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汉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是什么?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当然礼数是少不了的。汉族的婚礼是从求亲开始的,包括求亲、定亲和成亲(婚礼)三个部分。其实咱们老百姓的婚礼也差不多这样,越讲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罢了。
首先是求亲。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绍情况、提出寻找要求、给媒人媒礼和展示自己的聘礼能力。古代媒人都是专业的,媒人根据男方情况到女方家里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里相亲。双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区会让姑娘藏在一个地方偷偷观看男方情况,比如安徽建筑一般是一圈小楼围绕一个院子,男方进来时,姑娘就站在楼上看(估计只能看父亲猜想儿子了),楼有很高的围栏,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诉父母。因此,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掀了盖头两个人才认识的盲婚。毕竟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今后过的好。
双方如果觉得门当户对、条件恰当,两家就会互赠订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会给男方送一盏茶,男方若满意喝完茶后会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钱(必须是双数),这样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来是定亲。双方交换八字,互赠写着名字、八字、年龄等的庚贴。如果八字不相冲,就开始纳亲。
“纳亲”就是双方表示彼此接纳,男方选定婚前15到20天的黄道吉日来女方送聘礼、聘钗、婚书,来求婚,即所谓过大礼。
在婚礼前几天,由公认命好的妇女将婚床安放到恰当的位置。并由此人在婚礼前一天铺床,将床褥床单龙凤被等铺好,然后撒上各种象征吉利的果品(红枣花生:早生贵子,桂圆:圆满,及荔枝豆子等)。这就是“安床”。安床完毕后,任何人都不能再进入新房和接触新床了。
这是男方。女方要准备嫁妆。嫁妆会在婚礼当天随姑娘带过去。古代嫁妆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嫁妆不足的女子很可能会在婆家受欺负,反之则能帮助自己确立在婆家的地位。这方面的小说描述还是挺多,比如红楼梦里王熙凤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贾府时的陪嫁压贾琏,总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才到压轴的成礼。就是我们所说的婚礼了。呼!看来还是现代人轻松阿。
首先是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这跟现代婚礼不太一样。好像现代的婚礼必须在中午前将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门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亲亲自为其梳洗打扮,盖上红盖头。新郎到达后,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闺房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新人双双向岳父母叩别后,新娘就坐上花轿由新郎护送来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打开轿门请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女性长辈将打成同心结的红绸带交给新人,两人牵着红带走进堂前。此时,忌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娘必须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一女童手持铜镜照在两人身上以求圆满。
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拜堂环节了。由礼宾司仪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鼓乐齐鸣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见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妻子,然后由新娘向这些长辈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这样新娘就正式成为这家人了。
最后还要给媒人准备谢媒礼
整个婚礼就正式结束了。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古代男人最风光最得意的时刻
古代女子出嫁时最奇葩的嫁妆是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接物,以礼为人处世。
俗话说得好,人生的四大喜事便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作为繁衍后嗣的喜事——嫁娶,我国古代女子的陪嫁更是颇为讲究,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作为古代富家女子出嫁的必备品,拔步床是传统家具中体积最大的一样家具,需几人合力才能抬起,跟随于迎亲队伍之后,各样陪嫁之前,以显示其嫁妆之丰厚。
拔步床诞生于明代后期,大致分为廊柱式拔步床与围廊式拔步床,从外观而言其类似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小房间,并拥有着一定的活动空间,深受待嫁女子的喜爱,深以此陪嫁为荣。
明代的能工巧匠不计其数,士大夫阶层生活靡费,更是为了显露其不同寻常的身份,花费重金四处求得技艺精湛之人,将人物典故,花鸟虫鱼,奇珍异兽雕刻其上,镂空而作。其精致繁琐程度往往花费数年光景,故而富家大户一般从女儿出生便开始筹备。
演变至明清时期,拔步床多以红木,黄梨木珍稀树木建造,夜晚幽香阵阵助于安眠;镌刻象牙玉石,触手生凉,月光照耀下淡淡荧彩浮于其上;色彩鲜亮,正红为底,多以黄、蓝、绿为辅助,更显其富丽堂皇。
于女儿出生之时便买下樟木树苗种于后院细心呵护,媒婆于屋外见树长势上门说媒定亲,至出嫁之时已亭亭如盖,将其粗壮树木砍下,涂漆上色,这便是樟木箱。
樟木又称“女儿树”,氤氲香气,经年不散,将衣物放于其中幽香暗生,行进举止间衣衫摆动留下淡淡清香惹人留恋侧目。更兼有木质绵密,纹理紧实,不虫不蠹不发霉,可谓是保存名家书画的上上之选。
香樟木的寓意更是极佳,出嫁之日将丝绸放于樟木箱中,取——两相厮守(两箱丝绸)的好彩头,祝愿爱女得遇良人,婚姻美满,余生平安顺遂。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作为唯一从娘家自己闺房之中带至夫家的私密之物,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少女的娇羞颜色,待嫁的忐忑喜悦,妇人的稳重大气,通过妆奁[lián]中的胭脂钗环装点上色,完成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新生。
妆匣一般都是小巧精致便于放置,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似简单却是内有门道。最上面镶嵌可翻合的铜镜观其面色,几层抽屉中备有描眉上粉,点画朱唇之物,待其梳妆完毕,将其扣合。
若逢特殊情况,妆奁左右两侧上方焊接提手,便于携带移动。妆奁之上也多是鸳鸯戏水,并蒂花开的吉祥图案。
经过岁月的打磨抛光,妆奁也染上古朴的包浆,经年累月之下,淡雅宁静的妆奁也渐渐染上主人的气息神韵,用着自己的方式诉说女子的一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历朝皇帝更是以孝治国,朝臣大员为皇室子嗣多番争执,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对儿孙的看重。古代的医疗条件低下,何况若是连年纷争,战事频发,死伤无数,国家人员凋敝,任由发展国将不国。
休养生息之年,为国家强盛,女子十三便可出嫁,若是大龄未嫁则免不了一番惩处,祸及父母,最后由国家分配对象。
子孙宝桶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是汉族民间嫁妆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出嫁之日由娘家兄弟拎入新房。
马桶亦称子孙宝桶——诞下子女皆身体康健,无病无灾,永葆百年;
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嫁入夫家后财源滚滚,富贵无极;
水桶亦称财势宝桶——期盼丈夫辛勤刻苦,奋发读书,来日高中,忠君爱国。
出自于汉代的状元箱是用来盛放经史子集和随身衣物,其名也是通俗易懂“状元及第,高中榜首”好彩头。
至明代,其规格逐渐固定。虽制式简单,但其箱子的实用程度不可否认,是学子们离家游学的必备品。世家大族的箱子线条恢宏大气,做工严谨考究,细节之处见人品,借用先贤的豪情壮志之语抒发自己内心的渴望,激励鼓舞自己,以便他日飞黄腾达效仿其品行。
这是一种鞭策,对两人组建家庭的美好期盼。女子秉贤妻良母之态,于后院持家,为丈夫儿子免除后顾之忧。男子肩负起教导子孙之责,于朝堂苦心经营为子谋划,光耀门楣,儿孙不负韶华,心怀天下,能够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为百姓谋福祉。
这种种求取好意头的物品,寄予了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婚嫁大事,有能力的官员富商更是十里红妆陪嫁,占满长街。
最“奇葩”的嫁妆,一般都是嫁底:
闷户橱,收纳储藏物品之用;
红木所制成的春凳,女子久坐可刺激其生理激素,有助于早日有孕,诞下子嗣;
此外,更有彻夜不灭的龙凤花烛祝福新人恩爱胜似蜜糖,铜盘及鞋,取携手共度,白首不离……
婚姻代表着两姓之好,陪嫁往往更是代表着女子在娘家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其不仅仅是女子的出嫁之后的倚靠,同时也代表男子的脸面。
所以,女子的陪嫁每样物品都有其深意,值得我们细细探寻。
湖南女子要准备什么嫁妆有哪些礼仪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那么湖南女子嫁出去需要准备什么嫁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湖南女子的嫁妆及礼仪吧!
湖南女子的嫁妆
一、子孙包
子孙包是事关生养的,其实就是一条被子,打成行军包状,不过里边放着一件绣着百子,就是100个小孩的缎面和一条新床单,一对枕头,还有5个红蛋用青布扎起来,还有一个小红包。打子孙包这么重要的工作,是在婚礼前一个晚上进行,是由父母公婆健全、儿女双全这样的“全福婆”才有资格打的。结婚这天,也只有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健在、生有儿子的舅舅才有资格去背子孙包,带着新娘进入婆家。
二、官箱
嫁妆中另外一个重要之物就是官箱,也就是一个小木箱,上边再摆一棵万年青,里头装有几根稻草,叫“剩头”,预兆发财之类;两条新围裙、新娘的两件衣服;最重要的是一叠现金和一张存折,就是俗称的压箱底的钱。
三、鸳鸯枕
鸳鸯从古至今都是爱情的永恒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因此也多用来形容相互扶持的,相亲相爱的夫妻。“鸳鸯枕”陪嫁则更是表达了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美好祝愿。
四、房子
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房子而止步于婚姻,假如女方可以陪嫁一套楼房的话,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实在买房子的问题上还是众人一起出力才好,因为很少有家庭可以单独供起一套房,如果男女双方感情够好的话那就联合“准亲家”的力量,至少在家电、装修方面可以分担一部分责任。
五、存折
父母们如果在为嫁妆发愁,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一个存折,让新人们自己去投资,至于存折需要存多少钱,可以根据父母们的意愿。
六、其他
1.客厅: 水果盘,花瓶,鸡毛单走,扫把,畚箕,防尘罩,烟灰缸,假花,盆景,针线,剪刀,鞋架,地毯。
2.书房: 电脑,电脑桌,电话机。
3.陪嫁衣: 西装,衬衫,皮带,鞋子。
4.卧室: 首饰盒,压床娃娃,电熨斗,熨衣板。
湖南婚嫁礼仪
1.父母送亲、不同屋、不同桌
湖南农村办婚礼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像现在城里人,可以男女双方将婚礼合并一起办。
湖南农村结婚是以男方为主,婚礼日期一般是两天,两家各自同时办。而这两天婚期中,女方在第一天宴请所有宾客,第二天黎明时,男方的接亲队伍,就将新娘接走了,女方的婚宴就结束了。女方的送亲人就会跟随新娘一同到男方家在吃一天饭。
如果你是女方的亲戚朋友,是远客、年长的、辈份高的亲戚,都是提前一天到达。送亲的人选是相当严格的,表哥表弟主要挑嫁妆。至少要有八个人以上,如果表哥表弟少嘛,也可请自己的好朋友来挑,一路挑着嫁妆浩浩荡荡,很是有面子。
细究为什么要表哥表弟挑嫁妆,原来是男方家要给红包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送亲的人还有父母、哥哥妹妹、叔叔等,以前是母亲不送亲的,有“只是嫁女,不是嫁母亲”之嫌。
到如今,习惯改了些,母亲可一并送亲,但父亲与母亲用餐时,不得同坐一屋,更不得同座。爷爷辈的,就不参与送亲了,外婆就更不可能了,隔得太远了。
2.出嫁必哭
女方宴请宾客之后,第二天的凌晨,大家吃过早餐后,新娘要梳妆打扮。女方家要摆香案,鞭炮、蜡烛钱纸、香,芝麻,一样都不能少,鱼(一定得是鲤鱼)猪肉、酒水及水果等供品一应俱全。新娘面对列祖列宗牌位下跪叩三个响头,向列祖列宗告别,从此后就不是这个家的了。
这就是所谓“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随即得大声哭出来,以表孝心与感恩。
如果远嫁他乡,有些新娘,很多年都不能回家一次,想想生育、养育她的父母,此时不哭的很难,所以哭并不是代表悲伤,只是一种感恩。
湖南结婚彩礼多少钱
虽说湖南常德有着很多少数民族,但总的来说,还是汉族居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今,市区的结婚习俗已经和大多数城市差不多了。现如今,湖南常德市区结婚一般没有订婚之说,男女双方决定结婚,父母见面协商一下彩礼和婚期。在常德市区,人们也不是很注重彩礼的多少,一般都是看双方的情况协商,有只给几千的,也有给几万的。要嫁常德的妹子要理解一下哦,实在不行可以双方好好商量。
首先,要看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条件来给,其实也只是个形式,给多给少都是心意,不需要碍于面子而强迫自己,是没有那个必要的。
其次,湖南结婚彩礼一般多少钱,其实各地在给彩礼的数字上,给的都是个吉利数,比如666,、888等讨喜的数字,比较都忌讳带4的数字,或者有的还给很有意义的彩礼数,根据每个人当地的习俗来给。
然后,湖南地区对给结婚彩礼的方式和其他地方给的方式都差不多,一般的家庭选择直接给现金,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是很好的会选择给支票,但是也有的家庭会选择购置结婚家具送给对方,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家庭了。
猜你喜欢:
1. 全国各省彩礼排行榜2017
2.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
3. 中国茶与婚礼的礼仪
4. 中国传统结婚的礼仪
汉族婚嫁习俗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六礼”,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汉族婚俗,现行一夫一妻制,废除了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典妻、租妻等陋俗。
过去,汉族婚姻的缔结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具体有纳采(媒人到女方家说明求婚之意)、问名(问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纳吉(卜得吉兆,定亲)、纳征(送钱财给女方家准备成婚)、请期(通知女方家成婚日期)、初期(亲迎女子到男方家拜堂成亲)等六道程序。除了最后一道程序外,婚姻的缔结过程都要背开青年男女当事人进行,因而极不合理。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汉族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现在废除了父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见面谈恋爱,然后征求父母意见,办结婚登记的法律手续。婚礼仪式也废除旧俗,新娘不再坐轿子,新婚夫妇也不再拜堂。新式结婚典礼隆重而热烈,由尊长者致辞,亲友祝贺,以音乐舞会或茶话会的形式告终。也有的旅行结婚,双双外出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汉族传统婚俗:
一、“三书”:按照汉族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二、“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
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后代渐加礼物。到明代陈雁及礼物于厅堂。清代请婚人陈仪物于庭,奉书致命,主婚人受书,告庙醴宾。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八品以下又减二,军、民绢、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问名
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西周“六礼”中第二礼。“问名”之礼最早见于《仪礼》中:“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又曰:“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礼记·方氏注》也说:“问名者,问女生之母氏也。”问名时,用雁为贽见的礼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贽。纳征曰玄纁,故不用雁贽。” 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聘礼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仪式因袭宋制:“宾致词曰:某官以伉俪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礼。有不腆之币,敢请纳征。”主婚者曰:“某官贶kuàng某以重礼,某敢不拜受。”宾以函书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书。”至近代,无“纳征”之名,而有送礼之实,或并之于纳采,或更称纳币。1920年《英山县志》:“婚礼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今止用纳采,纳币。”
请期
(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
(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汉族婚礼习俗:
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后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