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娶妻反而是女方出钱更多?嫁妆比聘礼多出数倍,原因何在
只要提到娶妻生子,男人大多会很头疼,因为现在压力太大,娶妻需要天价彩礼,还需要车子,房子,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所以结婚娶妻往往要耗费巨大的金钱。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娶个媳妇很有可能会破产呢。
但是在古时候,娶妻往往是女方带来的嫁妆很丰厚,出钱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娶正妻的时候,很讲究礼仪,三书六聘,八抬大轿是基本的,也是不可以缺少的。最初的结婚,男方需要去山上猎取一头鹿,作为送去女方家中的聘礼;后来逐渐聘礼成为了大雁,古人认为大雁具有忠贞的品质,代表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坚定之心,代表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
后来直到汉代,因为结束了战乱和分裂的诸侯国, 社会 逐步的稳定,百姓的婚姻礼仪也就随之变得繁琐,因为安定的环境,百姓自然会花更多的心思在生活和娶亲上面,毕竟是一生的大事。所以这个时候婚嫁开始有了攀比的意味。
为了制止这种攀比的风气,不少王朝都进行了遏制,在唐朝,高宗李治就曾颁布法令不允许攀比婚嫁礼仪,规定了官员等级所能置办的财力规格,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整改的效用并不是很大。
到了宋朝,女子出嫁往往是厚嫁,而更有法律规定,女子出嫁所携带的嫁妆都是女方自己所有,男方是没有权利随意动用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子的地位,所以说宋朝是对女子最为宽容的王朝。若是男女双方不幸离婚,那么女方带来的嫁妆,男方需要如数奉还,所以古时候离婚真的是很不划算的一门生意。
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在娶妻的时候,女方买三金,就是金子制成的项链,耳环,还有戒指,而这个习俗是在宋朝开始的。在宋朝的时候,天价的彩礼几乎成了所有阶级最看重的事情,而这种风俗如此盛行,也是因为有明文法律规定,女子的嫁妆是私有财产,所以女子有了金钱,就有了立足傍身的东西,没有人不喜欢钱,安全感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它。
还有一点就是嫁妆相当于维系两个家族之间的枢纽,越是丰厚,两家人之间的联系就会越紧密,更加符合古代门当户对的传统。但是这种天价彩礼也导致很多家庭由于拿不出数目可观的彩礼而发愁,常常有嫁女就相当于破产的说法,甚至还有女子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要出去打工,来攒自己以后的嫁妆。
司马光曾经批判过这个彩礼攀比的风气,他认为女子出嫁要从家中带走一大半的家产,会给原来的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因为家中还有其他兄弟姐妹生活,一个姊妹出嫁,相当于是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也在瓜分他们的财产,肯定会导致家庭的分歧和不满。而媳妇由于有了丰厚的私房,也会傲慢无礼,不利于家庭和睦。
嫁妆是给谁的 在古代是女人的私人物品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那到底结婚嫁妆是给谁的?
嫁妆是给谁的:
当然是给女子的。也就是父母给女儿的,才叫嫁妆。女儿给谁,就没人管了。
相关法律规定:
古代法律规定:
宋代法律规定:“户令,诸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这里的“妻家所得之财”通常指的就是嫁妆,也就是说,嫁妆不由兄弟均分。实际上,早在唐代,兄弟分家,都必须要为未结婚的兄弟、姐妹、姑姑准备结婚费用,即聘礼与嫁妆。到了宋代,这一惯例有了一定改变,未婚姑娘能继承到的财产变多了,她能得到等同于儿子继承的产业的一半。
宋代法律中,妻子对嫁妆的控制,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尽管嫁妆并非单独注册在妻子名下,但法律要求嫁妆必须明确标示出来,并且女人有生之年可以掌管它,为这份财产确立继承人。在传统社会中,出嫁的妻子并不能得到法庭保护,但若她将嫁妆转移,则并不违法。
宋代对嫁妆的规定,实际延续到了清代,从清代的法律规定和各类记载看,嫁妆是女性独立掌握的私财,比如康熙朝状元彭定求在为儿子分家时,给两个嫡子各分田地200亩,给三个庶出儿子各分田地120亩,但按法律规定,庶出嫡出应该均分,彭定求解释说,嫡子多分的原因是由于其中有妻子的奁田(即嫁妆田)。
清代女性的嫁妆,独立存放,单独核算,夫家无权支配,如果离异,女性可以将嫁妆带走,也可以立遗嘱规定谁可以继承嫁妆,因此其他家庭成员要动用女性的嫁妆,必须征得她本人同意。
法律对嫁妆的这种规定,为女性在精神和物质上提供了四种益处:其一,嫁妆证明她不是妾,她不是被娘家卖掉的,相反,家人把她看得非常重要,她是明媒正娶的妻子,这对女性很重要。其二,嫁妆为她提供了讨别人高兴的手段;其三,嫁妆为女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使她们不会一贫如洗。其四,嫁妆使妻子与夫家财产的增殖相关联,可以缓解部分对女性的歧视。
实际上,只有经济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女性才可能获得部分话语权,赢得家庭成员的尊重,在一个女性无法工作的社会中,其父母为她提供的嫁妆,就是她仅存的经济基础,为她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保护。
总结:以上就是嫁妆是给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女儿出嫁时的聘礼归谁 最精细的古代嫁妆单子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想结婚,男方要准备彩礼,而女方要准备嫁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聘礼和嫁妆也是很重要的。那古代女儿出嫁时的聘礼归谁呢?古代嫁妆有些什么东西?来看看最精细的嫁妆单子。
一、古代女儿出嫁时的聘礼归谁
1.新娘父母
聘礼是男方给女方的礼物,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由女方父母收下。然后女方出嫁的时候,父母会为其准备另外的嫁妆。古代女子出嫁后,基本上很少回娘家,也不会给父母养老。因此聘礼不但是求娶的礼物,更是给新娘父母的养老钱。
2.新娘自己
有些家境殷实的女方,父母会将男方送来的聘礼给女方自己保管,当做自己的私房钱。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较低,出嫁后要以夫为重,没什么自己的主见。如果想在夫家过得好,肯定需要一些钱财傍身。为了体贴女儿,父母会把聘礼给女儿。
二、最精细的古代嫁妆单子
1.针线盒
自古针线便是女红的必须品,会不会女红便是判断女子是否可以成为贤妻良母的标准。陪嫁备针线盒有美好的寓意,即祝福新婚夫妇温馨幸福。
2.合欢被
合欢被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在古代是新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合欢被寓意着新人们婚后能够和和美美,寄托着新人们白头到老的美好祝福。
3.鸳鸯枕
鸳鸯是爱情的永恒象征,是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古代新娘出嫁时用鸳鸯枕当陪嫁,表达了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美好祝愿。
4.绣花鞋
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古代新娘带着绣花鞋出嫁,寓意着两人在余生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5.压钱箱
古代女子嫁妆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压钱箱。女子带着压钱箱出嫁,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压钱箱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的箱子。
6.小物件
除了以上几种东西之外,古代新娘出嫁的时候,还要带上一些小物件。首先是代表幸福标准的尺子和代表财物的算盘,还有剪刀、都斗、喜梳等物品。
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嫁妆盘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结婚习俗。新人在准备聘礼和嫁妆的时候,可以咨询一下家中的长辈。
古代婚俗中,女方的陪嫁为何是男方彩礼的十数倍之多呢?
女方嫁妆多,一是为了想让女儿嫁人之后过上好点的日子,二是为了让附加看到女儿在家是被重视的,三是这些陪嫁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希望女儿在夫家生活美满。其实说女子的陪嫁比男方的多,这主要还是在一些大户人家,一些普通家家庭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普通人家本来生活就很拮据,如果给陪嫁那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太多的困难了。
一、嫁人之后过上好日子
有的富贵人家的小姐看上的可能是一些家境没有自己家好的,这时候父母多给一些嫁妆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人之后能过上好点的日子。虽然对方的家庭没有自己家的好,但是这些陪嫁会给男方的家庭带来一些缓解。在古代的时候,女子的地位还是不高的,女方的陪嫁给了女子在夫家一定的地位,手中有钱,事情也好办一些。
二、不被夫家轻视
大户人家的女子在自己的家里都是被父母细心呵护长大的,古代父母就认为陪嫁越多就意味女子在家庭里受重视。父母给自己的女儿陪嫁多,是为了告诉男方女儿在家是受重视的,想让男方对自己的女儿好一点。这也是娘家在告诉婆家,自己的女儿还是有人关心的,一旦在婆家受委屈了,娘家可能不会饶过婆家。
三、讨个好彩头
女方家给的陪嫁不是随便给的,那都是有寓意的,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陪嫁中一般都是含妆匣、子孙宝桶、龙凤被和龙凤碗筷等。大体上都是这样,有钱人家可能会更多,也会让服侍小姐的丫鬟跟着到夫家。子孙桶寓意是多子多孙,龙凤被意思是恩爱绵长,这些都是娘家人对新人的祝福。
嫁妆哪方出
嫁妆是女方出的,男方出的是聘礼
具体资料: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结婚为什么要有嫁妆:
彩礼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而在传统社会,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里,即使到现在过年过节也都是先去丈夫家里吃饭庆祝。这个问题不单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在各个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韩国,印度,中国都是一样的。你举的国家还不都是在亚洲?那么为什么在亚洲?吃年夜饭的例子还不是习俗?这肯定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另外,送嫁妆的原因可能有二:1. 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2. 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以上两点是符合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历史上聘礼最高的汉朝,究竟要花多少钱,官员50岁还娶不起媳妇?
汉制规定:“聘皇后黄金两万斤,为钱二万万”。由此可知,汉朝的时候娶个妻子需要的聘礼有多贵。二万万就是二万两,这里的二万两相当于中产家庭两万户的财产。《潜夫论浮侈篇》上中说到:“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所以说,尽管是现代在国家机关上班的公务员,也支付不起这么昂贵的聘礼。
现代社会结婚时的聘礼差不多都是要求男方有车有房,出个两三万块钱的嫁妆给女方的父母。这也许都是从汉朝流传下来的。古代帝王娶一个皇后有一个十分隆重而繁琐的礼仪,分为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聘期。比如,吕后为了给儿子和外孙女办婚礼,拿出了两万斤黄金作为聘礼,而在当时,一个中等的“小康”人家的全部家产,约值黄金10斤,这个嫁妆差不多是两千户中等家庭的全部家产。
汉朝时聘礼之所以那么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成亲将就门当户对。许多富贵人家都希望自己家的女儿可以嫁入一个门当户对的官员家庭里去,那个时候成亲之前可能两个人都没见过,就只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想法至今都还存在。现代的父母照样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有个好的归宿,不过,现在更提倡自由恋爱,很多年轻人觉得财富并不重要,两个人真心相爱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那都只是热恋时候的单纯的想法,时间长了,双方都会觉得很累,慢慢地,就会选择放弃。所以在我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生活的物质基础就是要有钱。古代的聘礼很高,现在的丝毫不会逊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