。那么,既然要结婚,嫁妆肯定是不能少的,一般情况下,男方家需要准备好迎娶女方的礼金等物品,女方家则需要准备好女子结婚时候的陪嫁。
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比如:光绪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比如:宋朝苏东坡,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鲁国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比如:卫国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儿子结婚很便宜,女儿结婚嫁妆很贵?
1农村重男轻女现象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女生多于男生。
在男生比女生多的基础上,大部分女生如果能上大学就不会回农村择偶,外出打工的也大多不想回农村,而不上大学和外出打工的男生大多选择在家择偶,上大学的则买不起,面对城市的高房价, 而女孩子进城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房子,因为很多也是回家择偶,导致农村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衡。
农村一直有个现象,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简单来说,嫁出去的女儿不收养父母养老,父母回到儿子身边养老。当然,父母百年后的遗产也是属于儿子的。这种思想导致农村父母把彩礼当成了多年来抚养女儿收回的养老金。同时他们更注重儿子的利益,因为老了还要靠儿子养老。很多时候,女方家会过来给女儿们当嫁妆的彩礼的一小部分。
中国近代婚礼的特点极其原因
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 (一夫一妻制)
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
“六礼”
(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
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
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
嫁妆。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
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
衣服、金银首饰等。 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 20 世纪
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能要求的也越来越高。
二十一世纪以后向
“新三样”———房子、汽车、金钱迈进。
聘礼与嫁妆的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2)婚礼服饰的变化林语堂先生曾云“下意识,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纱和婚礼的钟声。
”然而中国姑娘憧憬红色礼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婚礼服的中西并存也日趋流行。 白色的婚纱虽然是现代婚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婚礼服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很多人在婚礼上仍然兼顾并采用了民族的婚礼服饰。现代婚礼庆典中新娘最起码会选择两套服装,一套白色婚纱,一套红色中式旗袍,有条件的还会再加一到两身小礼服。正式西服或非正式西服对于新郎而言均可,但要注意与新娘礼服的搭配与协调。
二、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政治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交融,之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为婚姻提供法律保障。从经济方面来看,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思想也与时俱进,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内容的更新,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变化,也势必引起婚俗的变动。婚俗的形成与演变常常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支架。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俗作为一种社会
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
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今婚俗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而无论婚嫁民俗如何演变,幸福一直是所有人永恒的追求。因此婚礼本质上还是一种人们美好祝福的寄托与表达,需要夫妻双方的坦诚相待、无私奉献与相濡以沫。
你还记得过去农村人结婚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吗?
一、婚前
1.媒说
这个程序是必须的,不论你是青梅竹马还是两小无猜,也不论你是如胶似漆还是已经好到了肉里头,更不管你是生死与共还是难解难分,这个程序是必须要的。倒不是父母有多大面子,也不是说要传承“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的古训,实际上是父母为你站的一班岗,也就是说,当你的发展产生危机的时候,这是一张挡箭的牌子。
当然,有的父母自然会考虑所谓门当户对因素,也有的父母会对你选中的对象来个二次考察,把好进口关,还有的女方父母确实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总之,父母自有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2.看亲
即“相亲”。由媒人向男家介绍女方晶貌、家庭情况后,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请庚帖,叫议亲。也有先相亲的。一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开,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测她的模样,俗称“摸姻缘”。所以有“相亲相舅”的谚语。新式婚姻就没有这猜谜式的前奏。
3.合婚
媒人将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男家就将庚帖压在灶君神龛前,如三日内家中无盘碗打破、小孩跌伤或与人争吵等不吉利的小事,便初步通过,也有再去问签诗或请算命先生合婚。解放后,此种风气在农村尚存。即使不迷信,但在熟知女方家况不宜作亲后,正好借口神灵示意免得结怨,女方家属也能乘机收回“面子”。
4.定亲
男家合婚满意后,就由媒人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开合”,然后双方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称“议聘”。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以戒指及四样礼物为聘,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奶”。待择定婚期,通知女方,名“送日”。双方都设宴请客,称“饮定酒”,客人要送陪嫁品。
5.送年月
就是到了瓜熟蒂落的状态了,就去找算命看年月的先生选择结婚的日子,也就是算得上是最后一次向女方家作一定补尝。
二、婚礼
1、送礼:按一般习俗,参加婚宴都要准备一份小小的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间取菜、吃食要讲究礼貌
3、敬酒: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东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让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同时,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节制饮酒,以免醉后狂言失礼。
4、撒纸屑:结婚典礼上,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天空,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这种风俗起源于 意大利。中古时代,意大利凡参加婚礼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缤纷而细小的糖果,祝福新人过着甜蜜的生活。到了19世纪,人们把撒糖果改为撒彩色纸屑。
5、食汤圆: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6、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7、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9、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10、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11、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12、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13、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4、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5、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6、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7、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8、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9、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应该是在八十年代,那时间我们豫南地区大部分结婚前一天都是女方先在家中待客(也就是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第二天男方家里待客,女方有抬嫁妆的劳力(俗称“歪脖”),还有长辈等组成的送亲队伍(俗称“送客”),开始是由扁担等抬嫁妆过去,而后几年条件好一点的用拖拉机拉嫁妆。
说起结婚当天更是热闹喜庆,男方一早由家里出发娶亲(本地人叫娶新媳妇),有犟子嘴(负责放炮,协调娶亲),娶妮客(一般有男方嫂子或者近门婶子)两人或者四人成双,再有一个近亲小伙子骑自行车带新娘(那时间新郎不随车去新娘家),(再后来有头有脸的用吉普车娶亲,已经算是最高级的)一般都是六个人或者八个人(需成双寓意好事成双),一路鞭炮,十里八村听到都知道有人家娶媳妇啦。
至于娶亲还有很多规矩风俗,不能一一言表,但那时风俗纯朴,人性简谱,由于没有其它更多娱乐,所以每当村里有人结婚,往往都是每家每户都有礼品送过去,(譬如,单子,毛巾被之类),主家也摆宴席招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于是村里便一派喜庆,热闹起来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