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相学家和所留的相学书籍
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约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
《左传·文公元年》载:一次会葬中,公孙敖听说周天子派来参加葬礼的内史叔服会看相,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叔服对公孙敖说:"谷可以祭祀供养你,难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颔丰满,其后代必定兴于鲁国。"《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中亦有关于姑布子卿、吴市吏等早期相者活动情况的记载。至战国,看相始流行。《增孔子·执节篇》载:魏安茵王问子顺,拜马回为相是否合适。子顺答曰:"长眼猪视者诡诈。"后马回为相,终以谄获罪。此时看相之术虽已流行,但主要作为一种参政手段被人注意,职业相士和严格意义上的相学理论尚未出现。两汉时期,相学得到迅速发展。仅刘邦一家看相的事迹,《史记》就有种种详细的记载。但凡汉代发迹显达之人,如丞相周亚夫,长平侯卫青,吴王濞,淮南王英布,将军李广,御史大夫倪宪等,都有命相故事传世。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连皇宫挑选嫔妃、采女都须经相士过目。随着看相习俗的广泛流行,此时相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汉书· 艺文志》载有《相人》二十四卷。据《怀庆府志》记载,仅当时的著名相士许负就著有相书《德器歌》、《五宫杂记》、 《听声相形》诸种。两汉以后,迨至李唐,看相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相书多达三十余种,一百三十多卷。此后宋、明两朝,看相风气发展到颠峰。许多相士成为显贵,不少知识分子、上层名流以浓厚的兴趣研究相学理论,大量相书充斥书肆。明以后,相术逐渐流向民间,成为江湖术士敛财养家的手段。自此,无论相学理论还是看相技艺都少有新的发展。古代相学名流群芳灿若星辰,如春秋时期的姑布子卿,战国晚期的唐举,汉代许负,唐代袁天纲、李淳风, 宋初麻衣道者、陈搏,明代袁忠微,清代陈钊等,皆负盛名。其社会影响不在同时代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之下。古代相学著作多不胜数,但大多数是相互转抄,自成体系又较实用的主要有《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神相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其中又以托名五代术士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流传最广,托名宋代陈搏的《神相全编》体系最完备。
古代看相测命书:麻衣相法大全图解
在面相中,每个人的面部都是一个大数据,可以从中看出TA一生中的富贵荣辱如何。麻衣相法就是如此,通过人的面貌、五官形态等推测出人的一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 相术大全 中可以关于麻衣相法的解析吧。
麻衣相法简介:
相书、相术名。后人假托传说中的麻衣道者作。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
麻衣相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面相术作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也有着它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现相学相术,在《左传》等书中均有记载,这些记载证明春秋时代我国相术开始发展,此时的看相,为最基本的人的长相、声音和气色。
战国时期,相术亦加入百家争鸣之列,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有名的一个故事:相士吕公看了刘邦的相后说:“……相人多矣,无入季(刘邦字)相,愿季自爱。”并把女儿许配给刘邦(后为吕后)。刘邦不负其望,最终成为开国君主。
汉末三国时期,医学大大发展,出现了华陀等一代名医。相术也有了一次大大的飞跃,从简单的观形发展为观气色判吉凶。与医生通过气色来诊断病者的疾患相比,只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
隋唐时期相术数量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是袁天罡及其〈袁天罡相书〉,此时的相已经从面相扩展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宋元时期是我国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麻衣相法〉便是此时出现的。它是相书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划时代的著作,集前代相书之大成,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最终奠定了相术学的理论体系,明清时期的《袁柳庄神相》也是师承麻衣相法。
麻衣相法之面相运势:
相法中将人的一生逐年所行之运称为流年,具体将人的面部分成100个部位,每一部位代表一年。相士根据看相者的年龄,然后看这一年龄特定的部位的气色以判断被相者的运气。看相先分男左女右。仅供参考:
一、二、三、四、五、六、七岁看左耳(男左女右,以下同理),又称金星。耳的轮廓色泽宜红润,不宜发青色,即耳轮不宜灰暗,色红润说明身体无病。
八至十四看右耳木星。耳轮廓气色宜红润。十五岁前后看相,由于小孩骨骼未成熟,头与身体的比例与成人不一样,头大面孔小,眼睛在脸部的二分之一以下,眼睛想得到较大而鼻子短小,如用三停的分法就不成比例,因此只看耳朵,看耳垂珠,色泽红润的人从小聪明,生活优裕幸福,星运好。色灰白者,身体有病,恐影响寿命。
十五岁看额即火星。
十六岁看天中,都是指额。如果额头发红都是好运的兆头,如灰暗,则对少年时不利。
十七、八岁看日月角。日月角明亮发黄,父母健康;如果颜色灰暗,父母中有一方有祸或死亡。十九岁看天庭。
二十、二十一看辅骨。这些部位宜红明莹润,主交好运,如昏沉晦涩都是有灾难之相。
二十二岁看司空。此部位一定要光明,而且一生都不艺青暗。夏天发赤色,春天发青色都是不祥之兆。
二十三、四看边城(边地)。这一部位不艺红赤色,否则有灾祸。如果发红,色轻不妨,色红而重,变成赤色就不好了,发青色也不好,明黄色为交好运。
二十五岁看中正。应明亮,不艺青灰或发暗,都是不吉之色。
二十六、七岁看丘陵、冢墓部位。此二部位发青暗色不是坏兆头,如果颜色重,轰变赤,则厄运临头。
二十八岁看印堂。印堂在正额,属火星。所以处在火位。色泽以红、黄、紫亮为好,赤而暗、黑而青皆为背运之色。
二十八岁为初限,从十六岁到二十八岁为初年运。
二十九岁、三十岁看山林部位。山林以林木清秀为好,所以此部位发际处要清晰,如发际呈剧齿壮,为劳心之相。发际昏浊色暗,不宜外出,尤不宜陆路旅行。
《庄王威义》、《子文看相》和《鼋羹之祸》讲述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1、历史故事《子文看相》的内容:
子越椒刚生下来时,伯父令尹子文给他看相。看完后,对子越椒的父亲楚国司马子良说:“这孩子面相凶恶,声音粗哑,正是老百姓传说的‘狼子野心'那种人,还是早早除掉为好,以免日后殃及家族。"但子良没听子文的话。子越椒后来继承父位,当了司马。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大军问鼎中原,子越椒在国内发动叛乱,并派兵马在中途伏击庄王。庄王与子越椒在皋浒遭遇。子越椒对庄王连射两箭,惊得庄王一身冷汗。庄王军中有位叫养由基的神箭手,有百步穿杨的功夫,一箭就射穿了子越椒的咽喉。庄王下令灭子越椒满门,只有子文的孙子克黄因忠心耿耿而幸存。
2、历史故事《鼋羹之祸》的内容:
公元前605年春,楚国给郑灵公送来一只大鼋。 第二天早朝时,子公对子家说:“每次将有美食,我的食指都会跳动,今天它又跳,看来将有美味品尝。"子家半信半疑。两人进宫后,子家看见厨师正在杀大鼋,不禁笑出声来。郑灵公问子家为何笑?子家把子公的话说了一遍。
中午开饭时,灵公招呼大夫们一落座,唯独不招呼子公。灵公说:“子公,你说你今天会尝到美食,我偏偏不叫你吃.看你的食指还灵不灵。"子公受此侮辱,恼羞成怒,冲到锅前,用食指沾了鼋羹就往嘴里塞。灵公大怒,要处死子公。在众大夫的劝说下作罢,子公怀恨在心,派刺客杀死了灵公。襄公即位后,杀了子公全家。
3、历史故事《庄王威义》的内容:
楚国要想东进扩张,必须首先降伏郑国。楚国几次伐郑,郑都以晋国之力避过灾劫。郑于是干脆与晋缔结了军事同盟。
公元前604年,楚庄王趁郑襄公根基未稳,郑晋同盟尚未发挥作用,突然发动攻击。三个月后,郑国投降。楚国将士征伐三月才攻下郑国,死伤无数,纷纷说杀掉郑襄公,扫灭郑国,但庄王说:“寡人攻郑,就是为了让他们服寡人,如今既已投降,又何必赶尽杀绝呢? "说完,就下令大军撤退。
晋国救援大军与楚军在郎遭遇。当年城濮之战,楚国损失惨重,如今仇人相见,楚庄王亲自擂鼓督战。在新降的郑国的策应下,晋军一溃千里,楚国终于报了城濮之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